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9422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林土壤学复习笔记文档格式.doc

构造

结构

主要

深成岩

岩浆在地质作用后侵入地壳中缓慢冷却形成的(高温高压)

块状

等粒

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长岩

浅成岩

岩浆在地质作用后侵入地壳,在靠近地表处冷却形成的

斑状

花岗斑岩、正常斑岩、闪长斑岩、辉长斑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质作用后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形成的(常温常压)

杏仁、气孔、流纹

流纹岩、粗面岩、安山岩、玄武岩

2.2沉积岩

在地球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的疏松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1)砾岩:

由直径大于2mm的颗粒占50%以上。

具砾状结构。

(2)砂岩:

由2~0.05mm的砂粒胶结组成,具砂质结构。

(3)页岩:

由颗粒直径<

0.005mm的微细颗粒组成.成分主要是粘土矿物.

(4)石灰岩:

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加盐酸冒泡快

(5)白云岩:

主要有碳酸镁组成,加盐酸冒泡慢

2.3变质岩

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构造:

板状、片状、块状、千枚状、片麻状

(1)板岩:

变质程度低,板状构造或变余构造。

(2)千枚岩:

千枚状构造,片理面具丝绢光泽。

(3)片岩:

可由各种岩石变质形成,片状构造,鳞片状变晶结构。

(4)片麻岩:

具有片麻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

(5)大理岩:

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白色或具各种条纹。

(6)石英岩:

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矿物组成为石英。

2.3矿物岩石风化

(1)物理风化:

岩石在物理作用下形状改变

(2)生物风化

(3)化学风化:

岩石在化学作用下成分性质改变

岩石在水的(溶解、水解、水化)作用下,已经氧气的(氧化)作用下,释放出养分

(4)土壤母质:

矿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破碎形成的疏松物质

根据搬运方式和沉积特点将母质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定积母质:

颗粒粗大,形成的土壤土层薄,养分差

运积母质:

(冲积母质或冲积物)砾石磨圆度好,分选性好。

且有明显的层理,每层中的颗粒粗细均匀。

2.4土壤形成过程

(1)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l母岩(母质):

不同母质上生成不同的土壤

l气候:

水、热共同影响风化速率、程度,进而影响土壤形成

l地形:

海拔上升,温度下降,湿度增加,但即使海拔相同,南北面土壤状况不同

l生物:

土壤在地质大循生物小循环作用下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最重要

母质中不含植物可吸收的氮素。

固氮细菌能创造性地提供出植物能利用的氮素。

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缓慢生长。

其残体在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不断增加母质中的营养物质,植物不断进化,微生物和动物也在不断进化。

最终使母质中的有机质不断积累,并合成了比较复杂的高分子物质——腐殖质。

腐殖质可以改变母质中颗粒的结构,改善母质的通透性、增加母质的保水性能,在高等生物的影响下,明显改变了母质性质,使它在肥力上得到了发展,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最终母质发育成土壤。

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合成是土壤形成的标志。

l时间:

土壤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岩石-→风化-→搬运。

生物出现后,形成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即营养元素-→有机体-→营养元素

三、土壤形态

3.1土壤剖面:

自地表向下的垂直切面

3.2划分层次

(1)自然土壤发生层次:

O层:

枯枝落叶层 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成。

A层:

腐殖质层(淋溶层)颜色深,营养丰富,物质会在水中淋溶随水向地下走

B层:

淀积层淋溶层物质向下淀积,结构紧实

C层:

母质层 由岩石风化形成

过渡层:

(OA/AB/BC层)兼有两种层面的特点

缺失土层:

侵噬厉害,淋溶冲走某些层

(2)耕作土壤层次

A耕作层(0-20cm)受人类影响大,耕种、施肥等,土层厚

B犁底层(10-15cm)紧实,影响上下土层交流和根系生长

C心土层(20-39cm)

D底土层(更深)

3.3形态特征的观察

颜色(反应物质组成):

黑色,有机物质;

白色,碳酸钙、石英;

红色,氧化铁;

蓝色,氧化亚铁

根系多少(反应养分状况,根有趋养性)

质地

新生体: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或新聚集的物质

侵入体:

存在于土壤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集和产生的物质(人的影响)

孔隙(通气状况)

紧实度(孔隙大小等状况)

四、土壤生物:

根系、动物、微生物

4.1根系对土壤的作用

1)增加土壤有机质。

植物根系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有死亡和破坏的根冠、根毛和表皮组织脱落。

这些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根系的穿插作用以及在土壤中的不断延伸,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

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

促进土壤结构改善的机理在于根系分泌物中的高分子物质。

另外,根系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和多糖类物质可以团聚土壤颗粒。

4.2微生物

种类: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

1)细菌

l碳水化合物分解菌:

碳水化合物在碳水化合物分解菌的作用下,好气的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厌气的分解为中间产物和能量

l氨化细菌:

在氨化细菌的作用下,有机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氨化作用

l硝化细菌:

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硝化作用

l反硝化细菌:

在厌气条件,如水淹、有机质含量过高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态氮等——反硝化作用

2)放线菌:

好气性,分解纤维素、木素等难分解物质

3)真菌:

好气性

五、土壤有机质

5.1来源、组成、转化

1)来源:

动物残体、分泌物、排泄物,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2)化学组成:

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脂肪、腊脂、树脂、树胶、灰分物质(如草木灰)……

3)转化过程

l矿化过程:

在微生物作用下,无效的有机物分解为有效的无机物,释放养分的过程

l腐殖化过程:

在微生物作用下,原本存在的有机物,合成新的含氮有机物,养分保存的过程

5.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1)含有大量元素

2)是一种酸类物质(可以形成盐类,产生风化作用)

3)有节电性

4)强大吸水性(疏松多孔,保水性)

5)深色,吸热性好,保热性

5.3土壤腐殖质/有机质的作用(对肥力)

1)大量元素在矿化作用下释放出大量养分供植物生长

2)提供养分,促进岩石风化,养分释放、保存

3)有保肥能力

4)保水性:

疏松多孔、保存水分,但对水的吸力不及植物,因此可被充分利用

5)增温效果:

因为颜色深,所以吸热性好,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为土壤内活动提供能量来源

6)增强土壤缓冲性:

有抵抗酸碱变化的能力

六、土壤的物理性质

6.1土壤粒级:

将图壤颗粒按大小排列,再依据土壤性质进行分组,分出的组称为粒级

名称

直径(mm)

粒级

性质

石砾

10-1

物理性

砂粒

颗粒、孔隙粗大,难溶,都是岩石破碎物

1-0.05

颗粒大,难分解的矿物,如石英、正长石

粉粒

0.05-0.005

粘粒

颗粒、孔隙小,有粘性

小于0.005

性质介于沙粒、粘粒之间

6.2土壤质地

1)概念:

l土壤颗粒(机械)组成:

各粒级所占的百分含量

l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一组合一定的名称,这种分类称为土壤的质地

2)质地:

砂土、壤土、粘土

6.3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养分

供肥力

保肥力

有效水含量

保水性

通气性

增温性

砂土

差(要施肥)

差(少量多次)

壤土

粘土

供肥力取决与矿物种类的易分解程度;

保肥力取决于带电性,存在于小于0.002mm的粘粒上,吸附离子;

水、气、热取决于空隙大小

6.4质地改良:

掺土法(容土法):

砂土中掺粘土或粘土中掺砂土

施用有机肥:

来源充足便宜;

人畜排泄物,成效慢但治本

6.5土壤结构

1)土壤结构的形成

l阳离子的凝聚作用

l水膜的粘结作用(不稳定,水膜蒸发,作用无效)

l胶结物质的胶结作用(稳定,水膜包裹的粘团表面)

无机物(铁、铝,作用像胶水比较稳定持久)

有机物质(作用像绳子,一次性捆绑,有机物质被分解则绳断,无效)

粘粒(本身有粘性,南方大多土壤)

l外力的推动作用

l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l片状结构(如犁底层土壤):

紧实(孔隙小),不利水气交流

l团粒结构:

最好的结构,既有大孔隙又有小孔隙,所以既能保水又能通气顺畅

6.6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计算题

1)比重(Ms/Vs):

