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774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编 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docx

第二编广播电视艺术理论考点梳理

第二编广播电视艺术考点梳理

第一论

一,答题注意事项

1.复习阶段建议

适当抽时间看看重要的节目(电视节目、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等,结合教材中给出的经典案例,有针对性地看看。

活学活用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抓大放小,抓重点,抓热点。

如果有时间,适当看看《中国电视》、《当代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当代电影》有关电视节目、电视剧研究方面的文章。

浏览即可。

不要死记提纲(还原到书本中)。

适用于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的所有方向和广播电视文艺、广播电视艺术美学方向的考生。

2.答题。

对于名词解释,以记忆基本概念为主。

简答题,抓住要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描述。

论述题,善于从点到面,从现象、原因到本质,注意逻辑性。

(其它技巧具体详讲)

第二论基本史实和概念

当代广播电视文艺

第一章.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的历史轨迹(记住框架)

解放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国统区——上海广播电台、南京政府电台

1.建国十七年——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是最艰苦的创业阶段。

1)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文艺节目的比重逐渐上升。

标志性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歌唱祖国、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秧歌剧兄妹开荒,刘二起家;小说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

采录丰厚的节目资源;开辟和完善广播文艺的节目形态。

组建专业广播文艺播演团体。

文艺节目占了新中国广播的50%以上,包括歌乐、戏曲、广播剧等,同时组建了专业的广播文工团、民乐团、说唱团,并日趋专业化,开始了资料库的建立(1955年起)。

标志性作品:

雷锋之歌、红旗谱。

2.文革十年——被政治极权话语灌注的文艺广播八亿人民八出戏(革命样板戏)八首歌曲三部录音剪辑。

1)在文艺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

2)在评价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是首要的、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3.新时期(1978-1986)——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繁荣文艺事业的二为方针: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立体声广播;

小说、评书、广播剧连播(夜幕下的哈尔滨王刚;杨家将单田芳;三国演义;高山下的花环等)

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

4.转型期:

平等交流

直播、双向交流、伴随

5.发展期:

商业化

标志:

广告收入迅速上升,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节目收入

继珠江台之后,上海东方台、北京音乐/交通台成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音乐之声

第二章,当代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广播剧的特点:

听觉的、家庭的、随意的。

1.初期阶段:

直播时期(1949-1952)

内容特点:

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紧密反映现实,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爱国热情

艺术形式特点:

定位介于广播剧与舞台剧之间;戏剧技巧较为突出。

2.成熟阶段(1952-1966年)

题材内容:

歌颂新时代,歌颂新人新貌,歌颂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艺术特性:

充分发挥广播的传播特点。

广播事业的发展:

1)1954年2月,成立中央广播剧团;

2)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复校,广播剧走向大学讲坛。

3.繁荣兴旺阶段(1976—):

广播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广播剧在数量上增多,在质量上提高:

1)多侧面、深刻反应现实生活。

2)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美如《二泉映月》。

现实主义手法、戏剧结构、传统的音乐音响运用形式。

3)风格上多姿多彩:

史诗风格、朴实风格和小戏风格。

4)新样式广播剧在探索中佳作迭现,趋向散文结构、心理结构、纪实报道风格、贴近生活。

5)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

6)古典题材广播剧早数量和艺术质量上由显著提高:

用现代新艺术形式表现古代故事。

比如红楼梦、窦娥冤、桃花扇。

7)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

本章知识小点总结:

1.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区亚历山大大宫开播,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2.《白衣战士》——中国第一部电影录音剪辑节目

3.广播的三大任务:

新闻、社会教育、娱乐

4.新闻广播与文艺广播的区别:

1)新闻时效性强、求“真”;

2)文艺时效性弱(永久性的)求“美”。

5.1924年10月,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诞生

6.我国第一部广播剧:

苏祖圭编写的《恐怖的回忆》(1933年)

