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1107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doc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

射阳县红旗路小学董凤娟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能通过发展数学能力来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根据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笔者认为还应遵循以下四条心理学原则共探讨:

一、面向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同,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就要以实现最近发展区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无论从质、量、难度、速度几个方面,都不能停留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而应该而向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高速度的发展成为现实。

一些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中知识的“渗透”、“孕伏”原则,就是教学内容面向最近发展区的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要面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指数学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首先,要求教师掌握儿童的数学现有发展水平,即把握住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状况,以便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备课中的“备学生”,就是为了掌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便确定教学的基点。

这实际上是教学面向最近发展区的措施之一。

其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富有智力价值,即是能够启发学生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

学生能不暇思索、随口作答的那种提问,缺乏智力价值,并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特别是变式习题。

例如: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二册练习二十一(第67页)中出现了“3+3+3+2”和“2+2+2+2+1”这样两道题,看起来加数学完全相同,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但如果不看前式的2和后式的1,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了。

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观察思考,上面两个算式都可以写成两种含乘法的算式:

3×3+2、3×4-1和2×4+1、2×5-1。

这类具有发展性的变式习题,有利于儿童从现有的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面向最近发展区,也包括儿童个性心理(非智力因素)的最近发燕尾服区。

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立,还必须有利于儿童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例如,通过儿童动手操作、摆弄学具拼拆图形,由儿童对五颜六色的三角形、长方形等简单几何图形的直接兴趣,培养他们对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间接兴趣。

通过儿童对一些动脑筋的趣味数学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非智力因素作用原则

还有人把智力看作操作系统,把非智力看作调节维持系统。

教学固然主要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自始自终地发挥作用,或者激发、

维持、加强,或者阻碍、中断、削弱智力活动的进行。

非智力因素可以补偿智能的发展,又可以阻碍智能的发展。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补偿智力上的某些弱点,“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类警言以及古今中外不少成才者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反,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会阻碍智能的发展,这方面也是不乏其例的。

非智力因素作用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

这不仅能促进儿童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使儿童心理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在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的情况下,加强对独生子女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帮助他(她)们克服自我、任性、依赖、畏难等不良品质,以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这不仅是学校教育,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自始自终要注意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好、会学。

为了避免娄科学家的抽象性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力求使每堂数学课都上得生动有趣。

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头要引人入胜,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采用的实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等等都是可取的好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讲求趣味性。

例如,计算题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速算,“96×25”这个乘法算式就可变为24×(4×25)、(100-4)×25等等。

又如,教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学具进行图形的拼拆。

如要求用32个小⊿拼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实物图形,儿童就感到非常有趣。

再如,教简单应用题时,要学生解答“小红站在一列队伍里,从前面数起她是第8个,从后面数起她是第4个,这一列队伍里有几个人?

”这种题目,学生会感到亲切有趣。

此外,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竞赛等形式,也可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里仅举了几个培养兴趣的教例,教学中还要注意选取培养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方面的实例。

三、心理逻辑原则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每个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由较低水平向较高的水平发展。

儿童心理发燕尾服有一的顺序,个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

”连续性和有序性(阶段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儿童的思维也是连续地、有顺序地向前发展的。

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的关键年龄大约在10—11岁。

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逻辑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逻辑规律,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儿童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结合起来,科学地指导儿童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遵循心理逻辑原则,从宏观上来说,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年龄充分利用直观性教学,以具体形象为主,适当抽象;中年级要注意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高年级要注意对思维独创性品质的培养。

从微观上来说,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要严谨,要讲究知识的呈现顺序,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清晰而有条理。

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儿童的数学认知结构。

四、及时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俗地说,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

简而言之,反馈就是一送一返来回传递的意思,反馈原则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可控制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控制者的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及时控制有关的教学信息。

及时反馈原则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教师及进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尽快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使正确得到强化,并在教师提供的矫正性信息帮助下改正错识,以便学生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学习。

二是指教师根据通过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及时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调节和师生各自进行自我调节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反馈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能力,因此,反馈有助于搞好学习。

及时反馈原则也符合学生的愿望。

学生做完作业后,总想马上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尤其是考试之后,学生更是急于了解自己的成绩。

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心情,尽快满足学生的愿望。

如果教师对此漠然置之,甚至横加斥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及时反馈原则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反馈要及时。

心理学研究指示,及时反馈优于延时反馈。

不少实验资料表明:

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学习进步的有效因素之一。

课堂练习要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已的结果;课外作业或测验,最好能让学生当天知道结果。

实验表明,及时反馈要在一日之内。

其次,反馈不是简单地对答案或了解成绩,而应该弄清错误的原因,以便找出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上的差距。

再次,反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正误,同样应该运用启发式,克服注入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