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01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docx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

课题与教学内容

16囫囵吞枣

课时

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学习默读课文,做到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经历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课后搜集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

情感态度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

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揭题导入。

课件出示谜面:

1、黄包袱,包黑豆,尝一口,甜水流。

(打一水果)

2、小时绷着青脸皮,老来皱起红脸皮。

生的熟吃惹人笑,熟的生吃不希奇。

(打一水果)

(二)古代有个人却因为吃梨和吃枣的事闹出了笑话,还流传出一个成语叫“囫囵吞枣”。

(板书课题)

(三)理解什么叫“囫囵吞枣”。

1、观察字形,发挥想象,理解“囫囵”和“吞”的意思。

2、“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四)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3、教师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4、教师出示不带有音节的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5、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二)课件出示提示,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补充提示中的内容。

四、理清线索,引导质疑。

(一)指名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理清人物活动线索:

吃——愣——“悟”——愧(板书)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者提些问题来考一考大家。

五、读懂对话,理解课文。

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要想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课件出示语段:

主人见了,客气地说:

“适量……是吃多了会伤脾胃的。

主人见了,……伤牙齿的。

年轻人听了有什么表情?

假如你是那个年轻人,你为什么“愣住”了?

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从年轻人的想法来看,你认为他听懂主人的话了吗?

那么他到底想出了什么两全之策呢?

课件出示语段:

“哈哈,我有办法啦!

……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1、教师引读:

忽然,他若有所悟地叫道——

2、给最后的反问句换个说法。

(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3、出示阅读提示:

(1)年轻人所说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具体指的是怎么做,有哪两方面的好处呢?

(2)这个办法真是两全其美的吗?

为什么?

4、全班交流,小组发言人发表本组见解。

(三)分角色表演。

3、现场采访“旁观者”:

(四)启发明理: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三、根据提示,讲述故事。

四、拓展延伸,课后实践。

第二课时

读一、读课文。

再次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二、用多种形式认读二类字:

三、分析字形,指导生字书写。

(一)读准课后田字格内的生字。

(二)认真观察字形和占格位置,想想书写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

学生说谜底,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揭开谜底:

梨、枣)

齐读课题

囫”“囵”外面都有方框,两个字合起来表示完整、整个的意思。

“吞”字下面是个“口”,意思是不嚼或不细嚼,整个或成块地咽下去。

联想其他含有“吞”字的成语,如“狼吞虎咽”、“人心不足蛇吞象”等。

(把枣儿整个吞下去。

学生讲故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

学生认读,其他同学帮其正音同桌互查,巩固生字的认读情况

学生自由读生字;指名读;领读;齐读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展示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3)同桌互读

学生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热情的主人请他

,并告诉年轻人

,于是,年轻人决定

他自以为这个办法

,可在场的人却笑得。

指名回答,大家评议,进行纠正或补充。

学生复述

预设的问题主要有: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或者说,年轻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2、年轻人想出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真是两全其美吗?

3、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那么这个年轻人到底可笑在哪儿呢?

4、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读主人劝告年轻人的话,大家思考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学生谈体会。

如吃梨吃枣对身体有好处,但多吃也有坏处;主人是为年轻人的健康着想(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真诚劝告的语气);联系上文可体会到年轻人贪吃、不

讲礼仪等等.

愣住了。

想不到梨和枣吃多了还会对身体有损害。

可能在想:

我该怎样吃梨和枣,才能使它们只对身体有利,而不对身体带来伤害,做到两全其美呢?

没有。

他没有分析主人话的意思。

主人劝他要适量吃,他却是在想怎样才能多吃

指导朗读,让学生说说应读出年轻人的怎样的语气。

学生完成下面的句子:

吃梨时,既,又,真是两全其美。

吃枣时,既,又,真是两全其美。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到各组巡视。

吃梨只嚼不咽,就会造成很大浪费;吃枣儿只咽不嚼,囫囵吞枣,既尝不出滋味,肚子也受不了,对脾胃也不会有好处,还可能卡住,后果很严重。

1、就近找合作伙伴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2、指名登台表演。

台下可以充当在场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学生参照板书,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讲到人物对话部分要进入角色,体现出人物当时的语气。

(一)向父母讲述这个故事。

(二)搜集其他成语故事,练习讲述。

语文活动课开展一次成语故事会,并评选故事大王。

学生读课文。

认读二类字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加入自己的识字经验及想象来记忆

1、上下结构的字:

若:

要与“苦”区别记忆。

2、左右结构的字:

抓:

右边不是“瓜”。

接、待、悟、咬、肚:

左窄右宽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16囫囵吞枣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 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 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

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二、课前准备:

录音机、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 趣 引入

1、 游戏:

成语接龙

2、 引出课题

师:

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生: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

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

生:

我觉得……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肯定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肯定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

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

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 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 理解词义:

师:

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

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

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 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为体会文章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理解课文

1、 提出问题:

师:

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

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年轻人哪里可笑?

2、 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

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

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读课文,画喜欢的词语。

师:

谁愿意读出你找到的成语?

学生读。

师抓住“两全其美”、“前仰后合”“囫囵吞枣”“若有所思”等成语,鼓励学生再次积累成语,写在“小本本”上。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代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逐段地给学生讲解。

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词语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 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1、把这些成语抄在积累本上。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