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184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篇 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第1篇消防基础知识学习资料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黄明峰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一、可燃物:

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

(2)电弧、电火花。

(3)雷击。

(4)高温。

(5)自燃引火源。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

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2.自燃

(1)化学自燃

(2)热自燃。

(二)爆炸:

压力突变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

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一)气体燃烧:

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

不发生回火现象2.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

1.闪燃:

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

燃烧液体有水

3.喷溅:

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三)固体燃烧:

1.蒸发燃烧2.表面燃烧3.分解燃烧4.熏烟燃烧(阴燃)5.动力燃烧(爆炸)

三、闪点、燃点、自燃点:

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

例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

C类火灾:

气体火灾。

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

D类火灾:

金属火灾。

例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死亡人数

重伤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特别重大火灾

≥30

≥100

C≥1亿元

重大火灾

29

99

5000万元≤C<1亿元

较大火灾

9

49

1000万元≤C<5000万元

一般火灾

2

9

C<1000万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一、电气、二、吸烟、三、生活用火不慎、四、生产作业不慎、五、玩火、六、放火、七、雷击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石膏涂层

0.48

1440

普通砖

0.69

1600

有机玻璃

0.19

1190

空气

0.026

1.1

橡木

0.17

800

(二)热对流

  热对流又称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

由于流体中存在温度差,所以也必然存在导热现象,但导热在整个传热中处于次要地位。

工程上,常把具有相对位移的流体与所接触的固体表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

  建筑发生火灾过程中,一般来说,通风孔洞面积越大,热对流的速度越快;通风孔洞所处位置越高,对流速度越快。

热对流对初期火灾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热辐射

  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

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

与导热和对流不同的是,热辐射在传递能量时不需要互相接触即可进行,所以它是一种非接触传递能量的方式,即使空间是高度稀薄的太空,热辐射也能照常进行。

最典型的例子是太阳向地球表面传递热量的过程。

火场上的火焰、烟雾都能辐射热能,辐射热能的强弱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热值和火焰温度。

物质热值越大,火焰温度越高,热辐射也越强。

辐射热作用于附近的物体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质着火,要看热源的温度、距离和角度。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

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0.1~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s。

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s。

在楼梯间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很大,可达6~8m/s,甚至更大。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在其内的流动扩散一般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是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第二条是着火房间→室外;第三条是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1.烟囱效应

  当建筑物内外的温度不同时,室内外空气的密度随之出现差别,这将引发浮力驱动的流动。

竖井是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场合,在竖井中,由于浮力作用产生的气体运动十分显著,通常称这种现象为烟囱效应。

在火灾过程中,烟囱效应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

  2.火风压

  火风压是指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

火风压的影响主要在起火房间,如果火风压大于进风口的压力,则大量的烟火将通过外墙窗口,由室外向上蔓延;若火风压等于或小于进风口的压力,则烟火便全部从内部蔓延,当它进入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等竖向孔道以后,会大大加强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和火风压不同,它能影响全楼。

  3.外界风的作用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1.孔洞开口蔓延

  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3.闷顶内蔓延

  由于烟火是向上升腾的,因此顶棚上的入孔、通风口等都是烟火进入的通道。

闷顶内往往没有防火分隔墙,空间大,很容易造成火灾水平蔓延,并通过内部孔洞再向四周的房间蔓延。

  4.外墙面蔓延

  在外墙面,高温热烟气流会促使火焰蹿出窗口向上层蔓延。

一方面,由于火焰与外墙面之间的空气受热逃逸形成负压,周围冷空气的压力致使烟火贴墙面而上,使火蔓延到上一层;另一方面,由于火焰贴附外墙面向上蔓延,致使热量透过墙体引燃起火层上面一层房间内的可燃物。

建筑物外墙窗口的形状、大小对火势蔓延有很大影响。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初期增长阶段

  初期增长阶段从出现明火算起,此阶段燃烧面积较小,只局限于着火点处的可燃物燃烧,局部温度较高,室内各点的温度不平衡,其燃烧状况与敞开环境中的燃烧状况差不多。

由于可燃物性能、分布和通风、散热等条件的影响,燃烧的发展大多比较缓慢,有可能形成火灾,也有可能中途自行熄灭,燃烧发展不稳定。

火灾初起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二)充分发展阶段

  在建筑室内火灾持续燃烧一定时间后,燃烧范围不断扩大,温度升高,室内的可燃物在高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释放出可燃气体,当房间内温度达到400~600°C时,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在限定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即为轰燃。

轰燃的出现是燃烧释放的热量在室内逐渐累积与对外散热共同作用、燃烧速率急剧增大的结果。

影响轰然发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辐射和对流情况,即建筑室内上层烟气的热量得失。

通常,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人全面发展阶段。

但不是每个火场都会出现轰燃,大空间建筑、比较潮湿的场所就不易发生。

(三)衰减阶段

  在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后期,随着室内可燃物数量的减少,火灾燃烧速度减慢,燃烧强度减弱,温度逐渐下降,一般认为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

