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4124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

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2.练习运用达西定律的基本观点分析讨论水文地质问题。

1.分析讨论承压含水层补给与排泄的关系。

2.观测天然条件下泉流量的衰减曲线。

《水文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孔隙与水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可根据课程具体性质编写

三、实验仪器和用品

1.给水度仪(图1一1)。

2.十二指肠减压器,或大号吸耳球,用以抽吸气体。

3.量筒(25ml)和胶头滴管。

4.松散岩石试样:

砾石(粒径为5~10mm,大小均匀,磨圆好);

砂(粒径为

0.45mm~0.6mm);

砂砾混合样(指把上述砂样完全充填进砾石样的孔隙中得到的一种

新试样)。

四、实验室准备工作

1.标定透水石的负压值

透水石是用一定直径的砂质颗粒均匀胶结成的多孔板。

透水石的负压值是指在气、

液、固三相介质界面上形成的弯液面产生的附加表面压强。

标定方法如下:

首先,饱和透水石并使试样筒底部漏斗充满水(最好用去气水,即通过加热或蒸

馏的方法去掉水中部分气体后的水)。

具体做法是:

将试样筒与底部漏斗一起从开关a

处卸下(见图1-1),浸没于水中并倒置,将漏斗管口与十二指肠减压器抽气管连接,

抽气使透水石饱水,底部漏斗全充满水。

用弹簧夹在水中封闭底部漏斗管,倒转试样

筒,将装有水(可以不满)的试样筒放回支架。

同时打开a、b两开关,在两管口同时流

水的情况下连接塑料管。

关闭a、b开关,倒去试样筒中剩余的水,将A滴定管液面

调至零刻度,并与透水石底面水平。

图1-1给水度仪装置图图1-2退水时给水度仪安置示意图

1—装样筛;

2—筛板;

3—试样筒;

4—透水石;

1—H为三通管液面到透水石第面的距离;

5—固定连接板;

6—试样筒底部漏斗;

7—弹簧夹;

2—三通管液面

8—硬塑料管;

9—滴管;

10—三通管

第二步,测定透水石的负压值。

打开a、b开关,缓慢降低A滴定管,同时注意

观测其液面的变化。

当滴定管液面突然上升时,立刻关闭b开关。

此时滴定管液面到

透水石底面的高度就是透水石的负压值。

反复测定几次,选其中最小数值(指绝对值)作为实验仪器所采用的负压值。

2.标定试样筒的容积

将试样筒装满水,用量筒或滴定管测出所装水的体积即为试样筒的容积。

(以上两步可以由实验室同志在实验课前做好。

五、实验步骤

1.连接:

将试样筒与滴定管装满水,同时打开a、b两开关,在两管口同时流水

的情况下连接塑料管。

关闭a、b开关,倒去试样筒中剩余的水。

2.检查:

试样筒与滴定管连接之后,检查仪器底部漏斗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先

要参照实验室准备工作中第1点进行排气,然后重复第1步。

3.装样:

装样前,将A滴定管液面调到零刻度,关闭a、b开关,用干布把试样

筒内壁擦干(注意不要将干布接触透水石)。

装砾石样和砂样时,不用安装装样筛,直

接将试样逐次倒入试样筒并轻振试样筒以保证试样密实,直至与试样筒口平齐。

装砂

砾混合样时,先按上述方法把砾石装满,再安装装样筛,将砂样从装样筛中漏入,直

至完全充填砾石样孔隙。

4.测定孔隙度

适当抬高滴定管,使其液面略高于试样筒口。

打开a、b开关(同时用手表计时),

用b开关控制进水速度。

试样饱水后立即关闭b开关。

记下A滴定管进水量及饱水累

计时间,填入附表一。

进水量(体积)与试样筒容积之比就是这种试样的孔隙度。

5.测定给水度

将A滴定管加满水并装上三通管。

用胶头滴管调整三通管液面(如图1~2)。

将B

滴定管初始刻度调至100m1处。

同时降低A、B滴定管后,打开b开关,使从试样中

退出的水沿三通管进入B滴定管。

退水过程中,三通管液面到透水石底面的距离不得

大于透水石的选用负压值。

退水终止后,将退水量和累计退水时间记入表1。

退水量

(体积)与试样体积之比就是试样的给水度。

6.重复上述3、4、5步骤,测定另两种试样的孔隙度和给水度(也可以分组测定

不同试样,各组交换实验记录)。

六、实验成果

1.完成实验报告表(附表一)。

2.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样中退出的水是什么形式的水?

