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240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4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docx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笔记

全国考研专业课高分资料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笔记

 

笔记:

目标院校目标专业本科生笔记或者辅导班笔记

讲义:

目标院校目标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期末题:

目标院校目标专业本科期末测试题2-3套

模拟题:

目标院校目标专业考研专业课模拟测试题2套

复习题:

目标院校目标专业考研专业课导师复习题

真题:

目标院校目标专业历年考试真题,本项为赠送项,未公布的不送!

 

客服电话:

第二模块笔记

第一部分绪论

1绪论

微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的分类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

1.1微生物概述

1微生物概述

生物的分类

在生物学上,对生物的分类采用按其生物属性和它们的亲缘关系有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系统中有七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一种生物,包括微生物,都可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其中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必要时,还可以在这些等级之间再增设一些亚等级。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分类有其分类系统,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具有权威性的是《伯杰氏手册》,是对原核微生物(细菌等)进行分类;另外,放线菌、真菌(包括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等也有各自的分类系统。

一般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物分类是所谓的二界学说,即把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个界,这种分法已有很长的历史。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新的分类手段不断被应用,1969年,魏塔克提出“五界学说”,后经Margulis修改,为较多的人所接受:

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我国学者提出的六界学说,在上述五界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病毒界。

微生物的命名

双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

生物的学名都是用拉丁文书写,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用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如用电脑打印或印刷,应该用斜体表示。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大肠杆菌,其学名为Escherichiacoli(大肠埃希氏杆菌),简称E.coli。

有时我们看到如Bacillussp.的表达方式,表明该菌株只鉴定到属,未能确定其种名。

1.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其内容包括:

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1.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1.4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

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污染。

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定量化程度不够;

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第二部分病毒

由于病毒特殊的结构和形态及其生活习性,按照六界学说,把病毒列为单独的一个界,即病毒界。

病毒个体极小(<0.2µ),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病毒的庐山真面目,而且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分类

病毒的特点;病毒的分类

2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的形态大小;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病毒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过程;病毒的溶原性

4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培养特征;病毒的培养基;病毒的培养

5病毒的抵抗力和去除

1.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病毒的特点

1.没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有的含有类脂质、多糖等,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2.专性寄生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3.体积极小,形态多样

1.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续)

病毒的分类病毒有自己单独的分类系统,其分类依据主要有:

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种类、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无被膜等。

根据病毒不同的专性宿主,可把病毒分为: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也可以按照所致的疾病进行分类

按核酸分类,可把病毒分为:

DNA病毒和RNA病毒。

1.2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2.1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病毒的形状多样,依种类不同而不同球状,卵圆形,砖形,(动物病毒)杆状,丝状,(植物病毒)

蝌蚪状,丝状,(噬菌体)

病毒的大小常用纳米来表示(=10-9m)。

如:

痘病毒100nm×200nm×300nm,为砖形;口蹄疫病毒直径为22nm。

“非典型肺炎”元凶冠状病毒SARS

“非典型肺炎”元凶冠状病毒SARS

武汉病毒研究所观察到的冠状病毒样颗粒

显微镜下被SARS病毒感染的人体细胞

1.2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续)

1.2.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病毒的化学组成

大多数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有的含有类脂质、多糖等

病毒的结构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结构。

整个病毒体分两个部分:

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

病毒粒子有两类:

一种是不具被膜(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有被膜包围的病毒粒子。

最简单的病毒只有核酸,不具蛋白质,如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类病毒和拟病毒,只有RNA。

大肠杆菌T系列噬菌体为复合对称型:

头部为立体对称型,20面体;尾部为螺旋对称型。

1.2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续)

1.2.3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各有不同的功能

蛋白质:

主要是保护作用、决定特异性及决定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等。

核酸:

DNA或RNA,决定遗传、变异和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有些病毒具有被膜(囊膜),其中还含有类脂质(磷脂、胆固醇等)

1.3病毒的繁殖

各类病毒的繁殖过程基本相似,以E.coliT系列噬菌体为例,可分成以下五步:

1吸附:

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菌(E.coli细胞)表面的受体上(特定部位)

2.侵入:

噬菌体通过水解破坏细胞壁,DNA进入。

3.复制:

细菌自身的DNA被破坏,病毒借助于细菌的合成机构,为自己工作,即复制噬菌体的DNA和其他结构。

4.装配(聚集):

