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39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三中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管仲改革后齐国实力大增。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

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  )

A.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得到维护B.会盟巩固了原有的政治秩序

C.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D.尊王攘夷是成就霸业的关键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解析】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而不是维护了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故A项错误;故B项错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顺应了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形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促进了齐国的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齐桓公称霸确实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25.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

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

这种改革(  )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察举制

【解析】材料只是说了察举制增加了增加考试的程序,并没有提到察举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故B项错误;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的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6.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

明朝的有关论述

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

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B.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

C.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D.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要原因”并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白银能否成为流通货币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B.结合所学知识,世界联系程度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C.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明朝均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开放程度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故选A.

27.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

“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

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解析】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是王夫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心学理论产生的根源,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是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答案】C

28.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反帝运动不断高涨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产业结构的不合理D.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解析】材料表格中主要呈现的是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再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无法得出反帝运动不断高涨的结论,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在1930—1934年逐年减少,再根据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可以得出这一时期重庆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仅根据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无法看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故C项错误;仅据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无法得出社会生活日益西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B

29.1874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商茶价,但其行动均超越不了小团体和地方性水平。

1905年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通电35处商埠的商会。

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160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

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

据此可知(  )

A.传统民间组织不具有爱国性质B.抵制洋货的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

C.民族资产阶级是爱国运动主体D.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对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据材料“1874年上海宁波同乡会抵制法国人越界筑路,1883年汉口茶商联合抵制外商茶价”可知这些传统民间组织具有爱国性质,故A项错误;抵制洋货的运动是和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的,抵制洋货的运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社会很多阶层都表现出了爱国热情,故C项错误;据材料“1905年上海总商会倡议‘相戒不用美货’,通电35处商埠的商会。

同时,学生和社会各界民众相继在160多个城市成立了‘抵制美货公所’等团体。

抵制美货运动发展成大规模民众运动”可以得出社会组织网络的形成推动爱国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

30.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

“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他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解析】徐桐是义和团运动的支持者、发动者和指挥者之一, 义和团进京,他非常兴奋,说:

“中国当自此强矣!

”他对义和团“刀枪不入”、“神灵附体”之类的把戏深信不疑,因而把大清国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义和团身上,义和团在北京设立总团,他大力支持,并且赠了一联,这一联就是题干中的这副对联,可以看到徐桐等人心目中的义和团精神特别是仗神威以寒夷胆更能体现义和团精神,故A项错误;故B项错误;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D

31.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力图打破两级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B.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C.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D.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不是力图打破两级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故A项错误;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再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可以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故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一边倒”是为了加强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二者并不对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根源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32.古罗马一位男士对自己最亲近的某位女性血亲享有继承权,因他未等到后者死亡就急不可待地把自己对之享有期待权的部分财产赠与出去而被告发,结果被判赠与无效,理由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善良风俗。

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具有道德法的属性B.以社会风俗为依据

C.保护个人私有财产D.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考点】罗马法

【解析】法律不是无情的,法律也应该顾及道德,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罗马法具有道德法的属性,故A项正确;善良风俗不同于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罗马法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该判决是根据这位男士违反了善良风俗进行的判决,不是缺乏客观统一标准,故D项错误。

【答案】A

33.“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

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

这客观上导致(  )

A.天主教统治地位动摇B.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

C.近代自

然科学的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要原因”并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白银能否成为流通货币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B.结合所学知识,世界联系程度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C.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明朝均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开放程度是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故选A.

34.“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

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材料作者反对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可以反映出多极化的实质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大国和小国在多极化的进程中应该是平等的,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35.关于苏联的工业化,布哈林等人主张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对农业的过度伤害,政治上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

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这表明苏联(  )

A.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B.党派之间政治斗争激烈

C.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其国情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根据材料“但这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适当放慢工业发展的速度。

斯大林一派抓住了反对派工业发展速度上的缺陷,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表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故A项正确;布哈林和斯大林都属于布尔什维克党,他们在工业化问题上的分歧是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苏联的工业化,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苏联在工业化的实践中确实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A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www.zxls.com/),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二、非选择题

40.(25分)

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

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1

7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两宋

20

8

2

8

4

8

2

19

8

15

14

7

9

2

8

4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

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

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5分)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宰相制度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贯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区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据此可以得出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贯分布:

西汉:

咸阳、沛县,唐朝主要分布在长安、咸阳、西安、洛阳居多;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中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

(2)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

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答案】

(1)特点:

宋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8分)

成因:

经济中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尤为密集。

(7分)

(2)观点:

相权不断削弱(2分)

论证:

秦代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

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

成熟,相权弱化。

北宋设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8分)

观点:

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

(2分)

论证:

汉承秦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

汉武帝为了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帝创设军机处。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8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世界历史进行分类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历史过程进行时序上的划分即分期。

划分的标准是:

以那些对世界历史发展有重大意义并导致世界历史出现质变的事件为界,把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彼此衔接但又不同的段落,借以说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以深化人们对漫长历史过程的认识。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还不能在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上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

不过,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①以社会形态演进

为依据; 

②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为依据;

③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为依据。

 

依据材料中关于历史分期的标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进行划分并予以说明。

(要求:

可选择材料中的观点,也可另有观点,观点明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史论结合。

【考点】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

【解析】此题属于观点论证题,首先依据材料中关于历史分期的标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进行划分,如:

以社会形态的演进为依据: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为依据: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

革命;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为依据: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再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

可选择材料中的观点,也可另有观点,观点明确;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观点:

以社会形态的演进为依据: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4分)

论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4分)

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4分)

示例2:

观点:

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为依据: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

革命。

(4分)

论证:

工业革命使机器

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4分)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

(4分)

示例3:

观点:

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为依据: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4分)

论证: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使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分)

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的改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4分)

4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广大的中下层人民迫切要求进行一次新的议会改革。

在这种情势下自由党为拉拢选民,表示主张新的议会改革。

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

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

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

它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一定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

在各郡也实行类似方案。

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

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

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

——摘编自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5分)

【考点】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解析】

(1)据材料“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1832年议会改革不彻底,选举权仍受很大限制;现实因素:

政治上:

据材料“保

守党内一部分人为了挽救保守党的政治颓势也表示准备改革,但保守党内一些右翼分子却坚决反对。

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争取改革的斗争,群众到处举行集会”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发展,两党制的形成,工人运动和其他阶层群众运动不断高涨;经济上: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业城市兴起,人口向先进工业城市迁移。

(2)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回答,积极影响:

据材料“经过改革,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

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扩大了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更广泛参与政权,适应并推动了工业革命;消极:

据材料“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二分之一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得出普选权仍未实现。

【答案】

(1)历史因素:

1832年议会改革不彻底,选举权仍受很大限制。

(2分)

现实因素:

政治上: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工人运动和其他阶层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4分)

经济上: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业城市兴起,人口向先进工业城市迁移。

(4分)

(2)积极:

扩大了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更广泛参与政权,适应并推动了工业革命。

(3分)

消极:

普选权仍未实现。

(2分)

45.【历史——选修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0年6月,法国投降,建立维希政权。

法国拥有当时世界排名第四的海军舰队,仅次于英国、意大利和日本。

因此,英国要防范法国精良的舰船落入德军手中,只能劝法国海军主动投降英国,或是在与德国决战之前,先和自己曾经的盟友进行海战。

1940年7月2日,英国发出最后通牒:

英国将遵照国王陛下的命令,采取一切必要的力量来阻止法国舰船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法国分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让苏尔给的书面答复是:

法国战舰绝不会落入德国和意大利手中,而武力行动必然遭到武力应对。

7月3号下午5点54分,英国向法国海军开火,奥兰港内的法国舰队全军覆没。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

“在这之前,大家对我还有所保留。

然而,现在所有人都融入了一片庄严而热烈的和谐之中,这对这个国家影响深远。

这就是那个让许多人不做指望的英国,这就是那个许多陌生人认为应该即将投降的英国,现在这个英国冷酷无情地打击了她昨日最亲爱的战友,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毫无争议的制海权囊入自己麾下。

它清晰地证明了英国内阁无所畏惧,无可阻挡。

”《纽约时报》评论:

“英国政府最终采取了大胆的行动。

哪怕对其前盟军舰船开火的命令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它至少也消除了人们对英国坚持抗战决心的最后一丝怀疑。

”美国几周后给英国皇家海军支援了50艘驱逐舰。

接下来几个月里,美国大幅度增加了其对英国的金融和工业支持。

——摘编自《丘吉尔回忆录》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奥兰海战爆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