退水结束后,试样中保留的水是什么形

式的水?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比较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与粒径和分选

的关系。

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1.达西仪(图2~1),分别装有不同粒径的均质试样:

①砾石(粒径5~10mm);

②粗砂(粒径0.6~0.9mm);

③砂砾混合(①与②的混合样)。

2.秒表。

3.量筒(100ml,500ml各一个)。

4.直尺。

5.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

1.测量仪器的几何参数(实验员准备)。

分别测量过水断面面积(ω)、测压管a、b、c

的间距或渗透途径(L);

记入附表二。

2.调试仪器(实验员准备)。

打开进水开关2,待水缓慢充满整个试样,且

出水管有水流出后,慢慢拧动开关2,调节进水量,

使a、c两测压管读数之差最大。

同时注意打开排气

口排尽试样中的气泡,使测压管a、b的水头差与测

压管b、c的水头差相等。

3.测定水头

待a、b、c三个测压管的水位稳定后,读出各测

图2—1达西仪装置图

1—试样;

2—进水开关;

3—出水管;

4—测压管;

5—仪器架;

6—排气口

压管的水头值,记入附表二中。

4.测定流量

在进行步骤3的同时,利用秒表和量筒测量t

时间内水管流出的水体积,及时计算流量Q。

连测

两次,使流量的相对误差小于5%[相对误差

δ=〔(Q2−Q1)÷

(Q1+Q2)/2〕×

100%]],取平均值记入附表二。

5.由大往小调节进水量,改变a、b、c三个测压管的读数,重复步骤3和4。

6.重复第5步骤l一3次。

即完成3—5次试验,取得3—5组数据。

7.按记录表计算实验数据,并抄录其它小组另外两种不同试样的实验数据(有条件的,可分别做不同的试样)。

注意:

(1)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排除气泡。

(2)为使渗透流速—水力梯度(ν—I)曲线的测点分布均匀,流量(或水头差)的变化要控制合适。

五、实验成果

1.提交实验报告表(附表二)。

2.在同一坐标系内绘出三种试样的ν—I曲线,并分别用这些曲线求渗透系数K值,与直接据附表二中实验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思考题(任选2题回答)

1.为什么要在测压管水位稳定后测定流量?

2.讨论三种试样的ν—I曲线是否符合达西定律?

试分析其原因。

3.将达西仪平放或斜放进行实验时,其结果是否相同?

为什么?

4.比较不同试样的K值,分析影响渗透系数K值的因素。

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

1.地下水演示仪(图4-1)。

该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介绍如下:

(1)槽体:

内盛均质砂,模拟含水层。

(2)降雨器:

模拟降雨,可人为控制雨量大小及降雨的分布。

(3)模拟井:

两个完整井和两个非完整井分别装在仪器的正面(A面)和背面(B面),

均可人为对任一井进行抽(注)水模拟,也可联合抽(注)水。

(4)模拟集水廊道:

可人为控制集水廊道的排水。

(5)测压点:

与测压管架上的测压管连通,可以测定任一测压点的测压水头;

与示

踪剂注入瓶连通可以演示流线。

(6)测压管架。

(7)示踪剂注入瓶。

(8)稳水箱:

用于稳定河水位。

2.示踪剂选用红墨水演示流线。

3.直尺(50cm)和计算器等。

图4—1地下水演示仪装置图

1.熟悉地下水演示仪的结构及功能。

2.地表径流的演示。

打开降雨开关,人为调节降雨强度。

保持两河较低水位排水。

认真观察地表径流

产生情况。

分析讨论:

(1)降雨强度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2)地形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3.观测有入渗条件的潜水面形状

如图4-2所示,潜水含水层中,等势线上各点的水头都相等,即B、C、D各点测

压水位分别与潜水面上M、N、O各点的测压水位相等。

由此可以按以下具体步骤确

定潜水面形状。

(1)中等强度降雨,保持两河同等低水位排水,待水位稳定后测定井水位和河水位,

并按比例表示在A剖面图上(见附图一)。

(2)在河与分水岭之间选择3~5个测压点,注入示踪剂,观察流线特征,分析流网

分布规律,在A剖面图上画出流线和等势线。

(3)选择3~5个测压点与测压管连接(注意连接时不要进气),测定测压水位,按比

例表示在A剖面图上。

自各测压点测压水位顶点作水平线交各测压点所在的等势线(各

交点均在潜水位线上)。

结合井水位和河水位以及各平行线与等势线的交点,在A剖面图上描绘潜水位线。

图4—2潜水含水层中等势线任一点水头示意图

1—等势线;

