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375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Word文档格式.docx

六、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问题·

(二)装备问题·

15

(三)技术问题·

16

七、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人才建设主要任务·

1.人才引进工程·

17

2.人才留住工程·

3.人才培养工程·

4.人才使用工程·

18

5.人才培训工程·

6.人才经费保障工程·

(二)装备建设主要任务·

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救助装备建设工程·

20

3.打捞和环境救助装备建设工程·

21

4.信息装备建设工程·

5.其它装备建设工程·

(三)技术建设主要任务·

1.恶劣海况下人命救助技术建设工程·

2.海上搜寻技术建设工程·

22

3.特种救助技术及特殊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工程·

4.救捞训练技术建设工程·

23

5.信息技术建设工程·

6.打捞技术建设工程·

24

7.环境救助技术建设工程·

25

8.大型远程拖航技术建设工程·

9.深潜水技术建设工程·

10.其他工程技术建设工程·

26

八、有关要求·

依据国家赋予救捞系统的公益性职责,为快速高效处置我国水上重特大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和交通部党组为救捞系统提出的“三精两关键”的工作目标,交通部救捞局决定自2008年至2010年在救捞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具有中国救捞特色的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建设工作,为进一步统一思想,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扎实有效地推进专业化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救捞系统的主要职责

根据国务院六部委文件(交人劳发[2003]60号),交通部救捞系统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交通部有关海上救捞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

(二)负责在我国沿海及相关水域的国内外船舶、水上设施和在我国沿海水域遇险的国内外航空器及其它方面的水上人命救助;

以人命救助为目的的海上消防;

以人命救助为直接目的的船舶和水上设施及其它财产的救助。

(三)负责水上非人命救助的船舶、设施和财产的救助;

沉船沉物打捞、公共水域和航道、港口清障;

沉船存油和难船溢油的应急清除;

防止海洋环境污染;

海上应急拖航驳运和海上特殊交通运输;

提供水上、水下工程作业服务。

(四)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救灾等抢险、救助、打捞任务;

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

二、救捞系统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因气候异常变化,强台风、强冷空气等自然灾害频繁袭击我国沿海,加之涉海活动增多,水上作业安全风险几乎与涉海活动量同步增长,导致海上突发事件频发,水上遇险人员、遇险船舶的数量及污染事件不断增加,水上大和重大突发事件长期在高位徘徊,沿海危险货物和原油的运输量急剧增加,海上发生重大溢油污染的风险越来越大,群体性遇险突发事件常有发生,严重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救捞队伍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处置海上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航运业高速发展,船舶流量快速增长,水上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的压力重大。

随着我国水路运输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全国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2亿吨,水路货运量达到31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49%和41%;

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产捕捞、海洋工程、海水养殖等用海活动将会是海上活动的主要增长点,因而港口、海峡、水道和内河干线的船舶交通流量和交通密度将进一步增加,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增大,水上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危险货物运输量不断增加,水上环境救助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危险货物特别是原油的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每天航行在我国水域的各类危险品运输船舶1000多艘次,进口原油90%通过海运,预计2010年原油进口量和液体化工品运量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航环境更加复杂,水上交通事故引发的重大溢油污染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水上环境救助形势不容乐观。

(三)船龄长、船舶技术状况差,季节性客运强度大,对救助值班待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国远洋、沿海和内河超老龄船舶的比重分别达到41%、68%、43%,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船舶种类繁多,特别是内河船舶种类多达1600多种,船龄长、船型复杂及船舶技术状况差是引发船舶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春节、黄金周和集市、庙会期间是水上运输特别是客运最繁忙的时间。

这期间由于运量集中,船舶运力有限,老旧船舶和非运输船舶参与运输及超员、超载现象十分普遍,是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这些对救捞船舶和飞机的值班待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通航环境日益复杂,水上救捞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我国水上运输量大,交通密度高,长江下游和珠江口水域的日均船舶自然流量均在3000艘次左右,超过世界上任何一条水道的船舶流量,沿海港口进港航道普遍狭窄,水深不足,大型船舶操纵受限;

内河水域多为天然航道,狭窄弯多,礁石密布,水流变化大,船舶航行风险高;

北方海区和东海海区8级大风日年均60天以上,南海海区台风多,平均每年有11次台风以上;

北方海区冬季表层水温较低,经常在0°

以下。

在这些条件下,一旦发生海难,如果搜寻救助不及时,极易造成重大人命财产损失,水上救捞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三、救捞系统开展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海上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发,救助打捞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海上安全生产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在全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专业化建设工作是为提高救捞综合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巩固发展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救捞系统来之不易的成果,是针对当前救助打捞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而开展的专项工作,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迫切,这也是关系到救助打捞能否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十七大”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强调: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注重“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救捞系统作为国家专业海上救捞队伍,是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工作职责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完成的每一项人命救助和抢险打捞任务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全面履行好社会公益性职责,完成救捞任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海洋环境安全,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救捞的神圣职责。

