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552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端午节的文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的文字.docx

《端午节的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的文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午节的文字.docx

端午节的文字

端午节的文字

【篇一: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集锦】

1、条脱闲揎系五丝。

mdash;mdash;李清照《端午》

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mdash;mdash;陆游《春晚叹》

3、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mdash;mdash;朱翌《朝中措》

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mdash;mdash;宋祁《屈原祠》

5、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mdash;mdash;苏轼《浣溪沙》

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mdash;mdash;张耒《端午》

7、宜欢聚。

绮筵歌舞。

岁岁酬端午。

mdash;mdash;张孝祥《点绛唇》

8、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mdash;mdash;苏轼《少年游》

9、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mdash;mdash;文天祥《端午感兴》

10、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mdash;mdash;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mdash;mdash;秦观《端午》

12、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mdash;mdash;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3、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mdash;mdash;许及之《贺新郎》

1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mdash;mdash;苏轼《浣溪沙》

15、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mdash;mdash;杨无咎《蓦山溪》

16、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mdash;mdash;杜甫《端午日赐衣》

17、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

无雨。

无雨。

不比寻常端午。

mdash;mdash;陈三聘《如梦令》

18、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忄欠微暑。

休雨。

休雨。

明日榴花端午。

mdash;mdash;范成大《如梦令》

19、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mdash;mdash;张榘《念奴娇》

20、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mdash;mdash;李之仪《南乡子》

21、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

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

mdash;mdash;朱翌《朝中措》

23、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mdash;mdash;王充《满江红》

24、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mdash;mdash;陆游《楚城》

25、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mdash;mdash;张榘《念奴娇》

26、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

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

mdash;mdash;万俟咏《南歌子》

27、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mdash;mdash;钱琦《竹枝词》

28、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mdash;mdash;苏轼《浣溪沙》

29、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

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

mdash;mdash;陆游《三峡歌》

30、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

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

mdash;mdash;王迈《念奴娇》

31、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

mdash;mdash;刘禹锡《竞渡曲》

32、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mdash;mdash;刘禹锡《竞渡曲》

33、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

mdash;mdash;黄公绍《潇湘神》

34、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mdash;mdash;

贾谊《吊屈原赋》

35、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mdash;mdash;文天祥《端午感兴》

36、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mdash;mdash;许文通《端阳采撷》

37、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

满庭芳芷。

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

mdash;mdash;刘辰翁《齐天乐》

38、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mdash;mdash;张耒《和端午》

39、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

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

mdash;mdash;周紫芝《永遇乐》

40、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

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

mdash;mdash;郭应祥《传言玉女》

41、萱草榴花,画堂永书风清暑。

麝团菰黍。

助泛菖蒲醑。

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

mdash;mdash;张孝祥《点绛唇》

42、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

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

mdash;mdash;罗志仁《木兰花慢》

4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mdash;mdash;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44、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mdash;mdash;欧阳修《鱼家傲》

45、屈原何伤悲,生离情独哀。

知命虽无忧,仓卒意低回。

叹气从中发,洒泪随襟颓。

mdash;mdash;潘尼《送卢弋阳景宣诗》

46、石榴一树浸溪红。

零落小桥东。

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谙世味,楚人弓。

莫忡忡。

mdash;mdash;姜夔《诉衷情》

47、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mdash;mdash;王充《满江红》

48、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mdash;mdash;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9、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

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mdash;mdash;杨无咎《蓦山溪》

50、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mdash;mdash;许及之《贺新郎》

51、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

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

骚人洒墨香浓。

幽情要眇,雅调惺松。

mdash;mdash;赵以夫《芰荷香》

52、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mdash;mdash;苏轼《六幺令》

53、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mdash;mdash;苏轼《屈原塔》

54、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mdash;mdash;文天祥《端午》

55、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

mdash;mdash;文天祥《端午感兴》

56、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mdash;mdash;张榘《念奴娇》

57、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mdash;mdash;陈子龙《五日》

58、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mdash;mdash;卢肇《竞渡诗》

59、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

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

梅黄后,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红怨暮。

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

mdash;mdash;吴文英《杏花天》

60、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

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

【篇二: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独特遗产。

每逢端午,家家户户的门口,插菖蒲,挂艾叶;小孩子胸佩五色香袋,玩耍嬉闹;还有那软糯可口的粽子,弥漫着幽淡的清香……

今年端午节是首次被国家列为法定节日。

给传统节日披上假日的盛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给端午节注入了新的活力,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节习俗

