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00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Word下载.docx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考点一 选择判断文意

说明文选择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类型:

考向1 选项的表述不够准确,或者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

[解析]此题四个选项都是对文章内容的表述。

B选项把原文中“一切物种”前面的限制性短语“适应干旱气候的”删去了,显然就不准确了,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案]B

[答题技巧]

如何判断与文意是否相符

判断这些选项是否正确时,要注意一些修饰性或者限制性的语言,如“大多”“主要”“可能”“在……的情况下”这一类的词语或者短语。

如果这些词语删去或者改动,就不准确,也与原文意思不相符了。

因此这类型题目其实考查的也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毒胶囊”有多毒?

谢滨欢

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开始谈药色变。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它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毒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

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替代了药用明胶。

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或是未经铬盐鞣制①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

三价铬是用来鞣制的铬。

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毒素”,它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

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易致癌,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

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

各国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⑤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

第一,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

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⑥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网上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

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

另外,该传言还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

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

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

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

再次,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⑨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注]①鞣(ró

u)制:

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

语言简明、准确。

2.阅读选文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

考向2 考查说明文的其他知识。

第1题。

[解析]此题除了考查上述的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外,选项D其实是梳理原文的写作思路,需要运用前面的知识进行判断。

原文是“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而不是检测“毒胶囊”的毒性。

[答案]C

一般要运用所学过的说明文的知识来进行判断。

考点二 拓展解决问题

考向 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

第2题。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文中去找答案,筛选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答案]第一,从颜色判别,毒胶囊颜色深、鲜艳。

第二,从柔韧度判别,毒胶囊易捏碎;

第三,从工艺判别,毒胶囊封口松,易拧开。

如何提出解决被说明问题的办法

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

说明文中,一般都会对所说明的对象或事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会更为准确、快捷。

3.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常识回答,要注意科学性。

(三)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

“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

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

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

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

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

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

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

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

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

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

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

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

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

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

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4.根据文意回答:

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4分)

15.指出第

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5分)

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

请结合内容说明。

(3分)

细读第

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2分)

17.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

“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

ng)’。

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XX百科

【答案】

14.(4分)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

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每点2分。

扣住“复杂难学”“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作答即可。

如照抄与中心话题无关的冗余信息,酌情扣分。

15.(4分)列数字、作比较。

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

【评分要点及说明】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分析2分,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扣1分。

16.(5分)

(3分)不能去掉。

“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评分要点及说明】只答“不能”不得分。

正向、反向说明各1分,结合文意1分。

(2分)(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

【评分要点及说明】有与答案无关的冗余信息,如“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扣1分。

17.(4分)“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

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

“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以上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

未结合链接材料或文意说明,每点扣1分。

物种灭绝

谢小军

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

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

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

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

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

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

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

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

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

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人类的哪四种不理性行为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4、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这句语预示了人类如果任由物种灭绝持续下去的严重后果。

1、第六次2、列数字作比较

3.解析:

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信息截取能力、提取能力和表述能力。

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要通读全文,审视题干,确定区域,表述全面。

依据题干走进文本,通过“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几句,判断出上文写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不理性行为。

“又一原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中“又”“也”关联词语也提示我们信息提取的锁定范围,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将目标锁定为④—⑦段中心句的关键短语,这样我们就从原文中提取出了人类的四种不理性行为。

从看分答题的角度判断出此题答案为:

(1)过度地垦荒伐木;

(2)大肆地狩猎、捕捞;

(3)环境污染;

(4)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

另外表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间接性和连贯性。

4、现在的物种灭绝就是将来人类灭亡的开始。

向低碳经济迈进

任勇

低碳经济最初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白皮书中提出来的。

经过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概念很快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

就像“知识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一样,“低碳”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又一个新的要求。

从欧美国家的实践看,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四: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降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产业的比例,改变生产模式;

二是改变生活方式,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

三是开发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改变能源结构,并清洁使用化石能源;

四是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强度。

其中,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效是重点。

在这一重点中,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即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包括四大领域:

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

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能、海洋温差、潮汐、海浪、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及其电力转换技术;

能源效率技术;

碳捕获技术等。

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激励与约束手段,如提高化石能源价格、征收碳税、建立碳交易市场等。

欧盟计划到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12%,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20%。

英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20%的目标。

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发方面投入了近100亿美元。

目前,全球有50多家机构,围绕低碳产业开发,投资已达到了13万亿美元。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预测,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到2030年预计超过20万亿美元。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形成以能源环境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发展实力的竞争浪潮。

谁在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谁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赢家。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政策与实践,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目前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一方面要将低碳经济的要求主动融入现有相关政策与实践当中去,发挥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对策的协同增效功能,助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另一方面,要特别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切实加大投入,制定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引进、吸收、转化与自主研发相结合,至少要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领

域立于不败之地,并力争处于领先之列。

1、“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

”请说一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激励与约束手段。

”说一说这句话的作用?

3、结合全文,你认为“低碳”指什么?

4、阅读全文,你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什么?

5、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实施低碳生活?

试想两种方法。

6、你认为我国如何应对低碳经济的契机?

1.解析:

关键句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体现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

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

主要抓住文章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

”这句话告诉我们“低碳经济”的定义,它也是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

像“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赢家。

”这一句里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态度,可直接看出作者的褒扬贬抑。

2.解析:

这句话是这一段内容的概括句,把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体现了出来,这一段基本是围绕这一点展开。

文章中心句的呈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时它开门见山于文首,下文就需要围绕它展开叙述或议论,为其穿上厚实的大衣;

有时它卒章显志于文尾,前文就需要层层蓄势,处处铺垫,以见水到渠成。

不管是哪种结构,段意却是集中的,而段落之中也可能包含着意蕴集中的概括句,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贯通前后,加以品读。

3、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

4、新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效是重点。

5、示例:

多步行,少坐车;

节约用水、用电

6、融入现有的政策和实践中,制定有利的政策,加大科研力度,积极转化科研成果。

(一)共生:

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

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

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

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

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

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

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

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

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

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

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

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

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

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1、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

2、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

本文列举了、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

3、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互助合作,求得生存的一种形态(或生物共生是生物间为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提供它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的生存形态)。

2、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高等植物与真菌。

3、“或许”表述十分恰当,符合科学性。

4.D

5.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