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11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NET493基于ASP 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docx

NET493基于ASP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NET493基于ASP+AC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基于B/S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摘要:

随着学校科研管理规模的扩大、科研项目的增多,有效管理科研项目以及相关事宜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Web数据库的实现技术来对科研项目数据进行处理。

本毕业设计主要是设计出一个WEB数据库应用程序,用ASP技术实现一个B/S架构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该B/S结构的系统在WindowsXP系统和ASP平台下开发完成,使用DreamweaverMX2004作为ASP的开发工具,ACCESS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

系统由项目申报、项目合同、实施进度、项目结题、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六个模块构成。

通过需求分析、方案论证、概要设计、系统开发及功能测试,本系统实现了内容较丰富、操作简便的基于B/S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经实际运行,本系统到达了预期的设计目标,为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关键词:

B/S;科研项目;管理系统;ASP;ACCESS
 

目 录
第1章 绪论 5
1.1 背景问题 5
1.2 科研管理网站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 研究目的意义 5
1.4 研究范围 6
第2章 需求分析 7
2.1 开发工具介绍 7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9
2.2.1 流程分析 9
2.2.2 系统功能分析 15
2.2.3 系统数据流图分析 15
2.2.4 系统主要IPO表 16
2.2.5 数据字典分析 17
第3章 系统概要设计 18
3.1 总体设计 18
3.1.1 运行环境 18
3.1.2 系统设计思想、方案及处理流程 19
3.1.3 系统功能层次设计 19
3.1.4 数据库设计 20
3.2 登录人员权限分配 20
3.3 人工处理过程 20
第4章 系统的实现 21
4.1 数据库的实现 21
4.2 创建应用程序对象 21
4.3 登陆模块的实现 21
4.4 项目申报模块的实现 22
4.5 项目合同模块的实现 23
4.6 实施进度模块的实现 24
4.7 项目结题管理模块的实现 25
4.8 科技成果模块的实现 26
4.9 经费管理模块的实现 26
第5章 系统测试 27
5.1 测试目的 27
5.2 测试实施 28
5.3 系统各模块的功能测试 30
5.4 测试结论 30
结 论 31
致 谢 32
参考文献 321.3 研究目的意义
本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B/S模式和科研项目管理指标体系的要求,搭建一种全新的实时动态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从信息化角度提升科技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效果,为实现科研项目管理、查询、统计提供一种实时有效的、动态的技术手段,实现全程化管理,达到提高决策水平,帮助决策者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关注科研重点,并对重大事项的起到全方位监控的目的,逐步促进院系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1.4 研究范围
基于B/S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适用于由横向各个专业讲师教授及纵向各教研室项目专员的一起组成的立体的、有机的管理体系。

这样,能大大提高从项目申报、项目合同、实施进度、项目结题、成果管理、经费管理各个模块的全过程管理能力,使科技项目管理变成系统的、全面可监管的、信息化的动态管理体系。

结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科研项目管理、查询、统计提供一种实时有效、动态的技术手段,实现全程化管理的同时,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性、高效性。


本设计的大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B/S结构的网络应用;
2、建设并实现B/S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3、系统主要由项目申报、项目合同、实施进度、项目结题、成果管理、经费管理模块构成;
4、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可维护性;
5、在后台数据库中能准确记录项目管理的各项数据。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开发工具介绍
1、开发工具的选择
目前有许多的开发工具可以供选择,其中比较适合的有Dreamweaver、EditPlus等。

而每种开发工具均有其长处及短处,Dreamweaver是一个真正的可视化开发工具。

并且Dreamweaver比较简单,易于理解。

可以快速制作网站雏形、设计、更新和重组网页。

改变网页位置或档案名称,Dreamweaver会自动更新所有连结。

使用支援文字、HTML码、HTML属性标签和一般语法的搜寻及置换功能使得复杂的网站更新变得迅速又简单。

所以本系统选择Dreamweaver作为开发工具。


2、开发工具简介

(1)ASP简介
ASP是ActiveServerPage的缩写,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

ASP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应用,它可以与数据库和其它程序进行交互,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

