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712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平面构成基本要素.docx

第三章平面构成基本要素

第三章平面构成基本要素

第一节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点

本章要点

·学习平面构成基础要素“点”的基础知识

·学习平面构成基础要素“线”的基础知识

·学习平面构成基础要素“面”的基础知识

·联系实际分析设计实例

一、几何学上的定义

在几何学上的点是无面积的,它只代表具体位置。

二、关于点的描述

对于点的描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切形态的开始,它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并具有矢量化的特性。

点不具备方向性,人们常常利用它的这一特性表现中立或跨空间的定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到点的真实性与点的几何学定义之间的差别。

生活中的点确实是能看能摸的实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面积,这时点也就具有面的成分。

点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超过一定视觉比例的点,就转化为其他形态元素(如图3—1—1、3一l一2)。

人们就是利用了点的这个特性在印刷品的印制中采用网点式印刷。

三、点的形态特征与心理特征

1.点的相对性

一般的描述中点是非常小的面积,但准确地讲,点是以人的有效视觉范围为准,与视觉有效距离相比l:

l500:

1000范围内的物体就可以被我们认知为点。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点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环境不但指图面环境,还与观察者的有效观察环境有关。

由于点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对比,点也会出现增强或丧失点的特性的情况。

对于一架飞翔在晴空的飞机,从视觉角度来说,它首先要进入我们的有效视觉范围,当它作为一个点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以后我们才能正确的评价它的其他性质。

其次,对于这架飞机,晴空没有为它提供任何的参照物,所以在一段距离之间它的点的性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增强。

如果这时天空出现一片云彩,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随着距离的接近、参照物的增多,它的点的性质开始丧失。

当然也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在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单独的物体,点的特征不是特别明显,而当场景中出现多个面积相同的物体,那么场景中的物体点的特征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2.不同点的心理特征

(1)单点。

单点有着很强的视觉吸引力。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面环境中,单点的位置暗示出多种心理内应力。

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编著的《艺术与视知觉》中对点的这种特性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在图面与单独的点之间存在一种心理内应‘力’,它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由眼睛感知到的,并且这种‘力’遵循着一种特定的规律。

”对于这种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发现它的存在。

当点居于画面中间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受到平静、集中的视觉感受。

如果点的位置偏上、偏下,或偏右、偏左,都会给人们一种不安定的视觉感觉,同时点又好像开始被图面的边沿所吸引,形成了多种丰富而多变的视觉力。

图面对于单点的视觉作用力是受图面两条对角线以及由垂直中心轴与水平中心轴相交而成的十字的影响的。

不论单点处于哪一个位置上,那些构成这个隐蔽结构的所有要素所具有的力,都会同时作用于它(如图3—1—3)。

(2)两点。

对于两个点,在原有单点的基础上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视觉张力。

这种视觉张力会引导视觉移动,形成视觉流程。

依据三维空间的视觉习惯,依据大小、近远的顺序,从大到小、从实到虚,视线在两点间移动。

面对具有相等力度的两点时,我们的视线就会反复于两点之间,同时出现线的感觉。

两个圆点相连,就可以具有方向性(如图3一l一4)。

(3)多点。

三点以上就可以称为多点。

同样,多点间存在着更加丰富的视觉作用力。

首先,我们先不考虑多点之间的大小,如果图面上出现了三个点(如图3—1—5),视觉流程同样会引导我们在三个点中发现暗含联系,于是图面上就会出现一个隐约可见的面,当图面上的点越多,这个暗含的面的轮廓就越清晰。

如果在面的轮廓之中又出现了其他更多的点,那么,这个面就从暗含走向“灰空间”,进而就离真实可见的面越来越接近了(如图3一l一6)。

我们平时看见的印刷品业就是利用了多点的这个性质,可以这样说,多点是形象产生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引入点的大小和方向,大小点的并置,可以形成空间感。