单位体积(固体物质体积)土壤中,固体物质的重量,单位为g/cm3

(固体物质:

矿物质组成,有机物质……所以矿物质增加,比重增加)

比重的平均值:

2.65g/cm3

2)容重(M干土/V总):

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土重,单位为g/cm3

(干土:

烘箱105℃,烘干)(孔隙减少,M土增加,容重增大)

3)孔隙度:

单位体积(总体积)原状土壤中,空隙总体积的百分含量

l孔隙度=V孔/V总×

100%=(1-容重/比重)×

100%(比重代入2.65)

l非毛管孔隙>

0.06mm通气

l毛管孔隙0.06-0.002mm保水(可用水)

l非活性孔隙<

0.002mm保水(无效水)(虽然孔隙中装有水,但空间太小,植物根部无法吸收,固无效)

l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则比较理想.

七、土壤水

7.1土壤水的类型

1)固态水(冰、雪)不能直接利用

2)气态水(水汽)不能直接利用

3)液态水

l束缚水

l吸湿水:

烘干土壤之于自然状态下,质量增加,土壤可以吸收水汽

l不能运动,不能利用(土壤吸力>

根系吸力)

ü

膜状水:

可运动(速度极慢),部分利用(来不及补充给根系)

l自由水

毛管水:

通过毛管力作用保存在土壤中的水,充分利用(最珍贵)

重力水:

通过重力作用,排出土壤的水,部分可用

地下水:

流动快,难保存,部分可用

7.2土壤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

干土从相对湿度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达到系数时,水分类型——吸湿水)

2)凋萎系数:

当植物产生永久萎蔫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吸湿系数×

1.34~1.50达到系数时,水分类型——吸湿水,部分膜状水)

3)田间持水量:

当土壤被水充分饱和,且重力水已排除时的土壤水分含量(=吸湿系数×

2.5达到系数时,水分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

4)全容水量:

当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的土壤水分含量(自然界中少有:

水稻田、沼泽)

可用水的水分含量范围:

调位系数~田间持水量

有效水的实际含量:

实际含水量-凋萎系数

可灌溉增加的水分含量:

田间持水系数-实际含水量

7.3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

1.重量法

2.容积法

7.4土壤水分调节

7.5该理论体系的缺陷

静态描述,无法表现出水的运动方向和量

从量角度:

1)动能

2)势能:

水势:

水用势能大小(浓度、重力、土壤、压力)

八、土壤的交换性

8.1带电性:

绝大多数土壤呈负电性,负电荷》正电荷>

来源:

永久电荷:

矿物形成时,杂质混入导致电荷不平衡

可变电荷:

环境改变时,土壤中有机质、腐殖质表面集团与离子结合

8.2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

1)交换性阳离子:

l盐基离子:

钾,钠,铵根

l致酸离子:

氢离子,铝,钙

2)阳离子间的交换作用:

可逆的,等mol进行

3)交换过程释放养分,使离子可以随水流动被根系吸收,有效性增加大于直接截获

8.3阳离子交换量:

每百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mol数。

体现了土壤的报肥能力

8.4盐基饱和度:

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体现了土壤的碱性强弱

8.5影响阳离子交换的因素

1)价态:

铝离子>

铁离子>

氢离子>

钙离子>

镁离子>

铵根>

钾离子>

钠离子

2)陪伴离子的种类:

陪伴离子易被代换,则被陪伴离子易保留

九、土壤的空气和热量

9.1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大气+土壤本身

2)组成:

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水汽(约等于)其他(氨气,硫化氢,甲烷)

9.2土壤通气性:

空气进入土壤的能力

土壤和空气间的气体交流机制:

扩散、整体交换

1)扩散:

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氧气与二氧化碳以扩散的方式——土壤呼吸,只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2)整体交换:

水将空气从孔隙中挤出去(灌溉和降雨时)

9.3土壤能量的来源:

太阳辐射(主要)、生物热、地热

9.4土壤的热性质

1)热容量:

1立方米的土壤升高1摄氏度时所需要的热量(即比热容)。

反应土壤增温的情况。

水、气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2)导热性:

传导热量的能力(矿物质>

水>

气)

3)吸热散热预热容量有关:

有机质颜色深;

土壤的平整状况

9.5土壤温度变化

1)日变化:

深度增加,变化幅度降低,日出前低,下午2、3点高

2)年变化:

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不同土温

十、土壤的酸碱性和缓冲性

10.1土壤酸性(氢离子、铝离子)

1)活性酸:

溶液中的氢离子、铝离子——用水浸提出的重要酸性因素

2)潜性酸:

胶体表面的氢离子、铝离子——用盐酸浸提出的重要酸性因素

3)强酸酸性微酸中性碱强碱

<

4.64.6~5.55.6~6.56.6~7.47.5~8.5>

8.5

4)活性酸《潜性酸(数量上):

氢离子、铝离子的吸附性强,更易于保留在土壤表面,而不易经过交换作用溶解到水中

而氯化钾可以置换土壤表面阳离子,所以浸提出的溶液“PH水>

PH氯化钾”

10.2土壤碱性(钠离子、钙离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氢钙

这四种物质溶于水,在土壤中释放碱性——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10.3土壤PH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P:

ph<

6时易与Fe、Al沉淀;

ph>

6时易与Ca沉淀;

最适ph6~7

N:

ph在任何情况下,有效性都好

B:

ph5~7时最适宜

Fe、Mn、Zn、Cu:

中、碱性条件下有效性低,ph降低,有效性增加

10.4土壤缓冲性:

土壤抵抗酸碱变化的能力

十一、土壤的分布、分类

11.1分布南地形、气候、母质、生物、时间北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砖红壤黄、红壤棕壤、褐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纬度地带性分布

东(辽东半岛/山东)地形、气候、母质、生物、时间西(新疆)

暗棕壤/棕壤灰钙土

经度地带性分布

平原妙峰山山顶

潮土褐土棕壤

土壤垂直分布(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山有不同土壤分布)

11.2分类

1)定性分类(苏联):

根据土壤性质、形成过程、发展来划分

2)定量分类(美国):

根据取样的分布、有机质含量来划分

3)存在问题:

苏-繁,但全面,美-武断但明确,中-界限不明

十二、植物营养知识

12.1植物营养元素(70多种)

1)必需营养元素:

C、H、O、N、P、S、Ca、Mg、Ni、Cl、Fe、Mn、B、Zn、Mo、Cu、Si、Na

2)非必须:

其余

3)必需/非必须的划分标准

l缺素症(缺了该元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l不能完成生长周期

l直接参与植物体内代谢过程

12.2养分向根部迁移方式

1)截获:

植物根系与土壤表面养分紧密接触直接获得养分。

接触面小,有效性低

2)质流:

植物根系与土壤水接触,获取水中溶解的养分。

质流的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量和水中的养分浓度

3)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12.3根系吸收方式

1)被动运输:

顺浓度差

2)主动运输:

按植物本质生长营养需要而选择性吸收

12.4根外营养

1)利用率高

2)见效快

3)施用量有限

4)接触面小,影响吸收

所以只能用于营养的补充和病症的治疗。

应用时:

浓度不能太高+叶片保持湿润+高蒸发时不适用(如,夏季中午)

12.5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1)植物

l外观诊断:

缺N变黄;

缺Zn叶片黄、小、薄;

缺Mn长黑点(直接、快速,但当季损失已造成且要求经验丰富)

l微观诊断:

细胞结构的变化:

缺B细胞纵向分裂变成横向分裂(尽早发现但需要一定设备)

l生理诊断:

缺素,影响酶活性,影响植物代谢(更快更准的发现问题,但目前技术不够成熟)

l营养诊断:

伸展期到成熟期,采病体植物样品(叶)用仪器做营养含量等分析(及时、有效、准确、但对仪器设备要求高)

2)土壤:

土壤诊断:

通过土壤的营养含量推及植物的营养含量(间接诊断不准确)

3)施肥四大基本原理:

l养分归还学说

l最小养分学说

l限制因子学说

l报酬递减学说

4)施肥的目的:

l为了维持土壤肥力,而非增强土壤肥力

l为了使报酬最大化,而非产量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