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165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docx

EHIshengtaixitongjiankang保护地友好体系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草案(适用于生命主流化项目下的湿地示范点)

马敬能(2014年03月18日)

定义:

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地点(生态系统)为其组成物种的生存、关键生态服务的供给持续提供安全环境的适宜性,包括系统应对气候及其他变化的适应恢复能力。

目标: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不是一个评估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指数,能够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健康状况,与金融指数反映经济表现如出一辙。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能够提供一个基线情况,根据这个基线值可以设定需要维持或达到的健康水平目标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可以作为以结果为导向的指标衡量项目成果与影响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能够指示项目的成功亮点和不足之处,帮助项目在实施期间调整项目活动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与项目监测与评估部分使用的管理有效性打分卡工具相互补充。

简介:

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从一个地点维持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功能的能力上反映出来。

每个地点提供的价值和能力各不相同。

任何指数都需要包括三个部分:

(1)重要生物多样性的生境适应性分数;

(2)重要生物多样性的状况;(3)大环境背景。

分值并不一定能够说明稳定性。

分值并不能完全代表稳定性。

很多湿地非常活跃/很多湿地活动性很强,我们感兴趣的是生物群适应变化——甚至是在变化中生存——的能力。

我建议使用一套简单的打分系统,如下表所示。

每个地点在使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前都应该进行一次基线调查,同时选定后续调查中将要使用的指标与目标物种。

指标应该包括关键的湿地鸟类,重要的水生动物——鱼类,软体动物类等;选择指示昆虫;濒危哺乳动物;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发生率等。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可以反映出调查时刻生态系统的实时价值;将现有分数先前某一时间调查建立的基线数据进行对比,确定不同指数的趋势;并为每一个指标确定合理的改进目标,对比现状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差距。

尽管体制下降并不能从人体上直观地表现出来,我们仍然可以确定几个会造成健康威胁的生活方式指标(烟酒过量的习惯,睡眠不足,没有接种疫苗,生活在疾病爆发地区,卫生习惯不佳,缺少医疗设备等)来进行衡量。

同理,外部环境不一定能从生境状况或物种情况上直观地反映出来,但我们也可以确认一些对生态系统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

这些指标包括:

外部开发建设等发展活动的程度,享受法律安全保护的程度,人类正在使用或将来计划使用资源造成的压力的程度等。

使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打分表

1.建立监测团队

监测团队应包括经理,生态学家,咨询专家,当地专家,如有可能还应有一名或多名当地社区成员

2.对主要生境类型进行分类并绘制生境地图

根据下列案例使用简单的分类

建议使用的生境分类与层级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水体

天然淡水

湖泊

开口湖

浅滩

小湖

河流

大河

小河

人工水域

池塘

水库

小池塘

陆地

贫瘠

稀疏植被

海滩

泥滩

无天然植被

裸地

城镇地区

木本类

乔木林

柳树

人工杨树林

人工混交林

天然混交林

灌木丛

灌木丛

草本类

沼泽

芦苇荡

莲花塘

草地

芒草草甸

虉草草甸

苔草草甸

蒿草草甸

 

3.确定需要监测的主要威胁因素

•在项目识别表阶段,每个项目就已经确定了项目面对的主要威胁,在项目准备金阶段可以进一步分析评估这些威胁因素。

•在建立了地方团队以后,或者在项目周期内发生了无法预知的改变后,可以标注需要引起注意的额外威胁因素。

选定的指示物种必须要能切实反映和说明其所指示的具体威胁。

4.确定适宜监测的指示物种

•受保护的目标物种(注意:

极少被看到的物种只能提供有限的数据)

•对生境质量敏感但更普通些的物种——两栖动物,蜻蜓,鸟类

•易于识别——大型哺乳动物

•易于计数(鱼类、螃蟹的捕捞量或植物的采收量)

•需要关注的外来物种

5.开展基线测量

这个过程需要野外调查,检查计划、规划、地图和其他文件,采访管理人员和当地社区居民,评估选定指示物种的现状(最后一项任务需要纳入常规监测活动,但是需要确定基线值)。

6.计算基线指数

根据观察结果为每个指标选择最合适的分数。

最重要的是,完整记录备注项/进行完整的记录,解释打分的依据,记录项目要提高该项分值需要达到的要求。

确定能够得到改善的领域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计算目标指数的分值,确保项目能够实现预计目标。

