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356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崇仁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命题:

审题:

高二历史组

一、单选题(本大题25小题,共50分)

1.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说明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特点,C项正确。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科举制

2.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

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中英两国交战过程中英军无人员伤亡,但林则徐却奏报“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说明了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林则徐一类的政治清廉的官员都谎话连篇、弄虚作假,其中渗透出了战争失败的必然性,B正确。

中国人封闭愚昧是表象,A错误。

材料未涉及作战指挥策略问题,C错误。

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也是表象,D错误。

点睛:

本题属于“反映”类题型,这类题目一般都会选择一个较为深层次的答案,即更本质、实质的答案,学生切勿被表象选项所迷惑。

3.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

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着宗教而摆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材料中的斗争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反封建的人没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但是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以失败告终,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反西方宗教而不是借宗教摆脱传统,排除B。

辛亥革命是代表进步力量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但不是借宗教摆脱传统,排除C。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下开展的,与宗教无关,排除D。

所以选A

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用命令、用人民当权的陪审法庭来处理任何事情,甚至议事会所审判的案件也落到了人民手里”。

这里亚里士多德指出了雅典民主制的(  )

A.法律至上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C.轮番而治原则D.民主集中原则

【答案】B

【解析】由“用人民当权的陪审法庭来处理任何事情,甚至议事会所审判的案件也落到人民手中了”可以概括出人民主权,故本题答案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法律的地位,A不选;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集中原则。

5.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是(  )

A.《人权宣言》B.《法国民法典》

C.《权利法案》D.《论法的精神》

【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制度,《论法的精神》论述了三权分立,这为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正确;《人权宣言》产生于1789年,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法国民法典》产生于1804年,故B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了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1787年宪法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时间与内容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此后走向衰落

C.中国从此向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D.清王朝成为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

【答案】A

7.梁启超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综其大纲,不出二端:

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该材料可为研究哪一历史事件提供素材(  )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清末新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学习西方创办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工业,从“开平煤矿”便可知它与洋务运动相关,故本题选A。

B错误,因为维新变法运动涉及到了制度革新。

C错误,因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D错误,“开平煤矿”与洋务运动相关。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8.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

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B.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C.实行国家干预政策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答案】C

【解析】材料“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反映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缓解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国家干预政策,故C正确;自由主义政策不利于缓解危机,故A错误;福利国家政策属于国家干预政策的表现之一,故B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后并未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某同学在历史探究活动中选取了下面的曲线图。

据此,他可能在探究

A.世界黄金价格的变化B.中国农村人均收入的变化

C.美国人均收入的变化D.英国人均教育投入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在1980年后该数据达到约700美元,这不符合当时世界黄金价格的史实,故A错误;1980年中国农村人均收入不可能如此高,故B错误;当时美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故C正确;当时英国教育投入减少,而不是增加,故D错误。

故选C。

10.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答案】A

【解析】材料“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指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作为社会主义标签的“计划”经济和平等原则给了资本主义以改革的灵感。

战后西方各国福利制度逐渐完善,就是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故C项符合;A项是苏俄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与题意无关,A项排除。

B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无关,B项排除。

D项强调减少福利开支,故D项排除。

点睛:

福利制度是西方国家为了缓解社会危机,体现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它往往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也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当政府财政难以承担时,就又带来了社会危机,因此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降低了福利方面的支出。

11.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以下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三教合一

在中国宋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

三角贸易

盛行于15~19世纪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野蛮殖民活动

三民主义

其核心是民主主义,有两个重要原则: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三大战役

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唐代开始出现佛教、道教与儒学融合发展的情形,不是宋代,故①错误;“三角贸易”是指新航路开辟后的15~19世纪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主的野蛮殖民活动,故②正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而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属于民生主义,故③错误;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通过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故④正确。

故②④组合正确,故D选项正确。

ABC选项都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属于历史概念的解读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于表格所列出的历史概念必须熟练掌握,正确认识,三教合一、三角贸易、三民主义、三大战役这些概念都要从时间、空间、内容或过程、性质、特点、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2.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与宋明理学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民本思想的复兴,还包括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倡导早期的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中国还未产生资产阶级,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仍然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以知道讲述的是西北地区并非西南夷地区,故A项错误。

据材料“葛洪《抱朴子

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故B项错误。

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可以知道描述的是北宋汴京(即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由此可以知道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项正确。

