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05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文档格式.docx

过了些日子,说来也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

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

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珠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

“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

”甘鹿很诧异,说:

“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

”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

“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

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儿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和长风公主完婚;

珠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

得知消息后的几天里,她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

“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

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

”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的灵魂说:

“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

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

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两千年,爱慕了你两千年,但是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

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到了这些真相之后,好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晴,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地拥抱......

禅思禅悟:

世上太多的人固执地为了追求自己得不到或是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这是多么的不值得呢?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

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

“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

“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

“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

“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

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

“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

“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

“不是,我为的是我自己!

“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

“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

“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

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

“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3、和尚之勇

一个小村落里的几个年轻人非常喜欢调皮捣蛋,每每喜欢晚上装鬼吓人。

一天,云居禅师要去村子另一边的洞穴坐禅。

那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

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的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问禅师:

“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

“没有的事!

“是吗?

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

“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

“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

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

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

和尚的勇是什么?

就是一个字:

‘悟’。

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4、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

慧忠谦恭地问道:

“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

“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到了一件事,问道:

“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

“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

“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

“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

”慧忠面露嘉许之色,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

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

“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

“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

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地说:

“请禅师指教。

慧忠禅师笑着说:

“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见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质。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

5、肉身佛

归省禅师担任主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

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人面黄肌瘦。

有一天,主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的储藏的面做起粥来。

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吓得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归省禅师年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

“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平静地说:

“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彩,于是就把应急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

“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

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

“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有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

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一边为人诵经,一边四处化缘,得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

“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6、处世秘诀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黄山谷总觉得禅师有独特的处世秘诀未曾传授。

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

祖心禅师就问黄山谷:

“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望了望山路两旁盛放的栀子、茉莉、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满满绽放的桂花,忍不住称赞:

“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爬到一个小山峰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白云缠绕,晚霞夕照。

祖心禅师就又问黄山谷:

“你见到这美景了吗?

”黄山谷赞叹道:

“此景有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

“你同我一样地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一怔,顿时醒悟过来。

处世秘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本领,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和当下每一地方的自在。

如果终日为一些俗念所负累,只会两眼不见、两耳不闻。

闻不到美妙的花香,看不见动人的美景,领悟不到独特的处世秘诀。

7、婆罗门与莲花

据《大正藏》第三卷中的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名叫莲花,不仅人长得美丽,性格也很温顺,心地善良。

可是,这个婆罗门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反而与家中的一个使女勾搭上了。

两个人如胶似漆,就嫌莲花碍眼,千方百计想把莲花赶出家门。

有一天,婆罗门花言巧语地骗莲花,说要一起到山上游玩。

莲花信以为真,便跟随着来到山上。

他们看到一棵优昙钵树,上面结着大大小小的优昙钵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波罗门便爬到树上,摘下成熟的果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面把几粒半生不熟的酸果子,扔给莲花。

莲花说:

“你怎么自己吃熟的,扔青涩的给我呢?

婆罗门说:

“你自己难道没长手,没长脚?

要吃熟的,你就上树来摘嘛!

莲花听丈夫这么说,便说:

“既然您不肯给我摘熟果,我只好依照您的吩咐,自己上树摘了。

”说着就爬上了树。

婆罗门见莲花爬上树,觉得机会来了,连忙溜下树,找来一大堆荆棘野刺,堆在优昙钵树的根部。

莲花着急地问:

“您在干什么呀?

这样我怎么能下去呢?

婆罗门却一声不吭,眼年野刺荆棘已把大树围得严严实实的了,婆罗门就扬长而去,心中暗暗得意:

“这下子,可把她困死在树上,总算把这个眼中钉拔掉了!

”莲花被困在树上,眼睁睁地看着丈夫走远了。

她没有想到,丈夫会这么狠毒的对自己,这时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这时突然听到远处人喊马嘶,越来越近了。

原来是国王带着大臣、武士出来打猎,经过这里。

国王看见一个妇女在树上大声痛哭,树下围着许多荆棘,觉得非常奇怪,便让手下把荆棘搬开,把妇女扶下树来。

国王问道:

“你是谁啊?

从哪儿来?

为什么爬到树上哭?

