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的人际关系.docx
《圆通的人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通的人际关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圆通的人际关系
圆通的人际关系
第一讲中西方人际关系
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植根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积淀出发,来对中国的人际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殊的人际关系文化
正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才形成了其独有的特殊性,要把握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就必须从对这种特殊性建立正确全面的认知入手。
(一)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人如今的思维和思考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进一步地溯本求源可以发现,以下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这些模式的本质及精髓所在:
1.伏羲氏与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的始祖,伏羲氏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意义重大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立了“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中曾提到:
“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该记载的意思是说伏羲氏观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总结其规律,创画了八卦。
“八卦”是指“坤”、“艮”、“坎”、“震”、“巽”、“离”、“兑”以及“乾”等八种悬卦的符号,代表天地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种种事物。
时光荏苒,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作为历史的见证,也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
八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民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八卦潜移默化的影响。
2.易经
伏羲氏在依据法河图和洛书画成八卦的基础上,随后又按“每卦有三支,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的原理进行了扩展,这就是《周易》一书的基本内容。
《周易》与对其进行哲学体系性提升的《易传十翼》一起共同构成了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易经》。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它被列为群经之首。
在民国初时期,它被纳入黄埔军校的必修课,在现代西方它则被视为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
由此可见,《易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智慧遗产,也是我们所努力倡导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基础之所在。
基本内容
《易经》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记录。
主要是以八卦交相配合,来说明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生出天地;而有天地就有四时,四时运行,就变出雷风水火山泽来。
而雷风水火山泽则演化出万事万物。
《易经》就是这样以八卦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原理,说明世界生成的整个程序。
核心思想
从《易经》的内容进行推演,可以发现它主要是阐明宇宙之间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即“易简”),但一切的事物却又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即“变易”);而同时又有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即“不易”)。
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规律可寻(易简),而社会上的一切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变易);但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不易)。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对于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只要以《易经》的道理来看待和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了。
换言之,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指导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然而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开始盲目地用西方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一切,并且将自身的缺点与西方的优点进行对比,其结果必然是越比越糟糕,越比越自卑。
于是,很多中国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开始逐渐地丧失民族的自信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因此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借鉴方式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学,因为这个领域是不存在国界的。
而在吸收与文化有关的思想时,则必须谨慎小心,一定要避免机械和盲从,否则将会与中国的传统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背离。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阐述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人际关系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中西方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入的比较,具体如下表所示(详见表1-1):
表1-1中西方人际关系对比表
西方人
中国人
崇尚对象
神本位
人本位
责任担当
个人主义
家庭本位
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的地位
生而平等
合理的不平等
为人处世的标准
单一标准
双重标准
社会环境的约束力
有形且刚性
无形且弹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
出于好奇
基于关怀
利害关系的程度
单纯
复杂
【表析】
对于该表中所提到的各种因素,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提出的,即在对人际关系的探讨中不应该涉及到“政治”和“宗教”这两个因素。
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无法用理智来面对,而在政治上个人往往有不同的立场。
简言之,这两个方面是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
1.崇尚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的“神本位”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西方人的“神本位”观念,即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
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解释一切问题都离不开神。
中国人的“人本位”
与之相对应,中国人则崇尚的是“人本位”。
不难发现,伏羲氏一开始就把人的观念树立为“人是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而并非是神”。
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宗教的,所有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崇拜的只有自己的祖先,现如今很多拜佛的现象只是一种“理佛”的表象而已。
