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35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docx

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坚实行进在全国现代农业的第一方阵

——屈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纪实

2010年8月4日,农业部将屈原管理区列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年来,该区围绕生猪、粮食、高效经济作物三大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的“五化”目标要求,实现了现代农业综合效益的较大幅度提升。

一是规模化。

坚持以组织化推动规模化,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10年的13个增加到122个。

在合作组织的引领下,全区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

生猪养殖上,全区规模猪场由2010年的147个增加到197个,规模养殖比重由80.5%增长到92.1%,居全省前列;优质稻生产上,全区30亩以上的大户1234户,1000亩以上的大户7户,大户种植率达32.3%,“双季双杂”率达98.2%。

二是标准化。

制定了养殖业标准68个,种植业标准36个,饲料企业标准545个,水产养殖标准3个,提高了种养业的水平,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饲料、生猪、水产品连续十年质量安全抽检100%合格。

目前,全区有6个公司、7个基地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6个公司、8个产品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产品实行了绿色食品认证。

三是机械化。

大力推广机械化育插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93.1%提高到95.1%,机耕、机收、机运率达100%;养殖业实现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水帘降温、畜禽舍空调、电视监控等现代化管理。

机械化生产最大限度解放了生产力,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由2010年的2.3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1万人。

四是产业化。

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0个;实现了与湖南唐人神、隆平高科、天下洞庭、神农大丰等企业的紧密合作。

五是信息化。

全区实现农村电视覆盖率100%,农民居民电话通话率100%,农村百户电脑拥有38台,广播实现了全覆盖,100%乡镇村通宽带,17个规模标准化猪场实行全程电子视频监控,标准化大棚实行电子监控,农产品加工厂、饲料加工企业都可视频监控。

总之,屈原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稳定,推进了农业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9002元增加到15655元。

2014年6月,屈原在农业部组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测评中,排名全国前30位。

具体做法是:

一、定方向,寻求农业发展新思路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后,屈原管理区着力寻求一条适合屈原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省、市直各部门的反复调研、指导,经过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实地考察、调研定稿,示范区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审定出台,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坚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湖南省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三区”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相统一,大力推进区域规范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幅提高农作物旱涝保收率、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率、产地环境净化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初步建成全国的农业生产样板区、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和引领新农村建设辐射区。

示范区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报农业部后,被列为全国30个优秀规划之一。

随后,湖南省委党校立项,市委党校、屈原管理区组织专家教授,完成了“进一步推进屈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引领示范区建设。

2012年,以现代农业为主业的屈原管理区纳入了湖南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13年7月,被国家开发银行认定为第一批全国2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单位;2013年9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创建单位;2013年12月,被评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区)。

二、打基础,迈开设施农业新步伐

依托农业项目和惠农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建设标准化农田。

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推进“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

综合利用环洞庭湖基本农田综合治理、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项目,共计投入项目资金4.7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达12.4万亩。

二是推进机械化生产。

以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综合化水平。

至2014年,我们以全区47个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设2000型工厂化育秧大棚10个、180㎡育秧拱棚300个,全区农民购置插秧机486台,拥有机插秧育秧硬、软盘35万个,实现早、晚稻机插秧面积10万亩,种粮大户还购置了三角翼植保飞机、稻谷烘干机、精米深加工等设备,基本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是发展信息化农业。

着力将农业信息化作为体现现代农业的具体标志,实施了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形成了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电子显示屏为终端,达到了“区有中心、乡镇有站、农村有点”的农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2013年,启动了国家新农村农业物联网建设项目,在4个乡镇、5个大型示范农业基地安装了水文、土壤、气候等监控监测设备,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四是加快一体化进程。

2010年以来,全区城镇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达10.28亿元,其中农垦危房改造2.31亿元,廉租房建设1.54亿元,农村环保设施建设1.23亿元,还有农村交通道路、自来水管网、医院、学校、电力、农村安全饮水、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物联网等配套建设共投入资金达5.2亿元,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搭平台,探索对接合作新模式

现代农业是开放式农业,传统的小农经营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

为此,屈原管理区着力搭建“三大平台”:

一是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平台。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引入方式,加强与重点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其中:

示范区与湖南农大签订协议“联合共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试验协议书”,并成为湖南农科院的农业研发试验基地;正虹科技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建立正虹院士工作站,引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等专家,开展饲料、生猪相关技术研究;惠众粮油与隆平高科、湖南农科院、湖南农大合作,着力建造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袁隆平院士曾亲临基地指导;海泰博农与中国林科院、湖南省林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聘请了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齐力旺教授等一批专家团队,着力打造现代生物基因工程产业链。

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平台1家、市级平台2家,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个,获得14项科技成果。