ASP的网页文件的格式是.asp,现在常用于各种动态网站中。

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

ASP网页可以包含HTML标记、普通文本、脚本命令以及COM组件等。

利用ASP可以向网页中添加交互式内容(如在线表单),也可以创建使用HTML网页作为用户界面的web应用程序。

与HTML相比,ASP网页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ASP可以实现突破静态网页的一些功能限制,实现动态网页技术;
  

(2)ASP文件是包含在HTML代码所组成的文件中的,易于修改和测试;
  (3)服务器上的ASP解释程序会在服务器执行ASP程序,并将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上,因此使用各种浏览器都可以正常浏览ASP所产生的网页;
  (4)ASP提供了一些内置对象,使用这些对象可以使服务器端脚本功能更

概述:

本文主要对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在特性化知识增长中的运用停止了深化的剖析,从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获取、加工、运用三个方面停止了论述,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中心词汇:

计算机毕业网现代教育技术特性化知识增长运用
  
  随着迷信技术的飞速开展,明天的人们要想立足社会,必需学习足够的知识和技艺,以便能顺应社会现代化的需求。

对人才的要求,不只仅是把握一定的知识,还要求可以依据需求,在任务中不时学习新知识,并且把所学习的知识灵敏地运用于任务中的才干,充沛发扬所学知识的作用,也就是让学习者具有特性化知识增长的才干。


  特性化知识是集体把学习的社会地下的知识与自我主体(包括主体的一切特征:

动机、兴味、理想、信心、才干、性情与气质)相结合,构成具有特性特征的知识体系,即发生了特性化的知识。

[1]
  普通以为,特性化知识增长主要是研讨特性化知识的获取、加工及存储等,以认知心思学和认知迷信效果为主要支撑,以哲学看法论和知识论为背景,以计算机迷信中的人工智能与言语认知加工方法为技术支持,以闻名学者的特性化知识结构及其思想方式为原型,探求在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的海量信息环境下,学习者如何建构起特性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任务的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增长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获取中的运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爆炸早已成为不争的理想。

人们要想在当今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时学习知识,更新知识,以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要想在浩瀚的知识陆地中挑选出所需求的知识,并非易事。

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获取需求的知识,任务量是海量的。

在过去几十年中,知识的增长量相当于人类过去全部知识的总和,有人综算计算,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便翻一番,可见知识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


  在这种状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就发扬了它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手腕,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认知实际和学习实际为基础来获取知识。

要应用认知实际,依据任务中的实践需求,挑选出需求学习的知识的范围。

而在确定学习范围后,就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腕搜集知识了。


  在传统的学习中,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有限的,主要是经过查阅图书馆的资料及借阅书籍等方式,来获取我们所需求的知识。

在这种状况下,获取知识的途径,遭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如外地图书馆资料和书籍的限制,有的图书馆能够没有学习者学习所需求的资料;也能够遭到时间的限制,如图书馆的借阅时间,开馆和闭馆时间的限制。

这些状况都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其中最主要的效果就是学习者所在地域的图书馆的资料有限,这是影响学习者获取资料的最大阻碍。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就可以很好地处置这一效果。

如今学习者只需求拥有一台可以衔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方便地查阅资料,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

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经过互联网,搜索需求的资料。

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厚,经过互联网可以阅读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与传统的学习者在外地的图书馆获取资源相比,要丰厚得多。

但这种学习的费用比传统学习的费用要高一些,这是它的一个缺乏之处。

但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学习费用也会逐渐降低。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腕获取知识,是十分方便快捷的,并且可以获取最全、最新的知识。

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的获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加工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加工中异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爆炸时代,我们的目的不只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获取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这就触及对知识的加工。


  在这一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更发扬了它的优势。

我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可对所获取的知识停止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成为适宜学习者记忆和学习的知识,依据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者选择适宜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手腕,结合认知实际和学习实际,用这些实际来指点学习,迅速地对所挑选的知识停止整合,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学习到需求的知识,这样才干在剧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经过书本、资料等传统的媒体来学习知识。

这种知识学习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学习者需求经过在临时的学习中积聚学习阅历,寻觅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消化和吸收知识。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宜临时学习,多用来停止积聚型的学习。

