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73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 人教版.docx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集人教版

课题1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能力培养: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品质: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

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看录相、上网查资料等了解人类发现金属、认识金属、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在教师指导下观看录像、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展示他们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

铜钱、硬币、纪念章等。

   设置背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表达实验结论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阅读课文第2~3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利用课件给出讨论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

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

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密切的联系,得出“物质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一重要结论。

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问:

结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回答:

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思考、查资料、讨论及总结,独立或集体回答问题。

  

思考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态度。

提问:

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

常见的合金有哪些?

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学生阅读课文第6页。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共性:

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好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生铁含碳2%--4.3%,钢含碳0.03%--2%。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8-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性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

重点、难点:

1、从实验出发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方法:

实验发现、讨论。

教学过程 :

引入新课:

金属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与化学性质有关。

学生阅读:

书P9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与氧气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布反应,以金为代表。

讲解:

上述反应大致反映出金属的活动性:

镁、铝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有没有更全面地反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呢?

活动与探究:

金属与酸的反应。

 提示学生观察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放热差异、产生氢气的快慢情况等。

学生活动:

1、完成探究,填写表格。

         2、得到结论:

活动性顺序为:

镁>锌>铁。

教师板书: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置换反应的概念要点。

AB+C→AC+B

第二课时

提问思考:

除了金属与酸的反应,还有什么事实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

讲解:

我们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曾见过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类似的反应还有吗?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FeSO4+Cu

教师演示:

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

学生活动:

观察上述实验的现象、记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Al+CuSO4现象:

白→红

(2)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NO3现象:

红→白

(3)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Al+Al2(SO4)3无现象

教师讲解:

经过许多类似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请同学们务必牢记!

板书: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内容: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学生阅读:

书,P13

教师讲解:

判定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要点P13。

课堂练习:

书,P1445、6

课堂小结:

本节要点

布置作业 :

书P14 3,6

 

课后记:

本节内容容量大,化学方程式多,学生理解不难但熟练应用,还需一段时间的练习,让他们多多练习。

对于金属顺序表可以采取课前抽查背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记忆。

§8-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杂质的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

4、认识到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杂质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

引入新课:

我们大量使用的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

 讲解:

除少数不活泼的金属Au、Ag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从化合态的金属制出金属单质就是金属的冶炼,从化合态的金属制出金属单质就是金属的冶炼。

板书:

一、铁的冶炼:

教师演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学生观察:

现象是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灯上方有蓝色火焰

板书:

相关化学方程式。

1.3CO+Fe2O3高温Fe+3CO2(炼铁的原理)

2。

Ca(OH)2+CO2===CaCO3↓+H2O3.2CO+O2点燃2CO2

工业冶炼铁课本P17,要注意原料、设备、原理什么什么。

讲解:

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物一般都有杂质,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应考虑杂质问题

板书讲解:

 1。

1000t含铁80%的赤铁矿石含氧化铁多少吨?

2.800吨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多少吨?

3.用566吨铁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4,用1000t含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说明:

重点让学生理解纯净物与含杂质物质间的转化计算,并注意规范的解题格式:

利用纯度公式先将不纯的转化为纯净后计算,最后再转化不纯的。

课堂练习:

同步训练P32:

1,2。

9。

10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课前训练:

再次抽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讲解过度:

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冶炼金属,另一方面,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呢?

一、金属资源的保护:

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活动与探究:

铁锈蚀的条件

探究方法:

详见书P19。

探究结果:

铁锈蚀的条件是:

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结果应用:

防止铁锈蚀的原理:

破坏铁锈蚀的条件

防止铁锈蚀做法:

a、  保持铁制品表面清洁干燥

b、在铁制品表面涂保护层:

涂油、油漆、电镀一层耐腐蚀的金属

c、把铁制品制成合金。

2、金属资源保护:

  途径一,防止金属的腐蚀;  途径二,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途径三,有计划合理地开采;途径四,寻找金属代用品。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

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杂质的计算,了解金属的和防护办法。

课堂练习:

同步训练P32的所有练习,

作业 :

书P22习题5,其余写在书上。

课后记:

学生对含杂质的计算掌握的不是很好,同时解题的格式没有注意规范,还需进一步练习。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溶解现象;②了解溶解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③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一般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初步形成辩证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溶解现象

2.物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指出下列物质的颜色

1、硫酸铜溶液2、澄清的石灰水3、高锰酸钾溶液

4、硫酸亚铁溶液5、稀盐酸6、稀硫酸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互动1:

设问:

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

实验:

9—1、蔗糖、食盐溶解于水

加入水中的少许物质

蔗糖

食盐

刚加入水时

沉淀

沉淀

搅拌后

混浊

混浊

静置一会儿

澄清

澄清

结论

物质都消失在水中得到一种澄清的混合物

互动2:

提问: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

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后归纳小结。

小结:

由于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了混合物。

互动3:

提问:

上述实验过程中,混合物中最少有几种物质?

