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6532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6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4页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4页
亲,该文档总共1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docx

卫生六五普法卫生监督员题库

1602.离职或退休人员不得作为设置医疗机构的申请人×

1603.

个人设置的医疗机构,有设置人申请√

1604.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撤销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

不符合规定的设置审批决定

1605.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医疗美容科不包括

美容五官科√

1606.

医疗机构使用未经注册的外籍医生,应当根据《外国

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处罚√

1607.

特殊血型的血液需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调配的,

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1608.

脐带血等特殊血液成分必须用于科研×

1609.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

操作规范,

造成严重后果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

部门可以吊销其医师资格证书√

1610.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定,国家提倡十八岁以上的健康

公民自愿献血×

1611.

放射卫生中的职业照射和职业性放射疾病的诊断属于

《职业病防治法》调整的范围√

1612.

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

处罚金;以暴力、

威胁方法强迫他人出卖血液的,

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613.

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一次后再次非法行

医的,

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

“情节

严重”×

1614.

非法行医罪,

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

情节严重的行为√

1615.

医师李某受聘于某医院,在该医院门诊行医时给一发

热患者输注青霉素,以常规给病人做了青霉素过敏试验。

该病人在输完药回家后一个多小时死亡。

期间李医师应患

者要求两次出诊,

第一次常规观察未发现异常。

再次出诊

时,病人已“心跳微弱”经抢救无效死亡。

死因经尸检及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均认为可能死于青霉素过敏。

李医师的

行为已构成非法行医。

×

1616.

1617.

医疗机构为死因不明者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

须包括死亡原因的诊断。

×

1618.

医疗机构的住院病历保存期不得少于

15

年。

×

1619.

血液标签中不能有献血者的姓名。

1620.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严格来自血站,任何情况下都不

得自行采集血液。

×

1621.

特殊血型的血液需要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调配的,

由用血医疗机构直接与对方省级血液中心联系后自行调

配。

×

1622.

终止妊娠的药品,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护下仅限于在

获准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

服务机构使用。

工伤社会保险的,

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

担。

1649.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

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

1650.

未取得执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证擅自从事职业卫生

技术服务的,

或者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

康检查、

职业病诊断的,

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

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

×

1651.

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

危险的特殊生理状态,也属于职业禁忌症。

1652.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因素而引起的

疾病。

1653.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

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

1654.

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制定并公布。

×

1655.

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

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

接受监

督。

×

1656.

稳态噪声比脉冲噪声对人体听力影响大。

×

1657.

肺静脉是形成正位肺门阴影最重要的解剖结构。

×

1658.

职业性锰中毒后经常发生口腔溃疡、齿龈糜烂。

×

1659.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诊断需肺部照射剂量为

5Cy

×

1660.

正常人血液中的

COHb

可达

10%-15%

×

1661.

慢性铅中毒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贫血√

1662.

紫外线照射后可发生视网膜微血管瘤。

1663.

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

病人,

可以向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

等方面的救助。

×

1664.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用

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护管理措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依法行

使职权,承担责任。

×

1665.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劳动者职业史来

确定是否接受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要求。

×

1666.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

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急救和控制措施,

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

×

1667.

建设项目的备案、卫生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实行分

级管理。

1668.

疑似职业病人最终不能诊断为职业病时,用人单位可

以不支付职业病诊断费用。

×

1669.

职业病诊断时,用人单位无历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

检测与评价资料,则不承担举证不利责任。

×

1670.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

1671.

目前我国根据职责分工,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健康监

护情况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

1672.

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

必然联系的,

即使排除了其他致病因素后,

也不能诊断为

职业病。

×

1673.

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的确定只是与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

素有关。

×

1674.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

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

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

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1675.

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

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

业病诊断。

1676.

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的,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

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个人承担。

×

1677.

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应当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并

符合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程序。

1678.

职业病的分类、目录和诊断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劳动保障监督管理

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

1679.

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工作方针是: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行综合管理、分类治理。

×

1688.

劳动者对职业病诊断存在异议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对

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向卫生部申请再鉴定。

×

1689.

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应按规定进行职业病报

告并通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而对于未确诊疑似职业病病

人则不需要。

×

1690.

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卫生机构无须承担职

业病和疑似职业病报告法定义务。

×

1691.

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门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

1692.

