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161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docx

辅导资料二《师说》附答案

辅导资料二答案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要求:

1、解释文中加点的黑体字,将意思写在该字的下方。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分析文中阴影句子的句式

课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唐代“”的倡导者。

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二、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退之、韩昌黎、文、古文运动、《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诗、书、礼、乐、易、春秋2.略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同“________”,____________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是故无贵无贱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没有。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6)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7)今之众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大家,许多人。

 

(8)小学而大遗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初级正规的教育学校。

3.一词多义

(1)师

(2)传

(3)道

(4)惑

(5)其

(6)之

(7)于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未见其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则耻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拘于时,学于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chuán)贻(yí)

B.句读(dòu)苌弘(chāng)聃(dān)

C.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pān)

D.或否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吾从而/师之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

B.不耻相师师:

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

懂得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犹且从师而问焉()

6.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E.不拘于时()

F.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8.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9.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10.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D(A.传zhuànB.苌cháng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

学习)4.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6.C(判断句)7.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E被动句F判断句8.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9,A10,B

答案精析

基础梳理

1.

(1)授 传授,讲授 

(2)否 表否定 (3)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2.

(1)求学的人。

(2)用来……的。

(3)两个同,跟从并且。

(4)不论,不分。

(5)不一定。

(6)秦汉的散文。

(7)一般人。

(8)小的方面学习了。

3.

(1)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传文 (3)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道理/道德学问/道理/风尚

(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表反问,难道 (6)代词,指代人/代词,这/宾语前置标志/代词,这/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代词,翻译为“这些”

(7)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

(1)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用作动词,不及 (3)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4)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

(6)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形容词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 (8)意动用法,以……为师 (9)意动用法,以……为耻

5.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状语后置

(3)判断句 (4)被动句

6.

(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

这是很奇怪的啊!

(4)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5)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高明的地方。

依纲扣点

1.B [A项“砭”读biān。

C项“郯”读tán。

D项“磋”读cuō。

]

2.B [①③是名词,老师。

②⑤⑥是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⑦⑨是动词,从师。

⑧是动词,学习。

]

3.B [B项副词,更加。

A项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

C项名词,道理;名词,风尚。

D项动词,传授;名词,传文。

]

4.D [D项为副词,A、B、C三项均为代词。

]

5.D [A项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古义:

传授学业。

今义:

跟随老师学习。

C项古义:

两个词,跟从并且。

今义:

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D项古今同义,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

]

6.A [①⑤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②⑥⑦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④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7.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8.D [遗:

丢弃。

]

9.C [C项都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向。

B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D项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或许,大概。

]

10.C [“小学而大遗”是指在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

一、拓展阅读

(2014·嘉兴高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①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④,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⑤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⑥,幸大雪逾岭被南越⑦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

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

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何如也。

今书来,言者皆大过。

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

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

宗元复白。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辱书云:

承蒙来信说。

②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③吾子:

您。

④蛮夷间:

指柳宗元所谪居的永州。

⑤庸蜀:

这里泛指四川。

庸,古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南。

⑥二年冬:

指元和二年冬季。

⑦南越:

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仆道不笃笃:

深厚

B.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意:

想到

C.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后学:

落后的学生

D.因抗颜而为师师:

老师

【解析】选C。

后学:

学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至无雪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作《师说》以贻之

D.其为不敢也决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C。

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副词,才/副词,竟然;D项,代词,指自己,我/副词,表揣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

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例,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中立的来信可知,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采取老师之实,不必讲求师之名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解析】选C。

“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错,应是:

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到底是好是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答案: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2)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附【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

承蒙您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

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自信。

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

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的地方,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

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师。

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当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招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当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都以为怪事,相聚咒骂,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添油加醋地非议他。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

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像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我过去听说庸蜀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分了。

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

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山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

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以后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

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

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

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

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

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有几个?

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

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

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

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

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到底是好是坏。

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

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

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

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

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

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义,不要招致越地、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被外廷的人所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