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299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观今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根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

从智慧说:

“一切是缘起的存在,展转相依,刹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无我,即是否定实在性及所含摄的不变性与独立性。

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

唯神。

唯我、唯理、唯心,这些,都根源于错觉―――自性见的不同构想。

本质并没有差别。

缘起无我的中观,彻底否定些,这才悟了一切是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存在。

相对的存在――假有,为人类所能经验到的。

极无自性而宛然现前的不能想象有什么实体。

但也不能抺煞这现实的一切,从德行(善)说:

缘起是无我的。

人生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依存的和合众。

佛法不否认相对的个性,而一般强烈的自实在感――含摄得不变、独存、主宰――即神我论者的自由意志,是根本的错误,是思想与行为的罪恶根源。

否定这们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贴得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

自私的本质的神我论者,没有为他的德行,什么都不过为了自己。

唯有无我,才有慈悲,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慧与真、慈悲,即缘起正觉的内容。

 五:

P9:

缘起性空,本于生灭的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生灭的困果诸行,是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

这在三般有情,是不能正确理解的,一般总是倒觉为自性实有,或由实有而假有的。

所以佛说一切从缘有,一切毕竟空,就有人大惊小怪起来,中国学者一向是调和空有的,即有而空的中观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与差别,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礙的总贯。

本论末后几章,即蓍重于此。

我觉得和会空有,空宗是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即有而空,即空而有,这是怎样的融通无礙,在这根本的特见中,一切学派中、的契机契理的教说,而不可以一以贯之,这有待于中观者不不断的努力。

三十八年五月二日,在厦门南普陀大觉社校读毕,附序。

 (一九四九年五月)

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

《廻诤论》

缘起: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缘的关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称为“缘起”。

凡是缘起的,没有不是受着种种关系的局限与决定,受种种关系条件而决定的缘起法,即不能不是无自性的。

“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体存在与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

现在说:

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恰相反,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

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论题。

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

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空寂。

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

然而,既称之为空,在言说上即落于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内证于寂灭,这唯证相应的境地……所以说之为空,乃为了度脱一切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盪一切,使达于“萧然无寄”的正觉。

“智论”曾这样说:

“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中论”青目释也说:

“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

”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别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

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

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

圣龙树在《廻诤论》,既明白说到三者的同一,在《中论》也说:

“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观四谛品)。

缘起,空、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中观学,就是对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发者,龙树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

惟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

龙树在《中论》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级起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观因缘品)于八不的缘起,即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究竟心要。

 P3:

龙树学,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

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两边的中道为宗极。

在《中论》里,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

乃至观邪见品等。

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学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

P4:

龙树的中观学在西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罗什三藏传来中国。

在中国旧有佛教和适应时地的思潮中发展中,在长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宏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正统者,就是三论宗,此外,天台宗出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

即中的要义,发挥它独到的圆宗,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

非常深刻,即使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

因此传入日本,即有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在西藏的时候,也有中观学,是西元八百年代,由印度传入的,据说:

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自续派”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

第一章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以称为人生)无始

以来,生生死死,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

也唯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

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

释尊在波罗奈的鹿宛中,初为五比丘转法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

如《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

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

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

悟证、

正觉、涅般之道。

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

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

中道即八支圣道。

这是中道的根本义。

这何以称为中?

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

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

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

要知道:

一般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

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

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

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端以及彼此转移过程中。

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

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

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

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不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万行不先导,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的原则的。

第二节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是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

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休中,即他如何。

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说僧叡说:

“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

”(中论序)二、中正:

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所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

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

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道即为八正道,

 

龙树发扬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著于名相,不落于对待。

一,不取于名相。

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

“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说:

“此语亦不受”“受”即是新的译的取,凡称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名言的概念,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如经为是非有非无,这不能恰中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

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郭按:

此语费解)

《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这里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至于能行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萨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

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

这不落对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

 缘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于释迦的中道,

第二章龙树及其论典

第一节龙树论略说

 约在西元一百五十年至二百五十年间,龙树出现于印度的佛教界,他本是印度面方的学者,长养于大乘佛教的环境中,据传记上说:

他出家后,曾到北方的雪山等处修学,这个环境,造成他综成他综贯南北,空有思想的特质,成就了他的伟大,龙树以产有,一味的佛教,向东南方发展的是大众系,向西北方开展的是上座系。