1、悬钟馗像

2、挂艾叶菖蒲

3、赛龙舟

4、吃粽子

5、饮雄黄酒

6、游百病

7、佩香囊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

②沐兰汤。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④采茶、制凉茶。

端午节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诗词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篇三:

端午节的文章记忆中的端午节】

今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广场。

(告诉你,因为端午节这几天广场上有3个大粽子我和小伙伴们吃的是香肠的和肉的,我看到黄新阳手拿黏液(把棕叶剥开外层黏黏的)每爬一步,吃一口真像蜘蛛在缠丝.朱梦研更好玩她只吃肉,如果另一边还有肉她就像蜘蛛侠一样跳来跳去.我呢,就像饿了三天三夜的小饿鬼。

我们吃的和猪没俩样。

回到家妈妈开心的说:

“诺诺来吃我为你做的超大粽子。

”“什么粽子,还超大的晕快跑呀!

我的肚子撑破了谁负责啊!

”五月粽子香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

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谜语

一阵骤雨,带来初夏湿热纷乱的躁动。

农历的五月,雨后潮湿沉闷的空气里,总是带着薄薄的竹叶香气。

端午节的粽子在异乡的街头重又出现,一种许久不经触碰的感伤,默默涌上心头。

祖母熟悉而亲切的笑脸在脑海中的印记依然清晰,她小而轻健的身影却仿佛隔着五月的雨雾,朦胧而遥远。

许久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个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乡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温柔的疼爱里,稚嫩而单纯。

我总是在初五这一天清晨,挽着祖母爬满皱纹的手,踏着雨后的湿泥,来到村边那片翠翠的竹林,采摘鲜嫩的竹叶。

青草湿了裙裾,衣袖沾满雨滴,我心里有一股香甜的气息晕染开来,和着微雨和泥土的湿气。

采回一篮子沾满雨水的嫩叶,放在井台旁边。

祖母搬来年代久远的木桶,打上清冽冽的井水,把一片片竹叶洗得青艳欲滴。

那滴水的屋檐,清凉的井水,竹叶泛着的微绿的光,以及祖母在井台旁边轻轻搓洗的身影,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总以为是一场梦,一场温情而生动的梦。

祖母说,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溪水是“龙须水”,正午时分到溪边清洗便可洗去晦气。

我在旷野中的小溪旁,把脚轻轻探入水中,似乎有许多小鱼在脚指头上轻轻咬动,麻麻的,痒痒的。

一把乌黑的长发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轻轻游动,祖母柔柔地帮我搓着,那时的我总相信一切的不愉快都会随着溪水的游走而流向远方。

少女满怀的梦和甜蜜在这种古老的慰藉中愈加鲜活。

五月的午后总会有阳光,葡萄架上的蛛网不时地反射几缕,映着祖母的银丝发线以及额头上皱纹缝隙里渗出的汗水。

她将一把咸草系在窗栏上,把那些泛青的竹叶和雪白的糯米包成一个个精巧玲珑的小粽子,再用咸草系牢。

一串串棱角分明的小粽子吊在窗栏上,不像食物,倒像是艺术品,可爱而诱人。

我坐在祖母旁边,学着她用咸草缠绕着小粽球,学了许多个年头却总不及祖母包得精巧,而且祖母所包的粽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当老屋里的大灶上冒出腾腾

的蒸气,竹叶香、糯米香便弥漫在空气中。

自她离开以后,这种香味我便再没有感受过,无论我再怎么努力地模仿那所有的佐料和做法,那种香味也只能永远存活在我的记忆之中了。

祖母离开时也是将近农历五月,也是那样骤雨骤晴的天气。

那一年的端午节,我在空荡荡的老屋里猛然间发现一切都消失了。

那一年我搬离了老屋,住进了城里,那曾经的一切,只剩下记忆,在一些不经意间的触碰之中闪出些许伤感而又甜蜜的感觉。

篇二:

家乡端午节习俗--作文三篇

家乡端午节习俗--作文三篇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在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

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

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

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

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

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

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

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

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

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

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

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

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

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

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

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呢?

