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285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芦花荡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芦花荡教案.docx

《芦花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花荡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芦花荡教案.docx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篇一:

最优秀的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新闻两则》讲的是国内战争,那么在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还发生了一场战争叫——抗日战争,又叫8年抗战,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但中国伤亡3500万人,日军阵亡70万。

这场战役其实除了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还有游击队员的袭击,同时我们党还建立了很多根据地,根据地的人们也奋起反抗,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获得了胜利。

在辽阔的冀中平原,有一个地方叫白洋淀,那里的夏天不仅有茂密的芦苇,还有十里荷香,风吹苇动,茂密的芦苇荡是一道道绿色的屏障,而这道屏障曾是抗战时期人们最可靠的掩护.就是这么美丽的地方,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熟悉的有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张嘎除了有嘎气,还有英气,这是个抗战的小英雄。

咱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位老英雄。

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字音字形

竹篙gao3段悠闲(youxian6段)疟子(yao9段)寒噤(jin12段)吆...........喝(yaohe14段)蹿(cuan33)仄歪(ze33段)飒飒(sa38段)转弯抹角mo46.....

段: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泅着(qiu55段).

三、全文分析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找同学来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本文体裁?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小说。

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

苇塘

人物:

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环境:

敌人封锁严密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追加提问: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一个发生在芦苇荡里的关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其中一个女孩子受

伤,第二天老头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革命故事。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b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c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d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a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b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c直接描写。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

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

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

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d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四、课文较长,明确情节后进行分段。

1-8段——故事发生的环境

9-64段——故事的全过程

1、故事的开端9-19段——护送,

2、故事的发展20-54段——受伤,

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55-63段——复仇。

第一段——呆望——星星、水鸟、苇子。

敌人在侦查,但是只能呆望——十分注意地看却无法看清的无可奈何的神情。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才——表达了战争的才哭,这么美好的景物只有夜晚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是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表达了苇子的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们在残酷的战争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第一段写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及时敌人封锁严密,我们的军队——没有被困死。

第二段——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飘,小船速度很快,那么驾驶船的人非常熟练,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的特点。

文章到此自然引出主人公——

第三段第四段——年龄——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一方面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另一方面,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的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了,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

第四段的外貌描写——干瘦、黝黑看出老人常年在芦花荡里辛苦劳作,但是特别精神、特别明亮——为革命工作心情愉快,精神很好。

第五段——他的工作范围——广。

不带一支枪——渲染出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他对苇塘里德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

靠:

依靠,信赖。

这里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第六段——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文章的文眼——性格核心。

过于表程度,老头子过分自信和过分自尊。

第七段——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愿望——第二段里有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德仁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第八段——唱歌,我们可以想象,里面的队伍有劳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战士们身强体壮,信心十足。

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

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1-8段——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九段——浮在水一样的天上——体现了天上像睡眠,月亮在水面浮着。

14段——小女孩痛痛快快洗脸和洗头,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表明她有较高的警惕性,因为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要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老头子怎么说——不怕,洗一洗把。

——与上文“过于自信”相呼应。

9-19段,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20段——阴惨的黄色的光——敌人的探照灯,灯光的出现使故事情节紧张起来。

21段——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老头子内心的自信。

28段——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体现了女孩的坚强和勇敢。

31——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表现了老头内心的自信。

发现有女孩受伤了,老头子的变化有三句话——

1、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

2、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3、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

——知道女孩受伤后心情如何——极度心痛和极度内疚。

他觉得没有完成任务而无颜见人,万箭穿心般痛苦。

33段动作描写——扒、浮、推。

表现了老头子内疚的心情。

37——我不要紧——再次体现了女孩子的坚强和勇敢,

38——环境描写——写月落只好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人沮丧的心情。

47——心理描写——大江——这老脸呀——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懊恼,内疚、自责的心理,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老人自尊的性格。

48——语言描写——老头子立下誓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玩味女孩们,同时也安慰自己的心。

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20——54段是第三层——故事的发展——受伤。

交代了月夜女孩受伤的整个过程,通过女孩和老头子的对话凸显老头的性格,也为下部分老头子的反击打下了基础。

55-——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平静—中透着紧张。

56段——一捆莲蓬——用来引诱鬼子上当。

58——老头子张皇失措——为诱惑敌人上当古义装出害怕得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0——找——表现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这是一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人巧妙的战术和高潮的本来、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61——比喻——生动形象描写了老头子对敌人无比的恨,他要敌人血债血还。

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得沉着冷静、对打击敌人十分在行。

62段——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一副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而又高贵典雅的画面,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是,为什么写这样的景物描写呢——表明美丽的芦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侵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57-62主要用什么方面描写老头子——动作、神态描写。

突出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机智勇敢。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层故事情节——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57-6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老头子在美丽的芦花荡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反映了白色恐怖笼罩下人们的勇敢和机智。

笔记:

1、本文描写芦花荡环境的主要特点——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

2、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护送女孩和痛击鬼子,其中痛击鬼子更具有传奇色彩

3、文章59段交待在水里的枯木桩子的用意是——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过于自尊和自信,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英雄

5、孙犁用如此传奇的笔调刻画了老头这个老英雄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

——

想让我们通过老头子联想到抗日军民好卖乐观、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

更让我们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自发团结起来,团结对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抗日战争最终将取得胜利。

五、课外延伸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师示例:

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

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蜡烛教案西蒙诺夫导入:

同学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

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

比如:

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

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一.本文是一篇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运用的表现手法多为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篇二:

《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能力目标:

⑴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⑵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情感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

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

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

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

?

”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

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表现在老英雄身上。

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

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

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

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

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⑵“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

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

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

“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

【篇三:

市公开课一等奖《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让我们——走进芦花荡。

出示学习目标:

1.探究人物揣摩性格,注重环境品味语言。

2.感悟我们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

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

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障碍、词语理解障碍。

2、作家及作品简介:

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原名孙树勋。

孙犁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