7.1947年8月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剧《红军回来了》

8.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

1950年2月7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一万块甲板》

第三章当代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艺术实践

电视文艺——

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一、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58-1965年)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之初,就有文艺组的建制。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直播电视剧的形式)。

1958年6月,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第一次剧场转播,充分发挥了电视即时传真的特性,让电视观众在同一时间内收看到了剧场演出的现场实况。

1959年,第一个外国文艺节目播出

1960年,综艺性晚会出现

1961年,第一个专题晚会,笑的晚会

剧场文艺转播成为当时电视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特点:

1)表现手段上,演播室实况直播→剧场播出直播→尝试录像播出(即录播);

2)内容与形式上,简单转播既有的艺术形式→更富电视化特点的再创造和探索。

2,停滞与复苏阶段(1966-1978年)

样板戏——

是文革期间出现的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

这批“样板”凝聚着当时很多艺术家的心血,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它被少数阴谋家所利用,被当作压制其它文艺的工具,这本身又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1)文革时期,全国广播电台一律实行军事管理,地方台停办节目,只能转播中央台的节目。

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主要采取转播舞台演出实况的形式。

2)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电视文艺开始复苏,恢复播映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满足广大人民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1978年4月,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三家亲》

1978年5月1日,北京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7年5月23日,中央台自制的第一个栏目《文化生活》开播

1979年1月,《外国文艺》开播

3.发展与兴旺阶段(1979—)

1980年,开始有了译制片

1983年,飞天奖设立

1984年,《周末文艺》开播,即后来的《综艺大观》

1985年《百花园》开播,地方文艺节目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导演为黄一鹤

1984年,开始出现青年歌手比赛、相声比赛、舞蹈比赛,出现了新的电视样式——电视散文

1984年,电视艺术片《西藏的诱惑》

1990年,《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开始播出

1991年,出现了大型直播类型晚会;电视剧《渴望》播出

1993年,中央电视台和香港无线电视台等合办了献爱心晚会,审美和功能性的结合,通过卫星现场直播,在海外产生强烈影响,

1995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播

1996年,“心连心”艺术团成立

1996年,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开播

1999年,北京台《欢乐总动员》、中央电视台《幸运52》、《城市之间》、湖南电视台《玫瑰之约》

200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知识娱乐节目《开心辞典》

200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艺术人生》

………………

  发展迅速的电视,诞生至今仅有60多年历史。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

此后,法国于1938年,美国与前苏联于1939年相继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世界电视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也从此诞生。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电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

第四章综艺节目

一,综艺节目

广播文艺节目的形式之一,由多种文艺形式的节目综合而成,具有兼容性、多样性、组合性的特点。

根据主题的需要,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将多种不同艺术体裁的单个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

最主要的特性:

有机性,在内容上综艺节目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集欣赏、审美、娱乐、知识、信息、审美于一体。

分类:

1)节庆、周年纪念性综艺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等;

2)有固定播出时间的常规性栏目,如《正大综艺》等。

三春节联欢晚会

1.定义: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之一,创办于1978年,1983年起改现场直播形式,于每年除夕之夜播出。

它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习惯。

2.。

主要节目形态:

歌舞、相声、小品、杂技,以及其他一些非文艺性节目,各自占有一定比例。

3.特性(文化解读):

1)世俗性:

最广泛的群众参与(46%—96%);

2)仪式化:

按某种程序进行,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

多以信仰价值体系为基础,它凝结着我们古老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信仰。

3)庆典:

不是一般的仪式化节目,而是一年一度全民族的庆典。

四电视艺术片

1.定义

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摄影等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运用电视的声画语言,如语言、动作、光线、构图、色彩、节奏、音响等视听元素,或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营造抽象美的艺术意境,生动地,艺术化地展现历史、社会、生活和人物,抒发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寄寓,以期感人、娱人、启迪人的独立的电视节目片种。

比如《西藏的诱惑》、《苏园六记》、《民歌魂》等。

2.电视艺术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区别:

纪录片:

“写实”,强调对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再现”;创作美学原则:

生活真实。

如《藏北人家》

艺术片:

“写意”,强调对生活和事物的“艺术化表现”。

创作美学原则:

艺术真实。

如《西藏的诱惑》。

3.电视艺术片和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

包括电视上的文艺晚会、专题文艺、综艺节目、音乐节目、文学节目、舞蹈节目、戏曲、曲艺、杂技、竞技节目等等。

共同点:

都是体现电视艺术性的节目类型,在表现对象和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

区别:

电视艺术片

电视文艺节目

节目样式

独立的、完整的片种

包含很多文艺节目连缀而成的栏目,其中各个节目相对独立

内容

一般具有统一的表现主题和思想内容,风格也是一致的。

在一个栏目中编排很多不同的艺术形态,它们可以各有不同的风格和内容,不一定有相同主题

4.电视艺术片的特征:

1)表现题材的专题性2)表现手法的主观性3)表现风格的艺术性

4)表现主题的情感性5)表现语言的文学性

5.电视艺术片的类型

1)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

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风土人情等等为主要内容和题材,抒发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体现创作者深刻的哲理思考的电视艺术片种。

如《西藏的诱惑》、《长白山四季》、《椰风海韵》等。

创作~的三个主要因素:

视角的选择、思想的升华、情感的抒发。

2)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

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展现歌舞艺术的美为主要内容,以音乐或舞蹈语言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提供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电视片种。

它主要强调一种抽象美的体现。

常用的艺术手法:

时空转换。

作品列举:

《梦》、《走西口》、《扇舞丹青》、《黄河神韵》、《好大的风》

电视时空——

利用电视的技术手段,对现实生活中按照生活逻辑进行的时间顺序、空间位置的变化和组合,从而创造出电视屏幕上一种全新的时空存在。

3)电视文献艺术片

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为题材,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电视艺术片种。

创作手法和艺术特征:

“人之镜”、“心之桥”、“灵之舞”

作品列举:

《百年恩来》、《杨开慧》、《血沃中原》

4)电视文化艺术片

指以历史、人文、艺术或其他领域中的内容为表现载体,以展现中国哲学、文学、美学等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蕴涵浓重的文化意味的电视艺术片种。

作品列举:

《苏园六记》、《江南》、《民族魂》

特征:

①在文学上有非常鲜明的风格规定性,以此为基础,和谐运用摄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元素,从而形成电视专题的文化精品;

②主题具有思想文化和哲理的探索性质,它具有启迪智慧和心灵的美感。

③以多样化的风格存在和发展。

五,电视戏曲节目

1.定义:

电视戏曲,也称戏曲电视,是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艺术品种。

它指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吸取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电视视听语言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戏曲频道(CCTV-11)

2.电视戏曲片的类型:

①电视戏曲栏目节目

每天定时在电视台播出的归纳在各种栏目中的戏曲节目,如CCTV《九州戏苑》、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等栏目。

《梨园春》——

由河南电视在1994年10月创办,改版后观众的参与几乎占节目总时间的一半,不但牢牢吸引了河南的戏迷观众,而且已经将影响扩大到全国的电视观众。

它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品牌,影响力超出了电视文艺的范畴,甚至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②电视戏曲专题片

指独立的、按照专题片创作规律专门拍摄的表现戏曲艺术、戏曲文化、戏曲掌故、戏曲艺术家艺术生涯等内容的电视专题片。

它从属于电视艺术片的范畴。

如《一代宗师梅兰芳》

③戏曲电视剧

指运用吸取艺术部分特性和电视手段来表现的电视剧。

是戏曲和电视剧联姻的产物。

如《桃子风波》、《孟丽君》等。

④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指戏曲艺术因子与其他艺术元素(如歌舞、小品、音乐。

MTV等)结合,充分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戏曲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既突出发挥戏曲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又充分体现电视技术的创作功能的一种电视综艺节目。