简言之,中国人认为“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因此,中国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在神的管教之外的。
2.责任担当的区别
西方人的“个人主义”
基于“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必然会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即以个人作为单位,对上帝承担责任。
因此,西方人说话或者表态时经常讲“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表示对其后果由个人来负责。
中国人的“家庭本位”
中国人则是“家庭本位”的观念,即一个人在社会上代表的是其整个的家庭,而并非仅仅是他自己。
例如,中国的小孩很少被问及名字,而通常会被问及是谁家的小孩以判断其家庭背景。
中国人做错了事情是对不起父母和祖宗,往往整个家庭都会被指指点点。
基于此,建议中国人不要经常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挂在嘴边,因为周围的人一定会怀疑你对自己言论负责的能力。
3.人际关系中不同主体所处地位的不同
西方人的“生而平等”
由于“神本位”以及“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因为大家同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能够接受“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的“合理的不平等”
中国人不相信西方这一套说法,而是认为“人没有生以前是平等的,人死了以后也是平等的,但只要活着就有不平等”,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反对过分的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合理的不平等”的观念。
实际上,中国人强调的是一种“伦理”的观念,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处于相当不平等的状态,例如父亲或上司的地位永远是不能被颠覆的。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对上与对下是不同的,例如对同一件事情面对上司和下属时所存在的言论区别。
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来看,西方人有人际关系,而中国人是没有人际关系的,我们所讲求的是人际关系与伦理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人伦关系”。
4.为人处世标准的迥异
西方人的“单一标准”
因为遵循“神本位”的思想,所以西方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只讲求权利与义务。
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之后就靠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
由此可见,西方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单一的标准,即完全按照权利与义务的要求来行事。
中国人的“双重标准”
中国人讲求的是“彼此的对待”,即依照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考虑对别人的态度,完全与权利义务无关。
也就是说中国人对己以及对人往往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例如大部分企业家对外宣讲的都是西方的理论和做法,而实际上面对自己的企业时却仍然按照中国人自己的套路在进行。
5.社会环境约束力的状况
西方的“有形且刚性化”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环境的约束力表现为其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条款不仅逻辑严密、内容清楚,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
因为西方社会的一切都遵循法律规定来进行,形成了一种看得见的、刚性的约束力。
中国的“无形且弹性化”
而在中国人的社会环境中却恰恰相反,目前来看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即便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地完善和健全,但还是富有相当的弹性,因为这样才能够得以顺利地执行。
因此,中国人养成了喜欢讲理由的习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华民族不是法律性的民族,中国人有的只是所谓的“典范”。
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道德性的,凡是有形的东西迟早都会变成形式化的东西。
中国人依靠的是无形的东西进行彼此的约束。
这一点在企业的经营中尤其明显:
尽管制度规定很清楚,但是往往却不敢执行,也执行不了。
这是因为一旦完全按照要求来执行,结果通常是落得个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下场。
6.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的动因
西方人处于“好奇”
在西方世界,整部的人类学旨在证明“人没有什么稀奇,人就是动物”的观点,因此,西方人对人与对动物一样,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是好奇。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西方人惯有的礼貌成为一种虚假的表象,其间并不含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同时,西方人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产生所谓的“代沟”。
中国人源于“关怀”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出于“关怀”而不是“好奇”。
很多时候,中国人虽然没有礼貌,但是对待别人都是出于真正的关心。
基于这一点就不难发现,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性的,只是这种亲密关系或者信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7.利害关系的程度
西方人的“单纯”
西方人在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利害关系”,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但相对而言是比较单纯的。
中国人的“复杂”
中国人讲求的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而是更多的在考虑其间由于背景而产生的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势利”。
与西方人的利害关系相比,中国人的“势利”观念要复杂得多。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上来说,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的单纯,易于掌握;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相当的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差错。
第二讲圆通人际关系概述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归纳
在中国社会中,所有一切都是从人际关系开始的。
要处理好中国式的人际关系,避免产生可能的矛盾与冲突,应该把握好以下五大方面和十个要点(其结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要点构成示意图
1.人际关系的起点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指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首先凭借的是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表人才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首先与个人的长相是有关系的。
尽管长相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关系却是变化的,有的人因为长相而在人际关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有人因此吃了很大的亏。
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长相是外在的,它与自身的需要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每个人有必要就自己的长相来进行相应的思考,看看适合哪一个方面摆正自己的观念。
两套西装
“两套西装”指的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个人后天附加上去的东西,涉及到个人的服饰、着装风格、喜好等很广的范围。
