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33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第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起义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

建号“太平天国”。

洪秀全称天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建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

(并没有真正落实)

北伐和西征:

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在李鸿章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围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性质:

天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意义:

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纲领,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②定都后领导人进取心衰退;

③天京事变消弱了自身的实力;

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四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背景: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⑴前期“自强”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

主要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⑵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⑶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⑷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的破产:

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

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1894-1895,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重大战役:

黄海大战爱国将领:

邓世昌

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

  ⑵代表: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③增辟通商口岸等。

  ★⑷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结合《马关条约》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

《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六课、戊戌变法(1898年,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维新派政治团体:

强学会。

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1898年6月到9月

  ★4、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结果: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谭嗣同的名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其中,有心杀“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谭嗣同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为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

★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性质)。

②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的自身软弱性、妥协性。

(根本原因)(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不敢反对旧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

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客观原因:

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阻挠变法。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说明: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七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1901年

 ★侵略者:

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

饿得话,每日熬一鹰。

  ★直接目的:

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主要目的:

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导火线: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的条约)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义和团的口号:

扶清灭洋(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②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二、重点内容提要:

《辛丑条约》

1901年

  双方:

清政府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表明:

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危害最大的一款)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八九十课、辛亥革命:

(1911,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⑵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

  ⑴成立时间:

1905年

  ⑵成立地点:

日本东京

  ⑶领导人:

孙中山为总理

  ⑷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创办《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⑸成立意义:

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⑹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

孙中山

  ⑵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

  ⑶意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⑴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⑵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地点:

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上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⑷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宣布退位,3月,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5)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最大历史作用/意义),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成功之处)

③辛亥革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失败之处)

 第十一课、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

 二次革命:

★1.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

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3.“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进攻国民党,南方国民党军队被打垮,孙中山流亡日本,袁世凯独裁统治正式确立。

 袁世凯称帝:

1.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以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修改总统选举法(一转正,二解散,三修改)。

★2.1915年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年底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

3.护国运动:

袁世凯卖国独裁,孙中山组织护国军讨袁,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运动结束。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军阀混战

  局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危害:

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1915学习西方文化制度)

⑴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⑵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⑶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见书第41页照片。

  旗帜:

“民主”与“科学”

  ★5、内容:

  ⑴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⑵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成就: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个提倡白话文;

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阿Q正传》

★6、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

①爆发: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②高潮:

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

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

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十四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

1921年7月。

  ②地点:

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共产国际代表。

  ④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决议:

①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党名: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大会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注意:

陈独秀、李大钊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二大立纲”)

  1.时间:

1922年。

  2.地点:

上海。

  ★3.主要内容:

①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4.意义:

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翻地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大最突出的特点)。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设立中国工人运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

  2.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3.工人运动失败的启示: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

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

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十五课北伐战争(1926,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

  黄埔军校:

  ⑴建立时间:

1924.5

  ⑵地点:

广州黄埔

  ⑶名称:

中国国民党陆民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将。

⑷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⑸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

⑴时间: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⑵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

  ⑵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第十六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92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南昌起义:

①时间:

1927年8月1日,地点:

南昌。

②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

★③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会议,史称“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炽,并对军队进行“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春,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1928.4,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中国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召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是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成,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1931年冬。

②地点:

江西瑞金。

③建立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④首都:

瑞金。

⑤主席:

毛泽东。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10—1936.10,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1、红军长征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出发地: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内容:

⑴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⑵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⑶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⑷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

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⑵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⑴经过:

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⑵长征胜利的意义:

  意义:

①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团结互助精神)

第十八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1931-1936,局部侵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⑵概况:

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

  ⑶结果:

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侵占了东北三省。

  ⑷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

  ②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③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④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⑴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北。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不但不接受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⑵目的: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⑶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⑷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⑸方式:

“兵谏”。

  ⑹中共态度: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⑺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放。

  ★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九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1937.7.7,全面侵华-全面抗战)

  ★1、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北平城外的卢沟桥

  ⑶概况:

日本空袭卢沟桥与宛平守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⑷影响:

①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5)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承认共产党的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6)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南京大屠杀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