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01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高中月考题.docx

杭州高中月考题

2013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作者:

佚名    转贴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2196    更新时间:

2012-9-28 ]

 

 

杭州高级中学

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本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依偎(wēi)      拘束(shù)          怪癖(pǐ)          应运而生(yīng)

B.摭拾(zhí)      干瘪(biě)          魁梧(wú)           四肢百骸(hái)

C.蕞尔(zuì)      思忖(cǔn)         鬈发(juǎn)         曝背谈天(pù)  

D.仓颉(jié)     佣金(yōng)        诳语(kuáng)       泥古成痴(n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到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消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

B.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的倾向: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守丘,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C.受外部环境、自身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上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出口低速增长,消费、工业出现放缓迹象,转型综合征已逐渐体现出来。

D.虽然人们总是一相情愿地声称“谣言止于制者”,“真相在于公开透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但辟谣敌不过谣言,科普敌不过迷信,一直是个严峻的事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享受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接受它泥沙俱下的另一面。

每天,数不清的资讯都像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其中鱼目混珠,真伪难辨,充斥着大量有意或者无意的谣言。

B.大约在1921年,这伙土匪遭到直系军阀的围剿,孙美珠被捕后被砍头示众,孙美瑶一怒之下决定要反戈一击,报仇雪恨。

C.眼看已经是火烧眉毛了,他老兄还在那里有板有眼好整以暇地卖弄他的那手绝活儿。

D.十年,由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而一方面媒体记者自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则往往歪曲、隐瞒或者夸大各种科学问题。

B.这些疑问和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密切相关,以至于无论你懂不懂科学,都无可避免地要关注类似的问题。

C.腐败源自不受监督的权力,只有建立健全各种监督制度,给权力戴上紧箍咒才有可能遏制腐败的滋生。

D.这些杂交玉米由于产量高,而且比进口的杂交玉米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新闻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0字,3分)

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研发的新型OLED采用一种名为有机自旋阀的装置。

这一装置具有3层结构,中间的有机层相当于半导体,两侧是铁磁金属电子层。

有机层采用名为“氘-DOO-PPV”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可发出橙色的光,其成本较低,可提高发光效率。

整个装置极轻薄,可安装在灯管内部。

OLED是指有机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光的技术,它具有主动发光、无需背光源、色彩鲜艳、功耗低等优点。

研究人员认为,有效提高OLED发光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后,OLED有望取代目前广泛应用于电脑、电视机、照明设备等众多电子产品中的LED。

  研究人员说,这种技术目前只能在低温环境下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要求。

此外,还希望制造出可产生白色光的OLED。

6.望江楼的一副对联号称天下绝对,“机关重重”,原本该书写下联的地方,是一块无字木牌。

当年的作者苦于对不出与之匹配的下联,最终郁闷成疾,连名字也未留下。

请你以杭州等地的景点、地名等(例如望湖楼、望江亭、烟霞洞、飞来峰、闻涛路、抱朴道院、龙井问茶、钓鱼台、闻莺阁……)入联,合理选择处理,帮他完成这个心愿。

(4分)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

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7.(5分)(台湾同胞刘峰)记得最深的一次是7月5号我带我的两个小外甥,去海底世界玩。

回来的时候就被几辆车的喇叭声吓得够呛,当时我们是走在路边,没来得及让车,立马就被一辆小车的喇叭声吓到了。

带着两个小孩子肯定要慢一点,“叭叭叭叭……叭叭叭叭”的声音立马就响起来了,特别刺耳。

往往还不是叫一下两下,一直在叫,从那急促的喇叭声中能听出来那个司机有多么急不可耐。

之所以记忆那么深,是因为小外甥被吓哭了,大外甥(三岁的样子)直接抱住我的腿,示意要我抱他有点怕……为孩子那种天真无邪而感动,还有对孩子那种出于本能的关爱,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几声喇叭的响声。

阅读这样的文字,往往会适当反思。

就上述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6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小题。

(9分)

“勾兑”是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

在蒸馏白酒中,大约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很少,却能决定着白酒的风格和质量。

酒厂不同车间、同车间不同生产时间生产出来的白酒,所含的主要微量成分的量或者量比关系肯定不会完全一致,所以口感上就会参差不齐。

要使酒的质量完美、符合品牌的传统风格、出厂产品质量统一,勾兑便必不可少。

现代化的勾兑是先进行酒体设计,按统一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检验,最后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对微量香味成分进行综合平衡的一种特殊工艺。

