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364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Threerural;

Ruralcreditcooperatives;

Zhejiangprovince;

FinancialSupport

目录

1.绪论6

2.浙江省的“三农”概况6

2.1“三农”问题现状6

2.2“三农”问题解决措施8

3.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引导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9

3.1农村信用社资金短缺的原因9

3.2农村信用社采取的应对措施10

3.3农村信用社取得的初步成效10

4.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及绩效11

4.1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渠道——金融投入11

4.2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现状12

4.3浙江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绩效13

5.浙江农信社运行机制再造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及对策13

5.1资本充实机制的建立效果与问题并存13

5.2资本充实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14

5.2.1浙江省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予以下金融扶持14

5.2.2浙江省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妥善处理有关遗留问题14

5.3浙江省农信社金融支持绩效15

6.浙江省(临安县和宁波市两地)农信社对“三农”问题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16

6.1淳安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问题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17

6.2宁波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问题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19

7.浙江农信社运行机制再造过程中的问题、难点及对策20

7.1资本充实机制的建立效果与问题并存21

7.2资本充实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21

7.3信用社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22

8.金融危机形式下,浙江省乃至全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23

8.1应对金融危机,如何促进农信社对“三农”的健康发展23

8.2金融危机下,浙江省乃至全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25

9.结束语26

10.参考文献27

11.附录28

1绪论

随着我国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反过来也在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三农”的发展。

从2003年改革至今,浙江省农信社通过建设服务型的省级金融机构,全面实施分类管理,积极发起组建村镇银行,促强扶弱,鼓励推选合作银行跨区域设立异地支行等,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实力明显增强,综合效益位居全国各省、区农信社系统前列。

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还对农信社发展设置障碍。

浙江省是一个私营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我们将基于对浙江省地区的调研材料,利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三农’的金融支持”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为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参考价值,为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改为杭州联合银行)做更好的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发现“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不足,能使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更好地为“三农”经济服务,从而使浙江省的“三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概况

2.1发展历程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从1954年普设至今已历时50个春秋。

50年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宗旨,集中信贷资金,优先支持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支持个体工商户、个私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与此同时,经过50年岁月的艰苦磨砺,农村信用社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片天,形成了农村经济快速稳健发展与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回首这五十多年,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农村信用社的建立与普设

省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2年10月,普设于1954年,到1954年年底,全省信用社发展到4565个,全省78.5%的乡成立了信用合作社或信用部,有40个县(市)乡乡建立了信用合作社,实现了信用合作机构普遍化。

而经过两年的整顿、巩固和合并,到1956年底信用社数为2569个,实现了乡乡有社。

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资金困难,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发放贷款,帮助生产合作社解决生产资金需要,促进了生产互助合作的巩固和发展,打击了农村高利贷活动,社会主义农村借贷阵地不断扩大,成为国家银行的有力助手。

(2)农村信用社恢复“三性”的改革

全省农村信用社建立后的前30年中,信用社的体制经历了从农村信用社-信用分部-恢复信用社的过程。

管理主体也从银行管理-人民公社管理-贫下中农管理-银行管理,经过了四个阶段。

但是,农村信用社相当一个时期成为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的诸多变更,直至1983年才最终给信用社的性质作了定论。

1983年至1987年,省委、省政府以恢复“三性”为主要内容,对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试点。

通过清股扩股,扩大社员入股面,进一步体现合作金融组织的群众性,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制,改信用社正副主任任命制为选举制,建立和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上的民主性,其次,拓展信贷服务范围,增设服务网点,推行贷款合同制,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执行贷款浮动利率政策,针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努力探索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

同时,还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及联奖承包责任制等制度,调动了干部职工改善管理、用活资金、增收节支、提高效益的积极性,逐步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

(3)积极稳妥组建县联社统一管理基层信用社

在1983年富阳县恢复“三性”试点基础上,又率先进行了组建县联社的试点,并于1984年9月完成了改革试点,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县联社)。

在之后的两年中,又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10个联社进行扩大试点。

1987年至1992年,根据我省实际,继续坚持“积极、稳妥、求实”的建社指导思想,以普设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为重点,建立由县联社统一管理基层信用社,农业银行通过县联社领导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管理体制,分期分批全面展开了县联社的组建工作。

到1993年底,全省拟组建的79个县级联社中,除2个属新分设的区域外,都完成了县联社的组建工作,实施了对基层信用社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并配备专职常务副主任主持联社日常工作(主任由行长兼任),初步理顺了行社关系。

在此期间,我省鄞县和绍兴县还进行了行社“脱钩”试点,萧山联社进行了“行政挂靠地方、行业管理上挂市农行”的半脱钩试点。

同时,县联社以基层信用社入股的形式,先后建立了联社营业部,办理公众存、贷业务和内外的各项往来结算业务,逐步使县联社从管理服务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较好地实施了“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联社办社宗旨,完善了由县联社统一管理基层社的管理体制。

