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380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第二节 强化自主创新18

第三节 壮大民营经济20

第四节 促进绿色发展21

第七章 打造蓝色经济区21

第一节 全面推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22

第二节 优化蓝色经济发展布局22

第三节 提升海洋科技水平22

第四节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23

第五节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3

第八章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3

第一节 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24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7

第三节改造提升制造业30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31

第九章 提升完善城市功能33

第一节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33

第二节 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34

第三节 构建便捷陆域交通网络35

第四节 建设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36

第五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38

第十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9

第一节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39

第二节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39

第三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0

第四节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0

第五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41

第十一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42

第一节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42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43

第三节 办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43

第四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44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6

第六节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46

第七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47

第十二章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9

第一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49

第二节 推进公共安全建设50

第三节 促进民主法制建设51

第十三章 加快建设文化青岛52

第一节 塑造城市文明形象52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53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4

第四节 建设体育强市55

第十四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56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56

第二节 深化国有经济改革57

第三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58

第四节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59

第五节 推进改革试点工作59

第十五章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60

第一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60

第二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61

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61

第四篇 支撑保障62

第十六章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62

第一节人才支撑62

第二节 环境支撑63

第三节 水源支撑65

第四节 能源支撑66

第五节 土地支撑66

第六节 信息化支撑67

第十七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68

第一节 完善衔接协调机制68

第二节 完善监督考核体系68

第三节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68

第一篇 发展目标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并实施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成功举办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56662亿元,年均增长13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26亿元,是2005年的26倍。

现代服务业发展显著加快,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9∶487∶464,服务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7%。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五”末27年投资总和。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七区统筹稳步实施,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全面展开,老城区企业搬迁和旧城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优化拓展。

对未来发展影响深远的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即将建成通车,城市地铁、铁路客运北站、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建设全面推进,青岛港跻身世界十大港口之列,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启动环湾流域治理工程,加强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和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1%以上。

成功获得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有经济行业分布缩减到48个,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集体林权改革有序推进,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青岛保税港区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营,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达23246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财政对社会民生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奥帆基地、体育中心、大剧院、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中国海洋大学东部校区等重大项目建成,教育、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建设持续加强,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逐步完善,平安青岛创建和“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提前高质量完成援川重建任务。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了4万户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998元和10550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18倍。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

惠及全市人民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多层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

是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动力的结果。

这五年,谱写了青岛发展的辉煌篇章,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青岛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青岛将经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新一轮浪潮的深刻洗礼,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内需增长空间广阔。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深刻变革。

国家部署若干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天津滨海、辽宁沿海等区域加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开放竞争新格局。

  从青岛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雄厚的本土优势,具备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坚实基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批重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建设,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举办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为青岛全面展示良好城市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提供新的契机。

我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三网融合城市等试点,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集聚创新能量,激发发展活力。

大桥、隧道、地铁、铁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和新国际机场建设,城市大框架全面展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持续动力。

  同时,“十二五”时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困难和矛盾依然较多。

一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较大。

人才和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压力较大。

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县域经济不强,城市承载力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矛盾显现,公共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管理机制亟待创新。

三是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压力较大。

建设服务型政府、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任务十分繁重。

粗放型外贸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四是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长期形成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地位、实力还不相称。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我市市情,更加奋发有为地把全面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推向前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基本要求是:

  ——坚持率先发展。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

把提高开放水平作为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捷径,立足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海洋科研优势,加强与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和欧美地区交流协作,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5年争取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

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北部新城区初具规模。

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

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青岛新机场开工建设。

城市地铁顺利运营。

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

  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

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规模显著扩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全市河流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力争达到90%,22条主要污染控制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常见鱼类生长要求,胶州湾整体水质达到良好水平。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林木蓄积量达到1082万立方米。

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初步建成绿色生态城区。

  社会事业进入新阶段。

文化青岛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提升。

科技力量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张,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2岁以上。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市区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基本解决,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的供热、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条件进一步改善。

公共安全保障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1: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

第二篇 空间布局

第三章 城市发展布局

  立足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优化整合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形成各组团布局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

全市人口规模95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第一节 统筹发展中心城区

  突破影响七区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实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统筹融合。

完善城市功能设计,合理布局公共资源,总体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服务水平,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0万左右,成为全市行政、文化、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中心。

适时推进即墨、胶州、胶南纳入中心城区,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打造环湾型城市框架。

  重点发展崂山、黄岛、城阳。

以实现全域城镇化为目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临空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统筹建成区与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优化提升市南、市北、四方、李沧。

提升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功能,加快改善城市环境,深入挖掘发展潜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北部倾斜,完善北部服务功能。

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区和老建筑,加快特色街区建设。

突出建筑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整体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

  加快建设高新区。

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为核心,加快红岛组团建设,推进与城阳、胶州等周边区域统筹发展。

高新区基本建成智能交通网、热冷电气水网、全光通讯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集聚创新资源,建设城市创新中心和科技商务中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初步建成经济高速增长、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

