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400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Word格式.docx

常用X线强度表

示X线的量与质。

2.光学密度〔density,D〕:

又称黑化度。

指X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

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3.光激励发光〔photostimulatedluminescence,PSL〕:

某些物质在第一

次受到光〔一次X线激发光〕照射时,能将一次激发光所携带的信息贮存下来,

当再次受到光〔二次激光激发光〕照射时,能发出与一次激发光所携带信息相关

荧光的现象。

4.光激励发光物质〔photostimulatedluminescencesubstance〕:

能发生

光激励发光〔PSL〕现象的物质。

第三章

1.潜影:

是感光胶片被曝光后,在胶片内部产生的微量的新生银原子集团。

2.感绿胶片:

这是一种配合发绿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吸收光谱的峰

值约为550nm。

3.感蓝胶片〔色盲片〕:

是配合发蓝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感光乳剂的

固有感色是以蓝色为主,不添加色素。

其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420nm。

4.感光中心:

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5.感光效应:

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产生的感光效果称为感光效应〔E〕。

6.胶片特性曲线:

是指曝光量与所曝光量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

7.本底灰雾〔最小密度minD〕: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

被复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称为本底灰雾或最小密度。

它由片基灰雾和乳剂灰雾

组合而成。

8.片基灰雾:

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

解之后的密度。

9.乳剂灰雾:

指乳剂制作中,为谋求一定的感度而产生的感光中心。

带有

这种感光中心的卤化银结晶,即使不经曝光在显影加工时也会复原成银。

这种较

大的感光中心称为灰雾中心,灰雾度的大小取决于乳剂中灰雾中心的量。

乳剂灰

雾可由本底灰雾减去片基灰雾得到。

10.感光度〔S〕:

是指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响应程度,也即感光材料到达

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医用X线胶片感光度定义为产生密度1.0所需曝

光量的倒数。

11.反差系数〔γ值〕:

称比照度〔contrast〕系数。

反差系数是指特性曲

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12.平均斜率〔用G表示〕:

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0.25minD和

2.00minD〕的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13.最大密度〔Dmax〕:

对某种感光材料来说,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不

再因曝光量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密度值称为最大密度〔Dmax〕。

14.宽容度〔L〕:

是指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表示的是

正确曝光量的范围。

15.增感率:

增感屏的增感作用常以增感率表示。

在照片上产生同等密度

为1.0时,无屏与有屏所需照射量之比称为增感率〔增感倍数或增感因数〕。

16.中心X线:

X线束中心部分的射线。

中心线垂直于窗口平面,是摄影

方向的代表。

一般情况下,中心X线应通过被检部位的中心并与胶片垂直,也

有时需要倾斜一定角度经被检体射入胶片。

17.斜射线:

X线束中除中心线外的射线。

在某些特殊体位摄影时利用斜射

线作为中心线摄影,以减少肢体影像的重叠。

18.照射野:

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成像介质的曝光面大小。

X线束在照射野内的线量分布是不均匀的。

19.焦点的方位特性:

在平行于X线管的长轴方向的照射野内,近阳极侧

有效焦点小,近阴极侧有效焦点大。

在短轴方向上观察,有效焦点的大小对称相

等。

20.焦点的阳极效应:

阳极倾角约为20o时,在平行于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

近阳极侧X线量少,近阴极侧的X线量多,最大值在110o处,分布是非对称性

的现象。

在X线管的短轴方向上,X线量的分布基本上是对称相等。

21.实际焦点:

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X线管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

称为实际焦点。

22.有效焦点:

把实际焦点在X线管长轴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称为X线管标

称的有效焦点。

23.照片密度:

又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用D表示。

是指X线胶片经过曝

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24.X线照片比照度:

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的密度差〔亦称光学比照度〕。

25.散射线:

当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X线照射到被检体等物体时,会产生

光电吸收和康普顿散射,其中散射吸收的二次射线,由于射线方向不定,能量低,

称之为散射线。

26.X线照片层次:

指照片局部范围内组织结构微小的的密度差或比照度的

显示能力。

27.锐利度:

是指在照片上所形成的影像边缘的清楚程度。

28.失真度:

照片影像相对被检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改变称之为影像失真,

其变化的程度称为的影像失真度。

第四章

1.体素〔voxel〕:

代表一定厚度的三维空间的人体体积单元。

是一个三维

的概念。

2.像素〔pixel〕:

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单元。

是一个二维概念,是体素在

成像平面的表现。

3.像素值:

就是像素的灰度值或强度值,一个像素只具有一个灰度值。

4.矩阵〔matrix〕:

表示由像素组成的,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方阵。

5.采集矩阵〔acquisitionmatrix〕:

每幅画面观察视野所含像素的数目。

6.显示矩阵〔displaymatrix〕:

监视器上显示的图像像素数目。

为了保证

显示图像的质量,显示矩阵一般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

7.视野〔fieldofview,FOV〕:

拟进行检查容积的选定区域。

8.比特〔bit〕:

是信息量单位。

二进制数的一位所包含的信息就是一比

特。

9.模/数转换〔analog/data,A/D〕:

指通过某种方法把模拟量转换为

数字量。

同样,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也叫做数/模转换或D/A转换。

10.灰阶〔graysca1e〕:

在影像或显示器上所呈现的黑白图像上的各点表

现出不同深度灰色,把白色与黑色之间分成假设干级,称为〝灰度等级〞,表现的

亮度〔或灰度〕信号的等级差异称为灰阶。

11.原始数据〔rawdata〕:

由探测器直接接收到的信号,经放大后再通过

A/D转换所得到的数据。

12.显示数据〔displaydata〕:

组成某层面图像的数据,亦即该层面各体素

灰度值的矩阵中的数据。

13.图像重建〔imagereconstruction〕:

用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计算而得到显

示图像数据的过程。

14.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SNR〕:

在实际的信息中一般都包含有信

号和噪声。

用来表征信号强度同噪声强度之比的参数称为信号噪声比。

15.调制传递函数〔MTF〕:

是以空间频率〔spatialfrequency〕ω为变量

的函数。

各个ω值都有自己的调制传递值和相位传递值。

16.噪声〔noise〕:

图像中可见的斑点、细粒、网纹或雪花状的异常结构,

是影响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掩盖或降低了某些影像细节的可见度,使影像的

清晰度下降。

17.量子检出效率〔detectivequantumefficience,DQE〕:

成像系统的有

效量子的利用率。

18.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volumeeffect〕:

某像素位置上可能有多个不同

X线吸收系数的体素存在,该处像素的灰度值往往是多个体素灰度值依其体积所

占比例而得的平均灰度值的现象。

19.窗口技术〔windowtechnology〕:

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要方法。

即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来。

20.窗宽〔windowwidth,WW〕:

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即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

21.窗位〔windowlevel,WL〕:

又称窗水平。

是图像显示放大的灰度范围

的平均值,即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

22.空间分辩力〔spatialresolution〕:

是指图像能分辨相邻两点的能力,

常用能分辨两个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表示。

又称几何分辨力。

23.密度分辩力〔densityresolution〕:

图像中可识别低密度差异的最小极

限,即对细微密度差异的分辨能力〔数字图像灰度精度的范围〕。

又称为图像的

灰度分辨力〔或比照度分辨力〕。

24.时间分辩力〔temporalresolution〕:

成像系统对被检体组织运动部位

的瞬间成像能力。

25.图像增强:

是增强图像中某些有用信息,削弱或去除无用信息。

如:

增强图像比照度、提高信噪比、强调组织边缘等。

26.锐化〔sharpening〕:

强调组织边缘的技术,能增强组织器官的图像轮

廓,使图像中组织边缘清晰锐利。

27.图像运算:

分为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

图像代数运算是指对两幅或两

幅以上的图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处理的基本单位是像素,通过运算改变

像素灰度值,但不改变像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8.兴趣区域〔regionofinterest,ROI〕:

一幅图像中含有医疗信息的区域。

29.图像变换:

是指将图像转换到频率域或其他非空间域的变换域中进行

处理。

在这些变换域中往往能表达出图像在空间域中表现不出来的信息,对这些

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效果。

30.图像分割:

是按照某种原则将图像分成假设干个有意义的部分,使得每

一部分都符合某种一致性要求。

图像分割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常用于医学图

像的深入处理与分析。

31.三维图像重建:

是指利用获得的连续二维断层图像信息,按照体绘制、

面绘制等运算方法,重建出反映组织三维信息的三维影像。

32.动态范围〔dynamicrange〕压缩处理:

将原始影像信号的信息范围按

照诊断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压缩处理,使不需要的信号被压缩掉,需要的信号清楚

地显示出来。

33.谐调〔层次〕处理〔gradationprocessing〕:

也叫层次处理,主要是改

变影像的比照度、调节影像的整体密度及影像信息的层次。

34.谐调曲线类型〔gradationtype,GT〕:

CR系统的谐调曲线是一组非

线性的转换曲线,作用是显示灰阶范围内各段被压缩和放大显示程度,它的选择

就象选择X线胶片的γ值一样,针对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需要配有不同的曲线。

35.旋转量〔rotationamount,GA〕:

亦称转换灰度量,GA主要用来改变

影像的比照度。

一些CR系统的旋转量设置为-4~4〔不包括0〕,当GA=l时,

表示所选择的谐调曲线上无比照度变化,相当于屏-片系统H-D曲线的γ=1,

输入与输出影像的比照无变化,GA越大,比照度越大;

反之比照越小。

36.旋转中心〔rotationcenter,GC〕:

为谐调曲线的中心密度,其值设为

~,改变GC即改变了曲线的密度中心;

GC可改变影像密度。

37.移动量〔gradationshift,GS〕:

亦称作灰度曲线平移量,一些CR系

统的GS=-~,是利用细微调节以获得最优化密度,改变整幅影像的

密度。

降低GS值即曲线向右移减小影像密度;

反之曲线向左移增加影像密度。

38.空间频率处理〔spatialfrequencyprocessing〕:

指CR系统对空间频

率响应的调节,主要用于改变影像的锐利度。

39.频率等级〔frequencyrank〕:

即对空间频率范围的分级。

涉及由频率

处理所增强的影像频率成份的频带。

40.频率类型〔frequencytype〕:

用于调整增强系数,控制每一种组织密

度的增强程度。

41.频率增强程度〔degreeofenhancement〕:

表示频率处理中增强程度

的最大值。

用以控制频率的增强程度。

42.灰阶处理:

即窗口技术,是数字影像所共有的。

通过对窗宽〔WW〕、

窗位〔WL〕的调节,使显示的影像符合诊断的需要。

43.X线量子噪声:

指X线量子依泊松〔Poision〕分布的统计学法则随机

产生的波动。

44.光量子噪声:

是光量子依泊松分布的统计学法则随机产生的波动。

45.平板探测器〔FPD〕:

呈平板状,固定于立式胸片架或检查床的滤线器

上,它是将穿过被检体的X线直接转换为电子信号,再通过A/D转换产生数字

的静态和动态影像。

FPD在曝光后几秒钟内即可显示图像,无需搬运,代替屏-

片系统或CR中的IP作影像信息接收器。

46.时间减影:

是在注入的比照剂进入ROI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为

蒙片储存起来,并与含有比照剂的造影像一一相减。

这样两帧图像间相同的影像

部分被消除,比照剂通过血管引起高密度部分被突出地显示出来。

47.能量减影〔energysubtractionprocessing〕:

利用物质结构的原子序数

不同,在不同的X线能量下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的特点,进行加权减影计算,

从而减去一种或几种组织影像,使需要观察的组织影像能清晰地显示。

能量减影

也称为双能减影〔dual-energysubtraction〕、K-缘减影。

进行某ROI血管造影

时,几乎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摄取的两帧图像进行相减获取血管的影像的减

影方法〔能量减影是利用碘在33keV附近对X线衰减系数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特

点进行的,故也称为K-缘减影〕。

48.混合减影:

是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减影方式相结合的减影方法。

基本

原理是在注入比照剂前后各使用一次能量减影,获得的注入比照剂前后能量减影

像各一帧,对这两帧能量减影图像再减影一次,即得到混合减影图像。

第五章

1.图像重建〔imagereconstruction〕:

CT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全部探测

采集的数据,求解出图像矩阵中各个像素单元的吸收系数〔〕,然后构建出的

二维分布图像的过程

2.像素(pixel):

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

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

衰减系数。

3.CT值(CTvalue,CTnumber):

人体被检组织的吸收系数x与水的吸收

系数w的相对差值,用公式表示为:

CTK

w

xw

值,一般定为

1000。

4.投影〔projection〕:

把投照受检体后射出的X线束强度I称为投影,投

影的数值称为投影值。

5.反投影法(backprojection):

