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0674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

附件: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

(送审稿)

二〇一六年五月

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甘政办发〔2014〕91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三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4〕177号)的安排部署,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6〕23号)、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甘肃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和《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等,编制了《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工作于2015年4月启动,编制组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总结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向各市州、重点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广泛征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和重大项目,对“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判,确定了发展思路、重点和目标,2015年底形成了《规划》初稿。

在规划完善过程中,充分吸收行业部门起草的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通信、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等领域专项规划思路,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6年3月,我委向各市州、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单位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

4月6日,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充实完善。

同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积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与《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充分衔接,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三、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五个章节,包括发展基础与环境、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及产业发展路线、主要任务及举措、政策支持及实施保障。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发展布局、政策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分析了“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明确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五个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的总体目标,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的相关目标。

(三)重点领域及产业发展路线。

围绕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路线图,以专栏形式提出了48条产业链。

力图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四)主要任务及举措。

《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及举措。

一是打造创新支撑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一批新企业、新兴产业;三是继续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引领配套企业集群发展;四是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政策支持及实施保障。

从强化协同推进落实、完善和健全制度供给、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注重环境影响分析等八个方面,提出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五规划论证专家组名单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夏天东

兰州理工大学

校长、教授

曹洁

兰州理工大学

副校长、教授

周剑平

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罗臻

兰州大学药学院

教授

贺成柱

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副总工、高工

常全忠

兰州金川科技园公司

高级工程师

杜英

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张涛

省委改革办

处长、副研究员

何卫平

省工业经济研究院

院长、教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环境………………………………………………………4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发展目标………………………………………………………7

第三章重点领域及产业发展路线…………………………………9

一、新材料………………………………………………………9

二、新能源………………………………………………………13

三、生物医药……………………………………………………16

四、信息技术………………………………………………………18

五、先进装备及智能制造…………………………………………21

六、节能环保………………………………………………………25

七、新型煤化工……………………………………………………28

八、公共安全………………………………………………………29

九、现代服务业……………………………………………………31

第四章主要任务及举措………………………………………34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34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6

三、培育壮大骨干企业…………………………………………37

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38

第五章政策支持及实施保障………………………………………39

一、强化协调推进落实…………………………………………39

二、完善健全制度供给…………………………………………40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41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41

五、激发创新发展活力…………………………………………42

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42

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43

八、注重环境影响评价…………………………………………43

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送审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以新供给促进新消费、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加快经济结构性改革、形成发展新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引导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以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和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动力弱化,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省必须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产业变革机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为重点,做强优势行业、做大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区域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面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21.6亿元,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6.56%提升到2015年的1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4%。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支撑工程专项,培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了一批省级创新平台,设立了能源装备、微电子、电工电器、中药现代制药、农产品干燥装备等5个省级工程研究院,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对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到2015年底,全省共设立国家级重点创新平台53家,较2010年底增加25家,认定各类省级创新平台605家,较2010年底增加398家。

——重点领域优势突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确定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八大领域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其中,生物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光电、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10万千瓦和1252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优势日渐突出。

——骨干企业带动强劲。

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确定了38户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地位的骨干企业。

通过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促进企业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融资能力、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技术路线图,助推骨干企业加强技术集成、产品创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显著。

2015年,骨干企业中有23户销售收入实现2位数增长,有9户企业增速超过30%。

——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加快推进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金昌新材料基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镍基新材料、印花镍网、钴基新材料、铂族贵金属新材料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兽医生物制品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群和产业链。

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基材、微电子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等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聚集效益初步显现。

——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围绕财税、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推进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以基金和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设立了6只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6亿元。

新设立20亿元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

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参股设立了4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1亿元。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2015年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贷款余额达691.5亿元。

二、发展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与速度换挡、结构转型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三大主要特点,其中动力转换决定着速度换挡和结构转型的进程及质量,是聚合多元驱动新动力、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

在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弱化的背景下,国家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为抓手,以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突破口,推动重大体制改革、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建设,加速创新型经济的形成,为我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向西开放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变革,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我省情况看,近年来,我省围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育、技术服务、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动态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省政府高位推动、牵头部门认真履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投资平台市场化运行、骨干企业引领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多年以来,我省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增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弱化,对我省产业发展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倒逼作用,有利于催生新兴产业。

同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省区纷纷出台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和突破口,产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市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我省产业发展长期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为主,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缺乏创新经验和创新思维;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相对较少,没有形成有效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弥补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产业配套能力弱,尚未形成上下游关联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与全国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产业链的较低层次,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薄弱;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产学研用融合度还不高,科技成果没有实现有效转化。

面对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我省全面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抓住机遇,面对现实,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营造更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为抓手,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积极推进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骨干企业,聚焦创新经济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

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自主创新与开放共享相结合。

在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汇聚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合作创新与开放共享创新,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实现突破。

