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592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docx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

(定岗定编)企业资源及其配置之成本管理战略

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壹种关于成本管理战略的认识

作者:

戴新民

壹、成本及其本质

(壹)成本本质的壹般理解

于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壹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壹。

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

这壹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壹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于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

美国会计学会于《成本概念和标准》的方案中给出如下定义:

成本是为了实现壹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这壹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运营目的上。

它强调成本是于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且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

同时,提醒我们于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壹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笔者觉得这壹说法过于抽象。

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

我们认为不管这壹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质。

我们于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壹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

“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于商品中剩下的只是壹个于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

这是我们壹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壹成本范围。

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俩个部分。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

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

这壹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

于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壹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壹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于,然而,于企业生产运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提到“资源”,人们自然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

通常资源壹词最壹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壹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

也就是说,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

因此,资源既包括壹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壹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它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仍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美国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阿兰。

兰德尔认为:

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由于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它应当是壹个动态的概念。

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质不是资源,虽然有用,但和需求相比数量太大而没有价值的物质也不是资源。

技术、信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均能够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宝贵的资源。

经济资源是壹般资源的壹个子系统。

它是指于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壹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且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壹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

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壹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

具体地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

(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

(2)稀缺性,即表现为社会需求量和存于量有差距,且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能够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运营必须拥有壹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的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目的或目标。

单壹资源是难以创造发挥其潜力的,企业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种类的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

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多种形式的资源,即既要具有有形资源,又要具有无形资源,既要具备物质技术方面的资源,又要具备人力,财力方面的资源。

壹个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其生产运营必须耗用材料、人力和财力等。

这些生产要素的本质就是资源或是原始资源的转化物。

所以,我们能够说,所谓费用就是资源的耗费(或转化)。

耗费(或转化)过程是各有不同的,如会计上称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内容(除投资)大均会转化成费用。

资本性支出的内容是分年度逐步转化,而收益性支出则于年度内直接转化。

当企业发生这俩种支出,其实就是用壹种资源置换另壹种资源,是壹种资源形态上的置换。

其原因是因为生产运营需要不同资源组合才能实现。

当我们将这些置换后的资源和壹定的生产运营目的相联系,按壹定期间或壹定目的来归结这种置换时,就形成了置换后的资源价值(成本),被置换的资源其实就能够认为被耗费了。

当然,是壹种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理解往往只认识到企业内部诸如材料、人力的耗用.

——关于成本的研究必须以资源及由其而产生的行为为内容进行思考,

——关于成本的管理必须以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为中心进行实施,

——关于成本的核算必须以企业生产运营目的(或目标)为标志进行设计。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壹)企业资源的种类

以壹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

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均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就是所谓的资源。

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

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就壹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

(1)有形资源,也称有形资产,是指具有壹定实物形态的资源,包括生产设施、原材料、产品等,它能够于资产负债表上充分表达。

(2)无形资源,也称无形资产,是指诸如公司的声望、品牌、文化技术知识、专利和商标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资源。

(3)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参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劳动者的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是壹种微观意义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

(4)货币资源,是指于企业中以货币等形态存于的资源,确切地说是价值存于的壹种特殊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款项。

(5)组织资源,是指资产、人员和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复杂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

从企业资源的会计计量见,资源能够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

可计量资源是指能够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资源,如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能够计量表达的资产等。

不可计量资源是不能用货币加以确定计量的资源,如上述的部分无形资源、部分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显然,企业生产运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费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

从费用的成本壹般内容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可是从会计计量和核算角度来见,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

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于关联信息方案中采用文字(而不是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或反映。

(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资源的配置壹般表现为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对资源于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

也能够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于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来自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这俩种特征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有合理或不合理的问题,即迫使人们对资源配置加以研究,而克服其稀缺性和可选择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

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于影响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

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终体当下消耗的降低上。

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资源配置的问题,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壹个企业必须拥有资源,于开办时就应考虑所需资源的配置,要按照产品目标来规划资源用途的分配。

于进入正常生产运营状态而去合理消耗资源(或进行资源转换),从而使生产运营中资源消耗降低。

资源配置壹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于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

就社会资源来说,资源配置就是选择用途置于不同部门或地区。

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

市场配置是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利益驱动原理将资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

于壹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中,资源总是向收益最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市场供求比例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将把资源配置于适当的部门和地区。

政府配置,也称为政府干预,即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规模,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政府配置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能够大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垄断趋势。

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于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主要是产品)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

壹个企业能够依据自己的产品进行资源组合。

我们所谓对企业进行管理,以某种意义上来见就是对资源的管理,企业的效益也就是资源有效性的体现。

企业的资源配置贯穿着整个生产运营过程,因为产品就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于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资源不断地按工艺要求附加上去,被消耗转化为产品。

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不是孤立的。

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壹部分。

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

壹个企业壹旦设立且投入生产运营,其设备或工艺过程决定着产品生产的行业性质。

要想改变这种行业性是很难的,最起码需要壹段时间,所以企业资源于企业设立时就要考虑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也只有这个时候影响最大。

企业可行性研究方案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分析,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

要得出壹个正确答案,就必须分析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以及对即将设立企业的影响。

从这壹意义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包括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俩种方式。

可是从微观角度来见,企业资源配置仍存于着具体方式。

笔者认为,企业资源配置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俩种具体方式。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s)于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壹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壹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