而明天的社会,在任务中所需求的知识是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取得的,学习者没有富余的时间寻觅适宜的学习方法来停止尝试学习。

即学习者必需在短时间内把握所需求的知识。

假设说传统的学习是一个临时补充营养的进程,那如今的特性化的知识增长的短时间的学习,更像是一种快餐式的学习。

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结合起来,这样学习者才干更好地学习。

我们在这里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特性化知识增长的学习,并不是说它是万能的,任何方式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协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性化知识运用中的运用
  
  任何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践的运用,假设不能停止实践的运用,任何知识都是无用的知识,只能用来纸上谈兵,而不能发扬实践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就提供了一个特性化知识运用的平台。

以计算机为主要手腕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采用虚拟理想技术,为一些有风险的实验或不具有理想条件的学习者提供协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停止虚拟理想的学习。

经过虚拟理想的学习辅佐,再结合实际练习,学习者会很快把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中运用,防止屡次实际在资源和时间上的糜费。


  在知识急剧收缩的明天,特性化知识增长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特性化知识增出息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腕发扬着弱小的作用,它的位置将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遭到学习者的关注。

学习者要把握现代教育技术手腕,更好地把这些手腕运用于特性化的知识增长的进程中,使学习者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献资料
本文来自:

计算机毕业网:


  [1]张楠,张龙革.创新——特性化知识的使命(OL).  [2]Hade,D.D.LiteracyinInformationSociety.EducationalTechnology,1982.8:

7-12.
  [3]Driscoll,M.P.HowPeopleLearnandWhatTechnologyMightHavetoDowithIt,ERICDigest,2002,10.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2002.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海大学计算机中心十余年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和探讨。

我们始终坚持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建设、考核体系建设齐头并进的方针,建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类、分层次的教学、考核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本文来自:

计算机毕业网:

教材系列;多层次、多元化教学;考核体系
    
  1引言
  
  依照教育部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目标,我校自行组织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材——计算机文化和应用技术系列教材,与此配套开发了计算机文化考试系统和考试题库。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考试评价手段,同时为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也为了促进教师积极主动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了考教分离的考核方法。


  
  2教材系列
  
  我校自行组织编写出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材——计算机文化和应用技术系列教材,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网站建设》、《数据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

为了配合教材的使用,从第四版起出版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计算机实践指导》。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材每两年至三年更新改版,至今已是第五版。

然而这样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弥补教材的不足,计算机中心摒弃过分依赖教科书教学的模式,提供网络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提倡在课程建设中用新的手段不断创新,为此做如下一些尝试:


  

(1)计算中心在网络服务器上提供教师教学空间,教师在网上发布课件,在课件上可以把最新的学科内容添加进去。


  

(2)在网络服务器上提供学生作业空间,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学生可以自行查看自己的交作业情况,并可以自行修改已交作业。

教师直接在学生的作业空间上,浏览学生作业,给出平时成绩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开通用于在线答疑的师生互动讨论论坛,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


  
  3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过程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是新生入校第一年的必修课,总学分9分,分三个自然学期学完。

针对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在学生一进校就进行分流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报名参加分流考试,对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部分或全部免修,同时对不免修但程度较好的同学进行快班编制,使他们以较少的时间完成本课程学习,而其他大部分同学采用正常学习。


  在课程进度上,第一学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信息技术基础、WindowXP的定制和操作、系统数据的管理和维护、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应用技术。

理论、原理、概念较多,也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因此这部分的教学以教师精讲为主,同时配合以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学期是“办公自动化”,主要内容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期教学多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实例,向同学展现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技巧,提高应用能力。

第三学期是“网站建设”内容主要有网站基本概念、HTMI语言、Web服务器的创建、FrontPage的使用、Access数据库、Web数据库技术运用、网站测试、网站发布与维护以及网站安全和网络管理,并详细介绍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过程。

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同学每人设计一个网站,作为整个学期的大作业上传到作业空间,因此本学期的教学以精讲和案例相结合,并指导学生登录一些相关网站,获取一些设计网站的多媒体素材,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完成了本学期的作业。


  此外,《计算机实践指导》教材设计编写了79个实验,在整个一年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在实践中掌握课程的内容。


