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79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docx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精编版

董氏针灸全集验证

气色与望诊

我们的形体身骨乃先天之根本,气色为后天之枝叶;而望诊应先究后天之气色,所谓气就是整个泛于上面者谓之气,显于皮外者谓之色;又云:

皮内者谓之气,现于皮者谓之色,皆发于五脏,古人又云:

“气为先天之动机,根据五脏六腑而发,色者为后天之华表,根据五行四时而应,气隐于皮肤之内为事实之先表、色浮于皮肤之外,为事实之应验,亦合阴阳节令气候也!

二者如雪上之霜、水上之冰,大体相似而实异也。

”古人又说:

“气来各明,满面壮实,隐隐如珠玉,然气来生色,气自相应。

气色因何而发

气色系因七情六欲而发,换言之:

气色系因喜怒哀乐所发,或因酒色所发,或因己身之五脏病变所发,即所谓: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凡人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上变化或因酒色等肉体上刺激,或健康上发生变化所冲击,无不影响人之五脏六腑骨髓及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因而引发西方人所谓之“血红素”之变化,在中国医学上则谓之发出五脏五行四季之气色。

掌诊与气色鉴别

气者——元气也,元气足,气乃和润;元气不足,气乃暗滞,因气秉五脏关骨节所发,如游龙、如飞鸿,近看似无、远看似有,此乃气之正宗。

又云:

气有二——有内气、有外气,浑行一身,周流于五脏六腑、百骸毛发之间,七情出而发于皮肤之内,始者为气、定者为色、外气者声也。

古人又云:

“有肉无气者,犹如蠹木,内已空虚,虽外有皮肤,暴风速雨不能久禁,乃空魁梧者,无肉而有气者,犹如松柏久枯;皮肤尚润根蒂深远,忽一日华秀,而复魁梧矣”!

无论其人高矮胖瘦、掌面大小,比较下,有气之人,必然满面壮实,手掌莹静,皮肉内外皆润,此为气之旺者。

无气之人,必然掌面浮散暗滞或皮肉内发出不洁之油光,此为气之衰者,推论之,气乃掌面上焕发之光彩,能耐久看,不偶发偶散,历久不衰,具体而有征也。

再则,气之发较不受四季时令之限制。

色——有轻重,朝见于掌面,暮收归脏腑,欲知其形状,大如毛发,小蛋之吐丝,长者不过一寸,短者似一粒粟米,又如尘末。

古人云:

“在皮上者谓之色,在皮内者谓之气,或明朗、或清爽、或浮或沉、或聚或散、或昏或乱、或盛或衰、或如涂抹、或如尘垢、或浓而光润、或者惨而枯燥,圆大如豆、细小如微尘、急者如曳发、慢者如惊蚕头动,或定视而不见、或远见如云暗,非明眼妙视,岂能尽之。

以上说明色之表征,只要细心观察,即可将掌面一览无遗矣!

”色要有光,色无光润者,乃脏腑有病。

气与色综合研讨

古人说:

“人之生也受气于水,禀形于火在于血肉者谓之气,在于皮肤者谓之色,气与色相济,气全则色全,气能留色色不能留气,夫气舒则色畅,气恬则色静,光润华明见于面,此皆色之善者,气偏则色焦,气滞则色枯,暗黑则见之于掌面,此皆病色,以上说明气乃色之母,气全之人掌色必佳,气滞之人掌色必暗,气与色互相扶持,有气有色,方为气色之正宗。

胡氏针灸治病要诀

经络看病情:

穴位论穴性,配穴要契机,经络纳音五行生尅比泄。

针灸要能治病,气血强弱需分明。

体壮者、气足者,可使用即效疗法,也就是直接治疗法(亦谓一针法治病法);体虚无气者,需调和五脏,使用五行针法治疗,方为治病之根本。

布针心法——经络相通。

意劲要随心而动,意先静而后带动心之意识,可增进念力。

下针手法——意念配合一致,猛而粗者是初学,杀而粗猛治惊吓,杀而带劲是霸针(为强刺激法),意而带劲者治筋骨;意柔相随医脏腑,若能意劲神贯注,为至高无上心法。

董氏独门掌诊图

董氏掌诊心法:

⑴观气色:

