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3588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学设计53页Word文档格式.docx

朗读指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提示:

“慈”的读音是ci,不要念成了zi。

“映”是的韵母是ing,不是in”。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按照划分的节奏来读,语速稍慢,读出对夏天西湖的赞美之情。

学生反复读诗。

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2.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

湖=氵+湖莲=艹+连荷=艹+何

3.教师针对难写字进行指导。

4.教师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解释。

晓出:

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

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

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

到底。

六月中:

六月中旬。

四时: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

相同。

接天:

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碧:

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红:

红得特别出色。

三、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大意讲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2.板书: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

这句话是不是很突兀?

这句诗描写了什么?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我们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

(4)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中”“同”等字眼体会夏季西湖的美景。

(5)这一句寓情于景,反映了作者什么心理?

作者借风景说明自己对林子方的情感也不相同。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

能说给大家听吗?

3.板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承接上一句,西湖美景和别处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的?

(这句诗是具体说明)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这莲叶与荷花一样美好。

(2)诗句描绘的画面有哪些色彩?

(蓝色的天空,碧绿的荷叶,红红的荷花。

(3)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

寓情于景)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六月的西湖,碧绿的荷叶上面,点点荷花显得格外的红艳。

这样的美景你一定也想看到吧。

背诵这首诗,了解这首诗的意境。

2.描写荷花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大家课下搜集至少两首描写荷花的诗句,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还可以给诗句配上自己的画哟!

教学感悟:

1.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授课。

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点评西湖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相机导入本课的学习。

2.运用读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生字和诗句加以指导。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

在解决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激发想象。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读诗句,并运用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在其中,产生美的感受。

第二课时

1.学习古诗《绝句》。

2.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绝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

多媒体课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

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绝句)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题目“绝句”是什么意思?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

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

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

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3.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

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

(1)如果给诗配上画,按照诗句的描绘,应该先画什么?

(黄鹂)

(2)诗中那活波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在什么地方?

(柳树间)

教师出示柳树图片。

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

(翠)

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

(鸣叫)

那么你们想一想,美丽的黄鹂鸟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

(欢快地、自由自在地)(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2.学习第二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鸟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出现了白鹭。

教师用课件展示白鹭图片,并介绍白鹭。

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中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2)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

(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

(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

(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

(蔚蓝的天空)

(3)洁白的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真美啊!

让学生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

一行白鹭上青天)

3.体会诗境。

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诗中表示颜色的字了吗?

(黄、翠、白、青)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将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4.学习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1)春意浓浓,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

(是远处的西岭雪山。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称之为“千秋雪”。

“含”是包括,囊括的意思。

“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

5.学习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

(船只)问:

船是停着还是行驶着?

(停着)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泊)“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来自哪里的船?

(东吴)

(2)因为从东吴到四川成都非常遥远,所以诗中用了一个词——万里。

现在大家明白这句诗的意思了吧。

(门前还停泊着万里外东吴来的船只)(板书:

门泊东吴万里船)

6.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这首诗吧!

三、横纵观,拓视野

除了这首《绝句》之外,还有两首杜甫的绝句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课下学习一下这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引导阅读。

诗歌的朗读是需要划分节奏的。

由于这首诗中没有难懂的词语,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划分诗句的节奏,让学生依据节奏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味。

2.创设情境。

运用诗句所提供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诗句,从而理解诗句。

3.拓展视野。

绝句不是诗的名字,因此绝句有很多。

通过设置这个版块,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新的了解。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虚写寓情于景)

(实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远近动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shuǐ(湖水)liá

nhuā(莲花)qió

ngré

n(穷人)hé

(荷叶)

jué

duì

(绝对)há

nxià

o(含笑)shānlǐng(山岭)dōngw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接天莲叶无穷碧。

穷:

(2)映日荷花别样红。

别样:

另一样,不同

(3)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

停泊

3.填空。

《绝句》这首诗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黄、翠、白、青;

描写动作的词语有鸣、上、含、泊;

表示数量的词语有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4.我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意思。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5.描写景物的古诗很多,请你把你知道的一首写在下面。

示例: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积累新词。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天气符号)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我们经常会看天气预报,那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呢?

找出表示“雷雨”的符号。

2.你们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雨的课文。

出示题目、齐读。

(板书:

雷雨)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读完后和同桌讨论:

课文写了雷雨哪些时候的景象;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教师参与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

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三、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大声朗读,自由读,小组读。

师: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了,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大家跟他打个招呼吧!

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课件,动画效果给出读音展示。

指名读,齐读。

2.记字形。

生字读准了,生字的样子记住了吗?

谁有好办法把它们记住?

压:

一间工厂把泥土压碎了。

乌:

小鸟没有眼睛变黑了。

垂:

睡觉的睡减去目。

四、精读课文

雷雨前。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雷雨前会有怎样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老师进行引导,如雷公公打起了乌云宝宝的屁股,乌云宝宝吓得跑起来了。

2.指名说说。

3.老师这里有一副画,看看画上面都有些什么呢?

它们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图。

(出示乌云、蜘蛛、蝉等图片)

4.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雷雨前什么样的景象?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画出“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的动作来体会云层很厚很低。

②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教师指导:

强调没有一丝风,天气很闷热。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吹乱摆垂逃)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画面。

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为什么?