随后房间内温度下降显著,直到室内外温度达到平衡为止,火灾完全熄灭。

上述后两个阶段是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火灾的自然发展过程。

实际上,一旦室内发生火灾,常常伴有人为的灭火行动或自动灭火设施的启动,因此会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

不少火灾尚未发展就被扑灭,这样室内就不会出现破坏性的高温。

如果灭火过程中,可燃材料中的挥发分并未完全析出,可燃物周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仍然较高,易造成可燃挥发分再度析出,一旦条件合适,可能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容忽视。

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冷却灭火

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可能会中止。

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和很高的汽化热,冷却性能很好。

二、隔离灭火

  例如,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发挥冷却作用的同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开,从而可以灭火。

再如,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火灾,在灭火时,迅速关闭输送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管道的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输送,同时打开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通向安全区域的阀门,使已经燃烧或即将燃烧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转移。

三、窒息灭火

  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

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

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水喷雾)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

  由于有焰燃烧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即可使燃烧中止。

化学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

化学抑制法灭火,灭火速度快,使用得当可有效地扑灭初期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抑制法灭火对于有焰燃烧火灾效果好,对深位火灾,由于渗透性较差,灭火效果不理想。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抑制法灭火的灭火剂与水、泡沫等灭火剂联用,会取得明显效果。

例:

下列灭火剂中,在灭火过程中含有窒息灭火机理的有(  )。

(2015真题)

A.二氧化碳

B.泡沫

C.直流水

D.水喷雾

E.氮气

233网校答案:

ADE

例:

下列灭火器中,灭火剂的灭火机理为化学抑制作用的是(  )。

(2016真题)

A.泡沫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水基型灭火器

D.干粉灭火器

233网校答案:

D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爆炸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爆炸浓度极限与温度极限的概念与应用,掌握常见爆炸危险源的特征及爆炸形成机理。

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

  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二、爆炸的分类

  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其中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

(一)物理爆炸

  例如:

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等。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二)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

2.可燃气体爆炸

  

(1)混合气体爆炸。

  

(2)气体单分解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

表1-3-1常见具有爆炸性的粉尘

种类

举例

炭制品

煤、木炭、焦炭、活性炭等

肥料

鱼粉、血粉等

食品类

淀粉、砂糖、面粉、可可、奶粉、谷粉、咖啡粉等

木质类

木粉、软木粉、木质素粉、纸粉等

合成制品类

染料中间体、各种塑料、橡胶、合成洗涤剂等

农产品加工类

胡椒、除虫菊粉、烟草等

金属类

铝、镁、锌、铁、锰、锡、硅铁、钛、钡、锆等

第二节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范围。

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

  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

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

引燃混合气体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2)初始压力的影响。

可燃混合气体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混合气体初温越高,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4)惰性气体的影响。

可燃混合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

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合气体均不能发生爆炸。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

  粉尘爆炸极限是粉尘和空气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下限)和最高浓度(上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所含粉尘的质量(g/m³)来表示。

由于粉尘沉降等原因,实际情况下很难达到爆炸上限值,因此,粉尘的爆炸上限一般没有实用价值,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

爆炸下限越低的粉尘,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三、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

  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

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

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2)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形式的依据。

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

  3)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

  4)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

例如,采用可燃气体或蒸气氧化法生产时,应使可燃气体或蒸气与氧化剂的配比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以外,若处于或接近爆炸极限范围进行生产时,应充惰性气体稀释和保护。

第三节爆炸危险源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

这两者缺一不可。

在生产中,爆炸危险源可从潜在的爆炸危险性、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等几方面来确定,具体包括能量与危险物质、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缺陷等。

一、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

  

(一)物料原因

  

(二)作业行为原因

  (三)生产设备原因

  (四)生产工艺原因

  此外,还因为人的故意破坏,如放火、停水停电、毁坏设备,以及地震、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同样可能引发爆炸。

二、常见爆炸引火源

表1-3-4常见引发爆炸的引火源

火源类别

火源举例

机械火源

撞击、摩擦

热火源

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焦

电火源

电火花、静电火花、雷电

化学火源

明火、化学反应热、发热自然

三、最小点火能量

  所谓最小点火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能量,目前基本都采用毫焦(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

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不规则动词变化,大体上归纳有以下六条记忆法:

  学习要求:

了解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几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火灾危险特性。

第一节爆炸品

二、爆炸品的特性及参数

(一)爆炸性

  爆炸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上升和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二)敏感度

light点着lit/lightedlit/lighted  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

不同的炸药所需的起爆能也不同。

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

第二节易燃气体

不规则动词表  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者燃烧范围≥12%的气体。

例如,氢气、乙炔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碳五以下的烷烃、烯烃,无水的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环丙烷、环丁烷、环氧乙烷,四氢化硅、液化石油气等。

5.含有双写字母的词,将双写改为单写,在词尾加t。

如:

keep—kept,sleep—slept,feel—felt,smell—smelt

cost花费costcostbecome变成becamebecome一、易燃气体的分级

  易燃气体分为两级。

  I级:

爆炸下限<10%;或者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shrink收缩shrank/shrunkshrunk/shrunken  Ⅱ级:

10%≤爆炸下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

see看sawseen  实际应用中,通常还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

drink喝drankdrunk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易爆性

send送/寄sentsent  1)比液体、固体易燃,并且燃速快。

stick坚持;伸出;粘住stuckstuck  2)一般来说,由简单成分组成的气体,如氢气(H2)比甲烷(CH4)、一氧化碳(CO)等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着火爆炸危险性大。

  3)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比相对应价键饱和的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大。

weave编织wovewoven

(二)扩散性

swing摇摆swungswung

undergo经受underwentundergone  1)比空气轻的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能够顺风飘散,迅速蔓延和扩展。

strike敲击struckstruck  2)比空气重的气体泄漏出来时,往往飘浮于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聚集不散,易与空气在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引火源发生着火或爆炸;同时,密度大的易燃气体一般都有较大的发热量,在火灾条件下,易于使火势扩大。

sweep打扫sweptswept(三)可缩性和膨胀性

(四)带电性

lean倾斜leant/leanedleant/leaned  从静电产生的原理可知,任何物体的摩擦都会产生静电,氢气、乙烯、乙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从管口或破损处高速喷出时也同样能产生静电。

其主要原因是气体本身剧烈运动造成分子间的相互摩擦,气体中含有固体颗粒或液体杂质在压力下高速喷出时与喷嘴产生的摩擦等。

sell卖soldsold

sit坐satsathide隐藏hidhidden/hid(五)腐蚀性、毒害性

第三节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是指易燃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有固体的液体,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或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

一、易燃液体的分级

易燃液体分为以下三级:

  

(1)Ⅰ级。

初沸点≤35℃。

  

(2)Ⅱ类。

闪点<23℃,初沸点>35℃。

  (3)Ⅲ类。

23℃≤闪点<60℃,初沸点>35℃。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将闪点≥28℃且<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将闪点≥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

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性

  

(二)爆炸性

  (三)受热膨胀性

  (四)流动性

  例如,易燃液体渗漏会很快向四周扩散,能扩大其表面积,加快挥发速度,提高空气中的蒸气浓度,易于起火蔓延。

再如,火场中储罐(容器)一旦爆裂,液体会四处流散,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着火面积,给施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为了防止液体泄漏、流散,在储存时应备事故槽(罐),构筑防火堤,设水封井等。

液体着火时,应设法堵截流散的液体,防止其蔓延扩散。

  (五)带电性

  (六)毒害性

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一、易燃固体

(一)易燃固体的分类与分级

  通常燃点高于300℃的固体称为可燃固体,如农副产品及其制品(也称易燃货物)。

燃点低于300℃的固体称为易燃固体,如大部分化工原料及其制品,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属可燃固体。

(二)易燃固体包括的范围

  1.固态退敏爆炸品

  指为抑制爆炸性物质的爆炸性能,用水或酒精湿润爆炸性物质,或者用其他物质稀释爆炸性物质后,形成的均匀固态混合物,有时也称湿爆炸品,如含水至少10%(质量分数)的苦味酸铵、二硝基苯酚盐、硝化淀粉等。

  2.自反应物质

  指即使没有氧气(空气)存在,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物质。

(三)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

  1.燃点低、易点燃

  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

  3.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

二、易于自燃的物质

(一)分类

  1.发火物质

  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燃烧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和固体),如白磷、三氯化钛等。

  2.自热物质

  指发火物质以外的与空气接触无须能源供应便能自己发热的物质,如赛璐珞碎屑、油纸、潮湿的棉花等。

(二)火灾危险性

  1.遇空气自燃性

  2.遇湿易燃性

  起火时不可用水或泡沫扑救。

  3.积热自燃性

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1.遇水或遇酸燃烧性

  遇水或遇酸燃烧性是此类物质的共同危险性。

着火时,不能用水及泡沫灭火剂扑救,应用干沙、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等进行扑救。

其中的一些物质与酸或氧化剂反应时,比遇水反应更剧烈,着火爆炸危险性更大。

  2.自燃性

  3.爆炸性

第五节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在不同条件下,遇酸和碱、受热、受潮或接触有机物、还原剂即能分解放出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燃烧,有机过氧化物更具有易燃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储运时需加适量抑制剂或稳定剂,有的在环境温度下会自行加速分解,因而必须控温储运。

有些氧化性物质还具有毒性或腐蚀性。

一、氧化性物质

(一)氧化性物质的分类

  一级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

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氧化性很强,是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或爆炸。

二级氧化性物质虽然也容易分解,但较一级稳定,是较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

除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为二级氧化性物质,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

(二)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多数氧化性物质的特点是氧化价态高,金属活泼性强,易分解,有极强的氧化性,本身不燃烧,但与可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

(1)受热、被撞分解性。

(2)可燃性。

(3)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

(4)与酸作用分解性。

(5)与水作用分解性。

(6)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

(7)腐蚀毒害性。

二、有机过氧化物

  

(1)分解爆炸性。

  

(2)易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