是谁把荆棘堆在树下,不让你下来的?

”莲花哭着把丈夫怎么与使女勾搭,因而抛弃自己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有这样狠心的人,竟然把天仙一般的美女扔在荒效野外,还想置她于死地!

”于是他把莲花带回王宫。

回到王宫后,国王发现莲花十分聪明,口才好、见识又高,遇事分析得头头是道。

不仅如此,她还特别精通各种赌博游戏,王宫内外的妇女来找她赌博,没有一个不输给她的。

国王对莲花由怜生爱,把她立为王后。

莲花的名声越来越大,四方的能人都来找她赌博争胜。

再说婆罗门得意洋洋地回到家后,便与使女花天酒地地胡混。

他家本有莲花主持,家务井井有条,现在他们两人每天好吃懒做,日益入不敷出,渐渐地缺衣少食起来。

这时,婆罗门听说王后迷于赌博,常与人赌博争彩,不禁喜出望外,因为他的赌博技术也是很高明的。

他想:

这下我可以去捞一笔钱了。

于是把家是的田产、房屋都卖掉,凑足赌本,匆匆来到王宫,要求与王后赌博。

等到王后一出来,他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王后就是曾被他抛弃的莲花。

他知道莲花的赌博技术比自己还高明,这怎么办呢?

想退回去已不行了,只好硬着头皮坐下来。

婆罗门眼珠一转,计上心头,心想:

我们好歹曾是夫妻,只要她念旧日恩情,就会手下留情,让我赢的。

便说:

“好久不见,您真是越来越漂亮了!

您的头发柔软光亮,您的眉毛像图画上的美女的一样,真是天仙也比不上您。

您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幸福的日子吧!

“是啊!

我忘不了你怎样曲意奉承家里的使女,而把我抛在荒效野外。

婆罗门连忙说:

“牙齿与舌头也有碰磕的时候,过去的事我真是后悔莫及,希望您不要再想那些事了,要想想我们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

“我永远忘不了那棵果树与你扔给我的酸果子。

不必多说,开始吧!

婆罗门无奈,只好开始赌博,可是他哪里是莲花的对手?

不一会儿就输得干干净净,只好空着两只手,摇着脑袋走了。

自己所种的恶果,终究要由自己来尝。

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用善意来对待他人,那样才能够最终获得他人的善意。

8、四个老婆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

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

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

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

“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

“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

第三个老婆说:

“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效!

第四个老婆说:

“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感叹:

“到了关键的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

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

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是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苦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

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它永远跟随你。

人的肉体、所拥有的金钱以及亲情关系,都是人们所需要精心维护的,也是最终将与人分离的。

只有天性才会永远与你相随,伴你左右。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天性,永远记得“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9、逆子变孝

《佛为老婆罗门说偈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孝的故事:

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在挨家挨户的乞讨食物。

释迦牟尼见他衣衫褴褛,神情凄苦,便问道:

“老人家,您这么大年龄,为什么不在家里安享清福,却在街上向人乞讨呢?

老婆罗门回答:

“世尊啊!

我原来是个富商,因为年事已高,所以把财产全都交给儿子管理,又为他娶了媳妇。

但没有想到,儿子拿到钱财娶了妻,不不光对我粗声恶气起来,还把我赶出家门。

我实在没有办法,才向人要饭糊口啊!

释迦牟尼听了老婆罗门的叙述,便大发慈悲,对他说道:

“您只要跟我学一首偈语,然后回家您对儿子宣说这首偈语,一定会改变现在凄凉的生活。

于是,释迦牟尼对他念了一首偈语,老婆罗门牢牢记住了这首偈语,回到家中,马上向家人复诵了一遍这首偈语。

他的儿子听了,十分羞愧,连忙跪在地上,向他请罪,并连连说:

“父亲啊,赦免我的罪孽吧!