距离较近的点,相互的吸引力要比距离较远的点来得强烈。

其引力与点的强度(由面积、形态所决定)成正比。

在大小之间,小点会被大点拉过去。

点的大小或配置上的疏密,为面带来凹凸之感,形成曲面、阴影及其他复杂的立体感。

带有方向性的点可以充当线的作用,它们可以灵活地表现方向的多样性,同时这种表现比真实可见的线更加含蓄。

很多设计大师十分欣赏多点的这种性质,并把它们应用到表现复杂情感与空间的设计中。

多点可以设计出特别复杂的表现形式,利用点的大小来表现线,会形成强烈的方向感。

最后我们来谈谈点的叠加。

将点叠加,就会产生条纹般的纹理。

叠加整齐并列的细点,会由于少许的错开而形成空间性的叠纹。

这种具有空间性的叠纹,经过设计者的构成安排,使视线的移动造成具有动感和光感的变化。

3.点的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感觉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现象。

点所处的位置,随着其色彩、明度和环境条件等等变化,便会产生远近、大小等变化的错觉。

(1)一般明亮的暖色会接近眼睛,而有前进和膨胀的感觉。

因此,在黑地上的白点,较同等大在白底上的黑点感觉为大。

白点有扩张感,黑点有收缩感。

桔黄色的点要比蓝色的点感觉大,道理与上例相同。

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环卫工人的衣服要设计成桔黄色,这是为了以最醒目的形式提醒路上的司机注意环卫工人的安全。

同样在设计中我们可以用明亮的色彩,突出商标或主题文字;同时使用较暗或较冷的色彩,便会适当减弱次要部分的文字或图形(如图3—1—7)。

(2)同一大小的点,由于周围点大小的不同,就使中间两个点也产生有不同大小的错觉。

左右两图中间的圆点是等大的,由于图左周围的点大产生对比作用,而感觉中间的点小;相反,图右中间的点则感觉大(如图3一l一8)。

(3)在一个两直线的夹角中,同一大小的两个点,由于其位置不同,距角尖端的远近不同,便产生靠近角尖之点有大的感觉(如图3一l一9)。

(4)同一大小的两点,由于空间对比关系的作用,紧贴外框之点,较离外框远之点感觉大,而且具有面的感觉。

其原理主要是周围空间对比所产生的错觉(如图3一l一10)。

(5)在两个完全对称的图形(如图3一l—11)中,图形上点的位置,是由水平和垂直两方向的直线相交而成。

由于圆点的大小不同,点与点的间隔也起了变化。

同时,有的点因所处的位置不同,给予人们的视觉效果也有差异。

如:

该图右上角黑地上的白色圆点,因接近正方形外框的边线,受到来自边线所产生引力的影响,故呈现一种被拉过去的感觉。

相反,在白地图中左上角的黑色圆点,因不存在边框的影响,便不会发生吸引的作用。

从这里可使我们了解,图形与边框的关系,在设计时应妥善加以处理。

四、点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以点为主的平面设计中我们既要看到点的灵活性又要注意点的不稳定性,尽量利用由点的大小、方向、位置的变化产生丰富的聚散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有如下问题应该特别注意:

1.画面效果的平衡

由于点缺乏一定的方向性,多个点的集聚也可以产生一定量的图面重力的改变,所以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距离与点的面积的相互调整来达到画面效果的平衡。

2.设计中心的突显

同样是由于点的方向性的缺乏,在以点为主的平面设计中容易出现设计中心的模糊。

因此,在此类设计中我们应该格外注意设计中心的突出。

我们可以采取增大点的面积、增加设计中心点的密集量、削弱周围环境中点的数量等等来达到突出设计中心的目的。

3.视错觉的利用与规避

在前面一节中讲过点的视错觉,我们设计过程应该注意发现和利用视错觉的优势,规避视错觉产生的不良效果。

课题思考:

1.绘制一幅单点的“内应力”图,理解设计构图中的内应力。

2.在一张面积为10×10cm的图面中,排布十个相同面积的点,探讨图面的平衡与变化。

第二节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线

一、几何学上的定义

在几何学的定义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是面相交的交界,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只有位置和长度而不具备宽度与厚度。

