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419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docx

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

2018年济南中考虚词考查参考资料

(1)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②执策而临之(《马说》)

(2)之

(一)代词

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②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2、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当余之从师也(《马说》)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倒装句中,如: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3)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对象等,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②徐喷以烟(《童趣》)③以衾拥覆(《马说》)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桃花源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

①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4)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

“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

苛政猛于虎也(《论语》)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5)乎

1、语气助词: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2)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2、有时作介词:

一般用在句中的时候类似于“于”的用法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6)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

(7)为

“为”的读音有两个,作动词以及表示被动的介词使用的“为”读作“wéi”,其他情况下读作“wèi”。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8)则

1、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副词,就是、便是。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法则,如:

成语“以身作则”中“则”即有“法则”的意思。

初中阶段易写错的字

(一)词语(注:

括号内为错别字)

偏袒(坦)逍(消)遥荒(谎)谬孪(挛)生谗(馋)言

修葺(茸)颠覆(复)怅(伥)然宣(渲)泄即(既)使

憋(敝)气简陋(漏)谙(暗)熟

(二)容易写错的成语(注:

括号内为错别字)

陈词滥(烂)调激(急)流勇退流连(恋)忘返歪风邪(斜)气

别出心(新)裁略胜一筹(愁)摩(磨)拳擦掌列出提(题)纲

川(穿)流不息坚如磐(盘)石打架斗殴(欧)闻鸡起舞(武)

安(按)装机器肝脑涂(途)地雷厉(历)风行恬(括)不知耻

病入膏肓(盲)金榜题(提)名出奇制(致)胜毋(勿)庸置疑

黯(暗)然失色漫(满)山遍野委曲(屈)求全义愤填膺(鹰)

并行不悖(背)金碧(壁)辉煌千里跋涉(踄)大相径庭(廷)

独出心裁(材)貌合(和)神离嗜酒成癖(僻)月明星稀(希)

桀骜(傲)不驯精神涣(焕)散玩世(事)不恭申酉戌(戍)亥

不假(加)思索美玉无瑕(暇)纰(批)漏百出如火如荼(茶)

耳濡(儒)目染奴颜婢(卑)膝东施效颦(频)蓬荜(壁)生辉

独占鳌(鳖)头铤(挺)而走险有恃(持)无恐一切就绪(序)

仓皇(慌)失措修葺(茸)一新一坯(杯)黄土深为惋(婉)惜

飞扬跋(拔)扈滥(烂)竽充数熙熙攘攘(嚷)寒暄(喧)客套

按部(步)就班离经叛(判)道首(手)屈一指痴心妄(忘)想

草菅(管)人命喧(宣)宾夺主前仆(扑)后继枉(妄)费心机

白璧无瑕(暇)披星戴(带)月授(受)予奖章声闻遐(暇)迩

层峦叠(迭)嶂栩栩(诩)如生手头宽裕(余)徇(殉)私舞弊

蜂拥(涌)而来破釜(斧)沉舟星罗棋(旗)布循(寻)序渐进

炯炯(迥)有神厉(历)兵秣马矫揉(柔)造作揠(偃)苗助长

功亏一篑(匮)一张一弛(驰)军事部署(暑)通宵(霄)不眠

苦心孤诣(旨)投机倒(捣)把感情融洽(恰)偃(揠)旗息鼓

明辨(辩)是非前倨(踞)后恭孺(儒)子可教举行宴(晏)会

口干舌燥(躁)言简意赅(该)恰(洽)如其分一望无垠(银)

海角天涯(崖)掎(犄)角之势赡(瞻)养父母逾(渝)期作废

励(历)精图治蜕(退)化变质提纲挈(携)领反映(应)意见

名列前茅(矛)墨(默)守成规顷(倾)刻之间断壁颓垣(恒)

汗流浃(夹)背罄(磬)竹难书毛骨悚(耸)然锲(契)而不舍

燎(缭)原烈火味同嚼蜡(腊)卑躬屈(曲)膝专程谒(竭)见

铭(名)记不忘风靡(糜)一时鬼鬼祟祟(崇)生死攸(悠)关

流言蜚(非)语心狠手辣(棘)暴戾恣睢(雎)打躬作揖(辑)

焕(涣)然一新梁(粱)上君子戊(戍)戌政变优(忧)柔寡断

龙盘虎踞(据)逼上梁(粱)山直上重霄(宵)读书札(扎)记

碌碌(录)无为寥寥(廖)无几蹚(淌)水过去良莠(秀)不齐

漠(莫)不关心身体羸(嬴)弱定期会晤(悟)不可思议(义)