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

资源的稀缺性迫使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

麦尔斯指出:

“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和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于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

实际上,成本是壹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

价值工程则作为壹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因此,它是壹种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增进人民富裕的手段。

由此可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壹。

它主要是运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运营而必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

这些活动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它是需要各种资源供给的,是壹种资源的组合。

价值工程突出某壹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

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壹,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运营的需要。

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运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完成。

同时,作业也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能够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可是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

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壹配置方式和价值工程方式壹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

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壹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于日常工作中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俩种方式。

从中能够见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于。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运营的需要可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

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可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能够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

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

如何见待这壹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俩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而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

这壹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壹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三、成本管理战略

(壹)战略和运营战略

“战略”壹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ies,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

引入企业运营管理,是“用来描述壹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

运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

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运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

具体地说,运营战略是于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于充分利用环境中存于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从“战略”到“运营战略”的演变说明,运营战略是壹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让我们注意到壹个企业的运营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

于过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诸如技术、工艺、资金、耗费等某壹项“战术”上的因素,不能将我们仅认识到的因素联系(组合)起来去考察企业于竞争中的水平和层次。

因而,我们的运营就会出现这样壹些问题:

(1)抓住壹个因素,“穷追猛打”,使之达到控制目标,却花费了很多蛮干的费用。

(2)追随别人之后,不管自身现状,照搬照套,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成效。

运营战略思想的引入,使企业运营关注壹些新的方面:

(1)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货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

(2)企业当下和未来运营成效的测量标准,即企业要达到的目标,(3)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性:

(4)企业总体日常控制体系的建立,如作业管理制度。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运营战略的壹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运营战略目标为目标,且加以具体化。

从上述论述能够见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运营战略的内容之壹。

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运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壹,运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二)成本管理战略的构筑

运营战略的特点于于:

(1)全局性:

(2)长远性;(3)抗争性;(4)纲领性。

作为运营战略的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战略也具有这四个特点。

问题于于既然将战略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如何来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的具体内容,或是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有什么必须突破的。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限制消耗、节约开支的壹些硬方法,追求壹种成本的绝对下降,加之引入的加强考核的方法,将成本指标压得很低,且和职工利益相结合进行考核,搞得人人自危,甚至被“逼”去偷工减料以达到指标。

当然,笔者且不否定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可是,成本下降总是有极限的,压到壹定程度已无法改变。

此时,这种绝对控制方法就不适用。

那么就要采取壹种相对控制方法,即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改变成本发生的动因。

如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思想的变革和新的生产组织的引进等途径,使成本持续降低。

这就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起因。

成本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联系企业运营目的,正确分析和判定企业的费用成本于市场竞争对手中的水平,且于此基础上通过物流技术、资源配置及作业管理等壹系列方法,制定成本目标,以及达到这壹目标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取得竞争优势。

简言之,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围绕成本费用而开展的壹种长期谋划。

和运营战略壹样分成俩个阶段:

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

成本管理战略规划分为下列步骤:

(1)规定组织使命:

根据企业运营目标,按企业各组织的职能,规定其于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且创造壹种人人重视成本的氛围。

(2)制定方针:

根据企业成本目前水平,由各职能部门提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汇总各组织机构的方法和措施且分析其可行性,确定成本管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4)鉴别方案:

采用壹定预测决策分析方法,围绕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方案。

(5)选择战略:

其实是指对上述(4)战略方案的选择。

其原则是成本管理战略必须适应企业运营战略的需要,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分为下列步骤:

(1)确定组织结构:

根据新选择的战略,按照企业管理的原理,确定层次分明、责权利相联系的实施战略的主体(即组织结构)。

(2)管理组织活动:

按企业各组织机构的作用,下达其目标,且要求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

(3)监控战略于实现组织目标中的有效期:

每个战略方案的实施均有壹定时期,为了实行动态过程控制,要定期检查和考核各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识到成本是资源耗费,且结合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期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成本管理战略的思路。

这壹思路提醒企业于成本管理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1)成本管理必须扩展到自立项、设计至销售、使用整个过程。

因为,壹旦某壹项目确定后,各种技术条件已基本固定,该企业的成本费用发生也相对确定了。

“于产品的策划、构想设计阶段,成本的66%左右已经被决定即无法于后续阶段更改了。

因此,这壹阶段的成本管理较之后续阶段就显得更为重要”。

同样,销货于顾客以后,使用过程仍会出现返修退货现象,这也会使企业成本费用升高。

(2)结合资源配置的原理,重构企业作业链和价值链。

正如前述,企业的作业链的形成其实是资源耗费或置换的壹种连续形式。

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因此,能够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制造理论,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如JIT,CIMS等),重新构筑作业链,减少成本发生的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从而使企业价值链得以优化。

(3)重视过程控制,根据企业工艺流程,制定各种作业文件,使企业生产运营标准化。

虽然于设计及规划中有较好的作业组合,可是如果执行这些作业的人或组织工作不规范,无标准可寻,也是难以实现设计和规划时的“美好愿望”。

因此,制造出各种工作或作业的标准且依据这些标准加以控制和考核,才能使成本管理(战略)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史忠良肖四如著:

《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美]阿兰。

兰德尔著施以正译:

《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史忠良肖四如著:

《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干春晖著:

《资源配置和企业兼且》,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编:

《运营战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6.焦跃华袁天荣:

“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会计研究》,2001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