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308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第二、三单元测试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1、口算乘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第2题、第4题和第5题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47页的第4题。

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作业设计

第48页第6--9。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2、笔算乘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415×3=298×3=523×3=

2、笔算24×12=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134×12=176×47=425×36=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笔算乘法练习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3×150=15×6=200×73=900×24=430×8=190×5=

2、笔算322×24=145×27=679×13=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练习七第8题

三、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练习七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53×30=20×700=40×22=608×5=

2、笔算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2)106×30=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练习八第3、4、7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问: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练习八第10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6×2=6×20=6×200=8×125=24×125=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40×4=20×4=25×160=25×40=25×10=

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26×24=26×12=17×12=17×24=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第59页4、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乘法估算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

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

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小结: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

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设计

第63页8、9、10、11、1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练习课

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

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

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

(1)列出原算式:

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

(1)12×18=216(12×3)×(18÷3)=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

你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那么

(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

你是怎样想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

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第四单元测试

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周第课时编号:

课 题

垂直和平行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法

学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可以分成几类?

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

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

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

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

(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

你们看:

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

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

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

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

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

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

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

61页3题折一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

P57“做一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