新的形势也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救捞专业化建设,提高救捞综合能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救捞系统开展救捞专业技术建设,就是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就是要加大对救捞专业技术的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救捞关键技术来提升救捞的整体能力,为履行好救捞职责提供技术保障。

“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救捞系统在2007年全面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聘和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从2008年开始开展为期3年的救捞专业人才建设,就是要着力提高救捞系统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素质。

通过采取对人才的引进、留住、培训、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切实抓好救捞关键人才、重要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开创培养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

开展专业化建设,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迫切需要。

救捞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机遇和挑战,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是我们救捞系统的立身之本,专业化建设是救捞系统的治本之策,提出“专业化建设”这一战略思路,实际上就是用救捞专业化建设加强救助、发展打捞,这对救捞系统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开展专业化建设,我们的专项活动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而救捞系统作为国家海上唯一的专业救助打捞力量,只有通过专业化建设,才能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目标要求。

(三)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交通做好“发展现代交通业”的“三个服务”崭新理念。

部党组指出:

“在新形势下,救捞工作要立足‘三个服务’,通过四个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三个服务”是救捞发展的立足点;

“四个创新”是实现救捞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途径;

“实现新的突破”,是在新形势下对救捞工作的更高的新要求,为救捞系统实现“三精两关键”的总体工作目标指明了方向。

部党组的重要指示,对于加强救捞专业化建设,加快救捞新突破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救捞从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利益出发,通过执着的奋斗,艰苦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扎扎实实的专业化建设,一定能在践行交通“三个服务”发展现代交通业崭新理念和贯彻落实部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中大有可为。

因此,开展救捞专业化建设,在当今“以人为本”的大形势下,必将使救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而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救捞行动,也将更能顺应民心,合乎民情,服务民生。

(四)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交通部确立的“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

交通部干部人事工作会议强调,围绕“三个服务”,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通过对救捞体制改革后崭新实践的反复思考,部局认为,伴随着体制改革而提出的“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至今已有四年的实践,也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对“三精两关键”进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三年时间的周密部署和具体运作,积极开展救捞专业化建设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五)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救捞的内在需要。

救捞体制改革后,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救捞系统。

“三位一体”在救捞队伍方面是由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组成的综合救捞队伍。

“三位一体”在救捞职责方面是由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组成的综合救捞职责。

“三位一体”在救捞功能方面是由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组成的综合救捞功能。

这三支队伍按照救捞系统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和一个口子对上对下的要求,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履行好国家赋予的综合救捞职责。

救捞系统水下打捞有重型的打捞装备,水面救助有强大的救助船队,空中救助有先进的救助飞机,基本形成沿海空中立体救助网络,基本可以应对和处置海上重大突发事件。

这三种“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救捞系统,因此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救捞的内在需要。

(六)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中国救捞发展的实际。

救捞所辖的海域点多线长面广。

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

《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还拥有200海里经济专属区;

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

从海上安全事故来看,无论是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大舜”轮特大海难事件,还是福建沙埕港四百余艘渔船沉没的救援打捞、“永安4号”触礁搁坐的救捞、黄浦江最大沉船“银锄”轮的抢险打捞、世界最大挖泥船“奋威”号沉没的应急救捞等,警钟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这支国家唯一的海上专业救捞队伍敲响。

从港口迅速发展上看,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长江口和珠江口每天进出港船舶都达到3000多艘,我国已拥有14个亿吨大港,每天南下北上的商船也有几千艘,且各种类型的商船不断在向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油船和化学品船也在与日俱增。

加之这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恶劣气象频繁发生,这些不利因素都对海上船舶航行安全和水上人员作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一船沉没,全港瘫痪”的重特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救捞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压力。

为此,加强中国救捞特色的专业人才、专业装备、专业技术建设已刻不容缓,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中国救捞发展的实际。

四、专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立足“三个服务”,通过“四个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加强救助,发展打捞”中心工作,坚持救捞“五个统一,一个口子”工作原则,坚持救捞“五个并重”工作思路,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着力加强救捞专业人才、专业装备和专业技术建设,着力提高水上人命、环境、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能力,着力增强发展打捞经济能力,努力实现“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

(二)建设原则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救捞系统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要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着眼长远,强化措施,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务求实效为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部局要制定总体性建设规划和“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对救捞系统的专业化建设工作做出部署,按照“五个并重”的工作思路统筹抓好救捞系统各项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救捞系统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专业化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家赋予的职责,结合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重点抓好关键人才、关键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建设。

2.整合资源,着眼长远。

救捞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系统各单位信息、人才、装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综合能力,避免重复建设。

同时要根据《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结合救捞系统和各单位“十一五”规划,科学部署、合理安排并努力完成专业化建设年度任务和三年发展计划,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实现“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

3.强化措施,开拓创新。

救捞系统各单位在开展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强化落实专业化建设任务的具体措施,要充分考虑到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等方面因素,做到措施有力,落实到位。

同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和体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救捞特色的救捞事业。