充分利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统筹规划,集聚要素,集中力量,率先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上接特色优势产业、下延终端消费市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骨干企业引领与促进产业聚集相结合。

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配套企业集聚,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依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以产业价值链为中心,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水平和聚集能力。

——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向传统产业各领域和环节渗透,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构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

依托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使新兴产业成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补短板”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创建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到2020年,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力争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打造创新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创建10个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验证服务平台,10个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300家众创空间。

——做强优势产业。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势行业打造50条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百亿元产业链。

到2020年,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壮大骨干企业。

整合资源,动态扶持,培育100家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促使其尽快进入国内同行业优势企业的行列,带动一批配套协作、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

——促进产业聚集。

加快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15个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引领带动作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聚集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聚集发展。

第三章重点领域及产业发展路线

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依托骨干企业,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明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路线,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一、新材料

依托我省原材料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以兰州石化、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甘肃稀土公司、酒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展产业链,完善优化产业配套,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

加大新材料技术攻关和研发,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端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拓展新材料应用领域,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有色金属新材料。

围绕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金昌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铜钴及氧化物粉体材料,镍钴高纯金属、高性能合金、粉末冶金等镍钴新材料;开发高档电解铜箔、高强高导铜合金线材、精密铜/镍合金加工材、高性能特种铜管铜材、新型铜基电工材料等;发展高纯硫酸铜、微晶磷铜球等高端电镀材料;开发贵金属医药中间体、高纯贵金属、贵金属粉体材料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系列产品,形成以镍钴铜为主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稀土新材料。

发挥甘肃稀土公司稀土加工分离的优势,以稀土功能材料为重点,加大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做精、做优、做特、做细稀土加工分离产业,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

重点发展稀土研磨、贮氢、永磁、发光等稀土功能材料,实现由稀土分离产品生产向高端稀土应用材料、功能材料生产的转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材料及其应用产品产业链。

化工新材料。

发挥兰州石化、银光公司、水性科天等骨干企业在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水性树脂、水性合成革、特种涂料、氟化工、化工助剂和催化剂等方面的原料和技术优势,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优化布局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延伸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等下游产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丁苯和丁基橡胶、水性树脂材料、聚苯硫醚、化工催化剂和助剂等产业链。

高性能结构材料。

依托酒钢集团,以优质不锈钢、硬质合金钢、高性能碳钢为基础,积极开发建筑结构用钢、复合板材、新型不锈钢等结构性、功能性新型钢材。

依托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开发高端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高强铝合金板材、航空铝材、轻量化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材、汽车用铝板材等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

依托郝氏炭纤维公司、蓝星碳纤维公司、康博丝特碳纤维公司等企业,发展高强型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其他新材料。

绿色镀膜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绿色镀膜新材料、新型核辐照材料,以及钕铁硼等稀土材料表面镀膜装备、宽幅带钢连续真空镀制特种功能薄膜成套装备、铜铝带材连续真空镀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膜、太阳能聚光反射镜太阳能高温真空集热管等。

炭素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石墨烯、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电解用石墨电极、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中粗结构石墨、太阳能用储能炭材料、光伏产业用炭/石墨材料等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领域,重点推进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依托兰州四联光电科技公司、润晶新材料公司培育发展LED和蓝宝石产业,推进LED封装和蓝宝石生产及应用。

专栏1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

1、镍钴新材料产业链:

围绕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金川集团公司、金昌鑫盛源金属材料公司、金昌宇恒镍网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有色金属压延加工技术、材料连续合成、掺杂改性技术、合金化过程控制技术等研发应用,发展电池材料、羰化冶金产品、镍/铜合金产品、贵金属系列产品、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制品、电工材料、电镀材料等,推进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

2、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链:

依托甘肃稀土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突破新型稀土材料及促进稀土平衡应用技术、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系列产品,打造由稀土分离产品向稀土功能材料延伸的产业链。

3、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链:

依托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开发高强高韧系列铝合金冶炼加工技术,发展新型铝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积极向轨道交通用铝、建筑铝型材、汽车轮毂、铝制车厢及集装箱、铝膜板、铝制换热器等终端产品延伸,打造铝合金新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

4、高端铜材产业链:

以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和正威铜业为骨干,突破铜及铜合金材加工关键技术,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大口径白铜成品管、超长冷凝管、矿物绝缘电缆护套管、白铜盘管、电力行业异型管、新型微晶铜铬电工材料、刚性接触网用铜铝接触线、柔性接触网用铜包碳纤维接触线等产品,进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水淡化、高速列车、电气化装备制造等终端领域。

进一步调整紫铜管、棒产品结构,逐步向附加值较高的异型管、无氧铜管、无氧铜棒产品过渡。

5、优质不锈钢产业链:

以嘉峪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