各种国际著名的蒸馏酒,如五粮液、威士忌、白兰地、金酒、朗姆酒等都是用高品质的基础酒勾兑出来的。

在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兑,勾兑技术可以称得上是酿酒的画龙点睛之笔。

 

《周礼》等书的记载说明,周朝时人们已经懂得初酿出的“基础酒”进行再一次的加工--掺入液体混合物、评尝来提高酒质和口味。

当今的勾兑与古代调配方法截然不同的是:

勾兑时,各种掺合的基础酒都是蒸馏酒,而不是水(红露酒的调合,是通过加水稀释或用脱酸剂,使各次、各缸酒的质量和风味一致),调味也主要是滴入特殊调味剂和香料。

勾兑是蒸馏酒出现之后的一种生产新工艺,绝不会先它而产生。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蒸馏酒出现于元朝。

勾兑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稳定产品质量,维持独有的风格,这完全是为了商业市场的竞争。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景阳冈上只有“透瓶香”,杏花村里专卖汾酒,一种酒独销一方酒客,作坊主是没有统一每窖、樽、缸酒体质量和香味风格的需要的。

这种工艺的发展和成熟,应在中国的生物工程科学发展起来之后。

但是,市场上相对于“纯粮酒”的“勾兑酒”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国传统白酒酿造一直采用粮食为原料,也就是纯粮酿造。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粮食供应紧张,为节约酿酒用粮,白酒行业开始探索用甘蔗和甜菜渣、薯干等代用原料生产白酒,模拟传统粮食白酒的口感,白酒行业将这种产品统称为“工艺白酒”。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白酒企业往往收购一些杂牌基础酒,甚至用代用原料造的酒精,后将其和酒糟混蒸,吸入发酵白酒的香气和滋味,加入香料,再披上华丽外衣,就可招摇上市。

这些“勾兑酒”的成本较低,如一吨优质酒精不过5000元~6000元,如果稀释成40度左右的白酒,一吨酒精就成为2吨白酒,等于4000瓶。

成本低、利润高,这是众多厂家愿意生产“勾兑酒”的原因。

相对于“勾兑酒”,纯粮酿造的白酒在价格上没有优势,而且“勾兑酒”厂家在宣传上又故意混淆“勾兑酒”和“纯粮酒”在酿造上的差别,一时间白酒市场上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很难识别。

8.下列关于“勾兑”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酒刚造出来以后,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

B.勾兑就是向不同基础酒或酒精里掺水,组合、调味后平衡酒体,使之保持独有风格。

C.勾兑是蒸馏酒出现之后的一种生产工艺,蒸馏出来的酒都可以进行勾兑。

D.现代化的勾兑是先进行酒体设计,后对微量成分进行综合平衡;古代的调配只是掺入液体混合物。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勾兑出来的酒,除了一些著名品牌之外,一般情况下,酒的品质都不高。

B.“纯粮酒”与“勾兑酒”的区别在于原料,而不在于勾兑的工艺。

C.市场上销售的“勾兑酒”,往往都是一些代料酒精勾兑而成的白酒。

D.勾兑的产生最早时间不过于近代晚期即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

10.结合上下文,请概括出采用“勾兑”的工艺酿出的高质量白酒应该符合的一些条件。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葵 · 薤

汪曾祺

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里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

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

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

葵如何可以为羹呢?

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

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

用它的叶子?

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

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色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

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

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

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

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

后来我在济南的山东博物馆的庭院里看到一种戎葵,样子有点像秋葵,开着耀眼的朱红的大花,红得简直吓人一跳。

我想,这种葵大概也不能吃。

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浚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

他是嘉庆进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抚。

但他并没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产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的文献,写成了《长编》和《图考》这样两部巨著。

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

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

吴其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

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

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

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

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

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

我问服务员:

“这是什么菜?

”——“冬苋菜!

”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

这种菜我没有见过。

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

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冬苋菜!

”我这才明白:

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

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

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吴其浚为什么那样激动呢?

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

《诗·豳风·七月》:

“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

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

“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

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

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

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

葵的遭遇真够惨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

大白菜取代了葵。

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

”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癋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

吴其癋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

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

吴其浚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

其意若曰:

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

它就是冬苋菜!