二、关于线的描述

线是点的延伸与扩展,它是点的运动轨迹,线带有明确的方向性(如图3—2一1),我们在设计中常常利用线的责向性指引观者的视线,线随着方向的不断改变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线有着鲜明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线的长度上,而长度是按照点的移动量来决定的;除了移动量之外,点的移动速度也支配着线的特质变化。

线的长短、粗细也是相对而言的,当线的长度缩小到一定的比例,在环境的作用下,线的性质开始向点的性质方向衰减,而当线的宽度超过一定比例,线就又开始向面的性质方向进化(如图3—2—2)。

在视觉设汁上,线比点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来,线在外形造型上具有重要作用,封闭的线构成型,决定面的轮廓,自然界所含的面及立体都可以通过线来表现。

(如图3—2—3)通过线对轮廓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这是一个天坛的抽象形态。

所以,线所具有的视觉性质是很重要的要素,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线的形态特征与心理特征

1.线的相对性

线的长短、宽窄本是相对而言的。

在几何定义中线是不具宽度的,但是在视觉艺术中我们常常赋予线不同的宽度,以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中,当线超过一定宽度时会减弱线的概念,逐渐具有面的特征。

当然,线的表达还与其他图面环境要素相关联,准确地说,线的相对性是针对整个图面基础来讲的(如图3—2—4)。

2.线的分类与心理特征

在视觉平面艺术中对于线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要进行,从可描述性上来讲,线可以分成几何线和自由线;从情感表达来讲,可以分成积极线和消极线等等。

(1)几何线。

几何线是可以用数学几何公式对其进行描述的线。

它包括:

直线、样条曲线、圆弧线、抛物线、渐形线等等。

这类线条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进行描述,是按照某种数率进行运行的点的轨迹。

几何线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同时也带有数学的神秘感。

其中的直线可以表现点与点之间最短的距离,给人直截了当和速度感,我们往往在表现运动和力量的设计中看到它的身影。

当然,直线的不同方向也会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比如:

垂直线,具有严肃、庄重、高尚、强直等性格;水平线,具有静止、安定、平和、静寂、疲劳的感觉;斜线,则有飞跃、向上或冲刺前进的感觉(如图3—2—5)。

这种心理效果的产生,往往与人们视觉经验中所形成的习惯分不开。

对于垂直线,视觉反映到人们头脑里,会联想到端庄稳定的形象,比如参天大树、摩天大楼。

而水平线则会让人们联想出风平浪静的海面、一望无际的草原。

对于斜线人们更多地感受到它的速度和力量趋于变化的不稳定感,如凌空而起的飞鸟。

所以,每一种线产生的感情性格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物体本身的性质与人们心理相互作用产生的。

几何曲线更具变化性,它的点的运动轨迹的方向是随时改变的。

但几何曲线与自由曲线的运动方式又是截然不同的,几何曲线的运动方向是可以通过数学运算预测的,而自由曲线的运动方向却是不可预知的。

几何曲线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

几何曲线具有一种速度感,或动力、弹力的感觉。

它会使人们体会出些柔软、优雅的情调。

而几何曲线同时具有直线的简单明快和曲线的柔软运动的双重性格。

几何曲线的典型表现是圆周,它有对称和秩序性的美。

我们在设计中,时常运用圆形所具有的美之因素,有组织地加以变化,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图3—2—6)是用4个同心圆组成的图形。

右图是将图形沿着垂直和水平的两个轴线切开,然后进行错位排列所构成的新图形,其视觉效果,较原来的图形更加活泼而有变化。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圆周过于有秩序,并且是对称图形,所以,在表达多变的设计内容时就会显得过于呆板。

常见的几何曲线还有扁圆形、卵圆形及涡螺曲线形等。

在现代的设计领域中,对于传统的线型又有了新的认识,出现诸如分形几何学说,比如赖特利用分形几何中的涡螺曲线设计了著名的古根汉姆博物馆平面。

几何线是现在设计中经常被使用的,比如:

工业设计中的NURBS曲线,几何线更加具备现代化工业要求。

所以,对于严谨而富于变化的几何曲线的研究是我们将设计进一步提高的突破点。

(2)自由线。

自由线是不规则的线条,它很难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自由线具备更加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更加丰富的想象。

