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073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

《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禅修行的原理.docx

 生活禅

                              ——修行的原理

《杂阿含经》:

“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此处可以看出,只要能永尽贪嗔痴,才能进入涅槃,所以想要成为解脱者,前提就是永尽贪嗔痴。

即然知道永尽贪嗔痴,方能进入涅槃,成为解脱者,那么怎样“永尽贪嗔痴”呢?

首先,要清楚“贪嗔痴”来自我们的念头。

在历缘对境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念头就会出现。

如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是念头主导。

当然,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习性反应。

以舌根举例,如饭菜添加麻辣调料,川渝地区的人普遍认为是美味(贪爱之念),但其他地区的人有可能认为难以下咽(嗔恨之念),这是因其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性决定。

同理,只要没有成为惧解脱者,所有人,只要六根接触六尘,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就会引发贪嗔痴之念的出现。

其次,知道如何观察到这些贪嗔痴之念。

南传佛教的四念处,就是指出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所以想要观察到念头,可以从四念处开始。

当然,倘若想要系统理解身、受、心、法四念处,可以从四种修行之法中体悟。

如隆波田的动中禅,是以观察肢体动作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主导肢体动作;葛印卡的内观法门,是以观察感觉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引起感受;元音老人的心中心法门,是以观察心的运行(受、想、行、识)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心的运行;道家老子的《道德经》,是以观察法界的运行规律为主,然后随着内心的宁静,就可以观察到念头产生了对法界的认知(《老子16章》)。

最后,《杂阿含经》: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己,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在解释四念处时,本人以不同派别的修行法门,简单梳理了止观双修的方法,而从经文中可以看到,只有止观双修,才能够进入解脱之境。

修止之法,南传佛教,以观呼吸为主;北传、藏传佛教,以念佛、持咒等为主。

修观之法,其核心是通过四念处的身、受、心、法等,观察到心念。

普通人,在没有慧解脱(开悟)之前,利用止观双修,只能消除贪爱、嗔恨,而只有慧解脱者,才能清除痴愚。

痴愚的另一个名称是“无明”,即对真法实相不能了悟,为一切烦恼所依,而破除痴愚的唯一方法,就是彻悟“三法印”。

修止得定,由定得静。

当超越四禅八定,进入“灭尽定”时,就到达老子描述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

此刻,内心方能到达空虚(定力)的极致,保持内心的寂静(清静)始终不变。

在这种状态下,不仅能领悟佛经中的“弹指四百念”,也更容易修观清除内心深处的贪嗔痴。

只有强大的止,才能如实的观。

先深入禅定,然后睹明月而悟道,是佛陀成为俱解脱的路线。

但在佛陀涅磐之后,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绝大多数修行者不可能长时间禅坐,从而出现了动中禅、心中心法等各式各样的止观双修法门,以方便众生在红尘中对境练心,逐步清除不良习性引起的贪嗔痴。

另外,我们常说,某某文艺工作者、某某专业技术人员、某某技艺高超的运动员等等,在从事工作时,不受外境干扰,进入禅定状态,这即是“由观入止”的典范。

由此可见,禅定是各个行业佼佼者,必不可少的技能。

当然,如果这类人能把观禅的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将在生活中快速清除贪嗔痴,继而修行有成。

诚然,如果修行者能当下领悟“三法印”,即可成为慧解脱者。

此时,修行事半功倍,只因破了痴愚(无明),烦恼减半,所以,北传佛教有“悟后起修方是真修”这句话。

因其目标已经明确,修行直奔脱离生死苦海,直入涅磐。

   

                       执智  2018.3.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