二是上市公司铆接合作平台。

铆准上市公司,加大合作开发,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优质稻产业上,引进了隆平高科、神农大丰、金健米业以及天下洞庭等公司;养殖业上,引进了唐人神、双胞胎等大的农业上市公司来示范区投资兴业、联合开发。

三是先进技术承接合作平台。

大力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其中:

水稻种植业上的超级稻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宽窄行栽培、水稻工厂化育秧、专业化统防统治、彩色水稻研发和生猪养殖上的生物养猪零排放、沼气肥和沼气发电、生猪人工授精、湘虹猪配套系的试验和推介等新技术达50多项。

同时,还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品种驰援外地,2013年,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组织35台联合收割机赴湖北监利收割水稻17500亩,带动了当地水稻机械化收割技术;指导了本省40个粮食大县工厂化育秧技术的上门指导和推广。

2014年,屈原农民在汨罗、平江等地承包种植水稻2万多亩,改变了当地长期的一季稻种植习惯。

四、优服务,构建生产经营新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合作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屈原管理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2个,注册资金4.3亿元,涉及到粮食、生猪、水产、禽类、蔬菜、西瓜、湘莲、茶叶、农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入社农户达1.1万户,农户入户率达84.6%,面积达10万亩。

同时,坚持走“市场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三种模式进行运作。

全区12个年产值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连接基地11万亩,养殖户3270户,带动邻近县市农户3.7万户,形成了三条完善的产业链:

种猪→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稻订单生产→优质米加工基地;特种水产苗种场→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特种水产品加工厂。

通过租赁、转包、拍包、土地入股等商业化运作手段建立土地交易平台使经营田向大户集中,向合作社集中。

2013年全区30亩以上种粮大户1234户,千亩以上7户,1万亩以上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达197户,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标准化猪场7个。

二是改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共引进了农业、工商、农发、国开、邮政、信合、村镇银行等金融单位,大大破解了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中:

农业银行给予农业企业贷款年投入达2亿元,工商银行达1.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达1.5亿元。

创设农户小额创业贷款,支持规模农户的发展,由农业银行屈原支行推出“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每个农户凭信用担保手续可以贷款5万元,分两年归还,政府实行全额贴息,目前农业银行已发放“农民创业小额贷款”达6000多万元。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相继引进农业保险机制,其中:

3.62万头母猪全部实行了母猪政策性保险,14.7万亩水稻实行农业灾害保险,水产养殖、禽类养殖、肉牛养殖场大户都引入农业保险。

通过这些保险机构的参与,大大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影响,增加了涉农企业投资农业的信心。

三是健全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服务站,完善软硬件配套,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进行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病虫情测报,推广“公司+农户”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公司统防统治,农机合作社服务体系,农产品经纪人的培养,专家顾问、农业公司的有偿服务等。

五、谋效益,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一是向传统产业要效益。

围绕国家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创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攻关示范面积2.2万亩,全面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生猪养殖上,通过逐步淘汰居民区养殖点、规划合理的养殖区域、严格把关新上养殖项目,实现生猪养殖的集约化、现代化,2013年,全区生猪产值达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54亿元的55.8%。

传统农业的提质改造,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其它产业谋取效益。

二是向低效用地要效益。

支持低效用地的高效开发,引进外来农业开发项目进行土地流转,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值,如:

凤凰乡引进深圳普利公司承包土地1万亩进行特种水产养殖加工,投资达2亿多元;洋利农贸承包磊石山荒山1050亩种植树木和花草。

三是向特色农业要效益。

根据屈原由原洞庭湖围垦而成、大面积的种养业布局都在海拔50m高程之内这一实际,大力发展湿地农业,发展了生物组培苗、蔬菜、礼品西瓜、哈密瓜以及豪猪、食用蛇、小龙虾等特色种养基地,其中:

礼品西瓜每亩收入达到5000多元,2960亩西瓜面积可为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棚蔬菜每亩收入达到1万多元,5100亩蔬菜可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六、保安全,实施生态农业新标准

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屈原管理区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制定了养殖业标准68个,种植业标准36个,饲料生产标准545个,水产养殖标准3个,水产专利7项,通过示范区1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猪养殖企业,推广到全区各生产领域和1.3万农户,提高了种养业的水平,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其中:

惠众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六统一”,即:

统一供应良种、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专业化统防统治、统一订单收购,大大地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养殖业上建成了“从猪场到餐桌”的“六自”(自繁、自养、自宰、自制、自运、自销)的独立经营管理体系,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

目前,全区有6个公司、7个基地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6个公司、8个产品实现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产品实行了绿色食品认证,正虹饲料和湘天科技被授予“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1家企业被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企业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被授予“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被授予“岳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产品被授予“湖南省著名商标”,5家农业企业通过IS09001和IS认证,打造了市场品牌,树立了企业形象,拓展了市场销售渠道。

饲料、生猪、水产品连续十年质量安全抽检100%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