7.定期重复测量(至少应在项目中期和项目终期各测量一次)。

对指示物种的常规监测频率更高,至少每年监测两次。

8.对比设定的目标,分析观察到的变化

对比基线数据或者以前评估的数据,记录发生的变化

9.报告结果并将结果用于调整项目计划

附上完整的笔记,地图,物种打分表,或者任何有关人类使用和人类活动的数据,旅游团进出次数等能够解释分值的依据。

这样做很重要,因为进行下一次评估时,团队成员可能发生了变化,或者团队需要了解评估的基础信息以确定哪些情况改变了或变差了。

(实施前六个步骤需要有专家协助,以后的步骤可以由地方团队自行实施)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打分表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打分表的设计简单实用,能反映出动态变化

不同的团队使用、计算后得到的分值应该相近

不要求团队成员具有高学历,或掌握精深的生物学知识或统计学方法!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打分表与全球环境基金生物多样性项目必须使用的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METT)有效呼应,优势互补,两者可以同时填写。

地点名称: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打分表

打分人(姓名)

填表日期:

问题

标准

分数:

每个问题只能勾选一个分值

评价/解释

改进的目标

第一部分:

生境健康评价

生境连通性

各类不适宜生存的障碍因素造成了生境严重破碎化

0

生境破碎化,但是还保留着一些连通地区和廊道

1

生境部分破碎化

2

生境连通性良好

3

生境异质性

调查点内只有一种主要生境

0

调查点内的生境种类只占本区域内全部湿地生境种类的一小部分

1

调查点内含有大部分本区域内的代表性生境

2

调查点内有本区域湿地所属类别下全部的代表性生境

3

原生境多样性留存程度

由于生境丧失与变化,原生境范围严重缩减

0

50-80%的原生境仍然留存良好

1

80%以上的原生境仍然留存良好

2

原生境全部留存良好

3

生境退化程度

大部分生境在结构、组成或生产力方面都严重退化

0

一些生境严重退化

1

生境轻微退化

2

所有生境都处于健康的自然状态

3

水污染

水中的毒素造成了鱼类、软体动物和其他生物的死亡,出现有毒藻类与浮游生物

0

水质肮脏或气味恶臭,水面可见漂浮物

1

水质轻微变色,有异味或明显浑浊

2

水质清澈,可饮用

3

沉积物含量

水中含有大量冲蚀带来的沉积物

0

水质透明,但无法看到池塘、溪流的底部

1

水质比较清澈,但有大块沉积物

2

沉积物含量完全正常

3

含氧量

严重缺氧,鱼类与软体动物死亡

0

有缺氧的征兆,鱼类浮出水面换气

1

含氧量接近自然原始数值

2

含氧量保持在自然健康的水平

3

水补给

水补给与地下水位发生严重改变,损害了生态功能

0

大型河流改道、排水或取水活动改变了水补给情况

1

区域性流量变化导致了水补给峰值(干旱和洪涝情况)巨变

2

水补给保持原有的季节性模式

3

物理干扰(建设活动,渔网,堰坝,噪音巨大的活动等)

调查点已被开发项目、人工设施或人为干扰完全改造

0

调查点受到大量建设活动等的干扰

1

有限的人工建筑或干扰轻微

2

保持着原有的物理状态

3

灾害

自然灾害和人为引发灾害造成了生态状况不可逆转的改变

0

严重灾害频发,生态恢复耗时漫长

1

由于人为活动,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发生频次增加,但是自然生态恢复速度快

2

灾害频次维持自然水平,生态恢复能力强

3

设计的弹性(面积,海拔,南北轴,岩性,动态因子,多集水区)

保护地面积过小,孤立隔绝,同质性高,无法提供生态恢复力

0

保护地在自然状态下对变化的抵抗力很低

1

保护地具有一般恢复力

2

保护地有很强的自然恢复力

3

生境健康风险小结

总分

%占分项最高总分的百分比

指数(HI)=

第二部分:

物种健康评价

目标物种的健康情况

所有目标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0

大部分目标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1

一些目标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2

所有目标物种保持稳定或呈现增长趋势

3

脊椎类指示物种的健康情况

所有指示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0

大部分指示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1

一些指示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2

所有指示物种保持稳定或呈现增长趋势

3

无脊椎类/植物类指示物种的健康情况

所有指示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0

大部分指示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1

一些指示物种呈现下降趋势

2

所有指示物种保持稳定或呈现增长趋势

3

物种多样性留存程度

动植物群落的丰富性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枯竭

0

从对本地物种的报告中发现了显著的空缺

1

已发现物种丰富性有轻微减少

2

保护点完全保留了原有的物种多样性,本地潜力物种所占比例高

3

顶级食肉动物仍然存在

保护点内没有顶级食肉动物

0

保护点内有一些食肉动物

1

一些顶级食肉动物从当地动物区系中消失

2

所有顶级食肉动物或原生动物区系仍然存在

3

对外来入侵种的抵抗力

外来入侵种脱离控制,永久替代了一些本地物种

0

外来入侵种正在造成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或正在取代本地物种

1

项目点内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种,但是还没有严重危害生态系统或本地物种

2

项目点内没有发现外来入侵种

3

目标物种成功繁殖和(或)越冬情况

项目点越冬区和(或)繁殖区内死亡率高

0

一些物种的生存引起了忧虑

1

生存率一般

2

关键物种在保护区内生存良好

3

项目点内出现的新的关键物种

物种总数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

0

没有发现新物种,但是物种丰富度维持稳定

1

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种(非外来入侵种)

2

新定居物种的数量超出了本地灭绝物种的数量

3

可采收的经济物种(包括合法采集与非法采集)

过度采集完全失去控制,已经造成了一些物种的消失

0

采集活动已造成了一些物种数量的严重下降

1

采集活动造成了一些物种的轻微下降

2

没有任何采集活动,或采集活动完全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3

关键物种的(因灾)死亡率/受灾情况(火灾、旱灾、洪灾、疾病)

灾害已经引起了重要物种不可逆转或长期的下降

0

灾害已经造成重要物种严重受损

1

灾害对一些物种造成了轻微损害

2

近年没有疾病、灾害发生,或者发生后物种恢复迅速完整

3

物种健康风险小结

总分

%占分项最高总分的百分比

指数(SI)=

第三部分:

宏观环境健康评价

保护区的边界和分区

没有明确标识保护区边界或无视保护区边界线

0

边界线制定得不适宜或没有遵守

1

标识了部分边界,仅部分遵守

2

有效的保护区边界和分区设置到位,标示明确

3

法律框架

保护地不受法律保护

0

保护地受到的法律保护薄弱,或仅有部分地区受保护

1

法律地位得到确认,但仍有薄弱之处

2

强力的法律保障,执法程序设置到位

3

旅游业的影响

对旅游业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对调查地点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干扰

0

已经实施了一些控制措施,但是旅游活动已经超出了安全承载力的范围

1

旅游业受到管控,但是仍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2

没有开发旅游业,旅游业受到良好管控,处于安全范围内

3

人类使用资源带来的压力

对调查地内自然资源造成的压力完全超出控制范围

0

高强度采集或使用可更新资源

1

对资源或土地利用造成的压力较低(例如,放牧)

2

人类没有对自然资源造成压力,或者已经通过替代生计项目控制了压力

3

外部开发建设项目(现有或规划中)带来的额外威胁与压力

水流改道计划,修建水坝,排水等活动完全改变了调查地点的性质

0

外部开发建设活动对调查地点的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1

风险低,或影响较低,可以被生态系统消化

2

外部开发建设活动没有造成威胁

3

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当地社区受到异化,反对在调查地点建立保护区

0

当地社区接纳了保护区的存在,但是保持中立,绝大部分都不参与

1

当地社区从保护区提供的工作或替代生计中获得了部分收益

2

当地社区强烈支持;严格遵照保护区边界,配合保护工作,汇报工作进展

3

宏观环境健康风险小结

总分

%占分项最高总分的百分比

指数(CI)=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I)总分(HI+SI+CI)/3=

基线值采集日期

为项目确定的目标

对不同指数的论证与计分说明

生境健康部分

生境连通性

首先进行生境制图,在图件上标明湿地范围内所有的生境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河岸带和(或)海滩湖滨边缘带,沼泽,水体等。

考虑每种生境类型对连通性的要求,然后列表给每种生境类型打分。

例如,建在水流或河道上的堤坝等障碍物(即使只有1米高的障碍物也会阻止鱼类与两栖类的迁移活动)。

湖泊水塘是否先前互相连通,现在与原有水系断裂隔绝?

森林斑块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从先前更大范围的系统内脱离出来的碎块?

开阔植被地区是否被公路、其他建设项目、新的森林隔绝?

不要局限于保护区的范围,而要从更大范围的景观层面考虑连通性问题。

周围地区是否可以作为重要物种迁移的适宜廊道?

是否有其他合适的走廊连接其他相关的保护地?

生境连通性是否可以通过生境管理得到修复或改善?

•生境的分类应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配合实地调查进行测绘与测量

•每年应在最短时间间隔内重新调查采样(比如在两个不同的季节)

•常规实地监测可以详细记录各种情况(详见报告表范本)

生境异质性

生境的异质性或多样性,不仅可以支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的标志,还能产生更强的抵抗能力应对各种变化。

在特定的生态区内,你们监测的某一湿地类型地点是否拥有程度较高的生境多样性?

