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0801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卫生与防护PPT大纲.doc

工作场所

职业危害及预防

一、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数多,患病人数多;

二、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

三、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四、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1.职业危害概述

2.职业危害的表现

3.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4.职业危害的预防

5.事故案例分析与讨论

1.职业危害概述

1.1职业危害的定义

在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和其他职业活动场所环境中存在的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中毒、伤亡、健康损害或精神紧张等因素。

1.2职业危害的分类

四大类:

化学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1.2.1化学性危害因素

(1)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七类:

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2)放射性物质和粉尘

1.2.2物理性危害因素

噪声、振动、高温、低温、X射线等电离辐射。

1.2.2.1噪声

什么是噪声?

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不愿意听到的声音

噪声的职业危害:

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健康损害。

声音强弱用声强和声压级表示,单位为分贝dB,在室内一般讲话的声音为30-50dB

1.2.2.2振动

什么是振动?

振动指物体沿直线或弧线相对于基准位置做往复运动。

描述振动的参数:

振幅、加速度、频率.

1.2.2.3高温

什么是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指在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存在生产性热源,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

什么是WBGT指数?

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的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

计算方式:

室内作业:

WBGT=0.7*湿球温度+0.3*黑球温度

室外作业:

WBGT=0.7*湿球温度+0.2*黑球温度

+0.1*干球温度

高温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

职业性中暑

1.2.2.4低温

什么是低温作业?

低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

低温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

冻伤。

1.2.2.5电离辐射

原子的电离:

致电离粒子:

直接致电离粒子,如α射线、β射线等;

间接致电离粒子,如γ射线、X射线。

电离辐射是指由直接或间接致电离粒子组成的辐射。

电离辐射的主要危害:

人体发生不同形式的放射病。

1.2.3生物性危害因素

较典型的,已列入我国职业病名单的致病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

1.2.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

1.3化工石化行业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

化学性职业危害以毒害物质为主,物理职业性危害以噪声、振动、高温、放射性危害为主。

2.职业危害的表现

职业病:

因接触有毒物质、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卫生部和劳动保障部《职业病名录》中,我国法定的职

业病分为十类115种

2.1职业病的分类

尘肺(15)、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职业中毒(5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职业性皮肤病(8),职业性眼病(3),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职业性肿瘤(8),其他职业病(5)。

2.2职业中毒的表现

2.2.1刺激性气体

2.2.1.1刺激性气体的种类(14类)

酸,成酸氧化物,成酸氢化物,卤族元素,无机氯化物,卤烃,酯类,醛类,醚类,氟代烃类,成碱氢化物,强氧化剂,金属化合物等。

2.2.1.2刺激性气体的毒作用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严重时烦躁、昏迷、惊厥、甚至呼吸麻痹、心跳骤停;

循环系统:

心肺受损;

血液系统: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大于80%;

消化系统:

食欲减退、肝脏损害;

发热:

纵膈气肿、颈部皮下组织气肿;

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严重症状是肺气肿。

2.2.1.3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眼和上呼吸道炎症;窒息状态;呼吸道炎症;肺水肿

(2)慢性影响

呼吸道、眼结膜等刺激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逐步导致肺气肿;对皮肤的刺激性或致敏性。

2.2.2窒息性气体

人体氧气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的过程:

氧气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血液(氧合血红蛋白)细胞

二氧化碳

窒息性毒物是指能直接妨碍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的物质。

窒息性气体是指那些主要以气态形式侵入机体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物质。

2.2.2.1窒息性气体的种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

气体本身低毒或属惰性气体。

影响氧气的摄取。

如氮气、惰性气体、乙烷、乙烯、水蒸气等。

(2)血液窒息性气体:

明显阻碍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化学结合,或妨碍它向组织细胞释放携带的氧。

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及苯胺、硝基苯等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的蒸气等。

(3)细胞窒息性气体:

作用于细胞中的活性酶使之失活,直接阻碍细胞对氧

的利用,造成细胞缺氧。

如氰化氢、硫化氢。

2.2.2.2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

机体缺氧:

影响最大的是大脑。

缺氧初期,进一步缺氧供氧进一步受阻

神经细胞发生功能性障碍细胞损伤不可恢复继发脑水肿

治疗时,除及时解除毒物的作用,脑缺氧的治疗处理

至关重要。

2.2.2.3窒息性气体中的临床表现

以一氧化碳中毒为例:

分为轻、中、重度中毒。

轻度中毒:

头痛、眼花、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

等,意识模糊或朦胧、混浊,停止接触毒物

后较快恢复正常。

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出现昏迷、抽搐、病理

反应阳性,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昏迷持续时间

不超过4小时,经抢救恢复后无明显并发症或

后遗症。

重度中毒:

深昏迷,或中毒昏迷持续4小时以上,常易合

并脑水肿。

2.2.3有机化合物

2.2.3.1有机化合物的种类

芳烃类、氯烃类、脂肪烃类、有机农药。

2.2.3.2有机化合物的毒作用

对粘膜和皮肤的刺激及致敏作用;侵犯神经系统;损害造血系统;损害肝脏;损害肾脏和膀胱;致癌作用。

2.2.3.3有机化合物的中毒表现

中毒早期的共同表现:

神经衰弱症候群;

中后期:

由各种有机物的作用靶器官决定。

2.2.4金属和类金属

2.2.4.1金属和类金属的种类

重金属:

相对密度大于4.5,如铅、汞、镉等;

轻金属:

相对密度小于4.5,如铝、镁、钠等;

类金属:

具有部分金属特性者,如硅、硼、砷等。

2.2.4.2金属和类金属的毒作用

和金属毒作用有关的因素:

金属的溶解度、氧化价态及在有机体内氧化还原转化率;金属与大分子的作用;金属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金属在机体内产生毒作用所经历的步骤。

2.2.4.3金属中毒的表现

以金属汞中毒为例:

(1)急性与亚急性中毒:

头晕,乏力,发热,口腔炎和消化道症状,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或剥脱性皮炎,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及急性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致死。

(2)慢性中毒:

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

神经衰弱综合症,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症状,肾脏损害等。

2.3尘肺的表现

因吸入生产性粉尘,肺内有粉尘潴留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的疾病称为尘肺。

2.3.1影响粉尘致尘肺的因素

化学成分:

粉尘中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

粉尘量:

决定性因素;

决定粉尘在肺内潴留的因素: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高低;

粉尘中可吸入性粉尘的比例;呼吸道清除粉尘的能力。

其他因素:

如粉尘性质等。

2.3.2尘肺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较轻微:

消化系统的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症;

呼吸系统症状:

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

体征:

心脏体征:

合并心肺病时,表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象

2.4灼伤

由于热力或化学物质作用于身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并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组织导致全身病理生理改变;有些化学物质还可以被从创面吸收,引起全身中毒的病理过程,称为灼伤。

2.4.1灼伤的分类

2.4.1.1按灼伤原因分为:

火烧伤,热力烫伤,化学性灼伤。

2.4.1.2按灼伤部位分为:

体表灼伤,呼吸道灼伤,消化道灼伤,眼灼伤,其他。

2.4.1.3引起化学灼伤的常见物质

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金属及类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2.4.2化学性皮肤灼伤的程度及面积估计

2.4.2.1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深度

一般分为三度:

Ⅰ度灼伤,Ⅱ度灼伤,Ⅲ度灼伤。

2.4.2.2化学性灼伤的面积估计

手掌法,九分法。

2.4.2.3化学灼伤的轻重程度

2.4.2.4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

(1)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

(2)化学灼伤的全身性症状

与一般烧伤大致相同,分为休克期、水肿回收期、感染期、康复期。

但由于化学致伤物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全身中毒的临床表现。

2.4.3化学灼伤的现场处理以急救治疗

2.4.3.1现场处理

化学灼伤的急救要分秒必争,首保眼睛。

(1)立即脱离现场;

(2)大量清水冲洗创面10-15分钟;

