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177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春节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节历史.docx

《春节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历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节历史.docx

春节历史

春节历史

【篇一:

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春节不仅是中国一宗巨大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保护、展示春节文化是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在为世界传承文化。

春节,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这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光明而温暖。

年是时间标志,体现着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至少三千年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

汉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等。

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

在朝廷的影响下,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

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

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

其次,拜贺宗亲乡党。

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

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

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

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事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

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

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

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关口,伴随着过年的脚步,如同展开一幅年俗长卷

春节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时间关口,其节俗丰富、生动,充满了人性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

为了全面呈现传统春节的面貌,我们伴随着中国人过年的脚步,依照年节顺序,渐次展开年俗长卷。

我们先来看看送旧年的习俗。

1.“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

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影响最大的是纪念佛祖成道。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天由于疲劳过度晕倒,幸得一位牧羊女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

佛门弟子为此在腊八日熬煮腊八粥,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以示大慈大悲之意。

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

当然腊八食粥,并不仅是佛教的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

2.小年送灶神腊八过了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谣里都说到祭灶,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

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

它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

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

向神灵献媚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不过在灶神祭祀上,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

比如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给灶王爷供灶糖,祈祷拜祝:

“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粘住了灶神

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

3.扫尘“二十四,打扬尘。

”送走灶王爷,人们就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

自腊月二十

三、二十四日灶神上天起,“俗谓百无禁忌。

”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神等送走了,人们得到了任意清扫的机会。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仪式之一,也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

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却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

4.备办年节食品祭灶之后,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

当然年节食品不仅是豆腐,食物的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

年节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

饺子是北方春节的重要食品,俗话有:

“穷过年,富过年,没吃饺子没过年”。

饺子食料也在年前备办。

当然,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是肉,过年一定要有肉。

5.身体清洁:

“洗疚疾”与剃年头忙完了年节食品的准备,人们开始要沐浴斋戒迎接新年了。

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

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在岁末一定要剃好年头,干净过年。

6.装饰门庭:

窗花、年画、桃符、春联清洁沐浴之后,人们就要装点门庭了,所谓“二十八,贴花花”。

贴花花,包括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

最早的门神是桃木刻成的偶人,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汉代门神已演变为两个人形图像,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神荼与郁垒。

传说神荼、郁垒是两兄弟,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

门神在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几位。

门神画是绘有门神形象的图画,后来绘画题材扩大,变成年节时期装饰屋宇、增添喜气的年画。

古代门神画中多画鹿、喜、宝马、瓶、鞍等象征物。

年画题材广泛,喜庆吉祥是其主题,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群仙赐福、招财进宝等。

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年大门的重要饰物。

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更换一次。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也就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

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过大年的习俗。

1.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

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之祭。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

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

年夜饭当然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南方除了菜肴外,要吃糍粑或年糕,而北方一般吃饺子。

饺子在中国起源很早,它能成为北方大年的标志食品,一方面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另一方面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民俗观念中,新旧年度的时间交替在午夜子时,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

2.压岁钱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

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

明清时期通常用流通的银钱作压岁钱。

用流通的制钱给小儿压岁,这就给孩子带来了自主消费的愉悦,它开启了压岁钱由信仰功能向节日经济功能转变的趋势。

民国以后,各钱铺年终特别开红纸零票,以备人们于压岁钱支用。

使用现代纸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预兆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3.守岁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一直聊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称为“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守岁的目的是祈求长命。

因为是整晚不睡,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

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

从古迄今人们一直将守岁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

守岁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

下面我谈谈迎新年的习俗。

古代社会民间计时以鸡鸣为候。

正月初一的鸡鸣尤有意义,它召唤着新年的到来。

当然随着现代中国计时手段的变化,人们已经将新旧时间的界标确定在午夜零点。

1.“爆竹声中一岁除”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人们以此驱邪祈福。

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

爆竹是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受热膨胀,最后爆出声响,直到唐宋时期仍然采用这种爆竹方式。

宋代除了传统的天然爆竹外,还出现了火药爆竹。

这种火药爆竹不仅有霹雳的雷声,而且硝烟散出,有消灭空气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经常要燃放爆竹。

明清时期火药爆竹更加流行,近代以来,乡村春节鞭炮是年俗必有的项目,假如过年没有爆竹声,人们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2.天地、祖先祭祀人们在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迎来新年,旧年回天汇报的诸神,这时又带着新的使命回到人间。

为了迎接新神,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

新年“进酒降神”是汉代就有的传统,民间一直沿袭下来。

祖先祭祀是春节家祭中最重要的祭祀。

《礼记》中祖先祭祀屡有记载,如“大饮蒸”就是岁末的宗庙祖先祭祀大礼。

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复兴,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环节。

民国以来民间仍然保持春节祭祖的习惯,一般在家庭堂屋设置有祖先牌位,人们吃团年饭前,先要由家长依次请祖先回家团年,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再上桌吃饭。

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强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

3.穿新衣与拜年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

在民俗社会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具有神性意义。

新的衣饰是为了祈福除灾。

通过旧年之后,人们获得新生。

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

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

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

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

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那时拜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见面跪拜。

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还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

4.接财神新年来到,也就意味着新财神的降临。

财神有许多化身,从民间信仰看,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青龙财神等等。

从年画与庙宇泥塑中,我们常能见到文财神的形象,是文官打扮,一位是商朝的比干,另一位文财神是范蠡。

再看武财神,一位是赵公元帅,名朗,字公明,是一位道教人物;另一位武财神是关公,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一些工商组织,将关公视作行业的保护神与财神。

五路财神信仰,主要在南方流传。

所谓五路,就指东西南北中五路,即出门五路皆为发财之路。

“迎财神”、“接财神”等是春节重要的祭祀内容,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初五,这期间人们相见,开口就是“恭喜发财”,“发财”成为岁首时节最活跃的词汇。

正月十五“闹元宵”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

元宵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

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唐朝元宵张灯风气更盛,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

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

元宵节另一节俗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节令食品,明清时期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

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

^nu1da20100401

【篇二:

春节的历史】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10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而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因此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

但春节的传统色彩,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仍是任何年代的春节不变的底色。

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的古老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又叫“过年”。

正式“过年”是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开始的,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

每年的这天晚上,人们都要“守夜”。

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

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看春节晚会,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晚上零点一过,就是第二年的正月初一了。

这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初一早上,人们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

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们去拜年。

这时,大人们往往都要发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祝福他们又长了新的一岁。

从初二开始,大人们都要领着孩子,带着礼物去走亲戚,给长辈们去拜年。

大家在一起喝酒说笑、团团圆圆,送旧迎新,庆贺新一年的到来。

这种传统的庆祝活动,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结束。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

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

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正朔”,就是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以农历初一为元旦;

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魏明帝、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过别的历法之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一直到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

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

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

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新中国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的习惯。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三:

春节的历史和传统】

春节的历史和传统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呢!

有许多古老的习俗。

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

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

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

古时候,岁首的时间不一样。

夏朝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是农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重新把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同时采用“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

此外,还称其为“正旦”、“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采用阳历纪年,并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

这样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称呼。

其实,春节这个名称古已有之,是专指立春而言的。

自从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以后,就不再把立春叫春节了。

一.藏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

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

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

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

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在与福

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

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

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七.桂林春节习俗

?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

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

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

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

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

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

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

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

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八.达斡尔族:

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也拜年的习俗,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

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

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

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