(4)行、社脱钩和省信用合作协会建立

1996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浙江实际的改革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计划,经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1996年11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行社脱钩后,主要通过由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农金改办”和1997年7月成立的省分行农金处,具体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

而在1999年11月份,浙江省信用合作协会正式成立,在之后的4年多里,较好地行使了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能。

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在人民银行、银监系统领导、监管下的全省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也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快速、稳健发展期。

2003年末比1999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贷款增加幅度数额大,成倍数增长,而不良贷款比例也降低许多,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及社会地位、社会形象大大提高。

(5)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管理总部——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诞生

2003年8月浙江省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试点省。

在此之后,省委、省政府开始了全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历程。

至此,浙江省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称省农信联社)于 

2004 

年 

月 

18 

日 

正式成立,由浙江省内 

81 

家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出资组成,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银监会的有关规定,浙江省政府授权省农信联社对浙江省境内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是浙江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2.2发展现状

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包袱、自身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历史包袱沉重。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自组建以来,几经体制变迁,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调查显示,至2002年末,浙江省有552家农村信用社有亏损挂账,挂账亏损额达20.2亿元,占比52%,亏损信用社138家,亏损额16693万元;

至2003年末,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累计亏损挂账仍有约19.4亿元,亏损信用社仍有34家,亏损额6517万元。

这些历史包袱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而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完全靠信用社自身消化难度很大。

(2)不良资产相对较高。

由于长期担负服务“三农”的政策性任务,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积淀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就其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国家政策强行并给信用社的不良资产;

二是为了发展乡镇企业,地方政府要求信用社贷款所造成的不良资产;

三是将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所产生的不良资产。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1月末,浙江省仍有高风险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二呆贷款超30%、备付金比例低于1%)163家,占比为15%;

账面资不抵债的信用社141家,资不抵债金额18.95亿元;

不良贷款比率为9.44%,相对于浙江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4.47%来说,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高位,若进行五级分类试点和推广,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比率还会大幅增加。

(3)产权处置困难。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

据调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一般由农民、乡镇私营企业入股组成,但这些股份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基本不参与经营管理,入股实际上已演变为“存款”,社员没有独立产权,不符合产权明晰条件下“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

此外,由于长期忽视农村信用社社员的股权,不分红或少分红,信用社盈利大多转化为集体积累,而按照现行制度,集体形成的积累不可分割,这部分资本金应由谁来代表的问题,始终没有明确,客观上造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处置困难的状况。

3.浙江省的“三农”概况

3.1“三农”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省的“三农”工作成绩显著,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创建农产品品牌、培育特色优势农业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

但“三农”工作也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狭窄。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无一技之长,因此他们没有很强的商业意识。

农民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年的外出务工潮影响,务农队伍多是老弱病残妇,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经营效益差,使得商品化程度低,粮储型生产结构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很难改观。

农民的发展意识不强,我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民们祖祖辈辈都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生产。

多数农民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展项目、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导致了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农民负担未得到根本减轻,农业税免了,农民的农资价格却上涨了。

(2)农村改革发展的投入偏低。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薄弱。

二是资金极度匮乏。

由于国家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大多倾向于业主自主经营的营利性项目,而很少用于考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公益设施上,致使农村的改革发展不充分。

(3)近年来,浙江省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耕地总量从1978年的1838千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1592.14公顷,减少了245.86千公顷。

工业用地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浙江越来越尖锐,尤其像温州这些地方,“土地瓶颈”已经成为执政者的口头禅了。

耕地面积的锐减,对于“三农”问题,无疑是致命的障碍。

(4)农民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目前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题的分散经营方式,不仅从客观上给金融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也为贷款投入主体即贷款对象的选择带来了难题。

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主体,只有容纳少量的小额农贷资金,也没有实力承担更多的资金。

农村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等农业项目,需要数额较大的贷款时,确难以找到有资格有能力的贷款主体。

信用社也不可能将款项平均分到农户或发放给当地政府。

这就出现了贷款承载主体农贷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相抵触,进一步发展“三农”,农贷有效需求不足。

(5)在我省欠发达地区,农业新的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困难,尤其是高山、贫困地区的农民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增收难度更大;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总量偏小,缺乏竞争力;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辐射面不广;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民素质与就业要求差距大等等。

这给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带来困难,而且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这些困难和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制约力更大。

3.2“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对于浙江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1)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订单”农业、包装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路子。

其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引进良种、提高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做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的总结、提炼、科学组装等,减少农产品流通税收和中间环节,建立更适应于农业发展的市场流通机制。

