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099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类性选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的结尾的一节中写道“人类对于自己上升到生物阶梯的顶峰(虽然不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有些骄傲,这是可以原谅的;

而他已经上升到那里而不是最初被安置在那里的这件事实,可能使他希望在遥远的将来会更上一层楼。

”所以,进步是客观事实。

世界是在不断的进步,人类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

1871年《人类的由来》(TheDescentofMan),其中他解释了进化理论对于人类的意义。

这本书呼应了高腾等人认为粗枝大叶、退化并且邪恶的社会成员常常繁衍过多的观点,甚至找到了现实中的对应—“肮脏卑劣、毫无上进心的爱尔兰人像兔子一样能生”。

阶级、等级和人种都有清晰的自然秩序,达尔文只能以坚持帮助弱者的道德责任感稍作弥补。

对于达尔文来说,道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进化论意味着上帝没有机会赋予人类道德,不过这个问题已经由进化心理学和博弈论加以解决—道德本身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作者简介

  达尔文

  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国医生家庭。

1825年至1828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Beagle)”作历时5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一书,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TheotyofNaturalSelection)为基础的进化学说。

该书出版震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达尔文又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TheVariationofAnimalsandPlantsUnderDomestication,1868)、《人类由来及性的选择》(TheDescentofMan,1871)和《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ExpressionoftheEmotionsinAnimalsandMan,1872)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内容精要《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全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主要介绍人类在生理构造上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相同或相近。

将人类的骨骼系统、肌肉、神经、血管、心理和动物进行比较,说明人和其他动物来自一个共同的祖系。

第二编主要阐述性选择的若干原理,所有分为雌雄两性的动物除生殖动作外,还有第二性征的差别。

第三编由动物回到人类,说明性选择和人类的关系,探讨人类第二性征对于人类进化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人类是由某种低级类动物发展而来的。

  书评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达尔文开始不厌其烦地举例,鸟怎么啦,猴子有什么习性啦,甲虫又有哪些习惯啦等等。

读者读着也烦恼起来。

尤其是,从科学证明的角度说,达尔文的论证一点也不严谨,他拿出来的证据要么是自己的经验,要么是自己的观察,甚至大多是朋友们给他讲的动物习性故事。

现在的科学家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一个巨大的科学论题,可能会被人看做是疯子。

接着继续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面临的艰苦和他的坚韧来。

在达尔文的时代,自然科学还比较落后,至少,DNA、染色体,基因排序等等还没有弄出来,包括解剖学还都不那么清楚,要一个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扎实地给出完整的证据来,那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达尔文开始了他对人类由来的探索。

好在,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他的大脑是那样地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就是上帝专门安排给人类的解谜人,他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能从鸟的性特征开始,再讨论到昆虫,用归纳法的逻辑推理方式,一层一层地剥开动物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来人是有低级动物慢慢地进化过来的。

  书摘“谁都会承认人是一个社会性的生物。

不说别的,单说他不喜欢过孤独的生活,而喜欢生活在比他自己的家庭更大的群体之中,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独自一个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评价

  心理学史家D.舒尔茨在1981年评论道“在达尔文的理论中,物种进化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他经常引证人类和动物的意识反应。

由于心理学与进化论中的意识相一致,因此心理学不得不接受这一进化的观点。

”达尔文的著作至少从四个方面影响了心理学它强调动物和人类之间心理机能的边续性;

它把心理学的课题改变为意识的机能而非意识的内容,把心理学的目标改变为研究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

它为各种可供选择的调查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合理的证据,而非仅仅局限于实验的内省;

它注重同一物种的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

达尔文对机能主义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他的进化论引导了美国机能主义学派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从而开启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心理学新时代。

  参考资料[1]中青网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tengyun2008创建,520134zf、zouyujun2、扶风、帝王天下、bike1000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第二篇人类性选择:

性选择——人类的由来,科学家辩手的下半场!

  古道先生微信公众号sunwendushu

  在动物界,雄性总是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而雌性大多灰头土脸的。

更有趣的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之间,雄性之间需要争相斗艳,以吸引雌性来选择。

  为什么人类却绝然相反呢?