请您马上回家住。

”老婆罗门回家后,儿子亲自替他洗澡擦身,为他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将他奉为一家之主,使他能够安享晚年之福。

释迦牟尼所说之偈,正是对儿子种种忤逆行为的鞭挞。

偈中首先叙述了老婆罗门对儿子百般宠爱,为了他辛苦赚钱,又为他聘礼娶妻。

但儿子却忘记了养育之恩,不知道尊重老人,将父亲赶出家门。

这就如老马没用了,就不给它麦子吃一样,不孝之子剥夺了老父在家吃饭的权利,他只能靠乞讨要饭以求活命。

陪伴他的,只有一根拐杖。

正是这些内容,震撼了老婆罗门儿子的心灵,使他万分羞愧,从此细心照料父亲,使父亲安度晚年。

有些人对父母长辈很不礼貌,轻则谩骂,重则殴打,殊不知上行而下效,孩子长大了这样对你,岂不是自食其果?

老人像挂在西山上的太阳,他们的光辉和热量要消失了,作为晚辈更加应该行孝道,尊重他们现在还剩下的一片余晖。

10、拥有平常心

一个小沙弥问一位得道高僧:

“师傅,你悟道修行、修身养性有什么秘诀吗?

高僧答道:

“有”。

“那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

”小沙弥继续问道。

高僧答:

“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可是,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呢?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当然不一样的!

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

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

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

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

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高僧继续说道:

“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

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

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11、刮金救人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

“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人需要供奉,下有孩童需要照顾,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

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可怜的穷苦人呢?

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

思索片刻后,他便毫不犹豫的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乞丐,说道:

“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乞丐看到禅师这样,于心不忍地说道:

“我怎么能够收这样的钱。

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如此为难,更是让人于心何安!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

“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

这是冒犯佛祖吗?

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

“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

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

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化的愿望的。

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做善事、有慈悲心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而应该付诸于行动。

信念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而不必拘泥在表面形式上。

如果只是流于形式地表现出对某种信念的坚持而忽略了信念的本质,那么对于这种信念的坚持也无非是种虚伪的表现。

12、石头的价值

从前,有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既没田地可以种,也没有钱用来经商,他十分迷惘和彷徨,整天过着流浪与乞讨的日子,没有人看得起他。

有一天,他感觉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便去拜见一位高僧,向他求教。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帝旁,指着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

但要记住无论多少人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花钱买呢?

但是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内,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石头。

可是,那毕竟是一块石头啊,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

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又过去了,依然无人问津。

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

第四天,真的有人想要买这块石头了。

第五天,那块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孤儿回到寺庙里,兴奋地向高僧报告:

“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

高僧笑笑说:

“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记住,无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又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一天、两天过去了,第三天,又有人围过来问,几天以后,问价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而孤儿依然不卖。

但是越是这样,人们的好奇心就越大,石头的价格被抬得越来越高。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

“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到最后,石头的价格已被炒得比珠宝还要高。

由于孤儿无论如何都不卖,更是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去请教高僧。

高僧说:

“世上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

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有意义,就有价值。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每个人的命运也是由自己掌握的。

是陋石还是宝石,要看自己的态度

13、泥中莲花

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

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住持。

举行就任仪式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

“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得回答:

“泥中莲花。

绝对的佛禅妙语!

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有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最终的人生都与自身的信念和追求相关,一句“泥中莲花”正是真实写照。

14、居士与高僧

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前去拜访一位高僧。

他们从早上一直谈得十分投机,便为两人准备了一大一小两碗面。

高僧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道:

“你吃大碗吧!

按照常理,居士应该将大碗推回到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点都没有推让,而是非常自然地接过大碗就吃了起来,高僧见他这样,不由皱起了眉头,心里想:

“本以为他慧根不浅,可是居然连一点都不懂得礼仪!

居士吃完后,看见高僧根本就没有动筷子,并且脸有愠色,便笑着问高僧:

“高僧为何不吃?

居士见高僧一语不发,便恭敬地说:

“我确实是饿了,只顾自己狼吞虎咽,的确有失礼之处。

然而我将您推给我的大碗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

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叫呢?

我要问师父,你推我让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答:

“吃饭。

居士严肃地说:

“既然目的是吃饭,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让!

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不是真心的吗?

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高僧听完居士的话顿有所悟。

很多时候,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谦让客气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但往往违反自己的心意。

殊不知礼仪只是一种形式,而拘泥于礼仪的形式不过是虚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