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可以单独进行职业病

诊断。

×

1693.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为了紧急生产的需要,

用人单位在为劳动者提供合格的防护措施和防护用品的

情况下,

可以安排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在上岗之日起

30

日内应组织补做上岗前职业病健康检

查。

×

1694.

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复印件,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

章。

但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索要复印材料的费用。

×

1695.

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

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1696.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便可开展产

前诊断、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技术服务。

×

1697.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在可行性论证阶段

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

×

1698.

某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执

法人员必须先调查其违法所得情况后,

才能处以相对应的

罚款。

1699.

工作单位在

A

市、户籍在

B

市的张某,因病投亲靠友

C

市住院治疗一年以上,

现欲提出职业病诊断申请,

某可向

A.B

两市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

也可就近向

C

市职

业病诊断机构提出申请。

1700.

张某在职业性健康体检中被诊断为疑似职业病,不能

继续在岗,

现企业积极安排张某进行职业病诊断,

并终止

了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

招用新工人体检后上岗工作,

企业的做法是合法的。

×

1701.

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分为所有疾病和职业禁忌

症。

×

1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发》第六条规定:

用人

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1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当按

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

织上岗前、

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并将检查

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

1704.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

擅自投入使用的,

可以直接对建设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伍拾

万元以下的罚款。

×

1705.

目前我国职业病发病最多的职业病是尘肺。

1706.

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业病诊断鉴定

委员会负责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首次鉴定。

×

1707.

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承担职业病诊断争议的鉴定工

作。

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由职业病防治机构组织。

×

1708.

职业病诊断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

疗卫生机构承担。

1709.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对象不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

人员。

×

1710.

李某被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尘肺Ⅱ期”

,因为已属

于职业病,所以不能再提起鉴定申请。

×

1711.

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就无须承担职

业病和疑似职业病报告义务。

×

1712.

用人单位指挥劳动者没有防护措施进行作业时,劳动

者可以拒绝。

1713.

劳动者健康素质的高低不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

1714.

我国历部《宪法》都未有规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

动保护等职业卫生的内容。

×

1715.

我国首次明确职业卫生监督任务的文件是

1954

年颁布

的《第一届全国工业卫生会议决议》

1716.

1994

年,

WHO

向全球提出

“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

宣言”

按规定进行日常性水质检验工作,

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

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

1738.

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

病诊断的,

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立即停止违法

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

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

得不足五千元的,

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

1739.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暴发流行时,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

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继续运行。

1740.

住宿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内应当提供性病、艾滋病等

疾病防治宣传资料,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

施。

1741.

操作放射性碘标记的放射性药物时,应注意放射性物

质在甲状腺内沉积的防护。

1742.

对中子射线的防护,通常选用有机玻璃等低原子序数

的物质材料进行屏蔽。

×

1743.

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没有剂量阈值,随着受到辐射

照射剂量的增加,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将增

加。

×

1744.

放射工作人员进入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

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1745.

β

射线的防护,通常选用有机玻璃、塑料凳低原子

序数的物质材料进行屏蔽。

×

1746.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1996

7

9

建设部、

卫生部令第

53

号发布,

1997

1

1

日起施

行。

×、

1747.

饮用水放射性污染都是来自于天然放射性物质。

1748.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本人承

担,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

1749.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

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

1750.

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

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

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灭菌。

×

1751.

医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应一年监测一次。

×

1752.

医疗卫生监督员在某县级医疗机构检查时,发现该医

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间未安排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

卫生监督员调查取证后,

作出警告处罚,

并责令限期改正,

但该机构在整改期内未予改正,卫生监督员准备处以

5000

元以上

30000

元以下罚款。

×

1753.

以次氯酸钠和戊二醛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需卫生部发

放卫生行政许可批件。

×

1754.

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

接种第二类疫苗由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1755.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

物。

1756.

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

告,坚持依法管理,区域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

则。

×

1757.

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

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

城镇应于

6

小时通过疾

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

1758.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

他人隐瞒、缓报、

谎报的,

对主要负责人给予警告的行政

处分。

×

1759.

呼吸道发热门诊要配备非接触式洗手设施,每次接触

病人后或两位病人诊疗中间,必须进行洗手消毒。

1760.

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收集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

别分置于防渗漏、

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容器

内。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

容器,

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和警示说明。

1839.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现场调查取

证,查阅或者复制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本。

1840.