拘泥而保守的上座系,被呵斥为小乘,活泼而又进取的大众系,渐渐开拓出大乘佛教。

南北、大小,尖锐对立著,南空北有,各趋一极。

北方已完成极端实有的“大毗婆沙论”南方的偏重理性者,于因果缘起的事相,也不 免忽略。

这种偏颇的发展,决非佛教之福,龙树出生时,佛教正倾向于从分化而进入交流与综合的新机运,于是综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的中道,但他是以大乘性空为根本的。

第二节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探求龙树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主要的当然在“中论”。

“中论”的中道说,我有一个根本的理解――龙树菩萨的本著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从缘起性空的正见中,掘发“阿含经”的真义。

这是说:

缘起,空、中道,固然为一般大乘学者所弘扬,但这不是离开了“阿含经”而独的的,这实是‘阿含经’的本意。

…..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

一、中论所引证的佛说,都出于阿含经,….略见P17-24

第三章,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第一节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念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

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

因此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

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

大众部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级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

”的。

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关于这些,清辨的“般若灯经”曾经说到,依中观者说,缘起不生不灭,是说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的,这缘起寂灭性即是中道。

佛陀正觉缘起而成佛,在此,声闻的证入㰪无生,也在此。

这缘起的不生不灭,本是佛法的根本深义,三乘所共证的,但在佛教教义的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大乘学者特别发挥的深义,形式上成为大乘的不共之学。

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

 佛所说的涅般,是指那超越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为本的解说,涅般又为无为、无生(无住无灭)。

因为佛称世俗的工一切为有为,即惑为所感成的,动乱、相对、束缚的生灭,是他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的有为生灭,在无可形容。

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般。

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依此为正觉的所我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

第二节,因明与中观

中观与中论,是观察中道、论证中道的方法,是体悟中道实相必不可无的方法,所以中观与中论,是中道――真理的方法论;

用世间的术语说,即是论理学。

一般所说的印度论理学,称为“正理”渊源很早,梵语尼夜耶,译为正理,正理即是真理;

后来,即转用为论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为印度论理学的专称。

这和西洋的逻辑,从逻格思的术语变化而来一样,印度的正理学派,约成立于西元之初,其后,佛教学者也加以采用,特别是法相唯识学,即发展为著名的因明。

正理学派的论理方法,总凡十六句,他的论式,

第五章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缘起P59

“中论”说:

“因缘(即缘起)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

”“十二门论”说:

“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的;

无自性的,所以是空的;

空,所以是寂灭的。

“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的根本论题,根本的法则。

缘起、自性、空,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续还灭为中心,所以经中说到到缘起,总是这样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阿含经》说缘起,虽多从有情的流转还灭说,实则器世间也是还是缘起的。

……P60:

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起,一切无从安立。

缘起为佛法的主要术语,从经义的通贯生灭及不生不灭,依学派的种种异说,今总括为三点来说明:

P60

一、相关的因待性:

起是生起,缘是果法生起所因待的。

约从缘起所生起的果法说,即缘生;

约从果起所因待的因缘说,即缘起。

…..此有故彼有,是缘起的主要定义,无明缘行等,是缘起的必然序列,也是举例以说明其内容,唯有在缘起的果中,P61:

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寂。

所以,缘起约因缘的生果作用说,但更重在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

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

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触――感觉,即知依于六入――引发心理作用的生理机构而有的;

六入对于触,有蓍此有彼可有,此无彼必无的必然关系,即成因果。

但缘起的含义极广,不单是从缘而起,也还是从缘而灭无,这又可以分为两点来说:

一、如由惑造业,由业感果,这是相顺生的,如推究如何灭苦?

这必须断除苦果的因缘――惑,即须从戒定慧的对治道。

此对治道能为断惑的因缘,即是相违相灭的。

如,《杂阿含(五三经)》说:

“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都是依于缘起的。

二、一切法的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无,生法的可以灭,不仅由于外在的违顺因缘,而更由于内在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

此可有可无、可生可灭的可能性,P62:

即由于缘起,存在――有兴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灭、有必归无的必然性。

例如触是依于六入而有而生的,那么,触即不离六入,没有触的独存性。

一旦作为因缘的六入,起了变化或失坏了,触也不能不跟着变化及失坏。

这即是说:

凡是依缘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即必然要归于灭无。

所以佛说缘起,即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

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

所以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

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

二、序列的必然性:

佛法说缘起,不但说明“此故彼”的因果关系,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灭的系列必然性,如悟入十二有支,这决不止于个别的因果事实,而是从一切众生,无限复杂的因果事相中,发见此因果必然程序。

如发见日月运行的轨道,看出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从前,大众学者特别重视这点,因此说缘起是不变的因果轨律。

……依中

观的义来说:

缘起的序列必然性,决非离事说理,在缘能起果的作用中,现出此必然的理则,生死相续,似乎依照此理则而发展,佛也不过发见此因果事中的理则而已。

三、自性的空寂性:

从缘起果的作用,有相关的因待性,有序列的必然性,此因待与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还灭。

如进一层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灭,如此次第,无不由于众缘,那么,此有无生灭的一切法,即没有自体,即非自己如此的。

这即能从如此生灭次第中,悟入此即是空的诸行,并非实有实无实生实灭的。

彼此因待,前后必然,世间的因果幻网,似乎有迹可寻,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网即当体绝待,了无踪迹。

所以说:

缘起是“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

   

P64:

第二节   自性

缘起是无自性的,什么是自性呢?

自性(svabgava)是专门术语,如《壹轮卢迦论》说:

“凡诸法体、性、物、事、有名异义同。

是故或言体,或言性,或言法,或言物,或言事,莫不皆是有之差别,正音云私婆婆,或译为自体的体,或译为无法有法的法,或译为自性的性。

”所举的名字虽很多,而意义却是同一的。

所谓体、法、性。

依梵语说“婆婆(bhava)即是“有”。

此字,此字什公每译为“法”,也或译为“物”《般若灯论》也有译作“体”的。

“有”前加sva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语,或译自体,含有自己有。

自己成的意义,是自己规定自己的。

凡是法,即有其特殊形态与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态与作用,依自性说,即是自己如此的。

此自性的另一特性,什公译为性,意义为本源的性质,即本质或原质。

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

也是本来的性质如此的,如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皆与此自性的含义相合。

要明了自性一语的意义,请听萨婆多部所说。

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说:

“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

”萨婆多部的学者,把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看成同一意义,尤其所谓“分”,最值得注意。

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后原素,也即是所谓“点”,即“其小无内”不可再分割的东西。

萨婆多部以为一切法不外两种。

一、假有,二、实有。

假有的,如“顺正理论”卷十三说:

“是假有法,宁求自性?

”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依他们说:

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实有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续,即假有的。

可以说没有自性。

而在相续与和合的现象中,分析到内在不可再分析的点,即是自性实有的。

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极微,以极微的物质点,为集成粗显色相的实质。

对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单元,此分析出的单元,是自性,也称为我――我即自在义。

如“婆沙”卷九说: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有性实有,如实见故。

”补特迦罗我是五蕴和合的有,扔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实有,所以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

”这种思想,即是假定世间事物,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后别才有世间的一切。

他们从“析假见实”的方法。

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质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

也是所谓的自性,自性即万有的本元。

如“顺正理论卷”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

非离假依可有假法。

”“假必依实”――自性有,是最根本的见解,萨婆多是主张有自性的,于是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照他们的意见,追究诸法的实在,相续与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变的,有不能无、无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称为法我了。

 P66:

假有无自性说,经部师是扩大了,但自性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三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经部的现在实有论中,转化为潜在于现在的种子或旧随界。

此种子与界,虽不断的从种子而转为现行,现行不断转化为种子,但依旧是不变的,这点,唯识学者说得明白,名为“自性缘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贪生贪,有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这样的因缘论,即是从一切有部析假见实得杰的自性有,不过从三世常如而使之现在化而已。

自性有的原则。

完全吻合,依经部师,蕴、处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实有的。

相续和合的现行,都依于真实的界性,“瑜伽论”在批评性空时说:

“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

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而无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

”经部与瑜伽论者,禀承那“假必依实”的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

“解深密经”也这样说:

“云何诸法遍讦所执相?

谓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别乃至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起性?

谓一法缘生自性。

”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

“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自性安立:

假名安立的无自性,容;

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有的,依此而成立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

又如“楞严经”中说:

“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

”这是自性论者的另一面目,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中,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

P68:

“中论“观有无品”说:

“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这是“中观论”对于自性的具体说明,佛法说缘起,除了极端者之而外,谁都承认,但总觉得是诸法自性有,由众缘的和合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