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

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

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

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

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

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

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

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

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

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

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

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

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

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

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端午节习俗作文二: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

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

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

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

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

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

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

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

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

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

我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

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我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我们还做了些什么,还因为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

节日总归是要过去:

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

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

我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

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我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

在10年动乱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

我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

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

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

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

”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习俗作文三: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

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

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

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

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

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

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

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

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

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

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

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

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

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

老家叫香布袋、荷包。

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

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

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

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

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

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篇三:

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的回忆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这天,我曾写有《又逢端午节》的一首段子:

“仲夏端午饮雄黄,艾叶香粽蒲剑长,闲游青山采百草,江中龙舟嬉戏忙”。

当然,此逊于打油之作,确感不成诗文,但是对在孩童时期的我,在家乡渡过端午节的情景,确实是有趣的回忆和享受。

时间过得真快,光阴就是这样的神奇和无情,时光老人就是有这么大的威力,他只要那么一晃,这不,就过去了一年,又把今年的端午节推到了面前。

据说这端午节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对于这民间节日的来历,史书上曾多有记载。

就是在我的孩童时,就常听老人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老先生的,但那时我们根本就不懂这些,只晓得在端午节这天有好东西吃,也很好玩,所以,对孩童时期家乡端午节的情景,仍然留在记忆里。

家乡曾有农谚:

“过了立夏,碰到亲家不讲话”。

这农谚说在“立夏”过后,农村中抢收抢种“双抢”生产开始了,正是农活大忙期间,人们开始趁晴天抢收小麦油菜,赶落雨天抓紧抢水打田,特别是那些望天水田,更要在大雨中抢打翻犁,才装得住水,插得上秧,才抵得住干旱,否则就是只装太阳不装水,只有泥巴无秧子了,逢阴天要抓紧给包谷松土除草,整个一套农活就是这样紧张有序地安排和进行着,你说这样忙的活路,哪有时间闲聊呢?

就是碰到亲家也不能丢下活路去侃七侃八的呀,这不耽误农活吗?

像这样一直要忙到五月初。

这时才有“五月五,是端阳,黄泥巴脚杆去赶场”的轻松农谚。

这农谚说的是五月初五端阳节到了,农村农活基本忙完了,小麦油菜收进仓库有的己变成钱了,包谷薅淋过了,抢水打田栽秧插草结束上坎了,在这抢收抢种中忙完了农活、累垮了身子骨、足足干了两个多月的农民兄弟要洗掉脚杆上的黄泥巴上街赶场了,就有时间在酒铺里会会亲家,看看明友,品品杜康,喝杯小酒谈庄稼了,可以在茶馆里泡上一杯浓茶,靠在躺椅上,叼着烟袋,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闲侃聊天了,这才是真正的歇梢放松,按现在的话说,叫做休闲休闲了。

实际上,这也是告诉我们,农村的农活必须在端午节前打理结束——因为季节不等人啦,“夏至”谷﹙子要﹚怀胎了。

不过只要在雨水充足的正常年景里,在端午节前是基本能做到栽秧上坎的。

封秧门后,男人们叼着烟杆上街喝茶品酒会朋友去了,妇女们则忙着准备端午节的食品:

上山采摘或上街购买粽粑叶,泡糯米忙着包粽子粑,这包粽子粑有讲究,形状大小有别:

有包成三尖角的,有包成正方型的,这些都称作“普通型”;还有的将一根棕叶丝条放进粽子粑的尖角里,这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