  
  4考核体系
  
  

(1)总成绩的构成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加权的方法计算,每学期总成绩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总成绩=平时成绩*Yi1+考试成绩*Yi2i=1、2、3
  其中Yi1——第i学期的平时成绩权重
  Yi2——第i学期的考试成绩权重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各个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分别确定Y11=Y21=10%、Y31=30%、Y12=Y22=90%、Y32=70%。


  

(2)平时成绩的构成
  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课堂成绩+考勤
  这里,第一、第二学期平时成绩权重较轻,占比较少,因此作业占60%、课堂成绩和考勤各占20%;第三学期平时成绩占比较大,且大作业是考察重点,因此作业占80%、课堂成绩和考勤各占10%。


  (3)考试成绩的构成
  考试成绩=基础题成绩+操作题成绩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多,基础题占40%,操作题60%;第二学期、第三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基础题占30%,操作题占70%。

学生考试采用无纸化,全部机考。

基础题部分电脑阅卷,操作题部分人工阅卷。


  
  5考核方法
  
  中心实行考教分离的考试方法,配合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和网上考试成绩登录系统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


  我校网上选课系统采用成绩优先,时间其次。

具体做法如:

某精品课程教师总选课人数120人,有150人选择,则系统按成绩将后30人去除,若第120人和第121人分数相同,则按时间先后取舍。


  我校网上考试成绩登录系统采用先平时成绩后考试成绩的次序,也就是平时成绩在停课复习阶段登录生效,生效后的平时成绩无法修改,超过规定时间,服务器关闭,平时成绩无法上传;考试成绩在随后的考试周以后陆续登录,生效后,按上例公式自动与平时成绩合成,形成最终成绩,同时在网上公布。

最终成绩一旦形成无法更改。


  考教分离的做法为:

任课教师只参加课程的教学工作,不参加本课程的命题,也不参加自己所教班级的考试监考。

同课程教师交叉评阅考卷,任课教师不批改本班考卷,考题由题库生成。


  整个系统环环紧扣,互相制约。

学生选课时按成绩排队,成绩对学生选课产生影响;教师不参加命题,对教师主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考前向老师套题的不良学风,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平时成绩考试前生效,教师无法预测本班学生考试成绩,因而无法确定合成后的最终成绩,这样给出的平时成绩无需考虑其它因素,容易做到客观真实。


  
  6结论
  
  经过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校已形成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到考试系统的一套完整体系,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的人才”这样的目标,起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出自:

计算机毕业网
  [1]张英涛,徐冰,李东.计算机组成技术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1).
  [2]陈文革,吴宁.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以在线评判系统为平台的程序设计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融为一体,既减轻了教师低层次重复性工作量,又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验,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关键词:

在线评判系统;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G642
  
  1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共识的基本原则是精讲多练。

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程序设计基本能力,这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念。

但在具体教学组织中,教师普遍感觉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这几方面:

大多数院校在一年级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对于还没有建立有效计算机模型的学生来说,繁杂的语法规则让学生总感觉概念抽象,入门困难,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丧失兴趣;教师总感觉教学时数少,学生经常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课程教学难以逃脱对语法概念强调的低层次怪圈;课程教学没有切实落实到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上,没有突出培养应用计算机编程求解问题的能力上;后续课程学习中,教师总感觉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欠缺等。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做到了精讲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做到多练,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实验还是少了,学生死机硬背纸上谈兵还是多了。

很多高校确实也加强了课程的实验环节,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验教学组织,实验教学投入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我们在多年的程序设计教学中,按照精讲多练这一基本原则,对课程教学方案如课程讲授与上机实验教学时数分配,课程考核重点、考核方式等作了很多尝试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得益于我们对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大胆改革,在实验教学中使用了程序设计在线评判系统和网络辅助教学等手段。


  2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003年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将“C程序设计”和“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并将教学时数由原来合计128学时缩减到现在的9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上机32学时。

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基本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概念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学生有了初步的程序设计概念后,则主要采用案例法,淡化语法规则的讲授,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路方法。

概念和语法规则的掌握贯穿于对程序的分析、编写和上机调试过程中。

最初教学改革尝试中暴露出了一些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