病毒的DNA和蛋白质等在细菌体内装配成一个完整的大肠杆菌噬菌体。

5.宿主细胞裂解和成熟噬菌体粒子的释放:

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导致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噬菌体,10~1000个(平均为300个)。

释放出的新的病毒粒子又可去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大肠杆菌T系列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1.3病毒的繁殖(续)

1.3.2病毒的溶原性

噬菌体有毒(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种类型。

毒(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细胞破裂。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其一起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1.4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培养基

由于病毒的专性寄生的习性,所以其培养也较为困难,须提供活的敏感细胞,而且它能提供病毒附着的受体,不对侵入的病毒核酸进行破坏(没有破坏特异性病毒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病毒的培养特征

在液体培养基内:

原先浑浊的菌液变成透明的裂解溶液。

在固体培养基上:

宿主细菌菌落上出现空斑(噬菌斑)。

1.4病毒的培养(续)

动物病毒的培养

主要方法有:

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组织培养

其中组织培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

植物病毒的培养

噬菌体的培养

双层琼脂法

病毒的定义

1没有细胞结构

2专性寄生

3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

4可通过细菌过虑器

5大小0.2微米以下

6超微小微生物

1.5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去除效果

物理因素:

温度(高温和低温)光(辐射)干燥

化学因素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因子,会对病毒产生影响。

病毒的存活和在污水处理中的去除效果

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因子会影响到病毒的生存,所以病毒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是不一样的。

污水处理的不同程度,对病毒的去除效果也是不同的。

一级处理:

很低,最多30%

二级处理:

90-99%

三级处理:

进一步减少

第三部分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一、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与染色

(一)细菌的外形与大小

常见的三种细菌典型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

a.球菌:

球形的细菌,大小为0.5~2.0μm

球菌有单球菌(脲微球菌)、双球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乳链球菌)、四联球菌(四联微球菌)、八叠球菌(甲烷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杆菌: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状,菌体直或稍弯,粗短或细长。

末端钝圆、尖、膨大或平裁状。

直径在0.5~1um×1~5um(宽径×长)。

杆菌有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

c.螺旋菌:

细胞呈弧形的称为弧菌,其中若菌体多于一个弯曲,其程度超过一圈,又称为螺旋菌。

直径在0.5~5um,长度不等。

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而螺旋菌最少。

d.丝状细菌:

分布在水生境,潮湿土壤和活性污泥中。

有铁细菌、硫磺细菌、球衣细菌等。

(二)细菌的染色

由于细菌的细胞极其微小又十分透明,因此用水浸片或悬滴观察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时,只能看到大体形态和运动情况。

若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和主要构造,一般都要对它们进行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

该染色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创立。

分为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四步。

革兰氏染色的意义:

(1)通过这一染色,可把几乎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

因此是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2)这两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先通过很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即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的,所有的细菌都有如下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

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

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

 

(一)、细胞壁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具有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

它约占菌体的10%-25%。

1、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两者的化学结构和组成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其厚度为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磷壁酸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厚度为1nm。

其结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

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为脂蛋白。

内壁层含脂多糖,不含磷壁酸。

2、细胞壁的功能

①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的破裂作用;②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③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拦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④使细胞具有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革兰氏染色机理

(1)与细菌等电点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为pH2~3,革兰氏阴性菌的为pH4~5。

可见,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说明革兰氏阳性菌带的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

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用碘-碘化钾媒染后,两者的等电点均得到降低,但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降低的多,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更强。

它的菌体与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的复合物不被乙醇提取,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能力弱,其菌体与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的复合物很容易被乙醇提取而呈现无色。

(2)与细胞壁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的脂类物质的含量很低,肽聚糖的含量高。

革兰氏阴性菌相反,它的脂类含量高,肽聚糖含量低。

用乙醇脱色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类物质被乙醇溶解,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孔径及其通透性,乙醇容易进入细胞内将草酸铵结晶紫和碘-碘化钾复合物提取出来,使菌体呈现无色。

革兰氏阳性菌由于脂类物质含量极低,而肽聚糖含量高,乙醇既是脱色剂又是脱水剂,使肽聚糖脱水缩小细胞壁的孔径,降低细胞壁的通透性,阻止乙醇分子进入细胞,草酸铵结晶紫和碘-碘化钾的复合物被截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仍呈现紫色。