“垂”用得好。

从中可以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急急地溜走。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我们还可以说“越来越()”

5.打雷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渗透安全知识)

(1)打雷时,在室内要关好门窗。

(2)打雷时,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

(3)打雷时,不要接打手机。

五、作业布置

1.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

课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今天学习的前三个自然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预习下节课内容。

1.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天气符号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利用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雷雨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自由读、范读、录音读、男女生赛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1.朗读课文,对比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景象。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到来之前的景色,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读1-3自然段)。

很好。

今天我们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

雷雨雷雨中雷雨后)

二、品析课文

1.雷雨中。

(出示4~6自然段原文)。

(1)默读4~6自然段,想象一下雷雨时的情景。

(2)课件展示雷雨时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雷雨时有什么现象。

(3)找出这些自然段中描写雷雨变化的句子。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4)品读句子。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

(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这句话说明雨下得怎么样?

(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

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两个渐渐地,体现出了雷声和雨声在一点一点变小,说明了雷雨变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变化。

2.雷雨后。

(出示7、8自然段课文)

(1)结合课件回答:

雷雨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象?

(彩虹、蜘蛛、青蛙等)请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

(2)品读句子。

①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仔细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挂”这个字来描述彩虹。

②蜘蛛又坐在网上。

从“坐”字体会蜘蛛在雷雨后悠闲的心情。

(3)雨停后,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就在这幅画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丽景色。

大自然中还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让我们打开书,带着充沛的感情,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1.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本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插图,教师可以补充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雷雨等特写的图片及动画,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说话训练。

“雷雨后的——”这里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获益,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懂得平时要如何去观察,去发现。

3.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

教学时,教师可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

16.雷雨

雷雨前(1-3)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雷雨中(4、6)恐惧越来越大变小

雷雨后(7、8)清新愉快充满生机

1.看拼音,写汉字。

iyǔ(雷雨)wūhēi(乌黑)dǎyā(打压)yí

(一户)

2.辨字组词。

阵(一阵)彩(彩色)压(压力)桃(桃花)

3.我来说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池水越来越(满)空气越来越(清)

青蛙越来越(多)树木越来越(绿)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一(阵)大风一(只)蜘蛛一(道)闪电

一(场)大雨一(条)彩虹一(只)青蛙

知识链接:

1.雷雨

雷雨,又称雷阵雨,是夏季常常出现的伴有雷电的降雨现象。

它在积雨云中形成,强烈时可出现暴雨。

按其成因,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对流旺盛所致的热雷雨,常见于夏季午后,范围小而降雨时间短;

另一种是冷暖空气剧烈冲突,促使暖湿空气上升而致的降雨雷雨,其范围大,降雨时间也较长。

2.居家防雷知识

(1)打雷时,要关好门窗,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以及电话线、电视闭路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

(2)在室内也要远离进户的金属水管以及跟屋顶相连的下水管,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

电脑、彩电、音响、影碟机等弱电设备不要靠近外墙,雷电发生时最好不使用这些设备。

(3)雷雨季节要注意收听、收看或上网查看天气预报,有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外出,并提前做好应急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因雷击造成的损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

3.掌握四种天然指南针的用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2.掌握四种天然指南针的用法。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1.小朋友们,假如你一个人在大街上迷了路,你会怎么办?

(问别人,看路牌,看地图……)那如果你们在没有人烟的野外迷了路怎么办?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大自然有许多的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好办法。

2.板书题目: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要求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多读几遍。

2.指定学生回答:

谁来说一下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诗歌里的生字词同学们都记住了吗?

那让老师来考考大家吧!

(1)出示含会认字的词语。

慌张分辨忠实向导一盏稠密稀少沟渠积雪帮助永远乱闯碰上

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读不准的字请教一下同桌。

(学生自由读)

都读完了吗?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即时纠正发音)

恩,看来同学们读得都挺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全班齐读)

(2)会写字读音指导。

(出示词语)

帮助导永乱闯碰特积需

只剩下生字啦!

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自己读读看。

好,谁自告奋勇起来读一下?

注意,老师指哪个字你就读哪个好吗?

(指名读)

同学们说他们读得好不好啊?

我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这么棒,咱们来开火车吧?

(开火车读)

(3)识记生字。

同学们都很聪明,记得很快!

那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呢?

(学生回答)

老师介绍识字方法:

找反义词识字:

稠—稀

联系实际识字:

针—铁杵成针,忠—我们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导—指导。

形近字:

忠—志盏—盛

同偏旁:

积稠稀

利用形声字识字:

稀忠

翘舌音:

忠盏稠稀

教师重点指导:

4.指导写字。

(1)学生自读生字,观察,谈发现。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

助:

左右结构,左边的“且”的最后一笔是提,不能写成横;

右边的“力”的撇要写得舒展。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导:

“巳”不是“已”,要封口,“寸”字要写稳,托住上半部分,竖写在竖中线的右边。

这样写才好看。

特:

左边是“牛”,最后一笔要写成提,不能写成横,右边是“寺”,第三笔的横要写得长些。

禾字旁:

上撇要短而平,最后一笔捺变点。

禾字旁在左边时,字形一般为左窄右宽,如:

积、稠、稀。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巩固

1.巩固强化。

读一读、记一记。

惊慌慌乱慌张

积雪积累累积

导游向导导向

2.抄写生字,并预习课文。

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学是很好地体现这个教育理念的方法。

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把握课文,解决难题。

对生字的自学,教师可以通过指名读(在过程中纠正发音)、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并让学生对识字方法及时总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复习生词。

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些词语朋友,大家还记得他们吗?

(出示第一课时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2.复习生字。

还有我们的生字朋友,再和它们打个招呼,女同学先来。

(出示生字,男女分读)现在让我们把这些新朋友送回课文里,学习一下这首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