记忆犹(尤)新直截(接)了当行踪诡(鬼)秘掷(抛)地有声

贻(遗)笑大方敝(蔽)帚自珍兢兢(竞)业业恶意诅(咀)咒

强弩(驽)之末中流砥(抵)柱阴谋诡(鬼)计徇(殉)情枉法

大学肄(肆)业遮天蔽(避)日浑(混)身是胆编纂(篡)字典

词不达意(义)惨(残)无人道不胫(颈)而走相提(题)并论

滥竽(芋)充数众口铄(烁)金随声附和(合)戒骄戒躁(燥)

绿树成荫(阴)大有裨(稗)益泾(径)渭分明高瞻远瞩(嘱)

向隅(偶)而泣残(惨)酷无情即(既)使如此覆(复)水难收

计划缜(慎)密原形毕(必)露曲高和(合)寡人声鼎(顶)沸

绿草如茵(荫)走投(头)无路万事亨(享)通好高骛(鹜)远

始终不渝(逾)为虎作伥(帐)切磋(蹉)琢磨墨(默)守成规

举世震(振)惊扑朔迷(谜)离声音洪(宏)亮沧(苍)海桑田

恣(姿)意妄为扬长(常)而去规规矩矩(距)千锤百炼(练)

旁征(证)博引入不敷(付)出集(积)腋成裘沽名钓(掉)誉

故作姿(恣)态清澈(彻)见底连锁(琐)反应惴惴(揣)不安

如法炮(泡)制玷(沾)污清白画(划)地为牢诚惶(慌)诚恐

目光如炬(巨)认识肤(浮)浅面面俱(具)到锐不可当(挡)

相形见绌(拙)雕(凋)虫小技惨绝人寰(环)呱呱坠(堕)地

恼(脑)羞成怒驰骋(聘)疆场绝(决)对服从鱼目混(浑)珠

世外桃源(园)充(冲)耳不闻缄(箴)口不语不屑置辩(辨)

销(消)声匿迹戳(戮)穿阴谋千钧(钓)一发勇(永)往直前

杳(沓)无音信一鼓(股)作气言谈诙(恢)谐针锋(缝)相对

心浮气躁(燥)堕(坠)落腐化艰(坚)难困苦执(直)迷不悟

欲盖弥彰(章)明知故(固)犯工程竣(峻)工赴汤蹈(滔)火

运筹帷幄(握)咄咄(拙)逼人史无前例(列)诲(悔)人不倦

刚愎(腹)自用出类拔萃(粹)惨遭屠戮(戳)壮志未酬(绸)

再接再厉(历)鞠躬尽瘁(粹)横渡(度)长江粗制滥(烂)造

责无旁贷(带)反(翻)复无常变本加厉(利)要言不烦(繁)

班(搬)门弄斧待价而沽(估)高官厚禄(录)气势汹汹(凶)

脉搏(膊)微弱以逸待(代)劳励(厉)精图治海市蜃(唇)楼

仗义执(直)言翻(反)云覆雨坑(吭)害好人趋之若鹜(乌)

张皇(慌)失措虎视眈眈(耽)火中取栗(粟)油光可鉴(见)

对簿(薄)公堂性格粗犷(旷)空(恐)前绝后望文生义(意)

英雄辈(倍)出情不自禁(尽)百炼(练)成钢无知妄(忘)说

令人恐怖(布)步入正轨(规)脉络(胳)分明谈笑风生(声)

自暴(曝)自弃融会(汇)贯通脍(烩)炙人口拈(沾)轻怕重

无精打采(彩)事过境(景)迁

中考古诗文阅读之诗词鉴赏篇

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崔连平

【考点】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情况;

(2)了解基本的诗词常识;(3)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诗词的意境。

2、能初步品析诗词的语言:

(1)能划分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2)能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语;(3)能从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中鉴赏诗句的艺术效果。

【题型】

1、炼意型(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对诗词的情感、哲理、意境有初步的把握)

2、炼句型(对重点诗句的意境的再现,对重点诗句写作手法和艺术效果的品析,对重点诗句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的体会)

3、炼字型(推敲诗词中的重点字的表达作用及艺术效果)

【思路】

对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应该建立在占有较多的对诗歌的基础知识和对本诗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的基础上的。

对诗歌的鉴赏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炼意,这个“意”既指全诗的主旨,也指该诗的意象和意境。

把握全诗主旨的方法有二:

从题目出发,如《渡荆门送别》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即送别诗,《出塞》和《使至塞上》即边塞诗。

