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328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19第3单元课外自读文档格式.docx

C、本词上片写主人公登高望远,离愁滋生;

下片写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本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

B [B项,应为诗人处在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境地。

]

2.这首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3.〝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一步步来表达的?

【答案】 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名句鉴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鉴赏】 〝衣带渐宽〞是指人逐渐消瘦,衣带都变得宽了。

〝为伊消得〞为了她值得。

思念她,想念她;

为了她而逐渐消瘦,为她而憔悴不堪;

原本合身的衣带现在已觉宽松了,这一份真心真情却永不改变,绝不后悔。

这两句词是描写有情人的痴心真情,此身长在,此情不变,即使受尽痛苦折磨,即使为她消瘦憔悴,还是愿意为爱情而牺牲一切。

〝为伊消得人憔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情所困,为爱所苦,失意伤心,憔悴不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

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此两句被王国维引用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

由于对理想的执着,信心十分坚定,虽然饱受挫折,尝尽风霜,仍旧坚持到底,始终不变。

(王国维的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晏殊词二首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这首词是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1)成功的心理刻画

这首词上片以菊愁、兰泣开头,定下了全词凄清的调子。

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

词作对主人公的这种复杂曲折的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

(2)平淡的语言

明月本无知无情,主人公却说它〝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彻夜不眠,以平淡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1.以下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明月〞两句与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写法相同,风调相近。

C、本词上阕借兰菊和明月等意象委婉地表现内心的愁绪,显得情致深婉。

D、〝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

〝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B [B项,二者虽然写法相同,但苏词清疏豪宕,晏词深婉含蓄,所以风调不相同。

2.词的上片是怎样运用景物描写表现离别相思之苦的?

【答案】 用拟人手法将〝菊〞〝兰〞人格化,〝愁烟〞〝泣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表现词人的心情。

〝燕子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斜光到晓穿朱户〞说明词人彻夜不眠。

词人埋怨燕子双飞,明月无情,是为了表现无法诉说的痛苦心情和无人可以倾诉的孤独寂寞之感。

3.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词人矛盾复杂的心情的?

【答案】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明词人十分思念远人并极欲倾诉离情。

但词人又无法用书信去表达情意,而且即使能够写信,可山这样连绵不尽,水这样广阔无边,人也不知在何处,无从寄出书信,可见词人的痛苦和无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鉴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的表现手法。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

通过回忆往事,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哀愁,从而表达了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含蓄蕴藉的语言。

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情别绪,但全篇无一字直接表达这种情感。

虽然如此,读者却能从〝去年天气〞〝旧亭台〞〝燕归来〞〝独徘徊〞等诗句中领会到作者对景物依旧、人事已非的暗示和深沉的叹惋。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以下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词抒写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B、〝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B [B项,应为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为什么?

【答案】 呼应的句子:

无可奈何花落去。

原因:

因有落花满地,故而〝径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鉴赏】 这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蕴。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

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还有令人欣慰的景物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这一句上应〝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欧阳修词二首

(庭院深深深几许)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浅显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1)白描手法的运用

词的上片开头二句:

〝庭院深深〞〝杨柳堆烟〞〝帘幕无重〞形象地勾勒出一个被禁锢在高楼内与世隔绝的少妇的形象。

〝泪眼问花花不语〞将其苦闷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丽的语言,含蓄的情感表达

全词虽然写的是男女之情,但没有浮艳之风、妖媚之态,把一个身居牢笼的少妇的怨恨、无奈、孤独,表现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叹其用叠字之工,请你体会一下它的妙处。

【答案】 〝深深〞二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却再用一个带〝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更加耐人寻味。

2.本词哪一句最能表现庭院之深?

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上阕〝帘幕无重数〞写庭院之幽深。

作者不直接说帘幕到底有多深,而是用一重又一重的无数帘幕间接表现庭院的无比幽深。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一句的。

【答案】 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表现了女主人公无限的伤春之情。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鉴赏】 运用拟人手法,作者赋予花以生命,从而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了以下四层意思:

一是含泪问花,可知人的心情,由于她无处申诉而平添怨恨愁绪;

二是花不能语,不但人不能了解她,也得不到花的同情;

三是〝乱红飞〞,花自己也被风雨摧残得迎风乱落了;

四是花偏偏又被风吹过秋千去,而秋千却正是她曾与情人玩闹欢乐之处,更引得她触景伤怀,不堪回首。

朝中措»

(平山栏槛倚晴空)

这首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在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儒雅、豪放的〝文章太守〞的形象,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1)寄情于景

上片的写景透露出作者寄意山水的性格。

苍茫迷蒙的景色,寄寓了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深深感情。

(2)正面刻画形象来展现清旷风格

下片从正面刻画〝文章太守〞的形象。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描写了一位才思敏捷、豪迈惊人的太守,实际上是自我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旷达的词风。

朝中措

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

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假设有假设无。

C、〝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刘敞的赞美。

E、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BD [B项,应为〝远观所见〞;

D项,应为〝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太守的形象〞。

2.首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

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

3.词的结尾二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案】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

无可否认,这两句词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鉴赏】 此刻当送刘敞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

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

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

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

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

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

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苏轼词五首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首词是苏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借写威武壮观的出猎场面,抒发了作者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1)豪放风格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温庭筠的«

望江南»

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简»

),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中更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2)用典自然,挥洒自如

词上片末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孙郎〞指孙权。

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倒退。

见«

三国志»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阕〝卷平冈〞一语,极言场面宏大,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阕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E、这首词作者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AD [A项,〝少年的豪情〞不对,结合首句可以看出。

D项,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豪放。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案】 〝狂〞字是总起(词眼),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鉴赏】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片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不乏慷慨激愤之情,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

本词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梦境的表达,表达了词人对爱妻的深切痛悼之情。

本词虽然语言朴素,但感情却沉痛感人,因此成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1)层层递进的结构

词的上片开头就直抒悲痛:

〝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知茫茫却又难忘,情感加深一层;

千里相隔,无法对话,又进一层;

〝纵使相逢应不识〞,再进一层。

层层推进,把别后的思念、自己的孤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

(2)虚实结合的手法

下片写梦中相逢的情景,仍是妻子在世时的情形。

从虚处设想亡妻为自己痛断柔肠,将感情表达得执着深沉。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也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