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918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三次大考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周礼·

地官·

遗人》: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

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

i):

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

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

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

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

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

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

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概说】

《踏莎行·

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

“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

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艺术手法】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

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

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

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

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

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

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

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

“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

“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

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

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名家点评】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

“春水春山走对妙。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

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

当取以合看。

王世贞《艺后卮言》评此词结尾两句云:

“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评此词结尾两句云:

“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

写来极柔极厚。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评此词结尾两句云:

“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叠字的运用效果】

摹形摹色,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使事物的出现更有频度和密度,更有延伸性,数量、范围、情状更耐人琢磨,更能强化某种心态、情感或道理

能增强韵律感,抒情性更强

二、东城期末

9.阅读下面的对联和诗,完成①、②题。

(7分)

花雨轻霏结青莲①世界

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②

——乾隆题香山寺大殿

注释:

①青莲:

常用以喻佛。

②白毫相光: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宿香山寺

明·

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①。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②天回象罔③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③在南州。

①惠休:

南朝僧人,后还俗入仕,诗人王世贞不愿步其后尘。

②卓锡:

卓,立。

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

③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

④西竺:

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佛教发源地。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联和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3分)

②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句写香山寺所处环境的幽静僻深,“白云深锁”中“锁”字用得形象贴切。

B.第二句中“无劳”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惠休这类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

C.第五、六句,运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听僧人谈经时的内心感受。

D.第七、八句,写出诗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获,也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所在。

E.通读全诗,诗人对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处处可见,他淡泊隐逸的心境跃然纸上。

10.王世贞《宿香山寺》中的“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两句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是描写景物的佳句。

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不少于150字)(12分)

附: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7分)

①(3分)对仗颔(或第二)颈(或第三)

②(4分)C、E

10.(12分)

可供选择的角度:

①视觉角度,②动静结合,③借景抒情,④选择的意象(明月、松、泉流),⑤对偶(或对仗)等。

三、丰台期末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

(1)—(3)题。

(8分)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

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

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

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

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别院:

正宅边的小院。

④簟(dià

n):

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

(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

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加以赏析。

(4分)

13.

(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2)D。

【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3)参考答案:

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

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

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

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

共3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四、海淀期末

三、本大题共2小题。

共16分。

13.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漫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

料想。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13.

B(3分)

②答案要点: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

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五、石景山期末

12.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

①渑池:

今河南渑池县西。

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

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

苏轼和诗作答。

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③蹇(jiǎn):

跛脚。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②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

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4分)

12.(7分)

①(3分)B

②(4分)

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

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

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六、西城一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8分)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

无名氏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随物化③,荣名以为宝。

注:

①驾言迈:

驾车远行。

②寿考:

寿命。

③奄忽:

很快。

随物化:

指死亡。

①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古体诗。

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

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

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

②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回车……摇百草”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12.①(3分)D[本诗中,作者虽有盛衰有时、人生苦短之感,但仍发出及早“立身”的感慨,有积极进取的一面。

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句表达的却是乐安天命的感慨]

②(5分)[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

雍,北宋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1分),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1分);

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1分),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2分)。

(意思对即可)

七、朝阳一模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20分)

泾溪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②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

②瓦瓯:

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

(12分)

13.(20分)

②(5分)答案要点:

一个随遇而安、闲适自在、孤寂的隐者形象(2分,形象特点1分;

隐者形象1分)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点分析(3分)

③(12分)评分要点:

人生哲理:

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概括哲理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明确2分;

联系实际分析4分;

语言4分。

七、西城一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池口①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①池口:

地名,今安徽贵池。

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本诗。

②属玉:

水鸟名。

③舂锄:

水鸟名,即白鹭。

10.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描绘一座孤城在风雨中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

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11.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

“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

10.(3分)C

11.(4分)答案示例:

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

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

董仲舒传》),这个成语本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作者反用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九、丰台一模

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1)~(3)题。

(19分)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

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中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自己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

谢朓《咏竹》)

B.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

刘禹锡《潇湘神》)

C.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

陆游《东湖新竹》)

D.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

朱元璋《雪竹》)

E.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

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12分)

15.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

)(3分)

(2)D、E。

(每项2分,共4分)

(3)(12分)

【评分标准】“托物言志”手法概述4分,结合诗例说明6分,语言表达2分。

十、海淀一模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古风(其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

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当涂:

当权。

扬执戟:

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诗人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

“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③“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