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
2.人际关系的媒介
“媒介”是指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
正是透过这些东西与别人建立起交往的渠道,从而产生人际关系。
三杯酒量
“三杯酒量”指代的范畴很大,包括了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过程中吃到肚子里的所有东西,例如各种饮料以及吃饭应酬等。
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从中应该了解交往对象的个性,并且依据互动的原则来“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地做任何事情。
四圈麻将
常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既可以娱乐自己,又可以增加人脉。
所以,“四圈麻将”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各类社交活动,例如打麻将、体育活动以及跳舞等。
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
一个人要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爱好,但不要变成嗜好,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互动的乐趣,而不要一味地强调输赢的得失。
3.人际关系的交往
人际关系的交往,指的是交往过程中对范围和深度的把握,即一方面范围要扩大,而另一方面深度要加强。
五方交友
五方,即东南西北中,这个方面需要突出强调的是一个人不应该故步自封于自身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该多结交各个行业的朋友。
因为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建立广阔的人脉,多和异业交流,增广见闻。
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六次北伐曹魏的故事,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从中借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仍然不屈不挠,经得起打击”的精神。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今科学已经快变成一种宗教,而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该讲求所谓的可行性分析。
4.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七术打马
很多管理学者都在强调“中国人有马屁文化,拍马屁才会成功”,这种论调是错误的。
实际上,中国人最讨厌的就是拍马屁的人,但是却普遍很喜欢和享受那种“马屁”的味道。
这里所谓的“七术打马”,指的是一种拍马屁的哲学,如果能够做到让别人不易察觉则可尽力去拍,而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来则不可为之。
它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即应该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赞美别人,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
八口吹牛
拍马屁的对象是别人,而吹牛的主体则是自己。
所谓“八口吹牛”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应该适当地抬高交往的对象,同时适度地吹捧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5.人际关系的修养
这里的“修养”实际上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品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九分努力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个人付出相当程度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做人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做事则是做给自己看的。
一个人努力不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
因此,做人应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事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十分忍耐
然而,努力所代表的是对目标所持有的良好愿望,是对过程的重视,但是努力最后不一定能够真的如愿以偿,这就需要“十分忍耐”。
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成功永远属于忍耐力强的人,否则即便所有条件都具备也会最终毁于一旦。
而且,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个人表现得越好,往往会招致各方面越重的打击,这个时候就应该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发挥“忍辱负重”的精神品质。
以上的五个方面和十个要点实质上就是《易经》思想的体现,可见《易经》并不是多么神秘的学问,其精髓就在于大易至简,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案例】
〔中国人的“严谨”与“含糊”〕
“严谨”与“含糊”看似对立,中国人却能够很好地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面,做到处理思路上非常的严谨,但是在表达上却相对的含糊。
以自我介绍为例,如果直接说明自己的单位以及职位,很可能引起别人的怀疑或者鄙视。
而人际关系处理的高手则往往表达得非常的含蓄和隐讳,例如在某公司服务的意思就是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在某公司品质管理科服务则意味着担任科长的职务等。
如此对“严谨”和“含糊”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道”的思想的延伸和运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而人生所有的苦恼则都是从绝对的观念中产生的。
第三讲人际关系起点之“一表人才”
对“一表人才”的深入理解
(一)“一表人才”带来的省思
“一表人才”反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外貌长相方面的内容,它带给我们的省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避免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其外貌长相。
然而,虽然其外貌长相容易因为个人偏好的不同而引起某种喜好或者厌恶的情绪,但必须强调的是千万不能仅仅凭借这一个方面就对一个人进行判断。
这是因为人是很不容易被了解的,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以这样的做法来论断别人是相当武断的。
简言之,应该避免依据第一印象而“以貌取人”。
2.适应以“第一印象”为标准的旁人眼光
尽管强调不应该依据第一眼的印象去论断别人,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会凭借第一印象来论断自身。
换言之,人们自己应该避免犯这个错误,但是却不能禁止人家犯这个错误。
因此,对于自己而言,在人际交往中争取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3.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人的外貌长相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长相与成就相对应”的规律。
应该强调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应该由里及表地对自己的长相予以改善。
“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禄常在丑人边”
天生拥有良好的外表,实际上是利弊皆有的。
姣好的外貌通常会给别人良好的印象和感觉,进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会使得自己成为各种场合的焦点,从而招致别人的嫉妒或者戒心。
正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长禄常在丑人边”就是这个道理。
换言之,一个人长得什么样是父母给的,不应该比对“对美的固定标准”而过分挑剔自己的长相,产生自怨自艾的不良情绪。
外相是内心外在的表现
在与人的交往中,很多人通常习惯第一眼首先看对方的眼睛,如果眼露凶光,说明其内心险恶;如果眼神暗淡,说明其缺乏力量。
这种说法并非迷信的思想,而是因为外相是内心外在的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注重所谓的“一表人才”,就是强调要从其相貌中端详出其内心世界,从而通过进一步地互动,使其拿掉用于掩饰自己的面纱。
也正因为外相与内心的这种关系,所以应该相信只要个人的内心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就能够引导着相貌随之而发生改变,这也就是“相由心生,相随心转”的意义所在。