第五章当代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实践

电视剧——

用蒙太奇思维和视听语言创作的电视戏剧作品。

与电影故事片在语言方式上有共同之处,但电视剧具有家庭收看的随意性,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具有更多的随意性。

同时,他是电视传播媒介以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的产品,因此它也有很强的宣传性。

目前,中国的电视台70%的创收依靠电视剧,安徽卫视的电视剧策略。

一、中国当代电视剧的发展轨迹(2009年博士考试曾经出过大题)

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起,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58-1966年)

直播手段、黑白片、纪实性作品、反映社会好人好事

2.复苏阶段(1978-1980年)

电视进入彩色录像时期,电视剧产量增加,很多电视台创建了文艺部。

3.飞跃发展阶段(1981-1986年)

电视剧数量激增、品种日趋多样、质量也明显提高。

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的一批优秀电视剧,如《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她的姐妹们》、《太阳从这里升起》、《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4.稳定发展阶段(1987—)

以质量论,思想、艺术均为上乘之作的佳作逐年增多,平庸之作明显减少。

作品列举:

《西游记》、《围城》、《渴望》

二、中国电视文艺创作队伍方面

1.剧本:

剧本是一剧之本。

2.导演:

导演是整个创作的中心。

3.理论研究和评论

三.电视剧奖项(了解)

1飞天奖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权中央电视台、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文艺学会举办的中国电视剧奖,是对每年一度电视剧市场艺术成就的一次检阅和评判。

它于1981年开始评奖,评委会由聘请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定获奖剧目和个人单项奖。

飞天奖每年举办一届。

是中国电视剧的最高奖。

2.白玉兰奖

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是由《上海戏剧》杂志社、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演出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奖项,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戏剧事业的繁荣,促进上海与各兄弟省市的戏剧交流,吸引更多的新戏好戏来上海演出。

此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在上海舞台公开演出的话剧、戏曲、儿童剧、歌剧、舞剧的主配角演员。

3.金鹰奖

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以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颁将为主要活动内容,是中国第一个以国产电视艺术作品作为评奖和交流对象的电视艺术节庆活动,每年第四季度固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其中包含电视剧奖项。

四《渴望》成功的原因:

1.准确地拨动了中国当代观众群体性的审美神经,触及了人民大众审美心理的兴奋点和共鸣区,强烈地感应了社会心理中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尊自强的热流;

2.顺应了中国当代观众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呼唤,以真实、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再现了2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时代风云和平凡人物,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真实地表达了中国当代观众对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以奉献、宽厚、真诚为核心的人间至情的崇尚与追求。

五,根据小说改编电视剧

1.《围城》[小说作者钱钟书、电视剧导演黄蜀芹]改编的标杆意义;

①电视剧从原著汲取丰富的养料以营造视听语言方面;

②为中国电视剧理应普遍重视文学剧作的基础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起到了宝贵的示范作用;

2.《南行记》[小说作者艾芜,电视剧导演潘小扬,主演王志文]

①是屏幕汲取文学的诗化意境营养的成功范例;

②营造屏幕意境上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3.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意义:

①对于普及古典文学名著功不可没;

②有利于提高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广大观众乃至整个国民的整体精神文化素质;

③它们在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拍摄的艺术实践中,就如何忠实于改编者对原著的正确理解、如何忠实于长篇电视剧特有的审美规律、如何忠实于电视剧艺术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个性以及如何实从小说的文学思维道电视剧的视听思维转化等诸多方面,都创造了值得珍视和借鉴的新鲜经验。

六.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电视剧

1.历史题材电视剧:

①历史意识:

如《努尔哈赤》

②审美意识

2.革命题材电视剧:

①历史精神的科学把握和艺术思维的合理解放,二者水乳交融;

②坚持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重大革命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关照和审美表现,追求史诗品格。

七.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1.弘扬主旋律,是鼓励作家、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潮的时代精神。

2.强调主旋律,又是针对一个时期里文艺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一度出现的严重倾斜现象提出来的。

