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59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下载201X洛阳导游词4篇范文word版 21页Word格式.docx

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

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

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

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

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

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

“寺”即源于鸿胪寺之“寺”。

再后来“寺”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

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

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

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

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从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为篆书。

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

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

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

碑文楷书,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

但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

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

“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

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

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

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

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

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

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

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

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

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

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

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

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

大佛胸口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

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

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

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

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

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

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

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

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

”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

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

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

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

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

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

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

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

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

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

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

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

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

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

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

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

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

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

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

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

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

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

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

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

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

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

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

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

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

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

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

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

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

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

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

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

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

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

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

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

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

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洛阳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导游词

201X洛阳导游词

(2)|返回目录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一路辛苦啦!

  首先,我代表我所在的旅行社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忱的欢迎。

我是本次大家河南之旅的导游员XX,这一路上,不仅有我给大家介绍我们河南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还有一位性格稳重的老大哥为大家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那就是我身旁正在专心开车的李师傅了。

他可是我们旅游车队的金牌司机!

各位就尽管敞开心扉,迎接我们河南人民的热情吧。

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当中,哪位对我或李师傅有意见或好的建议,随时可以提出,我们会以更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

最后,我预祝本次旅行能够在各位的支持下圆满结束。

  现在我们的车已经行驶在连霍高速公路上了。

一直向西,经过上街、巩义、偃师,大约2个小时到洛阳市的孟津县下高速就到了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洛阳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说话间,我们已经进来到了巩义境内。

说到巩义,就不得不提这里的陵墓。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纳闷,好好的提陵墓干什么?

因为啊,我国著名的北宋时期共有9位帝王,除了宋徽宗赵佶以外,其余的8位皇帝都埋在巩义,加上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的陵墓和宋徽宗的衣冠冢在内,就形成了大家通常所说的“八帝十陵”。

除此以外,巩义还葬有皇后陵20多座,名将功臣墓9座,皇子公主、亲王夫人等皇室宗亲陵墓上千座,在巩义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墓群,成为了当地一大旅游特色。

我们所熟知的名臣寇准、包青天包拯、杨家六郎杨延昭都长眠在这里哪!

  接下来,我把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古都洛阳给各位简单地介绍一下。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

它像一颗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

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

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左思的《三都赋》曾经使"

洛阳纸贵"

、许慎作《说文解》、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司马光修改《资治通鉴》等等。

洛阳因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

所谓“九朝”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众多的王朝。

这一种说法不确切,在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之说,单数为阳,“九”为至尊,它是虚数,泛指最大、最多的意思。

二是指九个王朝。

这种说法又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有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

依据史实和专家考古发现,认为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算起,先后被作为国都时间长达一千五六百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思想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河南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又被国家旅游局首批5A级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

释源"

、"

祖庭"

北部邙山有东周以来诸皇陵形成的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出土了40余万件珍贵的文物,建成了目前全国第一座地下式的古墓博物馆。

而我们今天要去游览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是河南省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最佳场所,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

  好了朋友们,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停车场到了。

请大家关好车窗,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

我们在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游览时间是2个半小时,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牌号是豫A*****,希望2个半小时后各位准时在车上集合,不要迟到。

  谢谢!

  各位游客朋友们: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位于孟津县小浪底村,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大型省级生态旅游区。

说起这个小小的村落,还和一个治水名人有关呢!

相传4000多年前,这里还叫做“丹阳”,大禹治水经过此处,同丹阳村村民一同舍小家为大家,终于平息水患,为纪念他们,就把丹阳村改成小浪底啦。

  黄河小浪底景区地跨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市,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全长175公里,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4个片区组成,是大黄河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位于黄金旅游线路——河南“三点一线”上,地跨黄河南北两岸,集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

  治黄文化,兴利除害、福泽人民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为之奋斗不息的历史缩影。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但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灾难。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但每年冲出的泥沙量很大,若堆成1米高1米宽就可以绕地球3周,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黄河自有史记载以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定要不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在世纪之交,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真正开辟了黄河安澜、造福人民的历史新纪元。

它的建成,不仅锁住了几千年放荡不羁的黄龙,使其充分展示防洪、防涝、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的综合成效,还为我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旅游景观。

  小浪底大坝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

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地下发电厂房,平均年发电量51亿千瓦时,高281米,长1667米的黏土斜心墙堆石坝是目前我国江河上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土坝。

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等,小浪底大坝工程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5项全国第一,5项世界第一。

同时,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了1000年一遇,解决了对下游的洪水威胁。

每年可增加供水量40亿立方米,改善黄河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条件。

抗旱面积可维护2500万亩,年使用发电总容量可节约煤炭210万吨以上。

这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旅游者观赏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

  大家可不要觉得这些工作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哦!

其实在建造大坝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最终都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一克服了。

在土石大坝下还有70米厚的沙卵石,为防止泄漏在坝下筑起一道混凝土防渗墙,最深达80多米,是目前我国最深的防渗墙,人们称其为“地下长城”。

另外,土石坝中还埋设几百种仪器,像眼睛一样随时检测着大坝的安全情况。

整体设计施工又破解了10项世界难题,创造3项世界第一,6项全国第一。

  朋友们,小浪底的建成不仅有效地治理了黄河,还造就了许多优美的景色。

比如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的黄河三峡,就是融小浪底与王屋山和荆紫山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华景区之一。

三条峡谷各具风采:

八里峡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

孤山峡鬼斧神工,千仞壁立;

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

峡谷景观独特,兼具我国山水风光中“南雄北秀”两大特色。

  每年的6月上旬到7月上旬,景区即迎来了又一个居“五一”黄金周之后的旅游热潮――“观瀑节”。

它是利用小浪底工程一年一度调水调沙资源,策划打造的河南又一新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节庆产品”。

  调水调沙原理就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冲刷河床,减缓泥沙的淤积。

经过几次小浪底水库跳水调沙的成功运营,黄河中下游“地上悬河”河床平均下降1米多,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增加了6万多亩,黄河入海口向渤海推进的1公里。

同时,“观瀑节”正是盛夏时节,天气炎热,酷暑难耐,景区内温度比景区外温度要低10摄氏度左右,可谓是“消夏”的好去处。

  好了游客朋友们,黄河小浪底的讲解就要到此结束了。

接下来各位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大家可以拍照留念,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再见!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201X洛阳导游词(3)|返回目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

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

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