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101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中考 专题十 生物与环境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叫做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

空气、水、土壤、温度。

环境因

生物因素:

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如生活在同一种

群中的各个鹿,影响小麦生长的杂草。

包括: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依赖环境(鱼儿离不开水);

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生物适应环境(沙漠的植物根系发达);

环境影响生物(雨水丰富的地方生物繁多)

4.种间关系: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珊瑚虫内有藻类植物和它共同生活,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

蚂蚁和蚜虫,蝴蝶与显花植物等等。

(2)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如菟丝子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

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夺取营养,致使人患病。

(3)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如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

(4)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种内关系: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1)种内互助:

一个蚁群中数个蚂蚁联合起来把较大的食物搬回巢里。

(2)种内斗争: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息地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引起的冲突与斗争。

雄狮为争夺领地而进行打斗。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间的影响也是多样的。

5.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叫保护色。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拟态。

某些有恶臭或有毒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能起到警告捕食者的作用,这种鲜艳的色彩或斑纹叫做保护色。

6.仿生学:

是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制作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机械、仪器、建筑等方面的科学。

7.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①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各种非生物因素。

②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根据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他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等,因为蚯蚓和蜣螂的部分作用与分解者功能相近,我们把他们也归为分解者。

8.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以海平面为标准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约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23KM的高度。

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上部。

9.

(1)根据所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包括:

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

(2)根据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绿色水库,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功能。

②农田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最少,人的作用非常重要。

③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因为它能对流经的水起净化作用。

还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的功能。

④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圈70%的氧气。

⑤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10.种群:

它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如一群羊,一群鱼。

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群落:

在一定空间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集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

11.

(1)食物链的一般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位于食物链中的第二环节生物通常为植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③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2)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起来就形成了营养关系复杂的食物网

(3)能量在食物链或事物网的流动特点为:

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及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一些有害物质却沿食物链的延伸反而聚集起来(生物的富集作用)

(4)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2.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三.例题分析:

例1.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如果过量的捕食青蛙,在不喷洒农药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农田害虫数量将()

A.迅速降低B.迅速升高C.先升高再降低D.先降低再升高

解析:

如果题目问的是短时间内,青蛙被捕食那么害虫的数量会升高。

如果题目问的是害虫的变化趋势,那么数量变化为先升高再降低,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

B

例2.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树为生,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态因素B.生态系统C.食物链D.生物因素

除了上述生产者(苔藓、藻类)、消费者和分解者(蘑菇)外,森林中还包含了阳光、水空气、土壤。

例3.对于一个池塘来说,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A.池塘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

B.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池塘的生物群落

C.池塘中所有生物构成了池塘的生态系统。

D.对池塘的青蛙来说,池塘中的水是它的全部生态因素。

见知识点10,B选项还应包括微生物,C选项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

答案:

A

例4.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体内的有机汞含量如下表,由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网)是:

生物体

C

D

E

有机汞含量

0.07

8

0.5

64

0.35

A.DBCEAB.DEBCA

C.ACBDD.AECBD

E

有机汞是一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可利用食物链进行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个体含有机汞量越高。

生物体内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呈一个数量级一个数量级增加的,生物C和E体内有机汞含量在一个数量级,因此生物C和E在食物链中也处于同一营养级。

四.模拟精练:

选择题:

1.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

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阳光B.温度C.气体D.盐度

2.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为11084米)里有鱼虾类生存,但没有绿色植物,

这主要是因为那里()

A.没有二氧化碳B.温度太低C.没有阳光D.没有无机盐

3.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A、牧草B、兔C、狐D、狼

4.下列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池塘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青蛙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非生物

5.柑橘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6.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是自养型生物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因素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花期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光B水 C.温度D.湿度

8.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其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决定生物的体色

9.有毒物质通常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质数量多少的图示是()

10.下列叙述中反映了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A.森林里空气湿度大、凉快 B.狮子吃鹿 C.秋天树木要落叶 D.枯叶蝶形状像树叶

11.以下哪一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每年产生的氧气最多?

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

12.生产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①阳光②水③营养物质④能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真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

A.吸收代谢废物B.能分解有机物,使之变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D.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4.下列各种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

A.水稻海带B.松树蘑菇葫芦藓

C.酵母菌地衣蕨D.金鱼藻青霉菌

15.下列能正确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的是()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C.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1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

A.绿色植物B.真菌C.动物D.人

17.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

C.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18.下列哪项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

A.连续干旱B.农药使用不当

C.酸雨危害D.大量捕杀青蛙

19.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0.下列生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大豆与菟丝子B.桃花与蜜蜂

C.蚁后与兵蚁D.七星瓢虫与蚜虫

21.农田生态系统中,鼠与水稻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B.寄生C.竞争D.种间互助

22.形成“酸雨”的污染原因是()