又称总和法或线性叠加法,它的基本原理是

把所测到的投影值按其原路径反投影到每一个像素点上,各个方向的投影值反投

影后,利用所有反投影的累加值计算各像素的值,形成CT图像。

6.窗口技术(windowing):

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

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7.窗宽窗位〔windowwidthandwindowlevel〕:

窗口中心的CT值称为窗

中心,又称为窗位;

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

8.层厚〔thick〕:

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

9.层间隔〔step〕:

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10.视野〔fieldofview,FOV〕:

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

围。

11.床速〔tablespeed〕:

CT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

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12.螺距(pitch):

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13.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increment〕:

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断面之间的

距离。

14.空间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

又称为高比照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

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异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

力。

15.密度分辨力〔densityresolution〕:

又称为低比照度分辨力,定义为物

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异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

体的能力。

16.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volumephenomenon〕: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

含有两种或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

的平均值,测得的CT值也被平均化,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7.图像处理〔imageprocessing〕:

指CT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

据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

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

滤函数的调整等。

18.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reformation,MPR〕:

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

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

的数据则一概忽略。

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

就好似重新做了一组其他方位的断层扫描。

19.图像三维重建〔image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

指在扫描

结束后,利用一个特殊的电脑软件,将一系列的连续的断面图像经电脑运算

处理后,在x、y轴的二维图像上对z轴进行投影转换及负影处理后,显示出直

观的立体图像的过程。

20.外表阴影法显示〔surfaceshadeddisplay,SSD〕:

外表影像显示要求

预先设定一个CT值阈值,电脑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值与这个阈值比

较,但凡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

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外表,然后应用电脑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

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外表的立体图像。

21.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

指对容积数据中

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

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电脑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

22.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

容积再现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

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

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

第六章

1.磁共振现象〔Magneticresonancephenomenon〕:

将物质中具有磁矩

的自旋原子核置于静磁场〔外磁场、主磁场,用B0表示〕中并受到特定频率的

射频脉冲作用时,原子核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在它们的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

现象。

2.磁共振信号〔Magneticresonancesignal〕:

当射频脉冲的作用消失后,

发生共振跃迁的原子核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电磁能量

〔磁共振信号〕。

3.自旋〔spin〕:

原子核及质子围绕着自身的轴进行旋转。

4.相位〔Phase〕:

平面内旋转的矢量与某一参照轴的夹角称为相位。

5.同相位〔in-phase〕:

多个矢量在空间的方向一致。

6.离相位〔outofphase〕:

多个矢量在空间的方向不一致。

7.聚相位〔re-phase〕:

由不同相位到达同相位的过程。

8.失相位〔de-phase〕:

由同相位变成不同相位的过程。

9.驰豫〔relaxation〕:

是指自旋质子的能级由激发态恢复到它们稳定态〔平

衡态〕的过程。

10.纵向驰豫〔longitudinalrelaxation〕:

射频脉冲停止以后,纵向磁化矢

量MZ由最小恢复到原来大小的过程称纵向驰豫。

11.纵向驰豫时间〔T1〕:

纵向磁化矢量MZ从最小恢复到平衡态磁化矢量

M0的63%的时间。

12.横向驰豫〔transverserelaxation〕:

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矢量

MXY由最大逐步消失的过程称横向驰豫。

13.横向驰豫时间〔T2〕:

横向磁化矢量MXY衰减至最大值63%的时间。

14.T2*驰豫在不均匀的B0中的横向驰豫称为T2*驰豫。

T2*是不固定的,

随B0的均匀性而改变。

T2*衰减速度总是快于T2衰减速度

15.梯度磁场〔Gradientmagneticfield〕:

是一个随位置、以线性方式变化

的磁场。

与静磁场〔B0〕叠加后,可以暂时造成磁场的不均匀,使沿梯度方向的

自旋质子具有不同的磁场强度,因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获得关于位置的信

息。

16.频率编码〔frequencyencoding〕:

频率编码梯度使沿X轴的空间位置

信号具有频率特征而被编码,最终产生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不同频率的信号。

这种

编码方式称为频率编码。

17.相位编码〔Phaseencoding〕:

在Y方向上施加一个梯度,对信号进行

编码,以确定信号来自二维空间的那一行。

18.傅里叶变换〔FT〕:

是用于专门计算含有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