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28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docx

聚合氯化铝检测方法

项目名称

液体

固体

备注

优等品

一等品

氧化铝(Al2O3),%

≥10

≥30

≥28

液体

固体

盐基度B

≥50

40-90

40-90

外观

外观

PH值

3.5-5.0

1%液≥5

1%液≥5

黄色乳状

黄色粉末

铅(Pb)PPM

≤2

≤5

≤12

铬(Cr+6)

≤2

≤4

≤4

砷(As)

0

0

0

镉(Cd)

0

0

0

汞(Hg)

0

0

0

水不溶物,%

≤0.2-0.5

≤0.5

≤1.0

聚合氯化铝检验指标

检测方法:

聚合氯化铝国标

4.2 氧化铝(AI2O3)含量的测定

4.2.1 方法提要

  在试样中加酸使试样解聚。

加入过量的乙二胺四乙配二钠溶液,使其和铝及其他金属离络合。

用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剩余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再用氟化钾溶液分析出络合铝离子,用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分析出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4.2.2 试剂和材料

4.2.2.1 硝酸(GB/T626):

1+12溶液;

4.2.2.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GB/T1401):

c(EDTA)约0.05mol/L溶液。

4.2.2.3 乙酸钠缓冲溶液:

  称取272g乙酸钠(GB/T693)溶于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4.2.2.4 氟化钾(GB/T1271):

500g/L溶液,贮于塑料瓶中。

4.2.2.5 硝酸银(GB/T670):

1g/L溶液;

4.2.2.6 氯化锌:

c(ZnCI2)=0.0200mol/L标准滴定溶液;

  称取1.3080g高纯锌(纯度99.99%以上),精确至0.0002g,置于100mL烧杯中。

加入6~7mL盐配(GB/T622)及少量水,加热溶解。

在水浴上蒸发到接近干涸。

然后加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4.2.2.7 二甲酚橙:

5g/L溶液。

4.2.3 分析步骤

  称取8.0~8.5g液体试样或2.8~3.0g固体试样,精确至0.0002g,加水溶解,全部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2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mL硝酸溶液(4.2.2.1),煮沸1min。

冷却后加入20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4.2.2.2),再用乙酸钠缓冲溶液(4.2.2.3)调节pH约为3(用精密pH试纸检验),煮沸2min。

冷却后加入10mL乙酸钠缓冲溶液(4.2.2.3)和2~4滴二甲酚橙指示液(4.2.2.7),用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4.2.2.6)滴定至溶液由淡黄色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

  加入10mL氟化钾溶液(4.2.2.4),加热至微沸。

冷却,此时溶液应呈黄色。

若溶液呈红色,则滴加硝酸(4.2.2.1)至溶液呈黄色。

再用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4.2.2.6)滴定,溶液颜色从淡黄色变为微红色即为终点。

记录第二次滴定消耗的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V)。

4.2.4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氧化铝(AI2O3)含量(x1)按式

(1)计算:

          x1=Vc×0.05098/m×20/500×100=Vc×127.45/m     

(1)

式中:

V——第二次滴定消耗的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C——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m——试料的质量,g;

   0.05098——和1.00mL氯化锌标准滴定溶液[c(ZnCI2)=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氧化铝的质量。

4.2.5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液体产品不大于0.1%,固体样品不大于0.2%。

4.3 盐基度的测定

4.3.1 方法提要

  在试样中加入定量盐酸溶液,以氟化钾掩蔽铝离子,以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

4.3.2 试剂和材料

4.3.2.1 盐酸(GB/T622):

c(HCI)约0.5mol/L溶液;

4.3.2.2 氢氧化钠(GB/T629):

c(NaOH)约0.5mol/L标准滴定溶液;

4.3.2.3 酚酞(GB/T10729):

10g/L乙醇溶液;

4.3.2.4 氟化钾(GB/T1271):