追求对真诚的信心,保持真诚的态度
按照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人们始终在强调真诚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一开始就真诚的人最后会变成最不真诚的例子却相当普遍,这是因为在屡次上当吃亏之后,个人逐渐地对真诚失去了信心。
这种状况虽然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转而认为在人与人之间耍阴谋是理所当然的。
正确的态度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个人应该很谨慎地保护自己,避免吃亏上当,以此来步步为营地保持对真诚的原有态度,进而追求和拥有对真诚的信心并使得自己长期地对人真诚。
(二)把握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因非常注重自己的相貌而迷失了自我。
作为人际关系起点的一个方面,真正把握“一表人才”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观念:
1.承认并接受“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指人们所看到的每个人各自都有不同的外貌长相。
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首先每一个人都应该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
2.学好人生的第一课——自我定位
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首先应做好自我定位的工作。
天生我才必有用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承认并接受人们在相貌方面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要进行良好的自我定位,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外貌形成正确的认知。
实际上,每个人生来的样子是为其这辈子的社会生活提供基础的,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相,就能够慢慢地了解真正的自己,搞清楚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中美在个人定位上的差异
由此延伸开来,人们可以发现中美在个人定位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当某一个人到了某一个地位的时候,美国人会表现得很单纯,完全依据其看到和接触到的人物和情况来处理事情;而中国人则不同,精于人际关系的中国人应该会“看到应该看到的人,看不到不应该看到的人”,即面对某些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时,通过明确的自我定位来争取留给别人良好的印象,使得别人乐意与自己交往,发挥在“一表人才”方面最大的本钱。
3.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对以上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可以发现,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并不在于直接与别人建立起联系,而应该首先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自己与自己处不好,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与你相处得好。
只有自己与自己相处得好,才能与大部分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人首先要注意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而后才能通过由表及里的自我改变来改变别人与自己的关系。
(三)修炼成为“一表人才”的建议
1.保持健康
人只要能够保持健康,就能够始终容光焕发,这个时候外表和长相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反,即便天生的条件再好,如果由于健康不良也会对第一印象的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的。
当然,真正掌握了外表变化的人重视的是内在的含义,所谓“三个月不读书,面目可憎”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要变得“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内心的修炼,保持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这样,个人的相貌逐渐会端庄起来,从而缓解别人对自己的提防,乐意与自己接近和沟通。
2.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情
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一定是从心情的开朗以及心态的平和开始的,否则,不好的心情、极端的心态必然会造成看到谁都不顺眼的情况。
自然为本,避免矫揉造作
良好的心态和心情不是装出来的。
以公共场合中的谈话为例,凡是在人多的场合中讲话特别大声的人,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在进行自我的炫耀,并且另有企图。
实际上,讲话不需要那么大声,以对方听得见为度,否则就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并且会引起别人很多不同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凡是天生的、不做作的表现,都叫做一表人才。
以“适可而止”的态度战胜最大的敌人
在良好心态的培养方面,不要跑到人生的顶头,要学会“适可而止”。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达到人生顶点的过程中,人都是快乐的。
而一旦到达人生的顶点,往往就会苦恼不堪。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聚拢别人在自己的周围,同时要避免一味盲目地追求往上的升迁,因为这个过程势必会排挤别人,使得别人具有危机感。
所以,能够找到自己最快乐的职位,找到最喜欢做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就是比较有价值的。
无论自己的长相如何,如果能够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人际关系自然会改善,自己的“一表人才”自然也会得到显现。
第四讲人际关系起点之“两套西装”
对“两套西装”的合理把握
正如前文所阐述的,“两套西装”指的是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个人后天附加上去的东西,涉及到个人的服饰、着装风格、喜好等很广的范围。
其强调的重点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打扮应合乎自身的条件,要善于打扮自己。
具体而言,应该把握以下内容:
1.“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尽管“一表人才”中倡导个人应对自己的长相承认和接受,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随性使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人的穿衣打扮,一方面是出于生理(保暖等)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必要的、得体适合的着装打扮是必不可少的。
2.服饰打扮应符合身份
个人的服饰打扮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言论。
但是,如果是不合乎身份的衣服,对个人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就非常不利了。
例如,在公司中,领导在考察某个升迁备选对象时,衣着打扮的适当得体往往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判因素。
3.装扮需与场合相适应,不违禁忌
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是存在诸多禁忌的,个人的着装和打扮如果违反了这些禁忌,必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在西方,很容易发现不同肤色的人种通常都是按肤色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因为进入到别的肤色人种中很容易会与自己的种族逐渐疏远开来。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判断和分析并不含有种族歧视的内容。
中国人是最没有歧视的,在我们的国家56个民族都能够和平相处。
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凡是大力争取自由的民族通常都是深受压迫的,之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做过自由的“抗争”,就是因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