(二)、原生质体

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

(1)细胞质膜

1、细胞质膜及其化学组成

细胞质膜是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它是半渗透膜。

它的重量占菌体的10%,含有60%~70%的蛋白质,含30%~70%的脂类和约20%的多糖。

2、细胞质膜的结构

细胞质膜由上、下两层致密的着色层,中间夹一个不着色层组成。

不着色层是由具有正、负电荷,有极性的磷脂双分子层组成,是两性分子。

亲水基朝着膜的内、外表面的水向,疏水基在不着色区域。

蛋白质主要结合在膜的表面,有的位于均匀的双层磷脂层中,疏水基占优势。

膜表面的蛋白质还有多糖。

3、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有:

①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质的转移;②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可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③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可参与呼吸作用;④可在细胞质膜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⑤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2)核糖体

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其中RNA占60%,蛋白质占40%。

大肠杆菌可以分解出三种分子质量不同的RNA,16SRNA、23SRNA和5SRNA。

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3)细胞内含颗粒

气泡(水生细菌):

相当于鱼的鱼漂

异染颗粒:

可被甲苯胺染成紫红色。

化学本质—偏磷酸盐的聚合物。

功能:

磷源和能源性贮藏物。

聚b-羟基丁酸(简称PHB)颗粒:

能量的贮存物;调节pH。

糖原和淀粉粒:

用作碳源和能源。

硫粒:

某些化能自养型硫细菌,贮存的能源物质

通常,一种细菌只含有一种或两种内含颗粒。

(三)、拟核

细菌无核膜和核仁,故称原始核,亦称细菌染色体,由DNA组成。

由于高度紧密折叠,拟核只占菌体很小的一部分,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一个透明的、不易着色的纤维状区域。

拟核携带全部或部分遗传信息,它的功能是决定遗传性状和传递遗传信息,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四)、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荚膜:

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住。

荚膜能相对稳定的附在细胞壁表面,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

荚膜不易着色,一般采用负染色法。

成分:

多糖、多肽和脂类,含水率在90%~98%。

功能:

(1)保护作用:

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保护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

(2)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用作碳源和能源。

(3)具荚膜的致病菌毒力强,失去荚膜的致病力下降。

(4)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粘液层:

有些细菌不产生荚膜,其细胞仍可分泌粘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与外界没有明显的边缘,则叫粘液层。

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有生物吸附作用。

菌胶团:

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的荚膜包围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菌胶团的形成是由这类细菌遗传特性所决定的。

菌胶团的形状有球形、蘑菇形、椭圆形、分支状、垂丝状及不规则形。

衣鞘:

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如球衣菌属、纤发菌属、发硫菌属、亮发菌属等丝状体表面的粘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坚韧的空壳,叫衣鞘。

(五)、芽孢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逆休眠体。

细菌的芽孢都生长在细胞内,又称内生孢子(Endospora),细菌中只有少数几个属具有芽孢。

芽孢对干燥(在干燥下可存活几年、几十年)、紫外线,有毒化学物、热、化学药品抵抗力强,能使细菌渡过不良环境。

所以,芽孢使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芽孢不是繁殖器官,只是休眠体,而且不易着色。

产芽孢细菌的种类:

革兰氏阳性杆菌芽孢杆菌属、梭菌属;球菌只有八叠球菌属产生芽孢;螺菌中的孢螺菌属也产生芽孢。

芽孢抗性强的原因:

(1)含水量低。

(2)有厚、致密的壁。

(3)含与抗热性有关的吡啶二羧酸。

(4)芽孢内具有抗热性的酶。

(六)、鞭毛

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的丝状物。

直径0.001~0.02um,长2~50um。

具有鞭毛的细菌都能运动,不具有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但有些细菌仍可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滑动。

化学成分:

鞭毛蛋白。

功能:

运动,鞭毛的有无以及鞭毛着生的部位是菌种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根据鞭毛数目与排列情况分:

一端单毛菌:

菌体一端只有一条鞭毛。

二端单毛菌:

菌体二端各有一条鞭毛。

丛毛菌:

菌体一端或二端各有一丛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二端丛生鞭毛菌)。

周毛菌:

在菌体四周都有鞭毛。

实验室可采用特殊染色,使染料的复合物附着并积累在鞭毛上,加粗其直径,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七)、纤毛

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

非运动器官G-菌多有,G+菌少数有。

菌毛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功能:

菌毛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有吸附作用)。

有性菌毛的细菌叫雄性菌。

雄性菌与雌性可通过性菌毛接合,没有之不能接合。

三、细菌的培养特征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菌落:

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微生物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前并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迅速进行生长繁殖。

结果就会形成一个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看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菌苔:

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形成的各“菌落”相互联结成一片,就是菌苔。

菌落的特征主要由各种微生物特殊的遗传特性决定,同时也与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有关,当固定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相同时,不同种类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是固定的,可作为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1)多数细菌呈现均匀浑浊(表现均匀生长)。

(2)部分形成菌膜,在液体培养基表面上形成菌膜,液体透明明或者稍浑浊。

(2)在液体底部形成沉淀。

菌落在微生物学工作中有很多应用,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中。

四、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一般以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少数细菌存在有性结合,但发生频率极低。

第二节古菌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由于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和研究手段落后的原因,对古菌的了解甚少,一直将古菌隶属于细菌的范畴。

1977年起,人们改进了研究方法,对细菌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它们的特殊生活环境作了细致的比较,发现细菌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微生物。

因此为区分开这类特殊菌,将细菌划分为古细菌和真细菌,都属于原核微生物。

1977年,美国学者Woese以16SrRNA序列比较为依据,提出的独立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

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列为三域,在进化谱系上更接近真核生物。

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

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原名古细菌(Archaebacteria);后改名古菌(Archaea)。

古菌种类:

产甲烷菌:

严格厌氧菌,能够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甲烷,培养方法有Hungate滚管法、厌氧手套箱法等。

嗜热嗜酸菌:

包括古生硫酸还原菌和极端嗜热古菌。

专性嗜热、好氧、兼性厌氧、严格厌氧,革兰氏阴性,最适生长温度70~105℃。

极端嗜盐菌:

对NaCl有特殊的适应性和需要性。

栖息在高盐环境如晒盐场、天然盐湖或高盐盐渍食物。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好氧或兼性厌氧、化能有机营养型。

 

第三节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一类呈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放线菌一般分布在含水量较低、有机物丰富和呈微碱性的土壤环境中。

为泥土所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在每克土壤中,放线菌的孢子数一般在107左右。

除枝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染色阳性。

放线菌可以产生抗菌素1700种以上,放线菌还可产生维生素和酶类。

弗兰克菌科与多种非豆科植物形成根瘤固氮。

放线菌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石蜡、琼脂、角蛋白和橡胶等复杂有机物的能力,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放线菌对人类构成危害。

(1)放线菌的菌丝类型:

放线菌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分为三类: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

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

功能:

吸收营养物质。

气生菌丝:

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

功能:

分化形成孢子丝。

孢子丝:

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

功能:

形成孢子,起繁殖作用。

(2)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线菌的细胞有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到成熟时会分化成孢子丝并产生成串的干粉壮孢子,这些气生菌丝或孢子丝伸展在空气中,菌丝间一般都不会存在毛细血管水。

这就使放线菌获得其特有的与细菌不同的菌落特征:

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层色彩鲜艳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颜色常常不一致,以及菌落边缘培养基的平面有变形现象。

(3)放线菌的繁殖

通过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繁殖,也可以一段菌丝繁殖。

第四节蓝细菌

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蓝细菌亦称篮藻,过去作为藻类的一群。

蓝细菌生长在土壤、岩石上,在树皮上也成片生长,亦有许多种类生长在池塘、湖泊和海洋中。

蓝细菌在污水处理、水体自净中起积极作用。

在氮、磷丰富的水体中生长旺盛,可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

某些属种在富营养化的海湾和湖泊中引起海湾的赤潮和湖泊的水华。

蓝细菌特征:

分布广。

形态差异大。

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

具有原核生物的典型细胞结构。

营养极为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多数能固氮。

分泌粘液层、荚膜或形成衣鞘,具有强的抗干旱能力。

无鞭毛,但能在固体表面滑行,进行光趋避运动。

许多种类细胞质中有气泡。

第五节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衣原体[Chlamydia]:

具有细胞壁,只能生活在活的细胞内,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如引起人的沙眼病的沙眼衣原体。

支原体(枝原体):

没有细胞壁,能进行人工培养的最小微生物,在人的唾液和口腔内,支原体检出率约50%-60%。

引起人的非典型肺炎、猪气喘病、植物黄化病。

支原体是目前已知的可独立生长和生活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立克次氏体有细胞壁,杆、球状,常多态,大小为0.3-1×0.2-0.5um,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在动物体外存活困难,对四环素、氯霉素等敏感。

立克次医生首先发现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