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083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docx

科技局相关部门工作总结10篇合集大全

科技产权局最新工作总结

2010年,按照市委关于“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和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战略部署,深化实施高科技成都行动计划和成都市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开放合作,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对外开放年”科技工作全面完成。

获批建设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程试点城市、首批中国创新驿站基层站点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876家,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基地18家,新增国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72家;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经费3.87亿元,全市实施科技项目825项。

(一)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一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编制完成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并协调推动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

二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实施。

完成规划前期调研,制定规划编制方案,明确规划研究重点,设立12个专题研究组,探索制定部分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规划编制大纲初步形成。

三是产学研合作机制巩固完善。

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成都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多种、长效、稳定的联合创新机制。

四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全面启动全国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研制具有国内普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并实施《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工作实施方案》,组建评价专家库和专业团队,初步建立起市场、专业机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促进成果评价与应用转化相结合。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产业功能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编制完成国家新能源装备、国家高性能纤维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方案”。

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组建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全球第三、国内首条碲化镉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

组建成都新材料、汽车产业研究院。

与中科院、双流县共同组建成都物联网产业研发中心,加快物联网技术孵化和产业化。

加强了功能区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功能区聚集。

二是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深入推进。

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创新型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

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等专题培训4期,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853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3家,引导建立成都分子诊断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

三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新建新能源汽车、成都医疗器械、物联网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定了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开展了相关课题论证,组织召开焊接装备、信息安全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年会。

四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型疫苗产业化等6个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成都分子诊断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建设取得进展,已认定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等3个生物医药重大产业技术平台。

全市共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4个、新药生产批件3个,化妆品批件11个,保健食品批件5个,分别注册二、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20个、15个。

五是科技示范应用工程扎实推进。

深化“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安装LED灯具17600盏,扶持开发LED照明室内产品、国产芯片封装及OLED白光照明产品20余个,进一步拉动照明产业创新发展。

制定《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并通过国家四部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建成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首批10辆纯电动大型客车推广使用。

六是统筹城乡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深化推进。

深化《成都市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组织温江、邛崃、郫县、都江堰、新津、彭州等6个区(市)县成功申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型业主+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园”的发展模式。

开展区域特色产业生产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其中“走道式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成果已在我市30万亩大田作物上得到推广应用。

依托科技服务站点,聘请相关专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全市累计培训人员5万人次以上。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科技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

与20多家国内外著名创投机构和券商签订了会员制合作协议,与招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组建成都经济区科技金融业务联盟,获银行授信额度22亿元,引导德同资本等创投机构对我市科技企业意向投资9.95亿元,已到位1.36亿元,获得国家、省创投引导基金资助931万元。

帮助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450万元,累计企业科技保险投保金额126亿元,发放保费补贴534万多元。

牵头组建成都创业加速器、成都纵任等创投公司,引导创投资本重点扶持种子期、成长期科技企业。

会同举办2010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与风险资本对接会,组织300家企业参会签约25项,签约23.6亿元,实际到位14亿元;全省科技贷款签约10项,贷款21亿元,其中我市科技贷款20亿元。

举办2届“科技金融面对面”活动,推荐优质项目61项,实现合作金额20亿元。

二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出台《成都市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开放共享暂行办法》,确定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第一批13家成都市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引导平台资源对社会开放共享,服务金额达750多万元。

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已吸纳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201家,组建平台服务工作站34个,建立专业服务机构47家,汇集2019台(套)科学仪器设备、4120多万篇科技文献、130个资源数据库、7个重点行业专题数据库和3个专利数据库等,对入网企业免费开放使用。

建成“成都高科技全景图”,实现200个点位的各类科技资源数字化有效集成及快捷服务。

三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深化成都《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温江、邛崃等6个区(市)县获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科技服务站25个,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荣获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与各服务站的视讯系统开通运行,建立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所达30多家,组织涉农专家开展短信订阅、专家会诊、预约服务、技术培训等100余次。

推广“专业技术型业主+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园”模式,重点在农业科技园区开展了作物新品种、精品蔬菜、畜禽良繁等推广应用,开展葡萄栽培、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全年累计参训达5万人次。

四是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制定实施《成都市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方案》,成都高新区、双流航空港工业区等园区试点工作取得进展。

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完善,建成特派员工作室18个,基本覆盖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

实施企业专利信息服务推广计划,王牌汽车等12家重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专题专利数据库基本建成。

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成运行,为地奥、迈普等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商业秘密保护等服务。

全市专利申请量31261件,授权量25981件,继续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四)科技创新基础保障进一步强化

一是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

成功举办成都第十届科技活动周、4.26知识产权周、第六届“西部科学论坛”等科普品牌活动,发表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

表彰奖励2009年市科技进步奖94项、专利奖28项,配套奖励我市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9项。

举办10次区(市)县科技管理专题培训,促进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创业工程”取得进展,数媒基地等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获科技部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完成创业讲座培训及辅导咨询1140人次。