自由线富有灵活、优雅的女性感(如图3—2—7)。

自由曲线的美,主要表现在其自然的伸展,并具有圆润及弹性。

自由线有着不可预测的变化方向,在设计中既要充分发挥其美的特征,同时也要有效的组织它的结构与变化,防止产生混乱的视觉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安排平面设计要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对自由线给予一定的限制,发挥它的优势同时又克服它的不利因素。

自由线与几何线相比更加接近我们的生活,更具有人文特征,更便于承载人们的情感因素,所以在广告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中较为频繁出现。

例如: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标志就是利用了自由线的动感与张力生动地描绘出“中国结”与“太极拳运动员”的形象。

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这种设计不但具有现代设计要求的韵律感、形式感,而且把中国审美评价中的“形”与“神”、流动与变化、多样与统一完美结合在一起。

自由线多半是用手描出的线,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如:

笔、纸不同,以及作者个性之不同,会产生种类繁多、不同性格的线(如图3—2—8),运用到设计中,可取得不同个性的丰富效果。

(3)积极的线。

从情感角度来讲,积极的线主动地表现情绪的波动,控制图面的节奏,对于图面的其他因素起到引导作用。

在平面设计中用来反映情绪积极的一面(如图3—2—9、3—2—10)。

(4)消极的线。

从情感角度来讲,消极的线被动地表现情绪的波动,被图面的其他因素控制节奏,受到压抑和限制。

消极的线往往由图面的挤压形成。

在平面设计中用来反映情绪消极的一面(如图3—2一11、3—2—12)。

3.线的错觉

(1)两条等长的水平直线,由于线段端头加入不同方向的斜线,因斜线与线段形成角度的不同,线段便会产生不等长的视错觉(如图3—2一13)。

上边的直线较下边的直线感觉稍短,下边的直线,由于斜线与直线成角超过90度,占据了直线以外的空间,故产生较上边直线稍长的感觉。

(2)等长的两条直线,垂直方向的直线比被分割成两段的水平直线感觉长(如图3—2—14)。

(3)同等长度的两条直线,由于其周围造型因素的对比,而产生错觉。

其对比越强,则错视效果越大(如图3—2—15)。

(4)一条斜向的直线,被两条平行的直线断开,其斜线会产生不在一条直线的错觉(如图3—2一16、3—2—17)。

(5)两条平行直线,由于受斜线角度的影响而产生错视,使平行直线呈现曲线的感觉。

图3—2一18的两条平行直线,有向内弯曲的错视现象;相反,图3—2一19的两条平行直线,则有向外弯曲的错觉。

其原理是由于斜线与直线相交,在小于90度一侧的两线问,会产生向外推移的作用,使人感到相距稍远。

(6)在一个用直线组成的正方形周围,加入曲线的因素,会使正方形的直线产生变形的错视效果。

在方框内曲线的影响下,其方框直线会产生向外弯曲的感觉(如图3—2~20);相反,图3~2—21的方框直线,则有稍向内弯曲的错觉,其原理同上

四、线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以线为主的平面设计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线的速度大小、力度强弱、方向变换对于人心理感受的影响。

许多情感内涵都在于对整体图面力度的把握,不论是优雅圆润的线条还是强劲有速度感的线条,我们都要结合创作中心的要求,这样才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第三节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面

一、几何学上的定义

按照几何学中的定义,面是线移动后的轨迹,线的移动方向必须与线构成一定的角度(如图3—3一1)。

面具有位置、长度、宽度;面没有厚度。

二、关于面的描述

面具备点和线的一些特征。

如:

明确的空间位置、长度,同时由于线的移动产生与该线成角度的轨迹,那么就形成了面的宽度。

面是二维空间最复杂的构成元素,但面不具备三维特征,所以面没有厚度。

面构成的完整性与线的移动速度、频率、方向、路径都有直接的关系。

在匀速且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垂直线平行移动为方形;直线回转移动为圆联倾斜的直线进行平行移动为菱形。