  推进重要节点建设。

加快市南国际航运服务区、市北小港湾、四方滨海新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城阳国际航空城、黄岛北部城区等环湾节点建设。

谋划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新片区建设,重点推进市北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四方城市新都心、李沧生态商住区、城阳中央休闲区、崂山科技城、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功能。

以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完善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带动北部城区发展。

  “十二五”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区域示意图

第二节 壮大发展五市

  立足全市域统筹发展,加快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建设,通过便捷交通网实现与中心城区有机连接,成为推进城镇化、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

  做大做强五市城区。

以提升城市承载力为重点,协调推进新城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科学配置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等综合性公共设施。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快速便捷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鼓励人口向五市城区集中,胶州、胶南、即墨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60万左右,平度、莱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45万左右,成为产业先进、人才集聚、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加快重点组团建设。

对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好、人口集聚条件优的区域进行组团式开发,逐步承担起城市建设、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促进剩余劳动力本地居住就业。

  ——少海组团。

依托胶州湾产业新区建设,统筹胶州少海新城和胶州湾产业新区发展,并逐步融入中心城区。

加快建设景观住宅、度假旅游、城市商业、生态湿地带等功能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滨海新城。

  ——董家口组团。

依托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统筹董家口港区、临港产业区发展,整合泊里等周边镇,通过发展港口物流、海洋科技、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带动胶南南部快速发展,打造现代化蓝色新港城。

  ——温泉组团。

依托即墨东部会展、科研、旅游度假等大项目,发挥山、海、泉特色,统筹规划温泉镇、鳌山卫镇和周边区域,打造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山东半岛高端会议中心、商务会展中心和旅游度假中心,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形成温泉新城。

  ——姜山组团。

依托姜山轻工业功能区建设,统筹姜山镇和李权庄镇发展,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轻工制造业,带动人口集中,集聚形成姜山新城。

  ——新河组团。

依托新河化学工业功能区和周边便捷交通网、蓝烟铁路灰埠站,统筹新河镇和灰埠镇发展,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商贸物流、农业机械等产业,成为区域物流、信息流中心,集聚形成新河新城。

  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

科学调整建制镇布局,积极稳妥进行规模调整。

重点发展王台镇、泊里镇、李哥庄镇、铺集镇、田横镇、华山镇、灰埠镇、南村镇、姜山镇和南墅镇,努力建设成为产业比较发达、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小城市,成为连接大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节点,镇驻地人口规模5—10万。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

  以中心城区为依托,以五市城区、重点组团和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走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快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统筹中心城区户口迁移,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放宽农民工在五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十二五”城市发展布局示意图

第四章 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环湾高端集聚、县域壮大升级、多区带动发展的思路,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环湾重点布局高端产业,五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周边区域集聚发展。

第一节 环湾高端集聚

  环胶州湾区域,主要由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三大板块组成。

转移升级传统制造业,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构筑现代产业高地。

  东海岸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和崂山区,重点布局旅游、商贸、会展、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与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北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包括高新区、城阳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胶州市东部,重点布局半导体显示照明、汽车机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新区集聚政策和资源优势,汇集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业。

  西海岸经济新区,包括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和胶南、胶州部分区域,统筹产业规划,整合放大各功能区政策优势,重点布局汽车船舶、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家电电子产业,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创新、政策优势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经济新区。

第二节 县域壮大升级

  强化区域分工和协调机制,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加快五市新型工业化进程,高起点承接环湾区域的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体系的引进建设,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平度,加强与潍坊、烟台等周边区域经济联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化工基地。

提升电子家电、机械铸造、汽车配件等产业层次,壮大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发展精致农业观光旅游,整合大泽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形成生态健康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莱西,发挥胶东半岛地理中心优势,打造胶东半岛重要的轻工业基地、陆路物流集散中心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

重点发展橡胶轮胎、纺织服装、家电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环保设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

整合姜山湿地、大青山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

  胶州,加强与高新区、黄岛区产业协调,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显示、机械装备、木器家具、纺织染整等产业。

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业,建设半岛最大的钢材、五金建材、装饰材料交易市场。

发挥中国秧歌节带动作用,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胶南,重点发展航运物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纺织机械、海洋生物、家电电子等产业,建设以董家口港产业区、临港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的临港工业综合体。

整合山、海、岛、湾等资源优势,建设以滨海公路沿线重要节点为平台的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即墨,沿滨海公路,以温泉镇、鳌山卫镇为核心,培育旅游度假、会展商务、海洋科研教育、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带;

沿烟青一级路,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产业,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

依托鳌山湾港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和船舶制造业,打造临港产业带。

第三节 多区带动发展

  发挥各类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依托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区域经济突破提升。

  工业园区。

以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重点,整合提升现有14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提高投资强度、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生态化工、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即墨龙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即墨女岛船舶工业等6个工业功能区和10个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