二是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按市委“扩大开放年”总体要求,加强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成功举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落实发展议程地区研讨会、亚太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研讨会、第三届“知识产权与城市发展市长论坛”、宁波—成都科技合作洽谈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论坛、“第十一届西南地区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国际展览会”等,引进欧盟著名WIFI培训品牌建立了“奥地利―成都科技与管理培训中心”,开展了与英、法使领馆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牵头8市共同推进区域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平台共建,深化了与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

联合出台《关于实施市校企联合培养制药工程硕士计划的暂行办法》,与高校、企业联合培育急需科技人才。

与“联想之星CEO培训计划”合作,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与联想之星CEO培训,加快培育科技创业人才。

以现代科技管理和科技前沿动态等为重点,开展“每月一课”科技管理创新培训6次,科技管理队伍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产业局最新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高科技成都行动计划和成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推进区域创新要素均衡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功能区创新能力,着力支撑产业技术高端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实现“新三最”目标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二)重点工作

1.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政策保障

(1)推进科技立法和编制科技发展规划。

加快修订《成都市科技进步条例》和《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推进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的落实。

结合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西部科技中心要求,编制完成成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高科技成都行动计划(2011—2015)等,形成规划落实推进机制。

创新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科技创新相关优惠政策。

(2)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按照更加注重产业集群创新、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更加注重共性平台建设的要求,将科技计划体系优化调整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支撑计划”、“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创新公共服务环境建设计划”三大主题,并研究制定配套的计划管理办法与工作流程。

(3)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出台成都创业投资风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种子资金管理办法等,初步形成引导多元科技投入的政策支撑。

加大与银行、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创新科技保险、担保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

进一步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受益面。

开展科技金融信息管理,组织成都市风险投资状况年度调查,创办《成都科技金融》期刊。

(4)深化科技奖励和成果评价改革。

修订《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深化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科技奖励宣传和申报服务,提高科技奖励申报项目水平,高质量完成一批科技成果评价项目。

推动有条件的区(市)县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

2.加快产业技术高端发展,推进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型企业,开展四川省创新型企业、成都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全年新增各级创新型企业5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家。

支持鼓励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10个以上,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产学研各类联合体10个。

完善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支持联盟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并承担重大技术创新任务,力争1—2个联盟进入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

(2)加强产业功能区创新能力建设。

探索建设新型科技创新载体组织,强化产业研究院招智引技、技术孵化、产业咨询、公共技术服务功能,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聚。

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筹建“成都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评估中心”,组建“四川太阳能光伏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加快组建高性能纤维中试实验室,引进创新企业和研发团队3个以上,引进科技中介机构2个以上,举办新材料高端论坛。

加快建设汽车产业研究院,整合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聚集汽车研发资源,建设“汽车产业链协同—零部件创新服务平台”,并引进国内外汽车研发机构1—2家入驻。

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搭建资源平台,加快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推进物联网标准制定、技术孵化及产品研发等。

整合东部新城、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产业力量,争创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3)推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

在重大新药创制、新能源汽车、环保节能、电子商务、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优选15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50项,形成重点产品20个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

围绕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作物新品种选育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配套新技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4)开展科技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深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数据监测与分析,引导企业技术攻关,配合相关部门强化整车和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招商引资。

深化实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封装工艺和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培育半导体照明产业。

实施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示范工程,在公共安全领域提供可复制和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探索构建商业运行模式。

(5)加强田园城市示范线科技支撑。

依托有条件的田园城市建设示范线、新农村示范片区域,组建一批面向特色产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引导农业科技资源向示范线、示范片区集聚,研发、推广一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和农产品精细加工等新技术,因地制宜开展示范线(片区)居民聚居点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增强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提升农业生态本底保护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3.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1)提升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服务能力。

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推动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重组和新建2—3个重大产业技术平台。

开展平台资源使用的绩效评估,实施和完善平台使用激励政策,提高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深化成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科技服务站(点)50个,引导科技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情报信息等公共平台服务企业1500家。

(2)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其拓展发展空间,并加强中介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

做好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技术合同登记点培训服务,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落实有关技术市场促进政策,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成果信息发布和技术转移。

(3)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三个计划”。

启动实施科技企业金融扶持、初创期企业创业加速和成长期企业跃升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诊断活动50次,筛选20家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创新型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培育,完成知识产权质押企业20家,服务种子期企业(项目)100家(项)。

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1)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制定和实施2011年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

研究制定有关会展保护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与措施。

完善知识产权基层服务机制,围绕产业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园区深化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

强化知识产权专项培训。

深化“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中国专利周主题活动。

加强知识产权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宣传,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五进”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

(2)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

重点培育和扶持100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

深化专利信息利用推广计划,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行业数据库和重点企业的专题数据库,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预警。

探索建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专利联盟。

继续开展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

(3)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

深化国家“5.26”专利执法工程试点。

切实加强对展会、商品流通、货物进出口等重点环节,高新技术、农业、食品药品、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的执法保护。

积极开展本地重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加强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维权援助。

5.加强创新支撑条件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成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研究制定支持我市高科技成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资助办法,协助开展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工作。

