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881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 B )

图2-2-2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 A )

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

【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图2-3-1

(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

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

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

(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

这与图中数字③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图2-3-2

【解析】此题考查识图能力,本图将耳的结构、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反射弧的结构综合在一起,要弄懂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①是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②是脑干;③是小脑;④是位听神经;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听小骨;⑧是鼓膜。

6.[2012·内江中考]如图2-3-6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图2-3-6

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

声音

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

音,产生了共鸣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7.[2011·南京中考]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区分的。

8.[2011·无锡中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响度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9.[2012·株洲中考]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C )

A.雨后彩虹        

B.水中“月亮”

C.墙上手影

D.海市蜃楼

10.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2-4-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B )

图2-4-1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解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1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在其他透明介质如水、玻璃等的传播速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速度。

12.在练习射击时,要“三点一线”才能射得准,即枪上标尺缺口、枪上的准星和射击目标要重合,这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13.枣阳市素有“中国桃之乡”之称。

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在三月和煦的阳光中,显得妩媚令人陶醉。

我们看到红色的桃花,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桃花上反射红光的缘故。

14.太阳光通过玻璃后呈现红色,则玻璃是红颜色。

一面旗子能反射全部黄光,则旗子是黄颜色。

一张纸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反射,则纸是白颜色。

一块棉布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吸收,则这块棉布是黑颜色。

15.商场里的花布的图案是由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的,各种颜色均是由三种原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原颜料的颜色是( C )

A.红 橙 黄B.红 绿 蓝

C.黄 红 蓝D.红 白 蓝

16.绿色植物的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 B )

A.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有利

B.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不利

C.各种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17.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解析】迎着月光走,光线反射进入人眼,水面发亮,背着月光走,光线无法进入人眼,水面发暗。

18.[2012·扬州中考]如图2-5-7所示,有一束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的方向射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图2-5-7

   【答案】如答图所示

第15题答图

19.[2012·济宁中考]小明同学用如图2-5-8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

图2-5-8

(1)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

光屏与镜面垂直。

2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2-5-9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高度下降(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图2-5-9

【解析】当液面下降时,入射点向右移,反射光线随着向右移。

21.[2011·哈尔滨中考]学校前厅竖立着一块平面镜。

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看到镜中自己像的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两位同学站在镜子前,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孔,表明了光路是可逆的。

22.[2012·义乌中考]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

如图2-5-15甲所示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

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为45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

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图2-5-15

23.[2012·哈尔滨中考]小丽同学正在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着装,如图2-5-16所示。

她身高为1.6m,她在镜中像的高度是1.6m;她到镜面的距离是0.4m,像到她的距离是0.8m。

24.小明用半圆形玻璃砖研究光的折射。

他让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砖的圆心后,发现光线最终从玻璃砖射出,回到了空气中。

下列哪幅图能正确反映实验时的光路( C )

图2-5-23

【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5.如图2-5-25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OG(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30°。

图2-5-25

【解析】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26.[2012·安徽中考]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2-5-28所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60°,折射角的大小为37°。

图2-5-28

【解析】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90°-30°=60°,则折射角β=180°-60°-83°=37°。

27.[2012·梅州中考]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

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2-5-30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 )

图2-5-30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28.完成光路图:

图2-6-6

   【答案】如答图所示

第13题答图

29.[2011·德州中考]小丑鱼颜色艳丽、体型较小,因此水族馆常将它放入球形鱼缸中以便观赏(如图2-6-8所示)。

球形鱼缸起到了凸透镜(或放大镜)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图2-6-8

30.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2-6-9甲所示,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2-6-9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图2-6-9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观察手指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观察远处的房屋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2-6-16

(1)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其中的一次实验情景如图2-6-16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解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为了确保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及光屏的中心,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2.[2011·淮安中考]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2-6-17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

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像是虚像(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不在同一直线上)。

图2-6-17

33.[2012·扬州中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2-6-19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填“上”或“下”)调整。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仪器有__照相机。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填“远离”或“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2-6-19

34.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和眼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各组照相机和眼球对应的结构,功能不相似的是( A )

A.闪光灯和角膜B.胶卷和视网膜

C.光圈和瞳孔D.镜头和晶状体

【解析】角膜的功能是透光和保护,与照相机的闪光灯提供光源不一样。

胶卷和视网膜都是成像之处,光圈和瞳孔都是控制光的多少,镜头和晶状体能折射光线,是成像的关键。

35.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

如图2-6-22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

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2-6-22乙所示后测得d为13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2-6-22丙所示后测得d为5cm。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

图2-6-22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解析】近视眼是由于前后径过长,焦距缩短形成的;远视眼是由于前后径过短,焦距变长形成的。

36.[2012·衡阳中考]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矫正视力,近视眼眼镜的镜片常用凹透镜,它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37.[2012·陕西中考]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近视眼在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填“前方”或“后面”),需要配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使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8.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39.2012年5月21日清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日环食。

如图1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 A )

图1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解析】日食、月食、月相的变化等现象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0.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较小,传播速度较大

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C.雷电发生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先发生闪电后产

生雷声

D.某人敲了一下自来水管,声音经空气、水管同时传播,另一端的人可能听

到两次声音

41.把一块玻璃砖放在书上,透过玻璃砖看书上的字,则( A )

A.看到的是比字的位置升高了的虚像

B.看到的是比字的位置升高了的实像

C.看到的是比字的位置降低了的实像

D.看到的是比字的位置降低了的虚像

【解析】透过玻璃光线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变高的虚像。

42.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上,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2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恰好垂直,则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是( C )

A.20°、20°

B.20°、70°

C.70°、20°

D.70°、70°

【解析】入射角为70°。

43.绵阳夜晚当涪江三桥上的灯光开亮时,涪江水上实景与江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

已知三桥下涪江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12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12m;若涪江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倒影”相距23m。

【解析】彩灯在水中的像与水面的距离及水深无关,只决定于灯与水面的距离。

4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玻璃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5.如图10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请判断:

CO是入射光线,玻璃在NN′的右侧。

图10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可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MM′为法线,NN′为界面。

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玻璃在NN′的右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