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292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中心思想概括Word格式.docx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习要点提示

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翻墨”与“跳珠”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人在黄沙岭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6.《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突出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花之歌》课文主题

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以象征的手法,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诗人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积极乐观的人生。

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心:

这首七言诗通过对举世闻名的长征的生动描写,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简析: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要点提示: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

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课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痛击敌人 

→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7.《开国大典》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

最后讲群众游行。

8.《灯光》

《灯光》本文讲的是作者由天安门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

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与开头照应。

这样写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含义深刻。

9.《竹节人》

本文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与满足的感情。

整体把握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10.《宇宙生命之谜》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迹象,而人类将继续用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

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小品文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

11.《故宫博物院》

说明文中心意思: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突出表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

12.《桥》

本文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桥梁的事,赞扬了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5、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

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13.《穷人》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4.《在柏林》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15.《夏天里的成长》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16.《盼》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的心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7.《古诗三首》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简析

1、诗的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特点。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黄河的蜿蜒曲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2、后两句借用牛郎与织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一直到牛郎织女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豪迈气概。

主题:

《浪淘沙》通过描写黄河大浪淘沙之势,并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一、二句写的是晴天的景色。

首句展现了江南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

次句描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和风中招展。

2、三、四句写的是雨天的景色。

南朝遗留下来的许多寺院,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增添朦胧迷离的色彩。

“南朝”二字给这隔画面增添了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虚指,不是实指,意在突出寺院之多。

课文主题:

《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不仅有清新、明媚的自然风光,更具悠远的历史色彩,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前两句从“净无苔”和“花木成畦”,来赞美杨家庭院的洁净清幽,暗示庭院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2、后两句诗人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庭院的清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8.《只有一个地球》主题思想

本文介绍了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9.《三黑和土地》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因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20.《青山不老》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活条件,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鼓:

弹。

②志:

心志,情志。

③太山:

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

好啊。

⑤巍巍:

高大样子。

⑥若:

像。

⑦少选:

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

把琴摔破。

⑩复:

再,又。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

“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

“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

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书戴嵩画牛(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与?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

①处士:

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

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

唐代画家。

④《牛》:

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

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

拍手。

⑦搐:

抽缩。

⑧股:

大腿。

⑨乃:

却。

⑩掉:

摆动,摇。

⑪谬:

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

“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古语云: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22.《月光曲》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23.《京剧趣谈》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24.《少年闰土》

本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形象,反映了儿时的“我”与闰土真挚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 

我”讲新鲜事的闰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1)从月夜瓜地,少年刺猹时“带”、“捏”、“刺”的动作,猹反身逃时“扭”、“逃”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一个可爱、勇敢、机敏的少年。

(2)从初次见面时看到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神态描写“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可以体会到相识时的闰土是一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农村少年。

(3)从闰土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可以体会到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少年。

25.《好的故事》

这篇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对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期盼,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

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1)趣谈《水浒传》

(2)笑谈“碰壁”(3)喜放烟花(4)救助车夫(5)关心女佣。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分享最新小升初复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