4.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各单位虽然在人才、装备和技术建设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按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救捞系统专业人才、装备和技术建设,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通过三年专业化建设,加快提高救捞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救捞综合能力,千方百计加快建设和发展,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真正做到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捞得起来。

(三)建设目标

救捞系统从2008至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交通部救捞系统“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建设一支讲政治、懂管理、顾大局的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及一支纪律严明、吃苦耐劳、技能高超的工勤技能职工队伍。

装备技术建设要按照《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达到重点水域的救助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水上救助系统初步形成,大功率救助船舶配置到位,救助飞机建设得到加强,应急反应速度明显提高;

打捞能力在溢油综合清除控制、沉船整体打捞吨位和水下救援打捞深度都有较大的提高。

1.救捞人才能力。

具有政治合格、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政令畅通,反应快速、救助有效,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捞得起来的专业救捞人才队伍。

2.救助覆盖能力。

主要是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等重点水域救助力量得到加强。

3.救助运行能力。

在重点水域9级海况下(风力12级、浪高14米)全天24小时都能实现救捞力量的出动,并可在6级海况下(风力9级、浪高6米)实现有效救助;

救助飞机可在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执行搜寻任务。

4.救助快速反应能力。

沿海重点水域离岸50海里救助船舶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

离岸100海里救助飞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

5.救捞综合能力。

人命救助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应急救助队水下应急抢险深度达到60米以浅,应急救助小分队达到30米以浅;

重要水域一次溢油综合清除控制能力达到500吨,局部水域达到1000吨,具备150米以浅700立方米/小时的水下应急抽油能力,救助现场污油储备能力达到1500立方米,其中船舶1000立方米,油囊500立方米;

60个有效工作日内实施水深60米以浅、5万吨级沉船整体或分段、解体打捞;

水下救援打捞深度达到300米。

五、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发展状况

(一)人才状况

随着救捞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救捞体制改革后,救捞人才队伍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在救助、打捞和飞行等各方面已经具有一批救捞专业人才,人才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立体救助力量不断发展。

系统现有职工7468人,其中船员、工程等岗位专业技术人员3380人,飞行、航务、机务和潜水员等岗位专业技术人员458人,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约占救捞职工总数的50%,比救捞体制改革以前增加了18%。

(二)装备状况

1.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在国家和交通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救助装备得到了更新和补充,救助船舶的结构和性能得到了改善,引进了性能优越的救助直升机,救助装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

三个救助局现有各类救助船艇58艘,其中救捞体制改革后新建造了6000KW以上装备现代化的大型远洋救助船舶10艘、高速双体穿浪型救生船3艘及新购置了一批快速救生艇,许多船舶配备了较先进的船载救助器材。

新建造的救助船舶快速性、操纵性、抗风浪能力和人命救助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高,是目前恶劣气象和海况下执行救助任务的主力军,新型救助船舶的投入,使各救助局海上救助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同时救助基地配置了应急救助队和救援装备,救助基地的应急抢险能力得到了加强。

救捞体制改革后先后组建了4个救助飞行队,自有S-76C+型和EC225型海上救助直升机分别为4架和2架,租用救助直升机4架,固定翼飞机1架,自有机场1个及有关配套的地面后勤保障装备。

救助飞行队组建后,海空立体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在海上人命救助中充分发挥了应急反应、快速出动的优势,救助有效率和成功率有明显提高,飞机救助在未来海上人命救助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2.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打捞单位在保证履行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职责的同时,大力发展打捞经济,谋求自我发展,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加快打捞装备的改造和建设,打捞综合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为保证履行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完成和生产经营方面的需要,通过自我发展,自筹资金建造和购置了4000吨和1700吨起重船,3000吨起重船正在加快建设,还建造和购置了一批性能优越的远洋拖轮、三用船、消防船等船舶,改造了200米深潜水装备等。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打捞装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加强,在保证完成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海洋石油工程、海洋石油三用船服务、海上拖航运输等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技术状况

1.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救助单位坚持“训练与实战并重”,认真开展各项救助训练工作,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和手段,加强船员在恶劣气象、复杂海况条件下和夜间的搜寻以及飞行员、救生员和绞车手海上救助训练,救助队伍在救助技术方面得到了普遍提高。

通过各种救助实践证明,在对客、货船和液化气船、危险化学品船等大型和特殊性船舶的成功救助过程中,尤其是在台风等恶劣海况条件下对群体性遇险渔船的成功救助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锻炼、培养和成长了一批救助指挥、技术人才。

2.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打捞单位坚持“加强救助、发展打捞”,走技术创新之路,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自身的技术建设,在液化气船等特殊船舶救助、5000吨沉箱整体预制和拉移、大型沉船打捞和考古类沉船整体打捞、隧道工程、饱和潜水、大型桥梁安装、单点系泊安装、水下应急抽油等技术方面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打捞单位已经具备了实施60米以浅,2~3万吨沉船的整体打捞技术。

六、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问题

救捞体制改革后,在人才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滞后于救助、打捞、飞行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救捞系统“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有较大差距。

救助、打捞、飞行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高级船员相对缺乏,年富力强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