据材料“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不能说明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代中国应该在晚清出现而非明代,故D项错误。

14.论及20世纪中国某次历史运动,有学者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并对“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

这场“历史运动”指导思想是()

A.民主与科学B.改良与进化论C.马克思主义D.三民主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和“对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可知这一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抨击,所以是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故A项正确;材料“辛亥革命后”说明BD项错误;C项是外来文化。

点睛:

“辛亥革命后”、“文化传统”、“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是解题的关键词。

15.《近代史研究》载文云:

“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下列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B.维新变法运动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C.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之间斗争的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之争。

D.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与洋务运动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运动有思想启蒙作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都属于资产阶级运动,其斗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之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与洋务运动实现近代化的目标不是一致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相关史实,学生再从逆向思维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的说法,加以排除,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6.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予以充分的历史肯定,并在吸纳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和超越。

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

A.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实现了阶级属性的跨越

C.新三民主义把民权主义与“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相联系

D.新三民主义把民族主义与反对帝国主义相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

新三民主义包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得到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三民主义仍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实现阶级属性的跨越,故B错误,符合题意;新三民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有人对邓小平晚年的某一行为是这样评价的:

“邓小平就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与这一评价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南巡讲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D.中共十八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反映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作用和意义,故B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邓小平没有退役,故A错误;“文革”时期全面整顿,没有完全纠正文革错误,故C错误;中共十八大时邓小平早已去世,故D错误。

故选B。

18.下表中三位历史伟人对科技的看法各不相同,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姓名

看法

卢梭

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卢梭的观点反映了体现了其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

B.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印证了爱因斯坦观点的合理性

C.邓小平的论断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D.三者观点完全对立,相互矛盾

【答案】B

【解析】卢梭属于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故其观点不可能反映其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故A错误;“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体现了爱因斯坦观点的合理性,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印证了该观点,故B正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故C错误;三者观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相互矛盾的,故D错误。

故选B。

19.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C.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调动分析与比较辨别能力,结合题目要求所选选项必须符合“共同点”的含义。

A项明显错误;B项在毛泽东思想中没有体现;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

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故选D选项。

2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思想改革运动。

其中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对宗教的势力削弱,重视了人的思想和意义;启蒙运动强调了理性,发展人的自由平等精神。

这些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没有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排除法,本题选择A选项。

21.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曾发表评论说: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下列说法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①古罗马的自然法精神吸收了斯多亚学派的主张

②欧洲的浪漫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

③《德意志帝国宪法》学习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冷战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不是一种具体的法令律内容,而是一种法律的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高于所有的具体法律和权力,这与斯多亚学派的主张有一致之处;故①正确。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矛盾,故②错误。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875年,故③错误。

美苏冷战一方面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并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冷战又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教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22.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后果。

这说明启蒙思想家们

A.认为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认为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C.认为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D.认为理性会人们生活更幸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启蒙思想家们着重强调“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即人们要用理性把握生活的真谛,思考社会问题。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意义

23.一部网络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

“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生活于17世纪,当时还没有电灯,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排除BCD项。

故选A项。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电灯

24.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达尔文根据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地球上各种生物是在遗传、变异、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是,达尔文可能没有想到,他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会被斯宾塞等人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将他在生物界发现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说出下列哪些重大事件宣传或利用进化论学说:

①希特勒屠杀犹太人 ②中国维新变法③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④17世纪西方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希特勒利用优胜劣汰学说屠杀犹太人,故①正确;中国维新变法也宣传社会生存竞争,主张变法图强,故②正确;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也受到进化论学说影响,故③正确;17世纪西方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时进化论没有产生,故④错误。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C。

25.某文学艺术流派产生于18世纪末期,它促使人们对于陌生而又久远的社会和历史时代产生新的兴趣。

那些遥远的时代,在这一流派的文学艺术家们看来充满魅力、多姿多彩,尽管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该艺术流派是(  )

A.现实主义B.现代主义C.浪漫主义D.印象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18世纪末期……看来充满魅力、多姿多彩”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故C正确;现实主义不符合“充满魅力、多姿多彩,尽管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故A错误;现代主义不是产生于18世纪末期,故B错误;印象主义强调光与色的运用,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共50分)

26.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

--布罗代尔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

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

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