A.大气污染B.土壤污染C.水污染D.噪音污染

23.下列属于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的是()

A.草昆虫青蛙细菌

B.阳光绿色植物昆虫鸟

C.草昆虫青蛙蛇

D.土壤蚯蚓鸭黄鼠狼

24.进行南极考察的工作人员,为了保护环境,除了把塑料袋以及金属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带离南极,这是因为()

A.南极缺少必要的生活设施

B.南极缺少分解者

C.南极缺少生产者不能利用粪便

D.粪便影响环境

25.下列能够完整地表示食物链的是()

A.青蛙吃螟虫,螟虫吃水稻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猫头鹰捕食田鼠,蛇也捕食田鼠

26.在制作生态鱼缸或生态球时,常选取小动物,水生植物池水还选取池塘淤泥,选取池塘淤泥的目的()

A.提供动植物的着落点B.提供无机盐

C.提供微生物D.模拟小鱼的生存环境

27.生态平衡是一种()

A.绝对平衡B.动态平衡C.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D.永久的平衡

2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山羊B.一片森林C.一群小猫D.一窝小鸟

29.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大气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甲乙

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丙

30.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A.使用含磷的洗衣粉,对环境污染小。

B.禁止使用氟利昂作为电冰箱、空调等电器的制冷剂。

C.老鼠、蟑螂、蚊子能传播许多疾病,所以我们要彻底灭绝老鼠、蟑螂、蚊子等有害动物。

D.大力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31.据济南植物园记载,每年都有一到二万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

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或措施不科学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建立禁猎区D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非选择题:

1.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图中A~D代表不同的消费者。

请据

图回答:

(1)此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

(2)右图只是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若要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

中还应加入的成分有和分解者。

(3)一般认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份是。

(4)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是。

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的“桑基鱼塘”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典型,该模式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

请据右图回答:

(1)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关系。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

(3)该生态系统的类型属于,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桑叶中传递到蚕的能量约占桑叶总能量的。

(5)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效率。

3.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

,鼠与兔的关系为,

蛇与鼠的关系为。

(2)食物网中,数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各是什么?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哪些生物?

(4)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进入此生态系统,含有害

物质最多的是哪种生物?

(5)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的捕杀狐和鹰,则兔的变化趋势为。

(6)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营养方式为;

兔子,狐狸,蛇的营养方式为。

(7)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经标出的生物成分外,还应包括。

生物成分中

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

(8)在该食物网中,获得能量最少的是。

4.2007年10月,辽宁农民在水稻田中进行养蟹试验并初获成功。

插秧时,他们调整了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间。

放养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如下图),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

(1)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成分外,还必须有,将螃蟹的粪便和动植物的残体变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物质。

细菌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2)研究上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

(3)农民放养螃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因为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增大行间距使水稻的种植数量减少,但水稻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浙江省德清县的下渚湖是省内最大的湿地。

下渚湖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下渚湖连接周围的江河,湖底土质疏松多孔,蓄水和透水能力都很强,是天然的蓄水池。

(1)下渚湖湿地是一个。

(选填“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每年的月日是“世界湿地日”。

湿地生态系统与,被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

(4)如果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中,会造成湖水的富营养化,致使湖中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是:

6.市场上有卖一种封闭的养鱼缸,内装有水,2-3条小鱼,并生长一些水草和藻类,底部有河泥,小鱼,水草和藻类都是活的,这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

请分析回答:

(1)该封闭的鱼缸应放在的环境。

(2)养鱼缸中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是:

藻类和水草进行作用能为小鱼的生活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而小鱼通过作用为水草和藻类提供二氧化碳,小鱼排泄物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被河泥中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供给植物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4)两个相同的封闭的养鱼缸,内装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河泥,甲有藻类和水草,乙没有藻类和水草,其他条件均一致并适合。

把它们同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哪一个鱼缸中的鱼先死亡?

为什么?

7.徐州市区的故黄河曾因污染而失去应有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由于当地政府加强了对故黄河的综合治理,使该河的生态系统又得到了重新恢复和改善。

如今,两岸花红柳绿,鱼游虾戏,成了市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河水的质量到底如何?

河里的鱼虾是否可以安全食用?

对于这些问题,市内某中学的几位同学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

他们首先选取该河中5种不同的生物,对它们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

然后又请当地环保部门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最后将研究数据整理绘制成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某种有毒物质含量/mg

某鱼

小虾

97

河蚌

水蚤、小球藻

55

小球藻

---------

4

.32

水蚤

16

请根据表中内容,分析回答:

(1)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

(2)在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是:

(3)根据表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请解释该河中某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为什么最高?

(4)如果人们在该河中大量地捕鱼捉虾,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将会造成的后果是

(5)根据生态学原理及目前状况,你认为故黄河还应该如何治理?

(至少写2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