创新“每月一课”培训,着力培养和提升科技管理干部管理创新能力。

组织开展对区(市)县基层科技管理干部专题培训和轮训。

加强我局系统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2)加强市民科学素质培养。

创新科普形式,开展贴近市民生活的社区科普工作和助农惠农的农村科普工作;加强科普基地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科普资源对外开放机制,引导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不断提升科普水平。

举办2011科技活动周暨第四届成都科技节等成都科技品牌活动。

(3)深化区域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面向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协助开展科技招商引智工作,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研发团队。

对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开展与驻蓉渝等地外国领事馆的科技交流,力争5个以上重大国际科技(知识产权)项目(活动)落户成都。

加强与国内发达城市、成都经济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举办中国(成都)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国际展览会等各类专业性科技对接活动10场以上,促进科技信息、技术、项目和资本的对接合作。

加快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发达地区平台资源的对接合作。

6.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加强产业统筹规划。

制定成都市医疗器械发展推进方案,争取成为国家级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配合高新区完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方案,在新川工业园规划建设高端生物医药孵化创新园、加速器和产业园。

(2)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天府生命科技园、天河孵化器的公共实验室、GMP中试、投融资等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孵化项目和企业;二是加快推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起步区(冯家湾)的建设工作,力争3年内新增产业载体100万平方米;三是推进临邛工业园、羊安工业园、新津医疗器械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能力。

(3)加大招大引强力度,支持兼并重组。

制定针对辉瑞、罗氏、Teva等世界500强医药企业和国内外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专案,力争辉瑞制药成都疫苗生产基地、罗氏成都研发中心落户;支持科伦药业、扬子江药业、莱美药业、事丰医疗等龙头企业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做大做强。

(4)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

促进海南惠普森医药成都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尽快开工,神威药业产业化基地、康弘赛金生产项目、新型疫苗产业化项目等加快建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生物骨诱导人工骨等项目尽快投产,推动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四川迈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进一步做大做强。

(5)建立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整合市、县各级资源,加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中心队伍建设,完善招商引资、科技孵化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201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

科技局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支撑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抓住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广州市率先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和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三大机遇,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着力打造“科技亚运”,产学研相结合推动自主创新,促进公共技术普及应用,创新科技投融资方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以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继续发挥科技和信息化的支撑、渗透和引领作用,推进科技和信息化融合,努力建设“创新番禺”、“智慧番禺”。

一、2010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0年,在完成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职能整合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以100%的满意率全票通过2010年区直机关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考评,以及全力以赴做好亚运信息技术与无线通信保障工作的同时,我局各项科技和信息化业务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

2010年(数据截止至11月19日),我区7项科技成果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奖,其中:

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共有9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软件企业,9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5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重点动漫软件企业;全区科技型企业已达到190家;2010年新成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9家。

我区2010年共收集、推荐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61项(其中:

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113项;市级项目139项),共获得上级批准立项项目63项,其中:

国家级7项、省级23项、市级33项,获上级立项项目扶持经费支持6564万元(其中国家级1330万元,省级1210万元、市级4024万元),同比增加114%;2010年度区财政科技经费预算按1.3亿元总盘子安排(数字家庭等专项经费除外);完成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72项;完成区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58项;完成市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

2010年,我区企业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取得3金、2银、2铜的好成绩;截止到2010年9月,全区专利申请量2059件,同比增长39.6%,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占32.7%;专利授权1493件,同比增长43.7%,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占8.2%。

我区登记入库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已超过30000个,其中2010年区财政投资新建1203个监控点,通过联网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加强对各镇街维护保障工作的监督,全区镇街、村居监控系统平均视频图像完好率超过97%,联网率超过98%;“数字大城管”实现全区普及应用的目标。

2010年我区引进和开展了一批重大产学研项目建设,6月,广东省科技厅正式批复同意将我区纳入2010年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县)建设计划,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显露雏形;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促进和推动下,数字家庭、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创新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措施:

(一)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力保障亚运信息通信畅通。

信息技术与通信保障是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的基础性工作,治安视频监控、无线通信指挥等工程是信息通信保障的核心、关键性工程。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倾全局之力,精细制定亚运信息通信保障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全面落实各项举措,为亚运会提供了畅通、安全、优质的信息技术支持和通信保障服务,全力保障亚运成功举办,打造了一届实实在在的“科技亚运”。

我区亚运信息通信保障工作获得区领导充分肯定。

一是搭建指挥平台。

以数字城管项目为基础,以指挥平台系统、呼叫中心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无线对讲通信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为重点,我局按照上级部署,在区亚运指挥中心搭建了完善的番禺赛区运行指挥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和运用各类资源,在亚运期间实现了我区保障运行指挥体系的高效运作。

其中无线通信指挥系统加入广州市800兆数字集群共网,在重要指挥部门(单位)、比赛训练场馆、指定接待酒店和亚残运会总部饭店、重要管理单位、重点目标单位之间搭建起一级通信指挥网,协助部分单位内部组建二级通信指挥网,满足了各项指令传达、信息沟通的无线电通信需求。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上级部署完成了大夫山无线电监测站项目第一期工程(基建主体部分)建设,满足了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