直线以一端为中心,进行平面形移动为扇形;直线做波形移动,会呈现旗帜飘扬的形状等等(如图33—2)。

如果线的移动速度与出现频率产生了变化,那么所产生的面也会出现变化,会出现虚面(如图3—3—3)。

但上述含义还不能概括面的全部,如:

立体造型投影的轮廓线,会由于观察形体的不同角度,而产生各种平面图形;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的叠加或挖切,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面具有长、宽两度空间,它在造型中所形成的各式各样形态,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三、面的形态特征与心理特征

1.面的相对性

与点和线一样,面的存在同样也具有相对性。

从面的几何概念出发面是线的移动轨迹,这种轨迹与图面其他要素的对比决定了面的性质。

如果面的长度、宽度与图面的整体比例产生巨大的差异,这时的面性质就开始向线和点的性质改变。

上面我们提到过点和线的相对性,设计者可以发现点、线、面这三个平面要素的性质是十分灵活的,它们可以根据设计者的设计要求不断改变它们的设计状态,所以僵化地区分点、线、面的设计领域是一种徒劳无意义的工作。

设计者应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调节点、线、面的视觉特征,向大自然学习,让构成不再成为一种定式,而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一种自然流露。

2.面的分类与心理特征

从对形态的描述上我们也可以把面分成几何面与自由面、实面与虚面,这些不同的面,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心理效果各有不同。

(1)几何面。

这里的几何面与上面讲的几何线有着相同的表述方式,几何面同样也是可以用数学几何公式对其进行描述的。

它包括:

方形的面、圆形的面、菱形的面等等。

这类的面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进行描述,是按照某种数率进行运行的线的轨迹。

在几何面中,我们还可以将之分为直线构成的面与曲线构成的面。

直线构成的面具有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

如:

正方形,最能强调垂直线与水平线的效果,它能呈现出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在心理上具有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它是男性性格的象征。

曲线构成的面,它比直线形柔软,有数理性秩序美感。

特别是圆形,能表现几何曲线的特征。

但由于正圆形过于完美,则有呆板、缺少变化的缺陷。

而扁圆形,则呈现有变化的几何曲线形,较正圆形更富有美感,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自由整齐的感觉(如图3—3—5)。

(2)自由面。

在自由面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的因素。

在自然界我们处处可以见到这种面的出现。

一滴雨滴落在台阶上就形成一个自由的面;儿童毫无用心的一笔也可以形成一个自由的面,它不像几何面那样必须遵守某一特定的数学规律,它充满自由带给人们愉悦。

自由面能较充分地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所以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造型,它是女性特征的典型。

在心理上可产生优雅、魅力、柔软和带有人情味的温暖感觉。

在现代的视觉艺术设计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比如:

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就十分偏爱中国水墨产生的自由面,他认为水墨产生的自由面可以更好地体现空间、虚实,进而体现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如图3—3—6、3—3—8~3—3一10)。

但自由面同时也产存在着缺乏良好控制力的问题。

对于设计的初学者很难控制自由面的形式,也容易出现一种散漫、无秩序、繁杂的效果,所以对于初学者,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自由面,不要过多的将设计内容依附于自由面产生的偶然性。

(3)实面。

实面是由连续不断记录的线的轨迹构局的面,它的轮廓清晰、内容完整,有着明确的领域感和视觉重力。

在平面设计中表达一种真切的、清晰的、霉在的区域,给观者的心理感受是稳定、坚实、明朗。

同时它也有可能会造成呆板没有生气的心理印象。

在一型设计领域,实面是必须被使用的,比如安全识别系统叶的标志就必须通过实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才可能快速有效的识别标志中的信息,引导下一步的行为(如图3—3—7)。

(4)虚面。

虚面是间隔记录线的轨迹。

间隔记录雕频率越低,虚面的轮廓、内容越不清楚;相反,间隔记录的频率越高,虚面的轮廓、内容就越明确。

正是由二于虚面的形成与点的动态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虚面可以在平面设计的表达中体现一种模糊、虚幻的内容:

同样,虚面给观者的心理感受是神秘的、变化莫测的。

我们通过对设计作品中虚面的观察,理解设计者某些含蓄、内敛的设计思想。

图3—3一11是一幅来自于特尔缈瓦国际海报三年展的设计作品,是一场主题音乐会的淘报,画面上的自由字体构成的虚面表现了音乐的节奏和流动性,让人们还没有进入音乐厅就感受到音乐的高贵与优雅,同时引发人们对音乐会的期待。

对于一件设计作品,如果充满了虚面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同样也会绐人造成茫然的,碌碌无为的视觉印象。

所以,实面与虚面的兼收并蓄、合理安排,可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3.面的错觉

面的错觉,在设计中也会时常遇到。

设计人员可掌握错觉的原理,加以灵活运用,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大小的错觉。

由于环境形象大小不同的对比作中的虚面用,使同样大小的两个倒三角形,周围形体小的图形产生大的感觉;相反,周围形体大的图形则感觉小(如图3—3—12)。

(2)同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上边的圆形,给人感觉稍大。

其原因是,一般观察物体时,视平线都习惯的较中线偏高,上部的图形大多数都形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在视觉上产生了错觉效果。

按照这个原理,在文字设计时,将“8”字和拉丁字母的“B”字的上半部,安排的都略小于下部,这样不但调整了由于错觉而产生的缺陷,更增强了文字的稳定感,在视觉效果上也比较舒服(如图3—3—13)。

(3)带有圆角的正方形。

由于圆角的影响会使人产生错觉,其四边的直线,能给人感觉稍向内弯曲。

在设计中,这类图形会感到不够丰满。

若将其边线采用稍向外弯曲的弧线,则其效果会更好些(如图3—3—14)。

(4)用等距离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其长、宽的感觉却不一样。

水平线组成的正方形,给人感觉稍高。

而垂直线组成的正方形,使人感到稍宽。

这是由于,在直线充满边框的对边,由于直线占据了全部空间,在视觉上产生膨胀感。

而用直线端部组成的边框,由于其空虚的面积较大,会产生一种收缩感。

但在现实中却另有一种说法,在选择带条形图案的衣服时,穿上横条图案的衣服,会显得身材胖;穿上竖条图案的衣服就会显得瘦一些。

可是按照上述的错觉情况,其效果却恰恰相反。

因此,对上述应用的说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值得考虑的(如图3—3—15)。

四、面在设计中的应用

当平面设计中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面的时候,图底关系的协调是极为重要的。

在我们对主要面进行叠加、削减的同时及时调整“负形”在空间的平衡,可以引领设计者稳步地进入设计的成功阶段。

其次,虽然平面构成中研究的要素多以黑白形式出现,但在现实的设计中面的色彩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设计的可能性,它可以改变面的很多固有性质产生新颖的设计。

课题思考:

1.对一个面积为10×l0cm的面进行分割,将分割的面进行组合形成一幅以“平衡”为主题的设计。

第四节影响点、线、面的其他视觉因素

一、点、线、面与视觉张力

1.平面中隐藏的“力”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科学中使用的种种视觉模型的“意义”,也同艺术中形式的“意义”一样,都存在于它们的结构内活跃着的“力”的作用之中。

但同时又必须指出,这些“力”是不能直接通过“画”或其他物理对象再现出来的,它们充其量也只能是把它们“召唤”出来。

在一个圆和它的圆心中并不明确的出现观看者感受到的力,或者说这种力只存在于观看者的经验或意象中。

任何物理对象,它提供给眼睛的仅仅是一些静态的或动态的形状与色彩。

在一幅设计作品中点的作用最为单纯,而面的明暗变化要比单纯的轮廓线更为有效地产生出“力”的作用。

如果设计要素中加入了动态,对于原来作品中的“力”的作用就会更加活跃。

但这些区别都只是不同程度上的,产生这些力的源泉都是一致的,它们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某一观察对象中,而是来自于大脑神经系统。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认知模式,它的最本质的东西都只能存在于知觉对象或心理意象之中。

2.平面构成中“力”的结构

不论是点、线还是面,它们同样被平面中的“力”作用着,这种“力”形成一种“场”,以某几个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在扩展的同时力也开始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