  性选择作为进化论的补充和完善,将上半场的辩论过渡到了下半场。

在上一篇《我们是猴子变的吗?

一场伟大科学家之间的辩论赛!

》中,我们讲述了一群伟大科学家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辩论,现在,我们继续看看下半场。

  >

>

孔雀的尾巴

  一只开屏的公孔雀居然可以让达尔文生气。

没错,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孔雀累赘式的尾巴在自然选择中是要被淘汰的,但是,孔雀却活生生的在达尔文面前打他的脸。

  后来,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提出了“性选择”理论,作为自然选择的补充——性选择中的失败者不会立即致命,但会无后。

  性选择可以分为性别内选择和性别间选择。

两只猴子为了争夺交配权而斗争,胜利的猴子获得交配权,延续后代。

这属于性别内选择,也可以归为自然选择。

而公孔雀为了获得交配权,展开美丽的尾巴,让母孔雀选择,这属于性别间选择。

而对性选择的抨击,也是针对性别间选择的——雌性懂得审美吗?

雌性有选择的意识吗?

  Bateman在1948年提出“生育投资不对等”逻辑,认为绝大部分雌性都有摆谱的本钱,因为她们有珍贵的卵子并要付出艰辛的劳作来养育子女,所以他们有资格成为挑剔的选择者。

  然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就首先向达尔文发起了挑战。

既然大家都能够找到伴侣,雄性就没有必要费力把自己打扮得很出众。

达尔文给出的解释是先下手为强。

  走到达尔文对立面的华莱士开始系统的攻击达尔文的性选择了

  一、雌性没有健全的审美情趣。

  二、雄性装饰不应该成为交配的决定因素。

  三、就算雌性真的有所谓的审美品味,那每只鸟的品味都不用。

  他坚信自然选择,认为自然界天然就有五彩缤纷的倾向,并不是因为性选择。

人工培育的色彩斑斓的金鱼就是很好的证据。

  之后,华莱士还提出了“累赘理论”正面反驳性选择。

孔雀拖着累赘的尾巴,公鹿有着累赘的角,其实是一种暗示就算我拖了这么累赘的东西,依然可以不被天敌吃掉,说明我足够强大。

  关于性选择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的倾向是,性选择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可。

动物的利他行为

  如果自然选择是对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利他行为,不是应为极度自私才对吗?

  利他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纯粹利他行为。

  研究亲缘利他行为最著名的样本当属汤姆森瞪羚了,它们在发现敌人之后,会不断高高跳起,以此提醒伙伴注意危险来临,而这种动作无疑会让自己直接暴露在捕食者眼中。

  在互惠利他行为中,个体之间不一定存在亲缘关系。

比如海葵和寄居蟹,鞭毛虫和白蚁。

  这两种利他行为还比较好理解,但第三种纯粹利他行为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比如,雄螳螂在交配中,就会被雌螳螂一点点吃掉。

  实际上,你稍微留一下就会发现,在我们人类世界里,利他行为也是屡见不鲜的。

如果自然选择是对的,就根本不会有这种矛盾的利他行为。

  对此,艾克斯罗德用“囚徒困境”理论来解释了利他行为。

“囚徒困境”就不赘述了,大致的解释思路是这样的在群体中,如果你出卖过别人,你会被群体抛弃,会受到报复,但如果你帮助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帮助你。

  这一理论实际上只能在较为弱势的群体中能够站得住脚,比如小鸡在找到实物的时候会叫唤同伴一起进食,一旦小鸡长成大鸡,就会为了食物而争斗了。

  另一种解释是累赘理论,累赘越多,说明个体越强,得到的机会就越多。

你去看看人类社会就能明白这一点,能当老大的一定是需要照顾很多人的。

  关于瞪羚羊的案例,也有另一种解释。

这些高高跃起的瞪羚羊一方面是在向同伴报警,另一方面是向捕食者传递信息“你看我多强壮,别浪费时间抓我了,去抓那些弱一点的吧”。

同样的,鸟儿的报警也能让其他的鸟一同惊飞,从而自己被抓捕的几率大大降低。

  对于利他行为最为经典的解释,应当属道金斯提出的“自私的基因”理论了。

  这一理论指出,所有利他行为都是表象,根本的出发点仍然是自私的。

因为自私,所以合作。

喜欢研究海盗的人对此应该更有同感,海盗都是拥有伟大风险精神的人吗?