(3)用弱酸性或弱碱性溶液进行中和;

(4)黄磷烧伤时应用清水冲洗或湿布覆盖创面,或用2%硫酸铜溶液擦洗创面,再用5%碳酸氢钠湿敷(不可长时间、大面积用硫酸铜溶液湿敷);

(5)配备常见的化学灼伤现场急救的中和剂。

化学物质溅入眼内的处理方法:

(1)酸碱物质溅入眼内,首先在现场进行冲洗;

(2)电石、生石灰溅入眼内,应先用植物油或石蜡棉签蘸去颗粒后,再用水冲洗。

2.4.4化学灼伤的预防

加强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设备的维修,防止跑冒滴漏,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品;

在易发生化学灼伤的岗位,配备冲淋装置、眼冲洗器和中和剂。

2.5其他职业病的表现

2.5.1中暑的表现

2.5.1.1高温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改变,消化系统改变,泌尿系统改变。

2.5.1.2职业性中暑的表现

中暑分为三级:

先兆、轻度、重度中暑。

2.5.2手臂振动病的表现

手臂振动病是由于长期使用振动工具,接触手臂振动引起的以末梢神经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

2.5.2.1影响振动危害作用的主要因素

振动参量:

振动的频率与加速度;

接振时间:

环境温度和噪声:

寒冷是促进振动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2.5.2.2手臂振动病的临床表现

(1)自觉症状:

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征;

(2)振动性白指:

发作性手指苍白和紫绀;

(3)神经肌肉损害:

感觉障碍;

(4)骨和关节的改变:

上肢关节疼痛,运动障碍,骨质改变。

2.5.3噪声聋的表现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

噪声性质、噪声强度、频率、专业工龄长短、年龄、有无振动、缺氧等。

2.5.4金属烟热的表现

金属烟热是吸入金属烟雾后,机体的发热反应。

典型病例的表现:

(1)前驱期

(2)发作期

(3)恢复期

3.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3.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3.1.1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意义和测定原理

意义:

原理:

用能量消耗的多少来评定

3.1.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定方法

工作日平均劳动时间率“T”值法;

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M”值法;

3.1.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评定

(1)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

I=3T+7M

(2)体力劳动强度级别的评定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3.2高温作业分级

3.2.1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指标的测定

(1)WBGT指数测量与计算

(2)定向辐射热的测量与计算

3.2.2高温作业分级等级的评定

(1)等级的评定:

根据工作地点的WBGT指数和接触高温

作业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

(2)定向辐射热的修正系数

3.3低温作业分级

3.3.1低温作业分级标准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1)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计算;

(2)低温作业时间率的计算。

3.3.2低温作业分级等级评定

按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将低温作业分为四级。

3.4噪声作业分级

3.4.1噪声作业分级标准指标的测定

(1)接噪时间;

(2)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测定;

(3)噪声危害指数。

3.4.2噪声作业分级标准级别的评定

(1)分级级别指数表法:

查指数表得到噪声作业的级别;

(2)查表法:

根据接噪时间和声级范围确定;

(3)直接评定法:

接触噪声超高115dB的作业,无论时

间长短,均为Ⅳ级。

3.5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3.5.1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指标

选择和测定

(1)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2)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

(3)生产性粉尘浓度超过倍数的测定与计算。

3.5.2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等级的评定

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综合评定,分为五级。

3.6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3.6.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指标的

选择

六项指标: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允许浓度。

3.6.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等级评定

依据上述六项指标和某种毒物的各项指标的数据的实际情况,查表得到该毒物危害程度的级别。

当接触多种毒物时,以危害程度最大的毒物的级别为准。

注意:

级别越低,危害程度越大。

3.6.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

行业举例

3.6.4化工行业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

分级

3.7有毒作业分级

1990年公布国标《有毒作业分级》,标准号GB12331-90

3.7.1有毒作业分级标准指标的选择和确定

(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的确定;

(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的确定;