从主旨句出发,也就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观点的句子,也可能是借景抒情的句子。

第二步炼句,即分析每句诗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考试中以借景抒情的诗句居多,所以应该把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规律,景色明媚则心情畅达,景色阴暗则心情郁闷;当然也不能排除以乐衬哀的反衬写法。

诗句的表达效果则应该扣住修辞格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炼字,这是最难的一个环节。

体会这个字的妙处,必须紧扣全句乃至全诗的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来理解。

大多是动词或形容词,像“千骑卷平岗”的“卷”,“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尽”等等。

此外在解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例如:

1、修辞手法:

古代诗文大多运用丰富的想象,包含大量的修辞手法。

例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了比喻和对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夸张;“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等等。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如曹操的《观沧海》,托物言志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情景交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虚实相生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诗中有画(白描勾勒)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等等。

3、语言风格:

质朴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形象生动、含蓄隽永、简洁洗练等等。

4、创作风格:

豪放如苏轼、雄壮如辛弃疾、飘逸如李白、婉约如李清照、沉郁如杜甫等等。

【例析1】(2007年济南市中考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解析:

第1题是“炼字”题型,表面上考查诗词中的重点字的表达作用及艺术效果,实际还是考查对全诗主题的理解把握,体会“尚”字的妙处,必须紧扣全句乃至全诗的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来理解。

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就算了。

参考答案:

“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第2题是一个“炼句”题型,让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在回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展开联想用心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你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情”,自然也就可以再现作者所创设的“景”了。

答题时要考虑所描写景物要全面,语言要优美,不能破坏诗歌的意境之美。

参考答案: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上厮杀。

【例析2】(2007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分)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分)

解析:

第1题是围绕诗的题目“钱塘湖春行”来设计试题,对诗歌的题目的考查就是对全诗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题目难度本身并不大,但要紧扣诗歌来答。

参考答案:

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2分,每空0.5分)

  第2题是一个描绘画面的题目,这是近年来中考试题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

答这样的题,既要注意到所描绘的画面美,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

参考答案: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分,意近即可)

【例析3】(2007年江西省中考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②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

西太一宫:

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②蜩(tiáo):

指蝉。

③陂(bēi):

池塘。

④持:

携带。

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

2.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来抒发感情的;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来表达感情的。

3.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道题是诗歌比较阅读,而且是同作者同主题的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通过比较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题是从抒发感情的方式来做比较,寻找两首诗的不同点;第3题是从思想感情角度来比较,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1.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2.写夏景或忆春水(“写夏景”“忆春水”答到其中一处即给分);今昔对比。

3.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例析4】(广西百色中考试题)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

第1题是选择题型,选择题容量比较大,考查点更加细致。

本题从这首词表达主题、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多方面设计选项。

A选项,“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是错误的,应该说“含蓄的表达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C选项错误,“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伤心落泪不只是士兵,白发的不只是将军,正确的理解是戍不归,将军、战士夜不能寐,思念家乡,流下热泪,熬白了头发。

D选项错误,全词意境不应该是豪放、壮阔,全词情感基调是悲凉、壮阔。

正确选项:

B。

第2题,描写景物要做到景物全,连缀景物时要根据本句表达的情感来选择恰当的形容词。

回答词句在词中的作用时,要结合全词来考虑,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修改符号的种类及写法

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崔连平

修改符号的种类:

1.删除号:

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

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

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

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

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

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

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

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

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

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

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

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

文字前移或顶格。

如图:

符号使用说明:

1.删除错别字:

先把错别字圈起来,然后在圈的又上方画一圈“老鼠尾巴”就KO了。

2.错误要修改就画圈框起来在给上面来个v在v上面写正确的

3.要把前面的和后面的换个位置用Z

4.词语颠倒:

如“倒颠”,在“倒”字的上面画一横,再在“倒”字和“颠”字中间画一竖,再在“颠”字下画一横。

5.增加词语的符号:

先在需要补充的部分上面画“V”然后在中间写出要补充的文字。

6.修改错别字的符号:

先把要修改的字圈起来,然后在圈上面画V型线,在里面写修正后的字。

牛刀小试:

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一个人进步的快慢,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2、只要多读多写多参加社会实践,语文水平才会提高。

3、通过课外小组活动,我的知识提高了。

4、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改善。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

1、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首联中“照”字用的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

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

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作者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坐置身书斋的书生。

书法从戎书生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

《月下独酌》

1、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2、“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怀畅饮,体现了他放旷通达的性格。

《羌村三首》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

《登楼》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2、结合你的想象和联想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

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诗人借远眺美景,表现了一种欲澄清天下的气概。

3、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

“来”,烘托锦江春色逼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