我想不是的,正是因为极度自私,所以他们演化出一套合作体系。

  “自私的基因”理论不仅仅可以解释生物的利他行为,更能让我们在生活看清楚很多事情,好好体会一下吧。

大爆炸与大灭绝

  如果进化是一步步缓慢进行的过程,那么化石记录表明存在物种大爆发和大灭绝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在进化论与神创论对决的比赛中,神创论一直处于劣势,然而,一个有利的证据可以帮神创论扳回一城,那就是化石。

在化石记录中,并没有物种进化的中间形态,更有利的证据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物种几乎就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一样,根本没有缓慢的进化。

  对于这一点,达尔文及其支持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化石资料不全”这一点上了,显然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

对此,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理论。

他认为,一旦物种形成,是有明显的稳定性的,不会有大的变化,另外,新物种的出现是突然事件。

这样就比较容易解释物种大爆炸了,因为特定的环境,使得物种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形成了大量的新物种,而新物种一旦形成,就处于稳定状态了。

  尽管古尔德声明这一理论是对进化论渐变理论的完善和修订,依然得不到达尔文支持者的认同,他们的救命稻草依然是“化石资料不全”。

  关于这一战,进化论似乎没有给出有利的证据。

如果有新的资料能够支持进化论,我希望有人能给我分享一下。

新达尔文主义与新拉马克主义对决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创了现代遗传学,在后人的完善下提出了“基因”这一重要的名词。

同时,也出现了“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继承了自然选择理论,通过遗传基因来修订了很多达尔文主义错误的观点,同时也彻底放弃了获得性遗传。

这无疑对拉马克主义是严重的打击。

因为“新达尔文主义”认为,基因是连续的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而下一代的性征是有基因决定的。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拉马克主义的“获得性遗传”——既然基因是决定生物特性的,那么就不存在生物可以自主通过“获得”某种特性而遗传给下一代。

  然而科学家都是坚强的战士,拉马克主义的支持者也在认同基因的基础上发展了“新拉马克主义”——个体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产生基因突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这种变异就属于“获得性遗传”。

虽然自然选择能够淘汰不适应的个体,但根本上还是因为个体“获得性”的产生的变异,从而生存下来。

这一观点就连达尔文也不知所措,无从反击。

  然而,“新拉马克主义”在风头强劲的时候也被逼上了绝境他们必须证明基因突变是可以遗传的。

最后,卡姆梅勒一次作假的实验,把“新拉马克主义”送上了破产的道路。

  之后还有一系列的对决,这些已经不想多谈了。

但是,最有价值的是,生物进化理论已经在不断对决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综合进化论

  科学是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达尔文主义和拉马克主义在对决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结合了基因学说和自然选择,形成了综合进化论。

  综合进化论认为,遗传物质的不断突变,给了生物进化提供了无限可能,虽然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突变率很低,但只要总量足够大,时间足够长,突变的可能性就够大,最后再轮到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形成新的物种。

(很熟悉了吧,生物课本里有讲过)

  然而,在综合进化论中,又分为了宏观进化论和微观进化论两大派别。

正是这种不断分裂的派别,让科学发展得到了快速的进度。

暂时不去细谈宏观进化论和微观进化论的斗争,因为到现在也没有个结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接受了综合进化论——自然选择是一切适应性进化的机制。

  看这样一场顶级科学家们的争论,不得不佩服这种科学的态度。

达尔文最初提出的进化论漏洞百出,但是在争论中,不断修订完善,同时也接受反对者有理有据的观点。

后人在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认知发展出综合进化论。

  实际上,这些观点对于我而言一文不值,毕竟我不是做这类学术研究的,但是这种方法,胸襟,态度,是无价之宝。

  在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争论,比如,为什么女人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在性选择理论下应该是雄性需要打扮才对。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一本书读懂进化论》。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第三篇人类性选择:

性选择与乳房之谜再议人类乳房的成因

  【按铁冰在《为什么女人有乳房?