2—流线;

3—测压管C涂黑部分为该点测压高度;

4—隔水底板;

5—含水层;

6—河水位及潜水位

4.观测地下分水岭的偏移

中等强度均匀降雨,保持两河等值低水位排水,观察地下分水岭位置。

抬高一侧河水位,即抬高一侧的稳水箱。

观察地下分水岭向什么方向移动。

试分

析为什么分水岭会发生移动?

能否稳定?

停止降雨,地下分水岭又将如何变化?

认真

观察停止降雨后地下分水岭变化过程。

5.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和排泄关系的变化(此项为选择内容)

中等强度降雨,保持两河同等较高水位排水。

选择3~5个测压点注入示踪剂。

使

地下水位处于稳定的初始状态。

具体演示:

(1)集水廊道抽水:

打开集水廊道开关进行排水。

观察流线变化特征,分析集水

廊道排水对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和排泄关系的影响。

(2)完整井抽(注)水:

恢复初始状态。

打开两个完整井开关,一个抽水,一个

注水。

观察地下分水岭的变化及流线形态。

(3)非完整井抽水:

打开两个非完整井的开关,通过开关控制两

个非完整井等降深抽水。

在适当的测压点上注入示踪剂,观察流线形态并在B剖面图

(附图一)上描绘地下水流线。

两非完整井等降深抽水时,各井的抽水量

是否相等?

1.在附图一上根据步骤3绘制A剖面流网图;

根据步骤5(3)的演示,在B剖

面上示意画出两非完整井等降深抽水时的流网图。

2.对于河间地块含水层,当河水位不等时,地下水分水岭偏向哪一侧?

试分析其

原因?

1.承压水演示仪(如附图二)。

该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如下:

(1)含水层:

用均质石英砂模拟。

(2)隔水层:

用粘土模拟。

构成大致等厚的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和底板。

(3)断层上升泉:

承压含水层主要通过泉排泄,泉水通过开关9排出,可用秒表

和量筒配合测量其流量。

(4)模拟井(虚线部分为滤水部分):

中间b井和开关8连通,通过开关8可以

控制b井的抽(注)水。

(5)模拟河:

承压含水层接受河流补给,通过调整稳水箱(开关7接稳水箱)的高

度控制补给承压含水层的河水水位。

(6)隔水板:

上部穿孔,河水可以通过穿孔部分补给承压含水层。

3.量筒:

500ml、50ml、25ml各一个。

4.直尺(50cm)。

5.计算器等。

1.熟悉承压水演示仪的装置与功能。

2.测绘测压水位线

抬高稳水箱,使河水保持较高水位,以补给含水层,待测压水位稳定后,分别测

定河水、a、b、c三井和泉的水位,在附图二上绘制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线。

分析

自补给区到排泄区水力梯度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3.测绘平均水力梯度与泉流量关系曲线

测定步骤2的泉流量、河水位(H河),泉点水位(H泉),计算平均水力梯度(I),记入附表五。

分两次降低稳水箱,调整河水位(但仍保持河水能补给含水层)。

待测压水位稳定

后,测定各点水头、计算平均水力梯度,同时测定相应的泉流量,记人附表五。

4.b井抽水,测定泉流量及b井抽水量

为了保证b井抽水后,仍能测到各井水位,抽水前应抬高河水位(即抬高稳水箱)。

待测压水位稳定后测定泉流量,记入附表五。

b井抽水,待测压水位稳定后,测定各

点水头,标在附表二的平面图上,画出b井抽水时的承压含水层平面示意流网;

同时

测定泉流量及b井抽水量并记入附表五。

从测定结果分析,抽水后泉流量的减量是否

与b井抽水量相等?

为什么?

5.测绘泉流量随时间的衰减曲线

停止b井抽水(关闭开关8),待水位稳定后,关闭开关7,测量泉流量随时间的变

化,将测量结果记入附表五。

1.提交实验报告表(附表五)。

2.在附图二上绘制承压水测压水位线。

3.绘出b井抽水时的承压含水层平面示意流网。

4.绘制泉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