归纳: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点拔:

溶液的特征

互动4

提问:

溶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呢?

小结: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提示: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液中溶质可由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互动5实验9—2

溶剂

溶质

现象

分析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归纳:

互动6演示实验9—3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结论

互动7实验9—4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

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归纳: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

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详见练习题同步训练P35

四、总结反思

1、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组成和乳化现象

2、启示:

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入社会。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单独提问

1.什么是溶液?

溶液具有什么特征?

2.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①食盐水②碘酒③硫酸铜溶液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互动1

实验:

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Cl、NH4NO3、NaOH溶于水的形成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交流:

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0C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0C

溶解现象

结论

归纳:

互动2

提问:

为什么溶质溶解于水时,形成的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呢?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后小结:

小结: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

点拔:

互动3:

学生自学课本提供的资料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祥见练习题同步训练

四、总结反思

1、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了溶液的作用和溶解过程的实质

2、启示:

知识源于实践,理论必须经过实践来检验

课题2、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间转化关系

(2).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3).认识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的途径与方法。

2、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会查阅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NaCl呢?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互动1:

实验:

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的烧杯中加入NaCl,交流:

详见下表

操作

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gNaCl搅拌

现象

结论

互动2:

实验:

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

交流:

详见下表

操作

加入5gKNO3

再加入5gKNO3

再加入5gKNO3

加热

再加入5gKNO3

冷却

现象

结论

归纳: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提示学生划书P34

指出:

一定温度、一定溶剂、一种溶质、能否再溶解。

互动3实验:

小结:

饱和溶液必须在两个前提下才有确定意义→一定温度、一定溶剂、一种溶质

互动4讨论: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小结:

互动5:

讨论:

饱和溶液降温或蒸发溶剂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小结:

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物质的方法→结晶

具体方法有

归纳:

海水晒盐的过程:

课本P35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详见练习题同步训练

四、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弄清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了它们相互转换的方法,直到了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结晶

五、课外练习课本P40,1,2

 

第2课时溶解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

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2、怎样判断某一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换?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互动1:

讨论: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讲解: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符号:

“S”

点拔: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强调:

溶解度概念中的“三定一态”

讨论:

20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归纳:

①在20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②溶剂质量100克,溶质质量36克,溶液质量136克

判断:

食盐的溶解度是36,这个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练习:

课本P41、2、3

互动2

提问:

怎样表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讲解:

①溶解性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定性概念表示。

②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提问: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怎样?

提示:

学生自学课本相关资料

小结: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详见下表

溶解度(200C)克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互动3

提问:

溶解度可用那些方法来表示?

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小结:

表示方法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板书

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强调: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温度。

练习:

课本P41、9、10

互动4:

讨论:

课本讨论题1、2、3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讲评。

小结: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T、P特别指出气体溶解度没有单位

议一议:

1.如何增加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2.夏天的旁晚鱼池中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详见练习题同步训练、课本P41、7、8

四、总结反思:

1、小结:

学完本课题,了解了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方法—溶解度

2、反思:

五、作业:

1、课堂作业2、课外作业

课后小结:

对关于溶解度的计算学生不会,课后要多加训练,讲解。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稀释的计算。

演示:

实验9-5,学生归纳现象,

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

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二.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概念

一定温度时,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任意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意义

某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任一溶液的浓度大小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度

状态

饱和状态

可饱和可不饱和

单位

g

无单位

联系: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学生练习,实验9-6

[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

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但是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三、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提示: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教法:

一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最后讲评。

讨论: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增加溶质(溶剂)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减小)。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例2.在4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钾或10克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例题:

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

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课堂练习]1把30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g。

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g·cm-3)多少毫升?

提示: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并能进行三种简单的计算,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反思:

学生对溶液稀释计算问题问题的分析不是很熟练,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第二课时: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提问]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①溶液稀释稀释前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

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强调]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学生活动:

实验9-7,

讨论:

哪些因素可造成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低?

练习讲解实验误差分析:

同步练习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

100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g锌完全反应。

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反应后所锝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回答]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