》一文中,对人类为何存在乳房进行了有趣的解释并进行了一定推测,但也遗漏了一些同样有趣而重要的情节。

本文尝试把乳房的故事补充完整。

  如果有人问,人类乳房是做什么用的?

你也许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当然是哺乳用的。

就这么简单?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最好先了解一下乳房的内部结构。

人类器官的结构总是和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心脏是用来泵血的,打开心脏就会看到它主要是由一束束粗大的心肌构成;

解剖肾脏,会看到用于产生尿液的成百万的肾单位,和汇集尿液的管道系统。

但如果打开成年女性非哺乳期的乳房,所看到的则是大量的脂肪组织,占据了整个体积的2/3,剩下的才是腺泡组织。

显然,人类乳房存在大量非哺乳用的赘物。

  再者,如果乳房是为哺乳而设,那只需在哺乳期存在就可以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就是这样。

它们的乳房只有在哺乳时才会充分发育,分泌乳汁。

哺乳期结束后,乳房和乳头都会回缩,直至下一次哺乳。

这一机制显然有适应性的好处尽量少占用营养资源,减少隆起的乳房对行动的妨碍,等等。

人类的其他器官显然也采取着类似的策略。

比如子宫,不怀孕的时候只有一个拳头大小,怀孕时可以增大几十倍,分娩后再度回缩到原来的大小,绝不过多地占用资源。

  这种经济原则随时调整着机体每一个器官的大小和结构,有时我们甚至会抱怨这种机制过于灵敏。

比如航天员上天伊始,微重力的感受就会告诉身体骨头里的钙太多了,没有必要这样浪费。

然后骨头就开始丢失钙质,而不顾我们的意念拼命告诉机体千万不要丢失骨质,我们在太空只待几天就返回具有1G重力的地面,那儿需要强硬的骨头!

究竟是什么机制让人类的女性可以不顾是否哺乳,而一直保持一个具有相当体积的乳房呢?

答案只能是乳房另有他用——用于向男性发出性成熟的信号——这是性选择造成的。

  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

谈到自然选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包括物理环境、食品来源、栖息地、藏身地等在内的所谓“生存环境”的适应。

但是,仅适应这种环境不足以让一个生物成为“适者”,它还必须接受异性的审视和选择。

如果异性们对它看不上眼,那么不管它多么长寿或耀武扬威,也会被自然选择无情淘汰,这就是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来说,“适者生存”中得到“生存”的并不是“适者”个体,而是由个体向后发展的一条系谱传递链。

“适者”只有借助这条系谱传递链才得以“生存”。

  大多数情况下,“生存适应”和“生育适应”所造成的选择压力是一致的。

比如,一个肉食动物快速的奔跑能力和强健的咬肌不仅有利于自己生存,还能取悦配偶。

异性如果能得到这样一个个体,对它们共同的后代无疑是有利的,这可以增强后代的生存能力。

  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某些为异性所欣赏的特性对个体的生存却是有害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雄性孔雀尾巴的作用争论不休。

达尔文最先提出雄鸟的这种过长的尾巴不是生存选择,而是性选择的产物。

过长的尾巴对雄鸟的生存不利,比如可能会耗费过多的营养和能量,限制身体的灵活性,更容易让捕食者得手,等等。

它的存在仅仅是因为雌性的青睐。

那么雌性为什么选择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身体结构呢?

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由[注1]。

这个问题在方舟子的科普著作《进化新篇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

  不管科学做出哪种解释,雄性出现的这些饰物的确降低了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在进化过程中,雄性的生存选择和性选择之间时常发生冲突,但最终总会达到一个平衡点,使这种雄性饰物的规模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偏离这个平衡点时,或者雄性在生存适应上得到的好处抵不上性选择市场上失意带来的坏处;

或者情场上的得意抵不上生存力下降的不利,两者都会降低自身的适合度。

  以上只讲了雄性表现和雌性选择,为什么不说雄性选择呢?