①颜色浅淡在于表

②色转青者病在中

③紫黑色深,病在深(为久病也)

色浮者——新病

色沉者——久病

光泽者——无病

肉陷者——虚症

⑵例如:

①、肾区:

青色为肾虚、头昏(贫血症)

肾区:

黑紫色为眼皮重、肾脏炎、腰痛

②、膀胱区:

青色为膀胱无力

紫黑色深为频尿

※若由肝区横向心脏呈紫黑色者乃不治之症。

※董氏掌诊诊断心法

胃——胆、脾、胃。

心——膀胱、肾、心。

肝——肝胆、肺。

脾——肝、脾、胃。

肺——肺、心。

肾——肾、膀胱、肺。

气管——气管、心(脑部缺氧)、肺。

指甲白——主体质虚弱、贫血、缺氧。

掌心色滞——主全身缺氧、头痛、头晕。

针灸临床必备针具与消毒概要

⑴、使用手法:

首重指力及手法纯熟,由指力与手法纯熟度可以看出个人在针灸基础学上所下功夫如何,技术纯良者,在下针、进针刹那不应该产生刺痛;有感觉的应该是得气现象——酸、麻、胀、凉、热之感才正确。

再则就术者本身针感之体认;例如针刺下后有否刺伤血管或静脉,以及捻针的感觉,以免造成患者晕针现象及其他副作用;使患者之惧针感减到最低。

⑵、三棱针:

使用目的乃在利用三棱针面割刺皮肤,使伤口加大,以便瘀血能泻放出来,故针之三棱面必须够锋利,于使用过程中以刺破络脉及静脉血管之管壁为原则,不得刺透整个静脉管,以免造成内出血以及静脉瘤的产生。

⑶、使用方法:

持针以拇指、食指、中指,如持毛笔状,以中指之指尖紧靠三棱针之针尖,视针刺之深度而使针锋透出同等长度为准,其作用在防止因针刺过深而造成血管壁被刺透形成内出血。

⑷、消毒用具:

须备一高压灭菌器,针器使用后消毒用。

⑸、拔罐器:

真空净血;先以三棱针刺络出血,再以拔罐器拔出恶血。

脏区刺络部位规划

⑴、背部五脏分布图⑵、心区、胃区、前头区、肝区之治疗病症

⑶、口齿区、耳区、肺区之治疗病症⑷、后头区之治疗病症

⑸、肾区、膀胱区之治疗病症

心脏疾症

先天性心脏病:

患者嘴唇与指甲变成紫色也就是出现呼吸困难、急促的现象。

图01

疗穴:

地宗穴、内关穴、通天穴、通山穴。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出血。

疗程:

二日施针1次,助其心脏新陈代谢正常,调合其五行运转,强壮心脏力量,再以1周2次刺络疗法疏通瘀积之恶血,疗效好。

心脏神经症:

突然的在没有理由的情形下感到恐惧,同时发生严重的悸动,脉搏加速,结果导致心脏附近的疼痛,称之为心脏神经症,是心脏及心脏周围循环系统在机能没有任何异常,而患者夸大的感到不安。

心脏神经症的患者,以廿~四十岁的妇女居多,普通人在情感受到极端的冲击时,也会发生心脏神经症。

图02

疗穴:

通天穴、通山穴、内关穴、地宗穴、肾关穴、火硬穴。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心脏神经症,换言之,亦为过度紧张症,心悸、不安、恐惧,是由于神经失去了平衡作用,以上疗法有安定神经作用,一周施针3次。

心囊炎:

心囊炎,是包围心脏的心外膜所发生的炎症,惧患关节风湿、结核症、外伤、感冒之后,会发生心囊炎。

最初心囊炎的症状隐藏在风湿或结核症状的后面,除了发烧、食欲不振外,没有任何其他症状,病情恶化后,脉搏会加速、倦怠,呼吸急促、悸动,同时胸部的深处会感到疼痛,并有发闷的感觉。

图03

疗穴:

外关穴、通关穴、通山穴。

刺络:

膝下心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人在长时间郁闷下,极易患心肺疾病,疗针过程中,患者能配合适量的运动,则效果更佳。

2日施针1次。

心内膜炎:

有的是风湿或梅毒所引起的,有的是因细菌所引起的。

风湿性心内膜炎是风湿热所引起的,在初期有悸动、呼吸急促、前胸疼痛压迫感等症状,恶化后呼吸变得困难,也会出现浮肿,血压也会增高。

细菌性心膜炎:

拔牙或扁桃腺接受手术后1~2星期后就容易发生细菌性心膜炎,不明的发烧、全身疼痛、倦怠。

疗穴:

风湿性:

腑格三穴、内关穴、驷马中穴。

图04

梅毒性:

分枝上穴、分枝下穴、火山穴、通关穴。

图05

细菌性:

腑格三穴、灵骨穴、脾一穴、脾二穴。

图06

刺络:

膝下心肺区点刺出血。

疗程:

2日施针1次,配合1周2次之刺络疗法。

心脏肥大:

心脏的瓣膜,发生狭窄或闭锁不全时,血液就无法通畅,一度流出去的血液,一部分会逆回心脏,先天性的心脏疾病,如动脉管开存症、心室中隔症等也会造成心脏肥大。

罹患动脉硬化症或高血压等症时,也会造成心脏肥大。

图01

疗穴:

地宗穴、内关穴、通天穴、通关穴。

刺络:

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

疗程:

以上疗法采2日施针1次,2周内可明显发现心脏瓣膜渐恢复正常,施针至症状消失时始停针。

狭心症:

胸部有针刺般的感觉,是由于供给心脏营养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或痉挛时,就会引起狭心症,突然在左前胸或胸骨的后方发生疼痛感,从迟钝的疼痛到针刺般的疼痛(狭心痛),有时胸部像扭绞般非常激烈,发生悸动现象,并有不安感觉。

图07

疗穴:

心门穴、内关穴、外关穴、地宗穴、通天穴。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患者忌烟酒、刺激性食物,一触即容易发作。

2日施针一次至症状消失(症状发生时立即下针,效果立现)。

心肌梗塞:

也就是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液中发生凝块,造成闭塞所引起的。

引起的原因为:

高血压、过度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因子。

症状为心脏部位前方会发生剧烈疼痛、呼吸困难,一般所谓的心脏麻痹。

图08

疗穴:

地宗穴、内关穴、灵骨穴。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放血(若因糖尿病引起,不宜刺络疗法)。

疗程:

发生的当时立即下针,延误时可能发生死亡。

心肌炎:

多半是由于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心肌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心肌炎多半是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急性风湿。

症状包括了呼吸困难,悸动、呼吸急促,心脏疼痛、脉搏不整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慢性心肌炎,多半是由急性心肌炎演变而成。

图09

疗穴:

心门穴、通关穴、地宗穴。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放血(1周2次)。

疗程:

患者心脏疾病之人,平日需保持心情愉快,生活作息应规律,食物方面亦该节制(油炸、烟、酒、不洁之海鲜忌吃),2日施针一次至症状消失。

脉搏不整:

每分钟跳动100次以上,患者胸部会突然跳动,持续数十分钟,数小时后停止。

疗穴:

地宗穴、心门穴、内关穴。

图010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脉搏不整(亦称心律不整),发生当时,立即下针,可马上稳定症状,再以1周2次针疗至症状消失。

心脏不全:

心脏第一秒钟收缩一次,如果由于某一种原因发生心脏收缩力衰退时,就称之为心脏不全,初期的症状就是轻微运动时,会发生悸动或呼吸急促,渐渐的脚部会发生浮肿,不久肺部发生浮肿,因此而有咳嗽与痰,陷入严重的心脏不全后会引起心脏哮喘、肺水肿等疾病。

图011

疗穴:

通关穴、通山穴、通肾穴、人皇穴、驷马中穴。

刺络:

背部心肺区点刺出血。

疗程:

2日施针1次,配合刺络疗法,疗至症状转好为止。

高血压症:

由于肾脏不良所引起之高血压称之为肾性高血压;荷尔蒙的异常所引起的高血压称为内分泌性高血压;症状包括头痛、头重、耳鸣、肩酸目眩、手足麻木等。

血压突然上升时,这些症状特别剧烈。

图012

疗穴:

曲池丁字刺、灵骨穴、大白穴。

刺络:

后头区点刺放血、项部点刺出血。

疗程:

综合肾脏性与荷尔蒙异常之引起高血压,以上疗法皆可对症之,血压上升当时,以刺络去除恶血,再以毫针调理,血压可立即恢复。

低血压:

体质特殊造成的,应多摄取蛋白质或脂肪类食物。

自觉症状包括容易疲劳、身体倦怠,无法长时间工作,同时患者对任何事物都很快就感到厌倦,有头痛、头重、目眩耳鸣、肩酸、悸动等现象。

而且会发生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便秘、手足发冷,有时更有月经不调之现象。

图013

疗穴:

地宗穴、内关穴、明黄穴、肾关穴、驷马下穴。

刺络:

心肺区点刺放血(1周2次)。

疗程:

1周施针2次,先刺络后调针,情况在短期内恢复。

肝胆疾症

急性肝炎:

是所有急性肝脏病的总称,症状:

患者2、3天身体发冷,情绪不佳,觉得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呕心、头痛、腰痛。

图014

疗穴:

肝门穴、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门金穴。

刺络:

不宜。

疗程:

2日施针1次,3~5回便可明显发觉腰痛、呕吐,头痛症状,已减轻许多,1月以后,可根治不再患。

中毒性肝炎:

主要是药品中毒引起的,中毒物包括了化学药品、医药品,罹患各种疾病而生理内因性的毒素时,也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肝机能发生障碍的部位,如果侵入了有毒物质,就容易引起中毒性肝炎。

症状:

通常受到有毒物质侵害之后,过了1、2天就会开始发烧、食欲不振、呕吐,同时肝脏也会发肿、出现黄疸并发生下痢现象,也会出现肾脏障碍以及胃肠炎的症状、还有出疹子、关节痛、淋巴结肿胀等症状。

图015

疗穴:

分枝上穴、分枝下穴、肝门穴、明黄穴、火全穴、其黄穴。

刺络:

不需。

疗程:

以上疗穴有解毒之功能,屡试屡验。

须每日施针1次。

肝硬化症:

好酒的人容易罹患,也是形成肝脏癌的原因,由于种种的原因,使得能够发挥肝脏重要功能的肝细胞大量减少,因此肝脏变硬,表面呈凹凸状态,称之肝硬化症,病情恶化后会出现黄疸,腹腔聚水,全身衰弱等症。

图016

疗穴:

可用肝经三线及五线的明黄穴、其黄穴、天黄穴。

肾经——肾关穴、人皇穴,效果尤佳。

刺络:

背部肝区点刺放血。

疗程:

采每日施针1次疗法,2周内明显稳定病情,续疗至康复。

肝脏癌:

其他的癌也会转移成肝脏癌,一开始就发生肝脏的癌,称为肝脏癌,患者在50~60岁居多,症状为上腹部或右边肋骨下方可以触摸至硬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钝角,是肝脏癌的特征,一部分的肝脏癌可能由于肝硬化所引起,到了末期,癌会从肝脏转移到其他脏器。

疗穴:

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肾关穴、火硬穴(肝经同时用三线、五线,效果更佳)。

刺络:

背部肝区点刺出恶血。

图017

疗程:

每日施针1次,连续施针2周,即可发现已将病情抑制,续疗至病情痊愈止。

肝脓疡:

肝脏上聚脓(脓疡)所形成疾病,称之为肝脓疡,会突然发冷、发抖、发高烧、肝肿大,按压会感到疼痛、胸部、右肩会疼痛并有咳嗽。

脓疡的部位特殊,须特别注意。

疗穴:

明黄穴、天黄穴、其黄穴、天皇、地皇、人皇、火硬穴(以上穴位对泄肝热、排脓疡有良好效果。

图018

刺络:

背部肝区刺络出血。

疗程:

每日施针1次,1月内症状减轻,续疗至症状消除为止。

肝脏梅毒:

先天性梅毒的儿童,应注意梅毒侵害肝脏,成人在梅毒的第二期与第三期肝脏也会受到侵害,患者会感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及腹部有膨胀感,右上腹部、心窝部会疼痛,并有发烧、黄疸等病症。

图019

疗穴:

分枝上穴、分枝下穴、肝门穴、明黄穴、火枝穴(以上穴位能解先天性梅毒,对后天之肝脏亦有防护受侵害的功能)。

刺络:

不宜。

疗程:

每日施针1次,2周内明显改善病情。

脂肪肝:

持续不断的喝酒,所喝的酒量超过了肝脏所能处理的程度,肝脏就会慢慢的肿起来。

营养不良、太胖、脂肪摄取过量,都会使肝脏的脂肪增加,继续恶化下去,就会引起肝硬化。

疗穴:

肝门穴、明黄穴、火全穴(长期调治,对脂肪肝的抑制,有良好效果。

图020

刺络:

背部肝区点刺放血。

疗程:

隔日施针1次,针疗期间,烟酒禁食。

黄疸:

是肝脏受到侵害时,皮肤及眼睛等处,呈现黄色的一种状态。

因体内的血红素、胆红素,被破坏所造成,再则运送胆汁的胆道发生闭塞,也会发生黄疸,右腹部疼痛并排出灰白色的大便。

图021

疗穴:

明黄穴、其黄穴、肝门穴。

刺络:

不宜。

疗程:

以上疗穴对治黄疸症,效果明显,2日施针1次,2周内明显改善,疗至症状消失。

胆囊炎:

生产多次的妇女,容易罹患胆石病。

胆囊炎与胆石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有了胆石,就容易患胆囊炎,患了胆囊炎就容易产生结石,通常只有轻度的发烧、胃肠障碍、右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变成化脓性炎症之后,胆囊肿大,并有恶寒、发抖、发高烧,同时患者感到呕心呕吐。

图022

疗穴:

火枝穴、其黄穴、火全穴(以上为肝胆经支脉,联络运行体内之特效穴,对胆囊炎有显著效果)。

刺络:

不需。

疗程:

每日施针1次,1周内炎症可消除,续疗至病情痊愈。

胆石症:

妇女比男性容易发生胆石,其原因多半是生产所致,妊娠中,子宫会压迫胆囊,导致胆汁的瘀滞,同时胆固醇会增加,因而容易形成胆石。

典型症状为突然右上腹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疼痛,因而引起呕心及呕吐,疼痛的部位分散在右肩、右臂及右肩胛骨下部。

有时会痛得在地上打转。

图023

疗穴:

胆炎穴、火枝穴、其黄穴。

(以上穴对胆汁的瘀滞形成胆石,有良好消除效果)。

刺络:

不宜。

疗程:

胆石小(轻症者),可施针助其排出其胆石,2日施针1次,症状发生时立即下针)。

胆囊癌:

罹患胆囊癌,右肋骨下方会感到疼痛,以及右肋骨下方的硬块等为主要症状。

胆囊癌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多半是60岁左右的人,病情延长到两个月以上时,就会并发肝脏障碍。

疗穴:

胆炎穴、明黄穴、其黄穴、火枝穴。

图024

刺络:

不宜。

疗程:

采每日施针1次,可减轻患者病痛于倾刻,可延长其生命。

胰脏疾症

胰脏癌:

患者以中年以上人居多(男性),症状在初期完全没有特别症状,胰头部癌恶化后,会引起闭塞性黄疸的症状,胆囊肿大,胰体与胰尾部的癌,在上腹部可以触摸到硬块,同时,左侧背部有连续性的刺痛,症状恶化后会很快转移到肝脏。

图025

疗穴:

脾一、二、三穴,三重穴、明黄穴、其黄穴。

刺络:

膝下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每日施针1次,刺络疗法制其癌细胞扩散有独到效果,可减轻病患痛苦。

急性胰脏炎:

胰脏的功能之一,就是制造胰液,胰液中含有小肠在消化上所必要的酵素,胰液被送到十二指肠如果因为不明原因,使得胰液在胰脏本身之内消化掉的时候,就会产生急性胰脏炎。

症状为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的疼痛,然后疼痛会漫延至左背、左肩和左手,患者会呕吐,陷入不安排状态,慢慢的引起腹膜炎变成重症。

图026

疗穴:

(一、二、三)重穴、脾(一、二、三)穴、肝门穴。

刺络:

不宜。

疗程:

每日施针1次,2周内使重症减轻至无碍。

胰脏囊肿:

胰脏形成肿瘤,而发肿的疾病称之为胰脏囊肿,患者由于胃部受到压迫,只能摄取少量的饮食,并感到呕心引起呕吐,同时会发生胃痛、便秘、黄疸等症状,用手可触摸到上腹部有球状坚硬的肿瘤。

形成原因包括了胰脏的炎症、结石、梅毒、腹部受到击伤等。

疗穴:

脾一空、明黄穴、门金穴、足三里穴、内关穴。

图027

刺络:

膝下胃、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以上疗法效果显著,2日施针1次。

糖尿病:

中年之后,过食而肥胖者较易罹患糖尿病,糖份随尿意排泄出来,则称为糖尿。

高血糖是因为胰脏所分泌的胰岛素无法充分发挥功能所造成的。

患者会感到口干舌燥、尿量增加、倦怠感、空腹感很严重,体重发生变化,身体变瘦、神力模糊。

图028

疗穴:

脾(一、二、三)穴、肾关穴、人皇穴、地皇穴(以上穴位对治胰岛素不足有充分效果)。

刺络:

不需。

疗程:

不宜刺络法,因患糖尿病者,一经刺络破皮,伤口就不容易愈合。

应2日1次以毫针针其穴位疗之。

肥胖症:

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量的20%以上,即为肥胖,形成肥胖原因,除了特殊疾病外,普通的肥胖都是由于摄取卡洛里,超过了消耗卡洛里所造成的,肥胖的人特别容易罹患的疾病有: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胆囊疾病、胰脏疾病等。

图029

疗穴:

耳针:

肌点穴、神门穴。

体针:

足三里穴、门金穴、灵骨穴(以上穴位一方面可抑制食量,另一方面可助消耗其卡洛里,体重自然渐渐的减轻至标准)。

疗程:

2日针疗1次,针疗期间亦只宜蕃茄、蛋为主食。

1个月内减轻5~7kg。

胃肠疾症

急性胃肠炎:

胃的内侧是粘膜,外侧是浆膜,粘膜与浆膜之间有肌肉层,粘膜发生了炎症就是胃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形成胃炎的主要原因是饮酒过量,吃了过热过冷的食物,也会引起急性胃炎。

食物中毒、毒物中毒,罹患梅毒、尿毒、肺炎与疾病时也会引起急性胃炎,症状为食欲不振,胃部(心窝处)有不快感,感到呕心呕吐。

图030

疗穴:

肠门穴、四花中穴。

刺络:

膝下肺区、胃区点刺出血。

疗程:

需忌食刺激性食物,2日施针1次,症状很快消失。

慢性胃炎:

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的,心脏病、高血压造成胃肠长期郁血,也会引起慢性胃炎,罹患胃溃疡、胃癌时,往往同时发生慢性胃炎,症状为胃部的不快感、压迫感、消化不良、胃部有疼痛感,胸部发闷,打出发酸的嗝、呕心呕吐、食欲不振。

图031

疗穴:

脾(一、二)穴、侧三里穴、门金穴、灵骨穴。

刺络:

膝下胃区点刺放血(每周2次)。

疗程:

隔日施针1次至病情痊愈。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精神上的压力,也是形成之一,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中年以前的人居多,除了疼痛之外,胃部有压迫感、胸口不舒畅,经常打嗝,但有些溃疡的患者却完全没有自觉症状,溃疡部位的出血是一种主要症状,罹患溃疡时容易并发急性腹膜炎或癌症。

图032

疗穴:

门金穴、侧三里穴、合谷穴、肠门穴。

刺络穴:

膝下胃区、前头点刺放血。

疗程:

需密集不间断治疗,使溃疡(溃烂)部位渐愈合至恢复(每日施针1次)。

胃癌:

胃癌的患者大多是工作能力旺盛,四五十岁的人居多,40岁以上的人,胃部有不良症状时,即应作检查,恶性异常的细胞,侵害正常的细胞,且不断的发育,就是癌。

主要症状:

平常很健康的人突然感觉到胃部的存在,在饭后或空腹时,会有膨胀感、压迫感、不快感、食欲不振,对食物的喜好发生变化,打嗝、口臭。

癌症恶化后,会出现体重减轻、疲劳感、脱力感、贫血等。

罹患胃癌可在腹部触摸到硬块是明显症状。

图033

疗穴:

侧三里穴、外三关穴。

刺络:

膝下胃区大量刺络放血。

疗程:

可采大量放血泄其胃火,再调其五行,效果显著。

胃痉挛:

胃部附近的激烈疼痛,俗称为胃痉挛,疼痛是发作性的,短信时候,每2、3分钟发作1次,长的时候会连续痛1小时。

图034

疗穴:

侧下三里穴、足三里穴、胆穴。

刺络:

不宜。

疗程:

症状发生时立即下针,可抑制疼痛发作,2日施针1次至症状痊愈。

胃下垂:

一般身体质弱的人,较体质好的人容易罹患胃下垂,重复妊娠、生产的妇女壁松驰,也常发生胃下垂,同时引发肠、肾脏与其他内脏下垂现象,症状为胃部膨胀感、不快及压迫感。

图035

疗穴:

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足三里穴。

刺络:

不宜。

疗程:

1周施针2次,3周内明显改善。

急慢性肠炎:

急慢性肠炎有时会并发大肠炎,主要由于食物中毒、暴饮暴食,腹部发冷过敏、寄生虫,均是引起的主因,症状为肠管蠕动变得激烈,会发生腹鸣、腹痛现象,腹痛由轻微的疼痛到痉挛性剧痛。

图036

疗穴:

肠门穴、四花上穴、四花中穴、足三里穴(对治此症有良好效果)。

刺络:

膝下肺区(肺、大肠为表里)点刺出恶血。

疗程:

肠炎(肠火也,泄其火、调其五行),2日施针1次,效果显著。

下痢:

病人或带菌的手以及蚊蝇接触过含有痢菌后,再接触到食物就会使细菌附着在食物上,吃了这些食物造成下痢。

潜伏期2~7日左右,在初期感到呕心,有时会呕吐数次,身体倦怠、食欲不佳,突然发冷,然后发烧。

图037

疗穴:

火枝穴、其黄穴、足三里穴、肝门穴(有特效)。

刺络:

不需。

疗程:

每日施针1次,2~3次可痊愈。

肠结核症:

肺部的疾病,产生了结核菌,随痰而吞下,进入了肠粘膜中,使肠管发生溃疡情形,称之为肠结核症,初期有便秘或下痢。

图038

疗穴:

肠门穴、肝门穴地、四花中穴、灵骨穴、重仙穴(以上穴位可泄肺经郁热,治肠结核症之特效配穴)。

刺络:

膝下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隔日施针1次,配合刺络疗法,效果显著。

盲肠炎:

盲肠因某原因而发生炎症,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较易引起盲肠炎。

首先会发烧,腹部感到沉重而不舒服,盲肠在右下部,炎症恶化之后,患者感到呕心而引起呕吐,手按右下腹部,明显感到疼痛。

图039

疗穴:

门金穴、足三里穴、驷马中穴。

刺络:

膝下肺区点刺放血。

疗程:

先以刺络泄其火(炎症),再以毫针调其五脏运行通畅,隔日施针1次。

大肠癌:

大肠——盲肠到直肠的部分,最容易发生的是直肠癌,其次是S状结肠癌,再者为回盲部癌与其他的癌症相同,通常没有特别的疼痛,也没激烈的症状,但是大便中必定会带有少量的血液,大便带血或排出黑色大便,首先应当怀疑的就是直肠癌。

图040

疗穴:

天黄穴、明黄穴、侧三里穴、驷马中穴。

刺络:

膝下肺区点刺放血有特效。

疗程:

采大量刺络放血法(忌于患部直接刺络),2日施针1次,可抑制癌细胞扩散。

肠阻塞症:

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肠管的通过障碍,肠不通症亦肠闭塞症,主因为结核、炎症所引起不通,腹部发胀,呕心、呕吐或腹部有阵痛般的疼痛。

图041

疗穴:

门金穴、驷马中穴。

刺络:

膝下肺区点刺放血对肠管通道障碍,效果极佳。

疗程:

2日施针1次,一周内症状可消除。

急慢性腹膜炎:

腹膜是覆盖腹腔壁以及腹腔内脏表面的一层膜,罹患胃穿孔或盲肠炎,如果腹膜感染了胃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