500g/L溶液。

  称取500g氟化钾,以200mL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

加入2mL酚酞指示液(4.3.2.3)并用氢氧化钠溶液(4.3.2.3)或盐酸溶液(4.3.2.1)调节溶液呈微红色,滤去不容物后贮于塑料瓶中。

4.3.3 分析步骤

  称取约1.8g液体试样或约0.6g固体试样,精确到0.0002g。

用20~30mL水移入250mL锥形瓶中。

再用移液管加入25mL盐酸溶液。

盖上表面皿,在沸水浴上加热10min,冷却至室温。

加入25mL氟化钾溶液(4.3.2.4),摇匀。

加入5滴酚酞指示液(4.3.2.3),立即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4.3.2.2)滴定至溶液呈现微红色即为终点。

同时用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作空白试验。

4.3.4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百分比表示的盐基度(x2)按式

(2)计算:

       x2=(V0-V)c×0.01699/mx1/100×100=(V0-V)c×169.9/mx1   

(2)

式中:

V0——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测定试样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m——试料的质量,g;

   x1——4.2条测得的氧化铝含量,%;

   0.01699——1.00mL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000mol/L]相当的以克表示的氧化铝(AI2O3)的质量。

4.3.5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2.0%。

4.4 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4.4.1 仪器、设备

  电热恒温干燥箱:

10~200ºC。

4.4.2 分析步骤

  称取约10g液体试样或约3g固体试样,精确至0.01g。

置于1000mL烧杯中,加入500mL水,充分搅拌,使试样最大限度溶解。

然后,在布氏漏斗中,用恒重的中速定量滤纸抽滤。

  将滤纸连同滤渣于100~105ºC干燥至恒重。

4.4.3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水不溶物含量(x3)按式(3)计算:

             x3=m1-m2/m×100         (3)

式中:

m1——滤纸和滤渣的质量,g;

   m2——滤纸的质量,g;

   m——试料的质量,g;

4.4.4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3%,固体样品不大于0.1%。

4.5 pH的测定

4.5.1 试剂和材料

4.5.1.1 pH=4.00的苯二甲酸氢钾(GB6857)pH值标准溶液;

4.5.1.2 pH=9.18的四硼酸钠(GB6856)pH值标准溶液;

4.5.2 仪器、设备

4.5.2.1 酸度计:

精度0.1pH;

4.5.2.2 玻璃电极;

4.5.2.3 甘汞电极。

4.5.3 分析步骤

  称取1.0g试样,精确至0.01g。

用水溶解后,全部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pH4.00及pH9.18的标准溶液进行酸度计定位。

再将试样溶液倒入烧杯,将甘汞电极和玻璃电极浸入被测溶液中,测其pH值(1min内pH值的变化不大于0.1)。

4.6 硫酸根(SO42-)含量的测定(重量法)

4.6.1 方法提要

  在0.04~0.07mol/L的盐酸介质中,硫酸盐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将沉淀灰化灼烧后,称重即可计算出硫酸根的含量。

4.6.2 试剂和材料

4.6.2.1 盐酸(GB/T622):

1+23溶液;

4.6.2.2 氯化钡(GB/T652):

50g/L溶液;

4.6.2.3 硝酸银(GB/T670):

1g/L溶液;

4.6.3 分析步骤

  称取约1.8g液体试样或约0.6g固体试样,精确至0.001g。

置于是400mL烧杯中,加入200mL水和35mL盐酸溶液(4.6.2.1)煮沸2min。

趁热缓慢滴加10mL氯化钡溶液(4.6.2.2),继续加热煮沸后冷却放置8h以上。

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用热蒸馏水洗涤至滤液无CI-[用硝酸银溶液(4.6.2.3)检验]。

将滤纸和沉淀置于已在800ºC下恒重的坩埚内,在电炉上灰化后移至高温炉内,于800±25ºC下灼烧至恒重。

4.6.4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硫酸根(SO42-)含量(x4)按式(4)计算:

           x4=(m1-m2)×0.4116/m×100=(m1-m2)×41.16/m    (4)

式中:

m1——硫酸钡沉淀和坩埚的质量,g;

   m2——坩埚的质量,g;

   m——试料的质量,g;

   0.4116——硫酸钡换算成硫酸根的系数。

4.6.5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1%。

4.7 氨态氮(N)含量的测定

4.7.1 方法提要

  在试样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使试样在pH小于7的条件下均相沉淀,取其上层清液用钠氏比色法测定氨态氮。