这是因为动物群体的生育过程一般只需要少数雄性即可完成,普遍存在的雄性过剩会造成雄性之间的强烈竞争;

雌性常常是只需要坐山观虎斗,从容选择就够了,这在雄性多偶制的物种中尤为明显。

但我们人类主要是单偶制的,雄性选择就由此显得相对重要了。

因此,与雄性多偶制不同,享受单偶制的人类女性也需要拿出点本事来争夺雄性。

乳房这种器官便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性成熟和性魅力的信号逐渐明显起来。

  为什么其他哺乳动物没有,或者说不需要持久乳房这种性成熟的信号,而仅为人类独有?

这还要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寻找原因。

事实上,任何动物,尤其是雌性,都会在适宜受孕期向异性发出一定的信号。

例如,两栖类在求偶时发出的声音信号;

鸟类的某些鸣叫也有此目的;

大多数哺乳动物主要发出气味信号,雄性一般凭借气味判定雌性是否处于发情期。

灵长类,包括人类,则又有所不同。

灵长类动物在森林里的大幅度运动过程中,嗅觉的作用明显下降,对视觉的要求上升。

随着视觉能力的提高,视觉也就承担了更多猎取性信号的任务。

  那么,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立这种视觉性信号呢?

一般灵长类动物选择了阴部。

这个地方体毛较少,皮肤暴露,雌性通过外阴皮肤的红肿告诉雄性自己愿意接受性。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剖结构和动作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拉开了距离。

其中站立和脱去体毛这两点特征,决定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所发出的视觉性信号明显不同。

  首先,人类的站立造成女性阴部被掩藏在两腿之间,变得难以观察,因此,存在于阴部的视觉性信号退化了。

这一显示排卵期的信号一旦退化,就再也没有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建立起来。

至于为什么未能重建,众说纷纭,不是本文论述的内容。

人类女性不再表现自身的排卵期,但是性成熟和性可接受性信号还是需要的,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体脂。

  众所周知,由于女性负有哺育后代的繁重任务,需要比男性更多的营养储备,所以女性身体的脂肪含量远多于男性。

脂肪作为一种能量储存的最有效方式,更多地表现在性成熟女性身上。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体脂含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人类女性据以评估自身是否适合生育的重要标杆。

研究表明,女性脂肪含量与月经初潮年龄密切相关,体脂不足会推迟初潮的时间。

对于16岁以上女性,脂肪组织至少达到全身重量的22%时,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

很多过瘦的女孩,由于体脂不足,会出现初潮年龄推迟、停经,甚至不来月经的情况。

例如,由于职业需要苗条的身体,芭蕾舞演员到18-19岁还不来月经是常有的事情。

在旧中国社会,由于营养不良,女性初潮年龄明显晚于现代女性,20岁甚至结婚后才来月经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类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体脂含量未达阈值所致。

  既然体脂含量对女性生育能力如此重要,它的存在当然会让男性用于判断女性的生育能力,并成为女性显示自身生育能力信号的来源。

换个感性的说法,体脂是体现性魅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脂肪应该在什么地方出现才能表现性魅力呢?

首先,应该在体表而不是体内。

事实上,在女性的皮下确实沉积了比男性多得多的脂肪,这直接造成了女性皮肤细腻光滑的效果。

脂肪将深层组织的凸凹结构抹平了,使之不像男性的体表那样血管纵横、青筋暴露——顺便说一句,男性皮下脂肪较少,虽然造成皮肤不如女性光滑的不足,但可以更好地显示肌肉的存在——这样,两性皮下脂肪的差别就直接导致两性审美的差异男性喜欢女性光滑细腻的皮肤本身,女性则青睐男性皮肤包裹的发达肌肉。

  但如果女性脂肪平均分布在体表,显得不够醒目。

有限的脂肪还需集中使用。

集中在哪儿好还是有讲究的。

臀部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对于雄性来说,臀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身体高效运动能力的需要,而雌性不同。

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