3.弘扬主旋律,一定要讲究艺术魅力,其题材、风格、样式理应多样。

八重视电视艺术理论语美学建设

1.电视艺术理论、美学建设应该与时代对应;

2.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

3.我国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需具备“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

4.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应顾及观赏性;

观赏性是以观赏者的接受效应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思想性、艺术性是艺术品自身的品格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作品美学范畴。

电视剧是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强调通过快感或悲剧产生的痛感,进而升华为美感,并给人以认识启迪和人生感悟;非审美文化仅止于令受众视听感官产生刺激和快感。

九电视要走产业化道路,但这对于电视艺术来说,主要是艺术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问题,毫无疑问,大众化与媚俗、贩俗是不能划等号的。

电视剧和所有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是提高民族精神境界的精神生产方式,不能在盲目强调“适应观赏趣味”了,那种“适应论”只是在适应自己而已。

电视剧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建设人性的真善美为天职。

进行精神生产的电视人要走在大众前面,服务大众,提高大众的素质,以为人民建立健康良好的精神环境为神圣使命。

第六章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

电视的视听语言具有再现、表现、再现与表现并存的这三种基本形式。

一视听元素

1.视听语言是由声音和画面两个元素系列构成的立体的、非线性的语言系统。

这两个系统是同时出现,相伴相生,不可分离的。

2.视听元素分类

①画面系统:

包括被摄物体;伴随被摄物体出现的光线、色彩;因为光线、色彩作用所产生的影调、色调;由被摄物体运动和摄像机运动组成的场面调度;伴随摄像机运动所出现的轴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的编辑组合。

[晕!

]

②声音系统:

分音乐、音响、语言三部分。

③声画关系:

有对应(同步)、对位、分离三种关系。

蒙太奇——

①广义:

所有镜头之间的组接,主要为叙事性的和交代性的;

②狭义:

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派生出来的手法,它通过两个以上镜头的组接产生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效果,有时伴随着极强的感染力。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包括冲突蒙太奇、杂耍蒙太奇,以及由此演变延伸出的其他蒙太奇手法。

长镜头——

指的是在一个长时间不切换的镜头中,拍摄和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距离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长镜头适于一些强调客观真实的节目类型,如纪录片等,但它也是电视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

该理论由巴赞提出。

二电视艺术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

1.电视文艺信息报道

2.电视文艺实况转播

实况转播——是电视文艺仲最常用的节目拍摄制作方法和播出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最常见的节目类型。

其主要任务是对一个事件或一次活动从发生到结束的客观纪录及传播。

实况转播的客观性在于:

1)导播不对转播对象进行调度,保持演出的原有状态;2)尽可能隐藏电视手段的痕迹,保持观众对事件或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关注。

3.电视文艺纪录片:

以文艺为题材的纪录片

4.电视文艺专题片:

由客观记录的事实和主观阐述两部分组成

5.电视艺术片

6.电视文艺晚会:

分电视综艺晚会、电视专题晚会(都采用“三机位”法)

三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特性:

符号特性——直观性、运动性、立体性、技术性

审美特征——1)电视文艺更多地展示文艺演出的状态,展示艺术家的活动和艺术的美;2)镜头再现链条中虽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但节奏的展开和起伏等都使得电视文艺的再现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原则;3)电视文艺在表现意象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特点;4)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方式使现实记录和还原具有了艺术表现的效果;5)电视文艺收视群体巨大而身份复杂,使得审美结果因人而异。

第七章广播电视音乐

一,概念:

广播电视音乐是指由广播电视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创作,并通过这些媒体进行传播的音乐。

二,特性:

1、主旋律: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2、通过情感故事反映现实

三,划分

1)“再现的”音乐节目类型:

主要指广播电视媒体对音乐播出的实况录制和转播节目。

2)“参与的”音乐节目类型:

指广播电视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实质性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元素在节目的艺术表现中居于不同程度的参与地位的广播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