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

机构、

采供血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

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

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医生。

×

1841.

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

供血单位机构、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其他如港口、机场、

铁路、

厂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

务的军队医疗机构。

×

18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

分三类,

35

种。

×

1843.

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霍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1844.

疫情报告的监督对象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公共场所及有关单位

等。

×

1845.

麻风和斑疹伤害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

病。

×

1846.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当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措施。

184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是乙类传染病。

1848.

放射性白内障不属于法定职业病。

×

1849.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是传染病疫情的义务报告人。

1850.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疫情报告未及

时进行分析、调查、核实、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

1851.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1852.

内镜在消毒灭菌前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去掉表面的黏

液和血污等再进行消毒处理。

1853.

相同确诊病例的病区,在医务人员没有直接接触病人

身体极其周围环境的情况下,隔离衣可连续使用。

1854.

医务人员如果在检查或护理完一个病人后,如果时间

紧张可以戴手套洗手后再对其他病人进行操作。

×

1855.

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1856.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

疗用品必须无菌。

1857.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必每天灭菌前进行

B-D

验。

×

1858.

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

空气保持流通。

×

1859.

呼吸道发热门(急)诊要设专人,并为就诊病人提供

一次性口罩。

1860.

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裸露器械,灭菌后存放于

无菌容器中,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是

24

小时。

×

1861.

某社区门诊口腔科在门诊室的水池内进行口腔器械清

洗。

×

1862.

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可以用化学消毒剂浓度试纸快

速测定有效含量。

1863.

小王主张在对医疗器械去污是先清洗,并注意自身保

护:

尽量不要直接用手对尖锐物分类和清洗;避免污物与

身体的直接接触。

如不能很好地做到自身防护应先消毒后

清洗,这种主张是否正确。

1864.

监督人员检查某医院发现正在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

的压力表在蒸汽排尽时不能到达零位,

工作人员认为在灭

菌时让压力高一点就可以了,不会影响效果。

×

1865.

护士在给王先生肌肉注射前用肥皂流动水冲洗双手,

注射后,又给同病室的其他病人进行了注射。

×

1866.

如果针织物品表面有固体污物或有肉眼可见的血液、

体液、等污染,要立即清洁去除污物,加含氯消毒剂浸泡

后进行冷洗。

1867.

传染病分诊点或传染病门诊应相对独立,标识明确、

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1868.

安排疑似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在单独房间或远离其他

患者的单独区域、确诊病例(实验室诊断)可同室安置。

1869.

核医学的实践中,对患者同样要执行正当性和最优化

的原则,但不考虑限值。

×

1870.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

危害程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1871.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

由不少于

2

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997.

放射卫生防护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正常照射,防止潜在

照射的发生,避免或减少辐射危害,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

健康。

1998.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通常分为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和遗传效应三大类。

×

1999.

构成卫生违法的条件之一是,行为人必须要有主观上

的故意。

2000.

对卫生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是指上级卫生行政部

门对下级的监督检查。

×

2001.

卫生行政机关应当将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在

结案后

15

日内报上一级卫生行政机关法制机构备案。

×

2002.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依据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的其

他方式无法送达的,

以公告方式送达,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

经过九十日,即视为送达。

×

2003.

卫生行政机关适用简易程序作出卫生行政处罚决定

的,

卫生监督员应当场口头责令当事人改正或限期改正违

法行为。

×

2004.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

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

方便申请人采取

数据电文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但是,为了保障申请

人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不得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

许可信息。

×

2005.

某省会市人大制定的法规中授权本市房地产管理局可

以对不履行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裁决的拆迁户实施强行拆

除。

×

2006.

行政诉讼期间原告申请停止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但

法院认为停止执行将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则法院裁定不

予停止执行。

×

2007.

张某因不服税务局查封财产决定向上级机关申请复

议,要求撤销查封决定,但没有提前赔偿请求。

复议机关

经审查认为查封决定违法,决定予以撤销,同时责令被申

请人解除对财产的查封,赔偿损失。

2008.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本年度职

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

2009.

卫生监督员李某在对辖区内餐饮企业审核的过程中故

意超越职权,

让原本不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审核过程中

通过,致使辖区内食品安全环境遭受重大损害,危害了食

品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李某构成滥用职权罪。

2010.

请求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