你监测的地点是否能为生态区内的大部分代表性湿地物种提供栖息环境?

与基线值对比,主要生境类型留存的比例

留存情况良好的主要生境类型所占的比例。

是否出现了新的重要生境?

是否出现了原生境类型丧失或严重减少的情况?

从基线开始计算,主要生境面积的变化

如果能找到时间更早的地图(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有了陆地卫星影像),对以前的生境分布情况制图,然后与目前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

在项目起始时使用的精确的图件作为基线值,衡量项目实施期的变换。

考虑观察到的变换水平是否构成了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

目前的保护地是否还拥有原本保护的生境类型?

水污染

有毒污染物严重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这些污染物包括:

农用化肥,杀虫剂,重金属,石油,溶剂或其他有机化合物,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酸类,湿地土壤氧化后产生的酸性硫酸盐。

污染可能是持久性的,或者是由于工业泄漏或石油溢出等造成的偶发性事件。

即便没有泄漏溢出事件发生,也要考虑长期以来的污染史和污染风险(附近的冶炼厂或工厂)。

既可以通过分析水样的化学成分评估污染情况,也可以直接从指示物种的突然死亡推断出污染情况。

环保部是监测水污染的负责部门。

项目应该与当地环保局沟通,制定数据分享计划。

沉积物含量

沉积物含量是一项物理计量值。

采集水样静置沉淀后,计算沉积物质含量,然后与基线数据进行对比。

自然水系,尤其是湍急的河流中通常会含有沉积物。

泥炭中含有单宁物质,会使泥炭湿地上呈现天然的红色或黑色斑块。

在最健康的天然湿地中,沉积物的含量几乎为零,因为茂密的植被过滤了单宁物质,使水质清澈。

含氧量

氧气是几乎所有水生动物的生存之本。

氧气既是水生植物生产的产品,又是流水和降水激烈运动的结果。

缺氧是一种氧气含量不足的状态,对一些水系统非常不利,当水中有化肥等物质时,会促使某些藻类爆发,从系统中吸收过量的氧气。

含氧量数据可以通过直接测量获得,也可以从微生物、藻类的出现,以及鱼类等动物的表现中推断出来。

如果缺氧,动物就会死亡。

这项分值可以根据物理测量结果计算,也可以从缺氧的间接征兆中推断出来。

水补给

水补给对湿地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的自然补给会根据季节不同有所变化。

在旱季或冬季冰冻期,水补给会自然减少。

在洪水季节,水补给可能出现过度的情况。

将现在的状况与自然健康状态下的情况进行对比。

现在区域内是否正经历反常的干旱或洪涝情况?

补给是否正常?

补给量是否处在安全水平有保障,还是因为水流改道、排水、抽取深层水提供工业或农业使用、水体连通性遭到破坏等原因,造成了补给量下降?

物理干扰

湿地很容易受到物理干扰的不利影响。

物理干扰的形式包括:

噪音,人类的干扰,恶臭,家畜,新建设施,墙壁,人工河岸,道路,涵洞,桥梁,渔网等。

考虑这样的物理干扰是否降低了某一湿地的健康水平,影响了湿地为生物群提供生存环境的能力,因为我们需要保护的就是湿地的这种能力。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对人类的干扰、噪音、家畜、狂吠不止的狗等因素尤其敏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植物受物理干扰的影响最少,但是可能会受到物理施工带来的烟尘影响。

灾害

评估自然灾害和人为引发灾害发生的风险。

灾害包括:

极端天气事件,森林火灾,化学品泄漏或溢出,疾病爆发,森林砍伐或林地排水,或者其他形式的灾害。

要考虑生态系统是否容易因灾害受损,灾害发生的频率是处于自然水平,还是因人类活动而增加了,或者受气候变化影响正在不断增加。

调查地点是否有受灾历史?

恢复水平如何?

过去,灾害发生以后,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快速恢复?

还是灾害造成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长期或不可逆转的下降?

物种健康部分

全球重要物种存活数量百分比

项目在识别表和准备金阶段都已经确认了湿地内全球重要物种的数量。

这些物种有可能只是偶然经过此地,也有可能在湿地内有可存活种群。

在湿地内全球重要物种名单上,有可存活种群的物种占多大比例?

