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01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南师附中等四校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初高三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符合元代中央行政体制特点的是

 

ABCD

2.“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天理,灭人欲”

3.有学者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4.“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王维的诗句融心境、物境为一,表现出疏淡幽深、自然闲雅的文人气韵。

下列唐代名画中,契合这种气韵的是

 

ABCD

5.陈旭麓先生说: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

‘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①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性质的改变D.民族独立的实现

7.下图为某位学生的电脑屏幕截图,该同学查找的资料最有可能用于研究

 

A.“五四运动对上海服装演变的影响”B.“五四运动时北京学生运动”

C.“五四运动时上海底层百姓的生活”D.“五四运动与上海各阶层关系”

8.某文件规定:

“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的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出台的时间应该是

A.1931年B.1945年C.1949年D.1954年

9.“它的任务是:

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10.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

情意浓。

风雨无阻真情相拥,让梦成真直到永远。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①“分离”的原因是外国侵略引起的②“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③“太痛”说明两岸人民心系统一④“风雨”表明两岸关系中蕴含着阻碍因素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③

11.2012年9月11日日本野田政府通过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恶化。

对下列漫画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狄仁杰和元芳的回答都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

②日本“一意孤行”反映了日本对二战反省的不彻底

③中日岛争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缩影

④中国能够遏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一切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

”下列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A.“改变战略”的重要背景是为了经济建设

B.维护世界和平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目标之一

C.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关系的发展

D.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中不结盟立场

13.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

“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14.阿姆斯特丹证劵交易所是世界上最早的证劵交易所,它是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将分散的财物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

这家证劵交易所出现于

A.新航路开辟后B.德意志统一期间

C.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D.二战后

15.德国哲学家康德说: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而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下列关于康德对启蒙运动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启蒙运动就是要启发民智,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

B.启蒙运动要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人

C.启蒙运动号召人们用理性来批判专制王权,封建特权和神权

D.启蒙运动号召人们和宗教神学做最彻底的决裂,走上成熟理智的道路

16.下列各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

B.万有引力定律——一切行星都要服从特定的规律

C.《物种起源》——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相对论——使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领域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德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下列对该宪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①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宪法赋予皇帝立法权

③联邦议会制定的法案必须得到帝国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④在世界上最早开创了联邦制的国家体制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③④

18.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

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见右图)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

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③重点发展军工产业,与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

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在回忆录《十三天》中讲诉了美苏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

他写道:

“美国海军部署了一百八十艘舰只进入加勒比海。

战略空军司令部分散到全国各地的民用机场,以便万一遭到对方袭击时,可以减轻损失。

……任何神志清醒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核时代故意要使这个世界陷入战争。

”这场危机

A.是美苏之间围绕核力量展开的一场激烈角逐

B.是距今近六十年的时间内美苏之间爆发的一次最严重军事战争

C.以美国的最终妥协而告终

D.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引发了朝鲜和德国的分裂

20.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大师勒内·韦勒克对某种创作风格这样评价: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你认为这种创作风格应该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3分,第23小题13分,第24小题10分,第25小题10分,共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4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分)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

(2分)

探究问题二:

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下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请回答: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

(2分)

(4)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2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

齐,齐为大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境内之民皆曰:

“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

”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具备,国之危也。

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

……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世界第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

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1870年仍是英国的1.8倍,且大于英法的总和,直到1890年美国才超越中国夺得全球第一。

但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

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

——安格斯《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五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

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

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材料反映的经济思想。

(2分)

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

(2分)

⑶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模式和政治统治的角度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5分)

⑷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4分)

 

23.(13分)思想的创新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仁人无敌于天下。

“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材料二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想的优势。

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

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一般说来,“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或赞赏新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

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材料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治国理念?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性主义对18世纪法国的冲击。

(3分)

(3)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材料三及相关课文后,拟了一份有关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小论文提纲。

请你帮助他完成空缺部分。

(标题)(1分)①

(一)

(小标题1)维新变法——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赞赏利用西方文化

1.其方式是(1分)②

2.其作用是“思想界之大飓风”

(二)

(小标题2)(1分)③——用新文化全面否定旧文化

1.提倡民主与科学

2.提倡新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

(2分)材料四中邓小平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3%,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治政府在土地制度方面作了什么改革?

有何意义?

(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在工业领域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中一种观点的理解。

(2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

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

……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

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

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

(注:

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学说的特点。

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2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C

C

A

D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A

D

D

C

B

A

A

二、非选择题:

共60分。

21.(14分)

(1)“天下变局”:

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或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局面逐渐打破)(2分)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或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2分)

(2)制度: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分)

(3)史实: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2分)

(4)含义:

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

(1分)

表现:

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两党交替执政;实行共和政体等(3分)

(5)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民主制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2分)

22.(13分)

⑴工商并举、重农抑商。

(2分)

⑵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以及近代西方的侵略。

(2分)

⑶现象: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综合国力很弱。

(2分)

原因: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3分)

⑷变化:

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从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变为现在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工业品中,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2分)

原因:

改革开放的实施,现代科技的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2分)

23.(13分)

(1)德治、法治。

(2分)

(2)条件:

牛顿的物理学证实理性的重要性(1分)

冲击:

政治上,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分)

(3)①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1分)

②托古改制(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相结合)(1分)

③新文化运动。

(1分)

(4)形势: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国际上,苏东剧变(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分)

影响: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

24.(10分)

(1)改革:

实行按田亩征收地税。

(1分)

意义:

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2)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修建铁路,兴办电讯事业;

扶植私人企业,政府投资开办国营企业。

(2分)

(3)特点:

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保留了封建残余。

(3分)

(4)理解:

改革说:

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

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革命说:

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兴说:

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

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三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25.(10分)

(1)特点:

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分)

说明:

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1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分。

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

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分)

质的差别:

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

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