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改变其一味守旧的观念,鼓励创新,鼓励农民走商业化道路。

(2)在资金投入方面,做到城乡统筹。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途经。

必须做到推进城市建设进程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结合,把工业市、招商引资,建设经济园区与繁荣农产品市场相结合,以城带镇、以工补农与统筹城乡规划相结合,实施社区带农村、先进带落后与对口支援农村经济相结合。

(3)改革土地资本。

在稳定土地承包期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多样化的土地供给方式。

允许农民通过使用权转让、出租、承包、作价入股等式直接投入农业产业结构。

此外,需做好改革农民住宅区规划,在公路沿线建设农民新村,退宅还田。

还可以挖掘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耕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4)农村信用社要在加大扶持农户分散经营、重点支持专户经营的基础上,有条件、有步骤、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龙头企业,支持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推行“业主+农户”“订单+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消化支农资金,增强“三农”承贷能力,增加贷款有效要求,实现社农“双赢”,各方满意的目标。

(5)对于欠发达地区,要抓紧编制和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利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统筹城乡产业,实现贸、工、农一体化,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扎实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这是统筹城乡分配,重点支持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此外,要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确保农民与市民同待遇,逐步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权利。

4.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引导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农业贷款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过度追求效益最大化等各方面因素已经使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它的一些劣势,资金的离农趋势已经致使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出现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已经开始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支农贷款的支持,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扶持农业的主要机构,在资金引导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而,如何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4.1农村信用社资金短缺的原因

(1)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在不断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加强的商业化性质。

作为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农民,实行民主监督,并保护社员的合法权益。

然而现在的信用社大股东大多都是非农身份,导致了其投资偏好大多不在农村。

(2)银行间长期以来信贷界限的行政划定依然存在,导致除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几乎没有涉及“三农”方面业务。

商业银行对基层银行的贷款实行严格的政策限制,并执行系统内较高的上存利率,迫使基层的信贷资金流出本地。

相对于有限的农村储蓄,众多储蓄机构,尤其是邮政储蓄吸引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这加剧了县域资金紧张的问题。

同商业银行贷款的较高的经济效益相比,“三农”经济的效益显得偏低,而且信用环境也比较差,难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身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行列中来。

(3)年来农村机构网点出现了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以往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分布在农村各个乡镇及自然村,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农信社农村机构网点逐步缩小,服务对象向城市或城郊转移,尤其是城郊农信社网点不断向城镇落户。

4.2农村信用社采取的应对措施

(1)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身到服务“三农”建设的大市场中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是长期以来举国上下的共识,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

国家对“三农”发展必然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同样也会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支持农村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从而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新农村建设平稳快速的发展。

(2)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促使农业经济能高效快速的发展。

所谓信用环境的建设,具体讲就是加强借款人的诚信履约能力,自古以来,农民都是最诚实守信的群体,欠债还钱对于他们来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农村金融机构曾经出现过不良贷款,但这些不良贷款和一定的客观历史因素具有紧密的联系。

那么在现实中,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一方面要求当地政府提高对金融环境建设的认识高度和紧迫感,努力为农民取得信贷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从而使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身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对农民进行商品信用经济思想进行教育,提高及时归还贷款的信用意识,以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组建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村信用社防范金融及农村风险的能力。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是以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导,导致其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为了保障农村经济不受损失或尽可能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降低金融机构的资产的风险,应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通过保险补偿形式,避免农村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为实现“三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早条件。

(4)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进度,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的竞争能力和支农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进行,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不断优化和进步,增强金融竞争能力,在农村经济中发展站稳脚跟。

(5)调动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建设积极性。

各商业银行的决策者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在机构布局和信贷资金投入上,适当向农业倾斜,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业机械更新购置、农业加工服务龙头企业的支持,支持绿色环保型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教育产业,为培养技术型农民和输出农民技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6)央行应继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和管理力度,逐步做到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应在加大支持“三农”贷款规模的同时,发挥积极的政策引导作用,鼓励金融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的融资中来。

4.3农村信用社取得的初步成效

(1)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和金融地位,真正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已成为涉农部门投入最多的一家,成为农业生产资金投入的最主要来源,提升了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行业中的地位,成为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逐年提高,股本金日趋稳定,资本充足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与此同时,信用社还注重股权结构的改善,扩大企业入股比重,加大投资股的扩充,优化股权结构。

依据加权风险资产变化情况,部分农信社按季做好测算,合理增扩股金,既保证了资本充足率平稳,又避免了盲目扩股带来的分红压力。

(3)资产组成结构日趋合理、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清收和严控不良贷款的力度,通过奖惩分明、措施落实、人员到位来推动“双降”目标实现。

2002年以来,不良贷款率一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使改革试点前不良贷款上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对央行票据置换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也能尽职尽责。

(4)结算“瓶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解决结算渠道不畅是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的愿望,并通过接人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了全国跨系统实时汇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