(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的确定。

3.7.2有毒作业分级标准级别的确定

指数法;查表法;有毒作业分级汇总表。

分为四级。

3.8高处作业分级

1993年公布《高处作业分级标准》。

标准号GB/T3608-93

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3.8.1高处作业高度的计算

3.8.2高处作业分级标准级别的评定

通过作业高度和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查表获得高处作业分级的级别,分为四级。

4.职业危害的预防

4.1组织管理措施

4.1.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及其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系列规章标准。

4.1.2建立安全卫生管理机构

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专职的卫生管理机构。

4.1.3制定有关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制度、培训制度、安全考核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预防措施管理制度等。

4.1.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约有三分之一的事故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引起的。

另有部分是在生产中出现异常,操作人员不会判断,未能正确处理导致的

4.1.5做好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4.1.6编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2工程技术措施

4.2.1防毒技术措施

(1)依靠科技,改革工艺;

(2)国家发布禁令;

(3)加强生产的密闭化、自动化、隔离操作;

(4)加强通风排毒;

(5)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

4.2.2防尘技术措施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1)革新工艺与设备;

(2)湿式作业:

水法降尘;

(3)密闭尘源、加强通风、除尘净化相结合。

4.2.3噪声控制措施

噪声产生过程:

噪声源个体

传播途径

降低声源的噪声是控制噪声最根本、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其次是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再次个人保护,技术措施有:

(1)吸声:

多孔材料,空腔薄板等吸声材料;

(2)声屏和隔声:

声屏障、隔声器、隔声罩等;

(3)隔振和阻尼:

减弱固体传声的主要方法,如软木、

橡胶、弹簧减振器、泡沫塑料等;

(4)消声器:

使气流通过又能降低噪声的装置,利用声

音的反射、吸收、干涉等原理等达到目的。

4.2.4防暑降温技术措施

(1)从工艺流程的设计上予以考虑解决;

(2)安置热源:

注意热源的位置;

(3)隔热降温:

选用导热系数小的隔热材料,

如石棉泥、石棉瓦、空心砖等;

(4)自然通风:

热车间不宜使用平顶厂房,应建气

楼、设进风窗等;

(5)机械通风:

对于强热源,应采用机械通风。

4.3卫生保健措施

4.3.1健康监护

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就业前体检、在岗期间体检、离岗时体检。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3.2劳动环境危害因素监测

4.3.3保健扶助措施

4.4个体防护措施

4.4.1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

1995年我国颁布“劳动防护用品分类与代码”的行业标准,该标准分类代码采用四层全数字型编码

第一层:

防护用品性质的分类代码:

特种和一般;

第二层:

防护部位的分类代码:

9类;

第三层:

防护功能的分类代码:

27类;

第四层:

防护用品的种类顺序码。

防护部位为主的防护用品主要有:

头部防护:

各种帽类(9);

呼吸器官防护:

过滤式和隔离式的防尘口罩和防堵口罩;眼面部防护:

焊接护目镜和面罩,炉窑护目镜和面罩,防冲

击眼护罩;

听觉器官防护:

耳塞,耳罩和防噪声头盔;

手部防护:

劳动防护手套(12);

足部防护:

劳动防护鞋(13);

躯干防护:

防护服(14);

护肤用品:

防止皮肤(面、手等外露部分)免受化学、物

理等因素的危害;

防坠落用品:

安全带和安全网。

4.4.2个体防护用品的选用原则

我国於1989年颁布《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劳动防护用品要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来确定作业的类别,进行合理选用。

4.4.3个体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1)用人单位要正确选购防护用品;

(2)个人要正确选用、使用防护用品;

(3)注意使用期限和定期报废:

三原则:

腐蚀作业程度,受损耗情况,耐用性能,据此综合确定使用期限。

劳动防护用品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应予报废:

(1)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2)未达到上级劳动保护安全局监察机构根据有关标准

和规程所规定的功能指标;

(3)在使用和保管贮存期内遭到损坏或超过有效使用

期,经检验未达到原规定的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

主要内容

1.职业危害概述

2.职业危害的表现

3.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4.职业危害的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