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165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大高考》生物一轮高考AB卷专题20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Word文档格式.docx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析 

(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规律,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差较小,两者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

(2)从食物网可知甲与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种群丁为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

③信息传递。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 

(1)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4.(2014·

全国卷,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

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B

注:

“+”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

(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

藻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其数量减少,并导致瓶内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

(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答案 

(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

5.(2016·

全国课标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

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 B

6.(2015·

全国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B卷 地方卷

1.(2015·

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 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

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

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2.(2015·

天津理综,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 由图可知:

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错误;

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 D

3.(2015·

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m-2·

a-1)]。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

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780+4200=7980(J·

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7980/31920×

100%=25%,B正确;

因不知太阳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无法计算,C错误;

人工鱼塘中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海南单科,16)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 土壤微生物以腐生为主,所以多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这些成分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

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错误。

5.(2014·

海南单科,9)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解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鱼生存所必需的,A项正确;

鱼呼吸产生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B项正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项错误;

长期黑暗条件下,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鱼会因供氧不足而死亡,D项正确。

6.(2016·

四川卷,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10

0.13

豌豆蚜

2.00

4.00

2.9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1.00

1.31

0.82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_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______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______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豌豆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疏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应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利马豆利用,而利马豆可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

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答案 

(1)样方 S 

(2)二、三 分解者 (3)含氮的养料 互利共生 (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生态系统的功能

7.(2015·

海南单科,23)俗话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 属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生产者,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C正确;

小虾和大鱼都属于消费者,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A、B、D错误。

8.(2015·

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项错误。

9.(2014·

天津卷,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解析 题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B错误;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C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需人工输入物质和能量,D错误。

答案 A

10.(2014·

江苏卷,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蓝藻水华是大量无机污染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为物质循环而不是能量流动,A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能来源于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B错误;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C错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正确。

11.(2014·

海南卷,17)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

第一、二营养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的,A错误;

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的,同理可知蛇的数量会更少,故选B。

12.(2015·

安徽理综,29Ⅱ)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的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如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利用性信息素可诱杀处于繁殖期的雄性个体,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有效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2)长尾小蜂的数量与栗瘿蜂数量的变化曲线符合捕食关系曲线,故可判断两者具有捕食关系。

(3)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有: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等。

(4)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在竞争阳光和空间时处于劣势,故逐渐被淘汰。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贮存在未分解的残枝败叶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13.(2015·

海南单科,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

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

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物质循环等知识。

(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分析图示可知:

A表示大气中CO2,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 

(1)间接 

(2)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4.(2016·

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 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15.(2015·

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项正确;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

生物入侵会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项错误;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抵抗力稳定性高,与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相比,不易被病虫害毁灭,D项错误。

16.(2015·

江苏卷,22改编)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不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

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不一定是藻的种类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B错误;

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C错误;

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D错误。

17.(2016·

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

可采用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

解析 

(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

(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

(3)该稻田呈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也可存在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答案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18.(2015·

重庆卷,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

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1)0→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

由于欧洲兔大量繁殖,大量食用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