这些物种种群可能是来此越冬,或者是长居于此,也可能是随着繁殖季节来此繁衍生息。

评估个体的数量是否多到能够形成可存活种群,物种的个体数量是否保持稳定,是有所上升还是呈现下降趋势。

指示物种稳定/增加/下降

认真地选择一些指示物种,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不同方面,指示物种可包括:

水生、陆地、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选定的物种应表现出良好的健康状况,而且对项目点内已经确认的威胁因素不敏感。

不要选择那些能够在受干扰的退化生境中生存的物种。

每个项目点大约选择10个指示物种就足够了。

这些指示物种应该是比较明显可见/明显易见的物种,不用大费周章就能够进行长时间监测。

珍稀物种或不易见到的物种不宜作为指示物种,因为数据收集工作会冗长艰巨,而获得具体数字类的数据又很少,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例如,一般都比较倾向于选择鸟类作为指示物种,而不选择哺乳动物。

因为鸟类比较容易见到,而且在白天就能观察,也可以远距离观察。

哺乳动物更多在夜间睡眠,需要捕获了才能计数,还需要进行操作与测量才能准确认定。

下面的表格为生命主流化项目的7个湿地示范点推荐了一些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的生物。

附件中专门针对每个指示物种列出了适合使用的评价方法。

确定区域内见到的所有能够在退化的生境正继续生存的物种(广幅种)所占的比例。

这个比例会随着生境的退化不断增加。

而窄幅种所占的比例则不断减少。

这也是能够说明生境健康状况的有益指标。

外来入侵种现状

从全球范围看,外来入侵种的威胁不断增加,情况日益恶化。

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许多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与退化。

外来入侵种可以是植物、鱼类、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可以登录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网站(CSIS),查询区域内已经发现和记录的外来入侵种;确认已在你负责的湿地中发现的已知外来入侵种的情况。

如果可能,记录下最早是在哪年发现的,它们的现状与趋势如何。

同样,要记录下外来入侵种扩散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本地原生动植物的丧失或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少等。

要注意区别,外来物种入侵和物种的自然定居或重新定居:

外来物种入侵是物种从世界上相隔甚远的一地来到此地;而自然定居或重新定居,则是物种从附近的生态区来此栖息,是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行为。

关键物种成功繁殖和(或)越冬情况

项目的常规检测计划应该定期检查目标物种的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

这些数据也是生态系统健康总体评价的关键部分。

列出项目涉及的所有关键目标物种,使用百分比进行标注,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是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还是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调查地点内出现的新的关键物种

湿地的活动性很强,陆地和水体之间的界限一直在变化。

因此,我们也要考虑到,物种的分布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由于湿地本身的变化,一些物种可能会从调查的地区消失,另有新的物种占领或重新占领该栖息地并定居。

这种定居率也是湿地稳定性和恢复力的重要指标。

应对新的自然定居物种与外来入侵种加以区分:

前者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表现,后者是生态系统不健康的表现。

可采收的经济物种

如果调查地点内有可供合法采收的经济物种,对采收活动进行记录非常有价值,这有助于评估生物系统的健康情况。

理想的情况是,采收活动是可持续的,不需要加大采收的力度和投入。

记录下采集薪柴、蘑菇、药用植物,捕捞鱼类、甲壳类等活动的相关数据;也可长期记录对其他合法产品的收获活动,这样可以推断出产品供给的趋势或稳定性。

尽量记录收获的总体情况和单位情况。

这两种测量都对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情况很有价值。

关键物种的死亡率/受灾情况物种灾难—因灾死亡率

收集有关关键物种死亡率的信息,尤其是关键物种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中的死亡率信息。

评估关键物种在预期自然条件下的死亡率。

是否出现了任何罕见疾病,新的捕食者,人类过度采收,或者是对干旱、火灾、寒潮、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响应?

考虑死亡率对物种种群的长期影响。

死亡率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威胁?

亦或种群数量恢复迅速?

非法狩猎和非法采集

考虑针对陆地物种或水生物种进行的非法狩猎与非法采集的强度。

评价非法砍伐森林、采集芦苇或其他植物原材料的情况。

这些活动是否已经对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造成了威胁?

采收量是否增加了?

宏观环境背景部分

调查地点/保护区的边界和分区

检查调查地点的地图和管理计划。

核心区和内部缓冲区是否包括了该地区最重要的部分和保护对象?

试验区是否能够提供额外保护?

还是成为了保护区内的环境损害源头?

是否存在外部缓冲区?

这一区域是否足够大,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发挥功能?

是否有合适的连通性或廊道连接其他相似生境,保证更大范围的物种交换与扩散?

法律框架

调查地点的法律地位是否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或者只是受到部委条例或省级法规的保护?

地位是否清晰?

这种地位是否排除了其他机构的行动可能——采矿,宣传,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