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见不到葵了。

不过近几年北京忽然卖起一种过去没见过的菜:

木耳菜。

你可以买一把来,做个汤,尝尝。

葵就是那样的味道,滑的,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种,只是葵叶为绿色,而木耳菜则带紫色,且叶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内蒙去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的材料,准备写一个戏。

看了好多份资料,都提到部队当时很苦,时常没有粮食吃,吃“荄荄”,下面多于括号中注明“(音“害害”)”。

我想:

“荄荄”是什么东西?

再说“荄”读gai,也不读“害”呀!

后来在草原上有人给我找了一棵实物,我一看,明白了:

这是薤。

薤音xie。

内蒙、山西人每把声母为X的字读成H母,又好用叠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叶极细。

我捏着一棵薤,不禁想到汉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

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晞”掉了。

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

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近取譬。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

南方人还是常吃的。

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

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藠头”。

“藠”音“叫”。

南方的年轻人现在也有很多不认识这个藠字的。

我在韶山参观,看到说明材料中提到当时用的一种土造的手榴弹,叫做“洋藠古”,一个讲解员就老实不客气地读成“洋晶古”。

湖南等省人吃的藠头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藠头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藠头也不认识。

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藠头来卖,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

北京人则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而去之。

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

“不好吃!

——这哪有糖蒜好哇!

”我本想长篇大论地宣传一下藠头的妙处,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日

                           (载一九八四年第十一期《北京文学》,原文有删节)

11.作者在文章开始不久就说《十五从军征》“一个十岁的孩子也能读懂”,可是又在后文中说“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这两个“读懂”有什么不同?

(3分)

 

12.作者在引介吴其浚的著述时特意写他的官职履历,这些内容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13.文中作者引用了两首汉诗《十五从军征》和《薤露》,作者引用它们的用意相同吗?

为什么?

(4分)

 

14.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写葵和薤这两种蔬菜的命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5分)

 

 

15.汪曾祺先生曾说本文说的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你觉得文中的“葵和薤”、“大白菜”、“只信任糖蒜的人”分别象征文艺创作中的什么?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共19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

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

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

登上,到达。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

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

先例。

D.使者旁午                    旁午:

交错频繁。

1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寡求而不争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富有余者

C.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将相率亡去

D.皆争出谷以佐官                  余以事至湖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物必归于尽”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2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3分)

(2)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21-22题。

(7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分)

 

 

 

2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24题:

(6分)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

“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

①陈,国名。

司败,官名,即司寇也。

②昭公,鲁君,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

③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

23.请指出孔子作答的依据:

                           (以《论语》章句)(2分)

24.孔子说昭公“知礼”,陈司败认为昭公“不知礼”,甚至认为孔子“亦党”了。

明代李贽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那么,你如何看待孔子的回答呢?

你又如何看待陈司败对孔子“君子亦党”的指责呢?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呜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六国论》)

(2)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        ,        ,是以见放!

”(《渔父》)

(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

(《论语》)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习  惯

                                 黄灿然

以前坐巴士上班,

我总是埋头看书,

有时候坐过了站,

这才抬头四顾。

 

后来一会儿看书

一会儿望出窗外,

有时候不知该看书

还是该望出窗外。

 

再后来没兴趣看书,

窗外的街景和行人,

涌进车里的声浪,

都更使我入迷。

 

如今我依然保持

不看书的习惯,但目光

渐渐越过高楼群,

投向远山和白云。

 

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诗歌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B;A应运而生(yìng)C鬈发(quán)D佣金(yóng)

2.C; A容销金镜  B狐死首丘 D一厢情愿

3.C好整以暇形容既严整,又从容。

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 A鱼目混珠是指用假的冒充真的,此处应为“鱼龙混杂“,是好的和坏的混在一起的意思。

B反戈一击是指从内部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D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

也作“吉光片裘”。

4.B;A语序不当;C搭配不当;D谓语残缺

5.参:

美开发出新型“自旋极化”有机发光二极管。

(3分)

6.参:

栖霞岭,栖霞光,栖霞岭上栖霞光。

霞光万丈,霞岭万丈。

朝月阁,朝月落,朝月阁中朝月落。

月阁无声,月落无声──特别优秀奖(来自辽宁)

崇圣寺,崇圣意,崇圣寺中崇圣意,圣意万重,圣寺万重──平子试对(大理崇圣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