4.7.2 试剂和材料

4.7.2.1 硫酸(GB/T625):

1+35溶液;

4.7.2.2 碳酸钠(GB/T639):

30g/L溶液;

4.7.2.3 酒石酸钾钠(GB/T1288):

50g/L溶液;

4.7.2.4 无氨蒸馏水;

4.7.2.5 氨态氮标准储备溶液:

1.00mL溶液中含0.1mgN;

4.7.2.6 氨态氮标准溶液:

1.00mL溶液含有0.010mgN;

  用移液管移取10mL氨态氮标准储备溶液(4.7.2.5),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氨蒸馏水平线(4.7.2.4)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用时现配。

4.7.2.7 纳氏试剂。

4.7.3 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

4.7.4 分析步骤

4.7.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a. 在六只50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氨态氮标准溶液(4.2.7.6)0、2.00、4.00、6.00、8.00、10.00mL,加入无氨蒸馏水(4.7.2.4)至刻度。

  b. 加入1mL酒石酸钾钠溶液(4.7.2.3),塞紧摇匀。

然后再加入2mL纳氏试剂(4.7.2.7),塞紧摇匀。

静置显色10~15min。

  c. 在波长425cm处,用1cm吸收池,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d. 以氨态氮含量(µ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4.7.4.2 测定

  称取约10g液体试样或约3.3.g固体试样,精确至0.01g。

用无氨蒸馏水(4.7.2.4),溶解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氨蒸馏水(4.7.2.4)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5mL此溶液,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5mL硫酸溶液(4.7.2.1)和20mL无氨蒸馏水(4.7.2.4)摇匀。

加入5mL碳酸钠溶液(4.7.2.2)再摇匀。

用无氨蒸馏水(4.7.2.4)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倒入干净干燥的100mL量筒内静置2h。

  移取量筒内50mL上层清液置于50mL比色管中,按工作曲线的绘制(4.7.4.1)中b、c步骤操作,测定吸光度。

4.7.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氨态氮(N)含量(x5)按式(5)计算:

        x5=mn×10-6/m×5/100×5/100×100=mn×0.004/m  (5)

式中:

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氨态氮含量,µg;

   m——试料的质量,g;

4.7.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1%,固体样品不大于0.002%。

4.8 砷含量的测定

4.8.1 方法提要

  在酸性介质中,将砷还原成砷化氢气体,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一三乙基胺三氯甲烷吸收液吸收砷化氢气体,形成紫红色物质,用光度法测定。

4.8.2 试剂和材料

4.8.2.1无砷锌(GB/T2304);

4.8.2.2 三氯甲烷(GB/T682);

4.8.2.3 硫酸(GB/T625):

1+1溶液;

4.8.2.4 碘化钾(GB/T1272):

150g/L溶液;

4.8.2.5 氯化亚锡盐酸溶液:

  将40g氯化亚锡(GB/T638)溶于100mL盐酸(GB/T622)中。

保存时可加入几粒金属锡,贮于棕色瓶中。

4.8.2.6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一三乙基胺三氯甲烷吸收液:

  称取1.0g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研碎后,边研磨边加入100mL三氯甲烷(4.8.2.2)。

然后加入18mL三乙基胺,再用三氯甲烷(4.8.2.2)稀释至1000mL,摇匀。

静置过夜。

用脱脂棉过滤,保存于棕色瓶中,置冰箱中保存。

4.8.2.7 砷标准储备溶液1.00mL溶液中含0.1mgAs;

4.8.2.8 砷标准溶液:

1.00mL溶液中含0.0025mgAs;

  移取5mL砷标准储备溶液(4.8.2.7),移入2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用时现配。

4.8.2.9 乙酸铅脱脂棉。

4.8.3 仪器、设备

4.8.3.1 分光光度计;

4.8.3.2 定砷器:

符合GB/T6102中第5.3条之规定。

4.8.4分析步骤

4.8.4.1工作曲线的绘制

  a.在6个干燥的定砷瓶中,依次加入0、1.00、2.00、3.00、4.00、5.00mL砷标准溶液(4.8.2.8),再依次加入30、29、28、27、26、25mL水使溶液总体积为30mL。

  b. 在各定砷瓶中加入4mL硫酸溶液(4.8.2.3),2mL碘化钾溶液(4.8.2.4)和2mL氯化亚锡盐酸溶液(4.8.2.5),摇匀。

静置反应20min。

再各加入5±0.1g无砷锌(4.8.2.1),立即将塞有乙酸铅脱脂棉(4.8.2.9)并盛有5.0mL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一三乙基胺三氯甲烷吸收液(4.8.2.6)的吸收管装在定砷瓶上,反应50min。

取下吸收管(勿使液面倒吸),用三氯甲烷(4.8.2.2)将吸收液补充至5.0mL,混匀。

  c. 在波长510mm处,用1cm吸收池,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d. 以砷含量(µ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4.8.4.2 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约10g液体试样或约3.3g固体试样,精确至0.01g,置于100mL蒸发皿中。

加入10mL硫酸(4.8.2.3),在沸水浴上蒸至近干。

冷却,以热水溶解(如有不溶物应过滤除去),再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保留液A用于锰、六价铬、汞的测定。

  移取10mL试样溶液(4.8.4.2)于定砷瓶中,加入20mL水。

然后按工作曲线的绘制(4.8.4.1)中的b、c步骤操作,测定吸光度。

4.8.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砷含量(x6)按式(6)计算:

        x6=mn×10-6/m×10/100×100=mn×0.001/m       (6)

式中:

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砷含量,µg;

   m——试料的质量,g;

4.8.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1%,固体样品不大于0.0002%。

4.9 锰含量的测定

4.9.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9.1.1 方法提要

  在盐酸介质中,铝基体中的微量锰可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

4.9.1.2 试剂和材料

  a. 盐酸(GB/T622):

1+1溶液;

  b. 硝酸(GB/T626):

1+1溶液;

  c. 锰标准储备溶液:

1mL溶液含1.00mgMn;

  称取1.000g高纯锰(纯度99.9%以上),精确至0.0002g,置于200mL烧杯中。

加入2mL硝酸溶液(4.9.1.2b)和100mL水,加热溶解。

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d. 锰标准溶液:

1mL溶液含0.01mgMn;

  移取5mL锰标准储备溶液(4.9.1.2c),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用时现配。

4.9.1.3 仪器、设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光源:

锰空心阴极灯;

  火焰:

空气一乙炔;

  波长:

279.5mm。

4.9.1.4 分析步骤

  a.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6只10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3.00、6.00、9.00、12.00、15.00mL锰标准溶液(4.9.1.2d),再各加2mL盐酸溶液(4.9.1.2a),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GB9723之规定测定吸光度。

  以锰含量(µ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 试样溶液的制备

  称取约10g液体试样或约3.3g固体试样,精确至0.01g,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20mL盐酸溶液(4.9.1.2a)和100mL水。

使试样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c. 测定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按GB9723之规定测定其试样溶液的吸光度。

4.9.1.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锰含量(x7)按式(7)计算:

      x7=mn×10-6/m×100/1000×100=mn×0.001/m       (7)

式中:

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锰含量,µg;

   m——试料的质量,g;

4.9.1.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5%,固体样品不大于0.0015%。

4.9.2 高碘酸钾光度法

4.9.2.1 方法提要

  在硫酸-硝酸-磷酸介质中,用高碘酸钾氧化显色,在波长为525mm处测其吸光度。

4.9.2.2 试剂和材料

  a. 硝酸(GB/T626);

  b. 磷栈(GB/T1282);

  c. 硫酸(GB/T625):

1+1溶液;

  d. 高碘酸钾(HG/T3-1158):

5.0g/L溶液;

  称取5.0g高碘酸钾,用50mL水溶解。

加入20mL硝酸(4.9.2.2a),用水稀释至100mL,摇匀。

贮于棕色瓶中,有效期5天。

  e.亚硝酸钠(GB/T633):

20g/L溶液;

  f. 锰标准溶液:

1.00mL溶液含0.10mg锰;

  g. 无还原剂水。

  在1000mL水中缓慢加入10mL硫酸溶液(4.9.2.2c),煮沸,加入2g高碘酸钾(HG/T3-1158),再微沸10min,静置冷却。

4.9.2.3 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

4.9.2.4 分析步骤

  a. 工作曲线的绘制

  

(1)在6只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0、0.50、1.00、1.50、2.00、2.50mL锰标准溶液(4.9.2.2f)。

再各加入15mL硫酸溶液(4.9.2.2c)、10mL硝酸(4.9.2.2a)、5mL磷酸(4.9.2.2b),稀释至70mL。

加入10mL高碘酸钾溶液(4.9.2.2d),煮沸至出现红色,并保持微沸20min。

冷却,分别移入已用于还原剂水(4.9.2.2g)洗涤过的100mL容量瓶中,用无还原剂水(4.9.2.2g)稀释至刻度,摇匀。

  

(2)在波长525nm处,用1cm吸收池,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各标准试液的吸光度A'0、A'1、A'2、A'3、A'4、A'5。

  (3)在各容量瓶中滴入2滴亚硝酸钠溶液(4.9.2.2e),摇匀。

试液褪色后,在波长525mm处,用1cm吸收池,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各标准试液的吸光度B0、B1、B2、B3、B4、B5。

  (4)计算各标准试液的吸光度

  A1=(A'1-B1)=(A'0-B0)

  A2=(A'2-B2)=(A'0-B0)

  A3=(A'3-B3)=(A'0-B0)

  A4=(A'4-B4)=(A'0-B0)

  A5=(A'5-B5)=(A'0-B0)

  以锰含量(µ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b. 测定

  移取10mL由测定砷得到的保留液A(4.8.4.2),移入250mL锥形瓶中。

以下按工作曲线的绘制(4.9.2.4a)中加入锰标准溶液以后的步骤操作,测出试样溶液的吸光度An。

4.9.2.5 分析结果的表述

  以质量百分数表示的锰含量(x7)按式(8)计算:

     x7=mn×10-6/m×10/100×100=mn×0.001/m         (8)

式中:

mn——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锰含量,µg;

   m——测定砷时试样溶液制备(4.8.4.2)中的试料质量,g;

4.9.2.6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平行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液体样品不大于0.0005%,固体样品不大于0.0015%。

4.10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4.10.1 方法提要

  在硫酸介质中,六价铬能和二苯基碳酰二肼生成稳定的紫红色络合物,可在最大吸收波长540mm处进行光度测定。

三价铁离子的干扰可用碗酸盐消除。

4.10.2 试剂和材料

4.10.2.1 硫酸(GB/T625):

1+6溶液;

4.10.2.2 二苯基碳酰二肼(HG/T3-964):

2.5g/L乙醇溶液;

  称取0.25g二苯基碳酰二肼,溶于94mL无水乙醇(GB/T678),加入6mL冰乙酸(GB/T676),摇匀。

贮于棕色瓶中,放置阴凉避光处,贮存期3个月。

4.10.2.3 磷酸-磷酸二氢钠溶液:

  称取100g磷酸二氢钠(GB1267)溶于450mL水中,加入40mL磷酸(GB/T1282),混匀。

4.10.2.4 无还原剂水:

见本标准锰的测定(4.9.2.1g)。

4.10.2.5 六价铬标准储备溶液:

1mL溶液含1.00mgCr+6

  移取10mL六价铬标准储备液(4.10.2.5)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无还原剂水(4.10.2.4)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用时现配。

4.10.3 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

4.10.4 分析步骤

4.10.4.1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6只100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0、1.00、2.00、3.00、4.00、5.00mL六价铬标准溶液(4.10.2.6)和50mL磷酸一磷酸二氢钠溶液(4.10.2.3)、2mL硫酸溶液(4.10.2.1),2mL二苯基碳酰二肼乙醇溶液(4.10.2.2)。

用无还原剂水(4.10.2.4)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显色10~15min。

  在波长为540nm处,用1cm的吸收池,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以六价铬含量(µg)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4.10.4.2 测定

  移取20mL由测定砷得到的保留液A(4.8.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