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493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1.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⑨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⑩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与赵()

(11)遏其生机,而江浙之梅皆病()

(1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解释下列句中“乎”字的用法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壮士,能复饮乎()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财用于是乎出()

⑧吾尝疑乎是()

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⑩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例: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G.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H.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J.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4.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5.下列句中“若”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6.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例: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E.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F.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G.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H.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7.下列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下列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10.下列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11.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12.下列句中“焉”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3.下列句子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E.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F.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G.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H.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15.下列句子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吾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G.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

1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17.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8.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意义和用法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⑩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2)顷之,烟炎张天

19.(2006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0.(2006年江苏卷)文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21.(2006年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愿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

(12分)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

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何故?

”对曰:

“以臣名之。

桓公曰:

“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

“臣请陈

之:

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公

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

曰:

“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

政。

”孔子曰:

“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

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

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

人名,法官。

2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逐鹿而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以臣名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C.夫何为而与之若毒之乎

D.此夷吾之过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知狱讼之不正以其策指之曰

B.咎繇为理为击破沛公军

C.犹有以智为愚者也皆以美于徐公

D.请退而修政择其善者而从之

2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若有见暴如是叟者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以告管仲私见张良,俱告以事

C.卖之而买驹筑甬道而输之粟

D.遂持驹去然操遂能克绍以若为强

阅读下文,完成第26—29题。

(12分)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

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

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

然虏亦不得犯我。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

《易》曰:

“师出以律,否臧凶。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

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

何则?

其继

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

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

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

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击刁斗以自卫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而其士卒亦佚乐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C.咸乐为之死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李广之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无不凶也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C.况与之并时为将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于怒其身也,则耻师焉

2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继者难也魏公子之盗其兵符

B.然虏卒犯之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以广之才以勇气闻于诸侯

D.为将者,亦严而已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B.然不可以为法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且将仇其上而不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师出以律以资政殿学士行

阅读下文,完成30—33题。

(12分)

夏,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

魏其侯过灌

夫,欲与俱。

夫谢曰:

“夫数以酒失得过丞相,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郄。

”魏其

曰:

“事已解。

”强与俱。

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

已,魏其侯为

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

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

“不能满觞。

”夫怒,因嘻笑曰:

“将军贵人也!

属之!

”时武安不肯。

行酒次

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

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

“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

”武安谓灌夫

曰:

“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仲孺独不为李将军乎?

”灌夫

曰:

“今日斩头陷胸,何知程、李乎?

”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魏其侯去,麾

灌夫出。

武安遂怒曰:

“此吾骄灌夫罪。

”乃令骑留灌夫。

灌夫欲出不得。

福起为谢,案灌夫项,令谢。

夫愈怒,不肯谢。

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召长

史曰:

“今日召宗室,有诏。

”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

遂按其前事,遣吏

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

魏其侯大愧,为资使宾客请,莫能解。

安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阴事。

3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与俱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B.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夫怒,因嘻笑曰不如因而厚遇之

D.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夫无所发怒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B.乃骂临汝侯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C.何知程、李乎欲安所归乎

D.为资使宾客请独其为文犹可识

3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遂按其前事持其踵为之泣

B.将军贵人业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数以酒失得过丞相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属之君将哀而生之乎

3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坐乃起更衣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B.遂不得告言武安阴事遂得定从于殿上

C.仲儒独不为李将军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D.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参考答案:

1.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修饰⑤连词,表并列⑥连词,表转折⑦连词,表承接⑧连词,表递进⑨代词,你(的)⑩连词,表假设(11)连词,表结果(12)连词,表转折(13)连词,表目的(14)连词,表结果

2.①介词,在;介词,比②语助词,表疑问语气③语助词,表反问语气④形容词尾,相当于“然”⑤句中助词,不译⑥语助词,表疑问语气⑦句中助词,不译⑧介词,对

⑨语助词,表疑问语气⑩语助词,表疑问语气3.AJ(副词,可译为“怎么”或“为什么”)4.A(①⑧代词,他们;②⑤代词,其中)5.C(①②⑥动词,如同,好象;③④连词,假如;⑤⑧代词,你;⑦动词,及、比得上)6.AB(语助词,表判断语气)7.AE(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8.AD(副词,才)9.CEF(副词,将要)10.BD(助词“所”和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11.ABF(判断动词,是)12.AF(词尾,相当于“然”)

13.ACE(承接连词,于是,就)14.AC(介词,被)15.DF(语助词,同“欤”)

16.BG(介词,用、把)17.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8.①代词,这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宾语前置的标志③动词,到……去;结构助词,的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动词,到……去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助词,提宾标志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⑨结构助词,的⑩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助词,补语标志(12)音节助词

19.B(介词,用)20.B(介词,用)21.D(副词,才)22.B(介词,为了。

其余均为动词,是)23.D(均表判断语气。

A中一表修饰,一表递进;B.中一介原因,一表凭借;C中一为人称代词,他,一为指示代词,代这件事)24.D(均表承接关系。

A中一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为人称代词,他;B中一为动词,当,担任,一为介词,替;C中一为介词,把,一为动词,以为,认为)25.D(一为连词,于是,就,一为副词,竟,终于。

A中均为连词,表假设;B中均为介词,把,将;C中均为连词,表承接)26.B(一表转折,一表递进。

A中均为连词,表目的;C中均为介词,替;D中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7.A(一表并列,一表转折。

B中均表肯定语气,C中均表反问语气,D中均为介词,对于)28.C(均为介词,凭;A中一为指示代词,那些,一为人称代词,他的;B中一为人称代词,代指李广的军队,一为指示代词,代指这件事;D中均为代词,一代……的人,一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29.A(均为介词,跟,和。

B中均为动词,一是作为,成为之意,一为提出,制定之意;C.一为而且,表递进,一为尚且,表让步;D.一均为介词,一是依照,按照之意,一是凭借之意)30.A(均为介词,跟,和。

B.均为代词,一是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的时候,一是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C.一为连词,于是,就,一为介词,趁着,趁此;D.均为动词,一个是作为之意,一个是是的意思)31.D(均为动词,一作拿出讲,一作有讲。

A中均为名词,地方;B中均为副词,于是,就;C中均为语气助词,表反问)32.D(均为人称代词,一个活用为第二人称,一个活用为第三人称;A中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她的;B中均为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C中均为表原因的介词)33.B(均为副词,终于。

A中均为副词,一个作就讲,一个作才讲;C中均为语气助词,一表反问,一表疑问;D中一为介词,跟,和,一为动词,给,交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