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144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18将相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18.将相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

18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

(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

(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

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

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

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

(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

(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

(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

如何逼?

(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指导朗读。

)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

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附送: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19草船借箭A、B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

“既生瑜,何生亮!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

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

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

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

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

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

‘只要三天。

’”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

  “诸葛亮说:

‘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

‘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说:

‘请你一起去取箭。

’”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

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理由一:

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

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

“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

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

有感情地朗读。

  

(2)说:

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

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

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

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1)读:

“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

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

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

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

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

一可以演具体片断:

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

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

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

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

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

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

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

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

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

(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

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

(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

(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

(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

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

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

好吗?

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

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什么是“军令状”?

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

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周瑜为什么高兴?

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